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倪振飞 《气功》1998,19(8):343-345
人体内光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人体内光,道家称之为“丹光”,佛家称之为“佛光”,儒家称真为“仁光”,西方人称之为“生命场”。尽管各派修炼者和研究者对人体内光称呼不一,但都承认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既然人体内光客观存在,为何儒、释、道、气功诸家都把修炼人体内光的功法列为千古不传之秘呢?除了实修者认为“成佛成祖,是本性灵光”(柳华阳语)之绝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至会很难用现代科学测试手段看到它的神秘面目。因此,与其把它拿出出来招惹是非,倒不如念佛、修道、炼功,以其来自参自悟,自享超脱之乐。那么,神秘的人体…  相似文献   

2.
将中医学中人体的“气”视为“人体场”[1]、[2]供考虑到意识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人体应该被看成“形体一气(或场)一功能”三位一体系统。由于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高度有序,由于生命系统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人体必定是高度非平衡的、超复杂的巨系统。弄清此系统中气或场的本质作用是理解生命活动。应用《协同学》的基本概念,与其中常用的典型例子——激光系统比较,可以探讨“气”或“场”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激光器中包含工作物质的原子和这些原子辐射的电场。原子得到外界泵浦(pump)提供的能…  相似文献   

3.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被引进医学领域,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概括气认为:(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2)气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3)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的基本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2)温熙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梁兆松 《家庭中医药》2006,13(12):42-44
“人与动脉同寿”,这是19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人体的动脉在不断硬化阻塞,最后当重要脏器(心脑)梗塞坏死之日.也就到了人的生命结束之时。目前世界上的人口每年以2千万的速度死亡.其中40%以上死于心脑血管病。也就是说,每年约有800万~1000万人死于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病。人们只知惧怕癌症,“谈癌色变”(癌症每年可夺去500万人的生命),岂不知动脉粥样硬化才是人类的第一号杀手。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最早发现“人体发光”,并进行记述的是中国人。很多中国古籍中有关宗教高级人物的描述,往往是说他们已达“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境界,他(或她)的头上(或身上)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华,或是云雾缭绕,他们“腾空而起”时,多伴有金光和雷声……。一般认为这是作者妙笔生花,是出于大胆的幻想,但做为气功研究者和修炼者,特别是已达到“阳神出窍”或“圣婴”成形的高水平修炼者,则会说:“这是气功达到高层次者所特有的真实现象,是匆庸置疑的。”“人体放光”(包括辉光)在国外发现的时间就晚了。据报道,1911年英国…  相似文献   

6.
生命是时间的函数——《黄帝内经》中的“神转不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生命是时间的函数——《黄帝内经》中的“神转不回”孟庆云(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内经》鲜明的提出神是人的生命本质,并由此而贯通着对人体时间结构特征的认识。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人体也不例外,由空间结构和...  相似文献   

7.
一气功科学乃慧眼科学,它启用了常人未能开发利用的人类第三只眼——慧眼。慧眼能够视见现代科技三大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尚难直接观察到的、现代科学称之为秘与谜的东西。如神光、元气、经络、穴位、金丹、明点、八天效应等等。在慧眼科学引导下,中国传统认识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体生命自身)的认识,是先唯象,然后现象穷理,最终“天人合一”“心物一元”地进行透彻认知——大彻大悟。例如对人这个生命体的认识,慧眼科学在对人体物质结构的血肉之躯进行认知的同时,尤重视应用慧眼的“全视”功能对潜藏于物质结构(精)中的…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因血管逐渐老化与硬化,皮肤上会让现“寿斑”(老年斑),斑点随年龄增大而由小皇大,由点连片,这种小型的皮下出血,往往是中风的前兆。据台北传媒报道,若多吃茄子,此科老年斑会明显减少。茄子味甘性凉,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B。、C等,蛋白质和钙的含量比番茄丰富,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D,能使人体血管变得柔韧,可防止血管爆裂。茄子既能散瘀血,故可预防脑血管内形成血栓的发生率;又能止血,用于呕血(来自胃,血多黑色)或咳血(来自肺,多鲜鱼),症状也能有所改善。茄子减少老年斑  相似文献   

