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1(ALDH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分子亚型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和比较20例乳腺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20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及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Basal-like型各20例)中ALDH1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乳腺癌组织中ALDH1的表达与其分子亚型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在20例乳腺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20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ALDH1均呈阴性表达;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DH1呈阳性表达者17例(21.25%),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乳腺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良性乳腺肿瘤组织(P0.007)。ALDH1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CK5/6、TopⅡ、Ki-67表达均无关,与ER、PR状态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ALDH1呈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分子分型有关,可能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分型及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组织中p21WAF1、CDK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锋  王水  陆辉  郑伟  孙琳 《江苏医药》2006,32(6):520-522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21^WAF1及CDK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P法检测p21^WAF1和CDK4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旁组织及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21^WAF1阳性表达率在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分别为41.1%、3.3%和12.5%,肿瘤组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与组织分级及PR、ER表达无相关。CDK4阳性表达率在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分别为51.1%、15.5%和0%,呈递增趋势,与肿瘤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PR、ER无相关。结论 p21^WAF1和CDK4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usashi2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和分子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2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Musashi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Ki67表达,对HER2检测结果为“++”的病例进一步做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依据检测结果进行分子分型,分析Musashi2表达与不同分子分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和分子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Musashi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原位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1)。在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P<0.01)。在TNM分期的早期(Ⅰ+Ⅱ期)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晚期(Ⅲ+Ⅳ期)患者(P<0.05),但在不同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脉管是否受累和淋巴结有无转移的乳腺润性导管癌,Musashi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sashi2表达水平与ER、PR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0...  相似文献   

4.
王大勇 《河北医药》2014,(3):342-344
目的:观察BRMS1和Survivin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对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0例乳腺癌、70例乳腺良性增生和40例癌旁正常组织BRMS1、Survivin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RMS1在乳腺癌、乳腺良性增生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4%、81.4%、95.0%,与乳腺良性增生和癌旁正常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BRMS1表达明显降低( P <0.05)。 Survivin在乳腺癌、乳腺良性增生和癌旁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8%、17.1%、0,与乳腺良性增生和癌旁正常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Survivin表达明显增加( P <0.05)。 BRMS1和Survivin在乳腺癌组织的异常表达与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 P <0.05),Survivin表达亦与组织学分级有关,二者表达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且呈明显负相关( P <0.05)。结论BRMS1和Survivin对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乳腺癌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p53、ER和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和预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道旺  马成民  王红群  杨枫 《安徽医药》2008,12(10):926-928
目的探讨p53、ER和PR在98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PR和p53在98例乳腺癌和26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状况。结果p53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28.6%,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p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P=0.008);乳腺癌中ER和PR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两者分别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ER和或PR阳性表达者生存率高,且乳腺癌中PR的表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27)。多因素回归分析中,PR和临床分期与生存相关。结论p53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分化密切相关,ER和PR与乳腺癌的发生、分化和预后密切相关,三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可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 mRNA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乳腺组织中TSP-1 mRNA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样生长因子(c-erbB2)的表达情况及微血管生成情况,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TSP-1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 < 0.05).乳腺癌组织TSP-1 mRNA的阳性率仅与肿瘤直径有关(P < 0.05).乳腺癌组织TSP-1 mRNA表达阳性者的微血管密度低于TSP-1 mRNA阴性者(P < 0.05).结论:TSP-1在乳腺癌组织表达中阳性率明显增高,且其微血管密度降低,因此TSP-1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对70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癌旁组织中的IGF-1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以配对乳腺正常乳腺组织为对照。结果IGF-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配对癌旁及正常组织,IGF-1/β—actin比值分别为0.679&#177;0.075、0.463&#177;0.085、0.305&#177;0.031,三组组间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1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ER状态显著相关(P〈0.05),与肿瘤病理分型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IGF-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年轻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及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12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46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均≤40岁),按照患者乳腺癌组织 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肿瘤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的表达状况分为 Luminal A 型、Luminal B 型、HER2过表达型、Basal-like 型4种分子亚型,并统计分析各亚型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差异。结果Luminal A 型24例;Luminal B 型77例;HER2过表达型17例;Basal-like 型28例;各分子亚型在肿块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分子亚型年轻乳腺癌在相关临床病理特征方面存在差异,这预示着不同分子亚型在治疗及预后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为开展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了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P^53基因,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志勇  王宁 《江苏医药》1996,22(12):838-839
