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哈尔滨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哈尔滨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概况,并探讨其预测因子。方法110例病情稳定的心脑血管病住院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7天,第8天晨起采取空腹静脉血,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0,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7.3%,女性较多(男:女,75.6%与40.5%,P=0.002),吸烟者亦较多(37.5%与17.5%,P=0.001)。结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心脑血管患者中,若有AR或ASR存在可选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证实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观察多个因素和阿司匹林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10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天内完成首次静脉血采集,之后除接受同等治疗外,所有患者服阿司匹林100 mg,连服10天,服用最后一剂后24 h内完成第2次采集.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AR)存在,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AR发生率为8.73%,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为26.21%,阿司匹林敏感(AS)为64%.在AR或ASR患者中血小板聚集与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等因素无关.结论 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它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d后,24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8.87%,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29.03%,年长者AR或ASR患者中女性敏感者居多;如有吸烟者较AR或ASR者居多(11.53%vs5.05%)。结论 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因阿司匹林需要长期应用,今后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涂昭辉  吴宣树 《广东医学》2003,24(2):176-177
目的 前瞻性评价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 (AR)的流行病学概况 ,并探讨其预测因子。方法  2 0 9例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 ,每天服用 10 0mg阿司匹林 ,连服 7d ,服用最后 1剂后 2 4h内抽取的空腹静脉血为血样 ,分别用二磷酸腺苷 (ADP)和花生四烯酸 (AA)诱导血小板凝集试验 (PAgT) ,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患者中AR发生率为3 8% ,阿司匹林半敏感 (ASR)者占 2 5 8% ,且AR或ASR患者中的女性较阿司匹林敏感者 (AS)多 (3 5 2 %vs 18 2 % ,P<0 0 1) ,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 (0vs 9 5 % ,P <0 0 1)。结论 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冠心病患者 ,若有AR存在可选择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及抗凝制剂长期服用 ,预测AR及抗血栓治疗个体化 ,将是抗血栓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或半抵抗(ASR)的发生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天以上,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其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及血清血栓烷B2(TXB2)水平测定.结果 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AR发生率为4.5%,ASR者占20.7%.血清TXB2,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TXB2与血小板聚集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71).结论 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后部分产生AR或ASR;AR或ASR人群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风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S)人群;检测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TXB2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发生AR或ASR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防治措施。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30例,服用阿司匹林1天100mg,≥1周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130例随机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组。两组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1天75mg,7天后复查PAG。满足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PAG≥20%、ADP诱导的PAG≥70%两项者为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结果:130例患者中AR27例(20.77%),ASR25例(19.23%),AR ASR为40.00%。氯吡格雷组加用氯吡格雷后PAG显著降低,AR、AR ASR患者显著减少(P均<0.01),AR患者显著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阿司匹林组PAG、AR、ASR、AR ASR无显著变化(P均>0.05)。结论:氯吡格雷能加强抗血小板疗效,可用于防治AR。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100倒病情稳定的心脑血管病志者,每天口服阿司匹林100mg,连服7d,服用最后一剂后24h内取空腹静脉血,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凝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在服用阿司匹林前采空腹静脉血检潮血脂.结果 100例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为3%,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发生率为13%:AR发生率与血脂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其发生率与血脂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或半抵抗(ASR)的发生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筛选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至少7天以上,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其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及血清血栓烷B2(TXB2)水平测定。结果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AR发生率为4.5%,ASR者占20.7%。血清TXB2,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TXB2与血小板聚集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71)。结论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后部分产生AR或ASR;AR或ASR人群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风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S)人群;检测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TXB2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发生AR或ASR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王洛 《当代医学》2009,15(12):134-135
目的了解014社区60岁以上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的状况。方法2008年6月~2008年7月,在参与体检的014社区80岁以上职工中筛选出糖尿病患者196例,去除巳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40例。对15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阿司匹林应用情况调查。结果在156例糖尿病患者中,长期规律应用阿司匹林者56例,占559%。其中阿司匹林用量≥75mg/d者39例(25%),阿司匹林用量〈75mg/d者17例(10.9%)。未应用阿司匹林者100例(64.1%)。其中不知要应用者69例(44.2%),担心有副作用者24例(15.4%),已出现副作用者7例(0.45%)。156例糖尿病患者中,正确应用阿司匹林者39例,仅占25%。结论阿司匹株在糖尿病患者中一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用率远远不足,需在广大医务人员、患者以及全社会进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影响。方法将78例首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1次,追踪1年,观察两组病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45例1年复发率1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5%(χ^2=2.4971,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有明确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3.