9.
中华“四大发明”太局限于实用范围了,没有反映中华文化思维的特点和科学学的建树。中医药可以反映这些内容,并且在人类科学史上存在着超前的学术行为。人类最早的“系统”概念及最早的“系统”应用:“天—地—人”系统概念是中医药学术的基本支柱,成熟于先秦(约前206年以前),贯彻至今。创立人体数学:“阴、阳”、“五行”、“经络”以及最近《生命三元论》的B=3KA都是“图”、“数”结合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人类最早的药学信息论:采用“气”、“味”、“毒”字符标注药物性质。成熟于后汉(约公元25年)。比较现代药物分子的“构—效”解释,突出了结合人体生命功能的规律和特点。建立结构性调控疗法。启用“人—药”系统结构性匹配调控方法,可以使低品位的天然药材稼接人体生命功能起到高的医疗效果。中华传统叫做“辩证施治”。这是对人体的控制论的应用,成熟于先秦,完整了中药药设计特色。硕大的资料积累,全球性的淬分布一现代实用价值。蕴有尚待认识的超前科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韦达(Ayurveda)”是梵语。意思是“生命科学、生命知识”,来自古印度的韦达明.时至今日.在印度仍然有很多人选择遵循这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西方国家.也有相当多的人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面对这一外来的理念,我们能否抛弃成见.以尊重和平和的心恋.先看看它到底在讲什么?有没有道理?这考验着我们的度量和智慧。韦达养生学的理论核心一将自然界的构成划分为地、水、火、风、空(间)五大要素.与中国的五行学说有相近之处。此外.韦达养生学和中华养生学一样,倡导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它可以帮助现代人在享受科技明进步的同时。不在物质中迷失自我。这个学说.对于养生研究和学习来说.应引起足够的关注。本专题所刊载的章.仅触及印度养生化的一隅。通过这些章.我们希望读朋友们能对印度养生化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希望.借此引发大家对中华养生学的重新思考和再认识。[编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论是一个相当微妙而又颇多争议的领域,其主题是人的生命运动,但它的内涵以及方法论基础和方法学原则,都不同于现代生命科学。它植根于东方古典文化,延绵数千年乃至于今。近10余年来的一些新的发现或新的实证使得它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关注,并对现代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和反响。目前,这个领域还没有一个贴切的、公认的名称。有人称之谓“人体科学”(或“人体生命科学”),但它实际上并不包含诸如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以人体为对象的现代科学所公认的领域,而且其认识论、方…  相似文献   

12.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是禀受父母之气,这里精也是气、是信息、是能量、是遗传密码,也包含着祖宗先人之气。神、指人的生命一切活动,又指人的精神意识,而神有赖于气,“气和而生,神乃自生。”可见精、气、神三者,气为根本。“气者,人之根本也”。气,是组成人体最根本的物质和能量。气对人体起着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生化作用。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互冲射、相互资生、密切协调运动地维持人体生命。人体中最主要是元气,又称真气、原气。来自先天禀赋和祖宗先人的移入,又靠后天培养加固,是人体最根本…  相似文献   

13.
王洁 《江西中医药》2002,33(6):61-61
癌症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危重疾病之一。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心理、社会因素给人体健康的影响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中医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它依附于形 ,以精气为其物质基础 ,它反映了生命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神”在机体的外在表现便是全部的生命现象 ,一方面包括以认知、情志、意志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 ;另一方面包括以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活动现象。“形与神俱” ,“神形合一”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特征。因此 ,人的疾病不仅是肉体的 ,而且包括精神情志在内的整体的病理变化。1 “神”与癌症密切相关1.1 “神…  相似文献   