用ABC法对100例乳腺癌和100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检测P53蛋白、ER、PR。结果显示:乳腺癌P53阳性率非常显著高于良性疾病(P<0.01),ER、PR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疾病(P<0.05)。P53阳性与ER阴性负相关(P<0.01)。P53、PR与年龄无关,ER在50岁以上阳性高于50岁以下组(P<0.05),Ⅲ级癌P53阳性率高于0级(原位癌)、Ⅰ、Ⅱ级癌(P<0.01)ER、PR与癌分级无关。P53阴性组预后优于阳性组(P<0.01)ER、PR阳性组预后优于阴性组(P<0.01)。P53阳性对于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TGF-β1与uP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在乳腺癌组织及乳腺良性疾病中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38例乳腺癌组织、30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阴性对照组)中TGF-β1及uP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38例乳腺癌中TGF-β1及uPA蛋白的总阳性率分别为53.2%、56.4%TGF-β1蛋白和uPA蛋白在乳腺良性病、乳腺导管内癌(0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Ⅰ/Ⅱ期、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4、32.0%/36.0%、46.7%/53.3%、82.9%/82.9%,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GF-β1与uP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呈正相关(r=0.842,P〈0.01)。结论TGF-β1、uPA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且在乳腺癌中期别越晚表达越高,表明二者可能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过程有关,有可能成为评估乳腺癌预后的实验指标;TGF-β1和uPA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表明二者在乳腺癌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可能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检测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1,TK1)在乳腺导管癌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Ki67、ER、PR、C-erbB-2等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以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组织,其中31例含有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成分,37例癌旁可见正常的乳腺组织(normal breast tissues,NBT)。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40例乳腺癌组织中TK1、Ki67、ER、PR、C-erbB-2。结果 TK1在乳腺癌组织中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率为57.5%(23/40),导管原位癌为51.6%(16/31),癌旁正常的乳腺组织为0%(0/37),三者之间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K1表达与年龄、月经、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与否、TNM分期、ER、PR、C-erbB-2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TK1在浸润性导管癌Ⅰ级的表达率为20%(2/10),Ⅱ级为76%(19/25),Ⅲ级为40%(2/5),以组织学Ⅱ级为最高。TK1的表达与Ki67相关(r=0.738,P<0.001)。TK1阳性组的累积生存率低于TK1阴性组,并且TK1和Ki67均阳性的为最低。结论 TK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对于导管原位癌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TK1是患者预后不良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53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南通市肿瘤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存档的浸润性乳腺癌标本709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中P53蛋白的表达, 分析P53与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 组织学类型及雌激素受体 (ER)、 孕激素受体 (PR)、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 及Ki-67之间的关系。结果 P53高表达占26.8% (190/709), 低表达占73.2% (519/709)。P53在Luminal A 型、 HER-2阴性Luminal B型、 HER-2阳性Luminal B型、 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1% (12/197)、 18.0% (34/189)、 39.1% (25/64)、 50.0% (58/116)、 42.7% (61/1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53 在伴有髓样特征的乳腺癌中表达率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 (P<0.05)。组织学分级越高, P53表达率越高 (P<0.05)。 P53在ER阴性组、 PR阴性组、 HER-2阳性组及Ki-67高表达组中表达率较高 (均P<0.05)。结论 P53与浸润性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及指导个体化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ER、PR、Ki67、以及P53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6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检测腋淋巴结状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测定乳腺癌ER、PR、Ki67和P53的表达,将腋淋巴结状况与以上分子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腋窝淋巴转移阳性率为41.6%,ER、PR、Ki67和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8%、75.4%、72.2%和54.8%,ER和PR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53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与ER、PR、Ki67、P53表达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状况与ER、PR、Ki67、P53表达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钙化性乳腺癌的X线影像表现及其病理相关性分析。方法术前经X线检出为钙化性乳腺癌68例(75个病灶),分析肿块与非肿块样钙化性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其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ER、PR、c-erbB-2、Ki67及p53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X线表现为肿块样病变比非肿块样病变的ER阳性率高(P=0.038)。肿块的形态与大小存在相关性(r=0.256,P=0.028),最大直径≤2cm的肿块多表现为圆形,直径大于2cm的肿块多表现为不规则形(P=0.028)。结论钙化性乳腺癌的X线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TEC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前后ER、PR、c-erbB-2的变化,探讨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2005年3月至2009年10月,我们共收集了4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患者化疗前行乳腺肿瘤粗针穿刺活检并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ER、PR+、c-erbB-2的表达。随后进行3个疗程化疗,化疗方案为多西紫衫醇75mg/m2iv,d1;表阿霉素75mg/m2iv,d1;环磷酰胺500mg/m2iv,d1;q21。化疗后评估疗效并对接受手术的患者的手术标本通过同法检测生物学因子的表达。结果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c-erbB-2均发生了改变,新辅助化疗前ER和PR阴性表达的肿瘤组织新辅助化疗后上调(ER:22.92%vs.18.83%;PR:20.83%vs.14.58%),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改变ER、PR、c-erbB-2的表达,本临床研究未发现ER、PR、c-erbB-2变化与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