林宝荣  许文勇  叶端玲 《吉林医学》2006,27(7):767-768,77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事件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1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4例,应用氟伐他汀(每晚40mg)和拜阿斯匹灵(100mg/d),对照组72例,仅给拜阿斯匹灵(100mg/d)。共随访2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月、12月、18月、24月检测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治疗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治疗前分别为(1.22±0.19)mm和4.4±2.5,治疗后分别为(0.87±0.15)mm和2.8±1.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随访结束时,治疗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9.5%,与对照组复发率(26.3%)相比明显下降。结论: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能延缓和逆转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且不增加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颈部彩超证实存在颈部动脉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拜阿司匹林口服,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口服,比较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部动脉中膜厚度(IMT)的变化,记录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OxLDL、hs-CRP、IM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OxLDL、hs-CRP、IM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OxLDL和hs-CRP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逆转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海峰  张丽  杨子超 《医学综述》2012,18(10):1502-1505
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阿司匹林抵抗(AR)是指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仍有血栓事件发生或者血小板功能不能有效被抑制。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较复杂,包括不适当应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环氧化酶1基因的多态性,感染,代谢疾病等。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实验室诊断AR的患者,其脑血管事件风险,致死和非致死的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对应用阿司匹林患者定期检测血小板功能,规范、联合、个体化用药可减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减少血栓性事件,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6.
唐卉  张仲  王蕾 《四川医学》2012,33(10):1713-1715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组在降低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个月内出现缺血性卒中的风险的作用以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59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和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组,分别观察其90d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新发缺血性卒中)及次要终点事件(TIA、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情况,以及两组间的安全性差异。结果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7例,次要终点事件4例,分别占5.3%、3.1%;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16例,次要终点事件5例,分别占12.5%、3.9%。两组间比较主要终点事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相比单用阿司匹林组,能有效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低剂量替格瑞洛治疗稳定型冠心病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入选SCAD患者413例,分别给予替格瑞洛60 mg/次、2次/日 (n=192)或氯吡格雷50 mg/次、1次/日 (n=221),两组均联合应用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日,疗程12个月。采用3种检测方法多时点评价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替格瑞洛组在各时点的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雷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2% vs. 11.7%,HR=0.412,95%CI为0.193~0.878,P=0.022);替格瑞洛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剂量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方案可以降低SCAD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在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前停用阿司匹林的最佳时间。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并在我科行TURP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81例;根据术前停用阿司匹林的时间分为停药7d组(60例)、停药10d组(61例),另选60例同期未服用阿司匹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组前列腺体积、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例数、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围手术期心脑血管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停药7d组、停药10d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无死亡病例。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的前提下,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TURP术前停用阿司匹林7d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友涛 《安徽医学》2005,26(2):96-98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 (ASA)预防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最佳剂量。方法  10 0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随机分为ASAⅠ组 (5 0mg/d ,3 0 2例 )、ASAⅡ组 (3 0 0mg/d ,2 11例 )、ASAⅢ组 (10 0 0mg/d ,2 3 2例 )和对照组 (2 5 5例 ) ,随访2 4~ 60 (平均 3 0 .5 )个月。结果 ASA组卒中发生率 (平均 10 .9% )明显低于对照组 (19.6% ) (P <0 .0 1) ;ASA组病死率(平均 2 .5 % )低于对照组 (7.9% ) (P <0 .0 1) ;ASA组卒中与死亡危险性较对照组降低 3 9% [相对危险性 (RR )为 0 .62 ,95 %可信区间为 0 .45 0~ 0 .86] ;AS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 4.8%。结论 ASA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和死亡发生率 ,且最佳剂量为 5 0mg/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