14.
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邓海平  雪勇  丁光宏 《中国针灸》2004,24(2):105-107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红外辐射源.人体红外辐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反映人体脏器和全身各部的代谢变化.经络对热的远距离传递以及艾灸激发循经高温线的现象,提示艾灸除了温热效应之外,光的非热效应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而传统间接灸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的惊人一致性,提示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这给艾灸的临床应用及灸疗仪器制作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藏医基础理论认为,“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与维持能量的三种物质基础,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既支配着生理功能又支配着病理机制。“龙”(气风)因所处部位不同分五种,其功能是增强人体进行生命活动,调解呼吸,血液循环、感观、排泄、消化、输送等。“赤巴”(火、胆)因所处部位不同又分五种,其功能是供给身体能量维持体温增强骨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王家喻 《气功》2009,(5):443-445
人体至一定年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性功能也不例外。食欲与性欲.是人之天性。自古迄今,由中到外,人们总希图留住青春活力.多享受一点“性福”,这是生理本能需求,无可非议。目前,除助阳药物外,性保健品充斥市场,鱼龙混杂,良莠难辨。古人早说“药补不如食补。”其实以药(包括性保健品)助性,有利有弊,是把双刃剑.而且很可能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喜欢讲“道”,孔老夫子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也”。那么什么是“道”呢?按维德科学的描述,“道”就是“纯净意识”(从万物本原的角度讲),它处于相对世界中最微渺层次之下,它是不显现的和超越的,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只是单纯的存在。这绝对宁静的,永恒不变的单纯存在是生命(广义的生命)本身,而所有的存在物则是单纯存在(纯净意识)的不变真实性所表现出常变的现象。“纯静意识”就像是无限宁静的海洋。而不同的创造层次,世界的一切形式、现象和生命变化的状态就有如千变万化的波涛.这波涛的基础是…  相似文献   

18.
关于针灸治疗作用原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外部信息传递系统,它是在无外界刺激下的静息系统,只有在外界的有效刺激下,如:压力(按摩)、光(激光)、磁、温度(红外线)、针刺等,才激活了系统而发挥了信息的传递作用,从而完成了“有效刺激-中央调控-系统纠错”的人体自我康复的治疗机制,针灸是有规律的选择相应的治疗点(穴位),进行有效刺激(针法)所产生治疗作用的治疗方法。针灸所产生的酸、麻、胀、痛的感觉,实际上是针刺造成的一种组织损伤所致,在治疗中它扮演了“模拟损伤”的角色,正是通过这一小的“损伤”的事故信息,预警了中央控制系统,使中枢对此信息做出了相应的整合处理,并发出指令,致使人的免疫系统和生理平衡系统做出相应的反应,根据指令纠正了“模拟损伤”这一“类”地区所出现的问题,即由小损伤达到纠正大错误的目的。并强调针灸配穴要符合类的特.占'并遵循同位点规则才能迭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研1号方“对人免疫缺陷病毒逆转录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中药复方“中研1号方”对人免疫缺陷病毒逆转录酶(HIV-RT)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其对HIV-RT的50%抑制浓度(IC50)为0.35mg/ml,表明这种中药复方具有一定的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逆转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毒邪是个病因概念。以人体为界,可分为“外毒”、“内毒”两类:“外毒”包括:1化学致病物(药毒、毒品、各种污染、秽毒等);2物理致病物(跌仆损伤等意外伤害,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气候、气温变化,噪声、电磁波、超声波、射线辐射对人体的干扰等);3生物致病物(温病毒邪、疫疠之毒、虫兽毒等)。“内毒”包括:1饮食变毒(酒毒、食积化毒、粪毒、糖毒、脂毒等);2水液成毒(水毒、湿毒、痰毒、尿毒、浊毒等),3诸气生毒(火毒、热毒等),4血瘀生毒(瘀毒、出血、瘢瘕等)。毒邪在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毒,相应的疾病就不会发生。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伏毒是毒邪内伏于人体,人体正气尚可耐受制约毒邪,有的人“终生带毒”、“带毒生存”。发病与否,取决于毒邪的强弱和正气的盛衰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防治毒邪可概括为治毒与扶正两个方面。应治毒以解决主要矛盾。治“毒”法的选用又主要根据“毒邪”的致病特点、病理变化而定。外毒以避之、解之为主,使正气免遭损伤;内毒以排之、解之、耐之为主,增强或调节机体清除毒邪的能力,以达到祛除“毒”因,治愈毒病,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