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附20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保脾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余年收治的208例脾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手术治疗20例;采用保脾手术治疗88例,包括 20例单纯脾修补,48例施以脾动脉结扎和/或脾部分切除和/或脾修补术,20例脾切除术后自体脾移植;100例脾门及附脾多处破裂者行脾切除术。结果:108例保脾患者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 其IgM,CD3+ 远高于切脾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1); CD8+和CD4+显著高于切脾组(P<0.05),痘痕红细胞百分率低于切脾组(P<0.01)。CT, B超,99锝核素显像等证实保脾组1个月后脾结构恢复正常,裂口创面完全愈合。结论:大部分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可采用保留脾治疗,术后脾结构和功能均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施行的肝移植病例中,存活时间超过6个月的4 1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 9例(A组)无远期胆道并发症,1 2例(B组)有远期胆道并发症。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术前肝功能等)、供体脑死亡到腹主动脉低温灌注开始的时间(一次热缺血,热缺血时间1)、冷保存时间、门静脉血流复通到肝动脉血流复通的时间(二次热缺血,热缺血时间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比例等。结果平均年龄,A组为(4 6.9±1 0.5)岁,B组为(5 3.7±7.4)岁。二次热缺血时间,A组为(6 3.3 8±2 2.9 7)m in,B组为(8 1.2 5±3 0.8 7)m in。术中出血量,A组为(3 8 1 7.2±1 4 0 2.3)mL,B组为(5 5 7 9.2±1 8 0 1.4)mL。以上3项指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供肝第一次热缺血时间超过5m in,同时冷缺血时间超过8 h的病例数,A组为1 2例(1 2/2 9),B组为6例(6/1 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第一次热缺血时间及冷保存时间的长短不影响手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移植肝第二次热缺血时间延长可以增加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龄患者更易发生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因外科并发症行再次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近4年余治疗的200余例肝移植患者中14例17例次术后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次再手术(包括再次肝移植1例)治疗肝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或其他合并症,手术成功率为100%。14例中1例因腹腔内出血于再次术后10d死于肾衰竭并发ARDS,1例因胸穿后血胸于再次术后20d死于严重的腹腔和肺部感染;1例因左肝内胆管结石伴胆道感染于再次术后33d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因肿瘤复发转移于再次术后25d死亡;其余10例存活至今且肝功能良好,生存率71.4%(10/14)。结论准确把握肝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的再次手术时机,积极手术干预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和移植后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胆内瘘:附32例漏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胆内瘘术前漏诊的原因及减少漏诊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胆内瘘漏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52.1(25~72)岁,患者分别行B超,T管造影,消化道钡餐,胃镜,胆道镜,ERCP,PTC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果:32例均为术前漏诊者,占同期收治的44例胆内瘘的72.73%。32例均术中确诊。结论:胆内瘘术前漏诊率高,应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注意寻找该病的特征性表现;尤其当B超发现有胆道积气时,应行进一步检查 如内镜和造影检查,这是提高术前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胆道T管拔(脱)出后重置的技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检查术后重置T管的方法和技巧。方法:256例次纤维胆道镜检查术后患者分成两组;其中85例次采用直接插入法(直接法组)重置T管,171例次采用导丝引导法(导丝法组)重置T管。结果:直接插入法中有3例未能成功重置T管,其中1例误入肠管,拔除T管后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导丝引导法中T管重置全部成功,且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导丝引导法能成功引导T管重置。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合并胆道疾患的胆囊切除:附4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肝硬化胆囊切除的危险性及经验教训。方法对40例肝硬化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完成了胆囊切除手术。术中胆囊床破裂大出血4例,胆囊床广泛渗血11例;此15例应用带蒂大网膜填塞胆囊床止血术成功,术后未再出血。术中出血量平均400mL,最多1例〉10000mL。6例术后出现腹水。无胆道损伤。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15d。结论术中出血和胆道损伤是肝硬化胆囊切除的主要危险;带蒂大网膜填塞胆囊床止血法是较好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腹泻7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腹泻发生的原因及机制,并探讨治疗对策.方法以笔者近1年半内收治的15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为对象,分析术后腹泻发生的原因及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全组有71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发生率为44.7%.其中22例为肠道细菌感染,4例出现真菌感染,感染发生率占腹泻患者的36.6%.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治疗后,64例腹泻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有效率为90.1%;7例出现慢性腹泻,经一般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加用口服胰酶片治疗,2周后腹泻较用药前有明显缓解. 结论腹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较多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多能治愈.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生大出血12例,主要出血原因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10例)和肠系膜上动脉损伤(2例);经处理后仅死亡1例。术后发生大出血26例,主要原因为胰胃吻合口出血(17例)和胃空肠吻合口出血(9例);死亡1例。结论:仔细的术前评估和精细的手术技术是避免术中大出血的关键。用血管外科技术和材料处理术中大出血可能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提高手术技术,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附27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术式、术中处理,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7年4月间27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腹腔镜完整胆囊切除术260例,胆囊大部切除术加残余胆囊黏膜电灼破坏术12例.结果 无中转开腹者,无死亡、胆道损伤、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安全、有效的.其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应用十二指肠镜及腹腔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对94例ABP患者进行微创治疗的临床资料。ABP合并胆囊结石的59例行行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总管结石14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同时置入鼻胆管引流(ENBD),其中3例联合LC;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1例行ERCP EST,联合LC治疗。结果全组术后再次发作胰腺炎1例,胆道出血1例,均为ERCP EST患者;另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5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全组有效率100%。结论十二指肠镜及腹腔镜联合应用于治疗ABP效果好。微创技术是目前ABP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初次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化型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收治的13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行再次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再次手术均行双侧甲状腺全切加不同范围的颈部淋巴结清扫。结果再次手术后病理检查腺体和淋巴结内有残余癌的发生率为76.8%。院外首次手术后单侧喉返神经损伤的22例及双侧损伤的1例(总发生率为16.7%),经修复后恢复19例。再次手术后新发的喉返神经损伤3例(2.2%),甲状旁腺部分损伤2例(1.4%),喉上神经损伤2例(1.4%);无食管损伤及术后出血。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后癌残留的发生率较高,应再次手术。再次手术以选择双侧甲状腺全切和颈部淋巴结清扫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