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急性脑梗死病程中含量的变化及相关关系,为疾病的病情判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ET和ANGⅡ含量的变化。结果 中、重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ET、ANGⅡ含量显著高于轻型患者(P<0.01,0.01相似文献   

2.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材料和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 12 4例 ,男 77例 ,女 47例 ,年龄 42~ 79岁 ,经临床和头颅CT确诊 ,随机分为纳洛酮组 (6 2例 )和对照组 (6 2例 ) ,2组均于发病 72h内接受治疗 ,对照组用5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2 5 0ml(糖尿病者改用 0 .9%生理盐水 2 5 0ml) 刺五加 8  相似文献   

3.
肺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观察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8例肺心病患者及14例正常人血浆内皮素(ET)含量,并同时作动脉血气分析及测定部分患者肺血管阻力(PVR)、心输出量(CO)。结果:肺心病组血浆ET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急性期显著高于缓解期(P<0.01)。血浆ET与pH、PaO2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PVR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CO是显著负相关(P<0.01)。提示;低氧血症和酸血症可能是刺激血浆ET升高、引起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ET在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病理过程中有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11):1280-1281
  相似文献   

5.
<正>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的,也是迄今所知体内最强、持续最久的收缩血管活性多肽.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ET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促进其增生的效应,推测ET的含量,对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为此,本文观察了31例冠心病患者血浆ET含量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与急性脑梗死(ACI)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72小时内发病的ACI患者120例及正常对照组84例,分别检测血浆ET-1、空腹血糖、血脂7项、血压,并采用欧洲卒中评分(ESS)对发病初ACI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ACI组血浆ET-1为(183.27±56.63)pg/ml,对照组为(156.47±34.24)pg/ml,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ACI组内,按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分组比较ET-1,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ESS及血脂7项与ET-1进行偏相关分析,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ACI患者早期血浆ET-1增高,提示ET-1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但其与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唐世刚,万克清,欧敏生内皮素(ET)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其中内皮素-1(ET-1)是迄今发现的具有最强血管收缩作用的内源性物质。ET-1的强烈血管活性作用可能对肝细胞的损伤坏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ia C  Zhou J  Deng L  Xie J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2):102-103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AOPP)患者血浆内皮素 (E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6 9例AOPP患者分成轻度、中度、重度中毒组 3组 ,另选取 2 5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 ,各组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含量。同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OPP轻度中毒组患者血浆ET的含量 (5 6 18± 12 80 )ng/L仅轻度升高 ,与正常对照 (5 0 85± 8 93)ng/L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中度、重度中毒组患者血浆ET含量分别为 :(72 6 1± 14 2 1)ng/L ,(110 32± 17 38)ng/L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均 <0 0 1) ,中度中毒组患者血浆ET含量较轻度中毒组明显升高 (P <0 0 1) ;重度中毒组患者血浆ET含量较中度中毒组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随着AOPP中毒程度的加重 ,血浆ET含量逐渐上升 ,血浆ET的检测可作为判断AOPP患者病情轻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李效敏  孙慧  孙金凤 《山东医药》2004,44(22):26-27
为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与脑梗死的关系,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我们对156例脑梗死患者做了相关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GNⅡ)在急性脑梗死病程中含量的变化及相关关系,为疾病的病情判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ET和ANGⅡ含量的变化。结果 中、重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ET、ANGⅡ含量显著高于轻型患者(P〈0.01,0.01〈P〈0.05,P〈0.01,0.01〈P〈0.05),血浆中ET和ANGⅡ水平与  相似文献   

11.
常冬梅 《内科》2009,4(4):523-524
目的观察血栓通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血栓通联合纳洛酮治疗组(治疗组)各3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纳络酮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作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纳络酮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方法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早期均给予甘露醇脱水和溶栓治疗,实验组加用纳络酮2mg/d静脉注射,1次/天,连用7天,分别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其总有效率为90%,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加用纳络酮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磷酸肌酸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金纳多注射液70 g,每日1次静脉滴注,拜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疗程为15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注射液2 g,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15天.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磷酸肌酸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辅助作用,能降低致残率,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早期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①304例患者中发生早期心电图异常占64.47%,表现为ST-T改变、窦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起搏点异常和传导异常。②岛叶梗死组早期心电图异常显著多于非岛叶梗死组(81.97%、52.75%,P〈0.01)。⑧中、重型患者在心电图异常组显著多于无心电图异常组(96例、5例,P〈0.01).岛叶梗死组显著多于非岛叶梗死组(68例、28例,P〈0.01)。④心电图异常的岛叶梗死组死亡率显著高于非岛叶梗死组(17例、2例,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心电图异常与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而岛叶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病情重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ANP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均相竞争法直接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内皮素 (ET)、心钠素 (ANP)含量 ,并动态观察其变化。结果显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 ET、AN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随着时间的延长 ,二者含量均逐渐降低 ,但于发病半个月后仍高于正常。经对患者发病后第 2、6、10、15天的 ET、ANP结果作相关分析 ,发现四个时段的ET、ANP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认为脑梗死急性期血浆 ET与 ANP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将1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三组,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钠,藻酸双酯钠(PSS)和降纤酶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bg)和血浆内皮素-1(ET-1)-P-选择素(P-sel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浓度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三组临床疗效经Ridit分析无显著差异,三种药物对血生化指标和血浆生物分子浓度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表现为低分子肝素钠对血脂,血糖无影响,有明显抗凝和降低Fbg作用,对PAF有抑制作用,PSS有降低血脂,血糖,明显的抗凝及降低Fbg作用,对血浆生物分子中的ET-1,P-selec和PAF有抑制作用;降纤酶对血脂,血糖无影响有明显抗凝和降低Fbg作用,对ET-1,P-selec和PAF有抑制作用,可提高VEGF的血浆浓度。认为这三种药物的共同作用机理是抗凝,不同点是PSS和降纤酶对脑缺血后产生的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有抑制作用,特别是VEGF变化可能是给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带来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 ,DW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Reso nanceAngiography ,MRA)在脑梗死早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 3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DWI和MRA检查 ,并与CT、常规MRI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超早期及早期急性脑梗死中DWI可显示CT及T2 WI不能显示的病灶 ,对于T2 WI能显示的病灶DWI能更清楚、更全面的显示该病灶 ,MRA能快速发现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结论 DWI与MRA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十分敏感 ,联合检查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 ,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在我国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非常高。他汀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该文就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 (LMWHs)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用 9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 ,其中 48例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 48例除常规治疗外 ,加用LMWHs 0 4mlScbid× 10天为治疗组。治疗前后测定BPC、PT、APTT、TT、Fg、D D。同时观察治疗效果和出血情况。 结果 治疗组于治疗后 10天 ,2 8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治疗组用药后Fg降低 ,PT延长 ,D D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或P <0 0 5 ) ,两组治疗前后的BPC、TT、APTT变化不明显 ;治疗组有 5例出现皮下淤斑。 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给予LMWHs有一定的抗凝及溶栓作用 ,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象改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象变化,为预防本病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ACL 2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及纤溶有关指标.用血浆纤维蛋白原(Fg)功能自动化仪检测Fg浓度及其分子的功能,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浓度(3.38±1.3)g*L-1,其分子功能4.33±0.58,与对照组相比,P<0.05;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72.2±13.2)%,t-PA活性(0.89±0.16)IU*ml-1、PAI-1活性(8.27±1.34)IU*ml-1,与正常组相比,P<0.05. 结论血浆Fg浓度升高及其分子功能增强,AT-Ⅲ活性降低、t-PA活性降低及PAI-1活性增强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凝血象变化.检测凝血及纤溶有利于本病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