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肾损害等为主要特征.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主要以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主.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临床上的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肾损害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肝、肾脏损害等为特征。现将本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以来收治的80例EHF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由于EHFV对人体呈泛嗜性感染,因而能引起多器官损害。在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移行阶段都可并发肺损害,其发生率在60%左右一,本文对84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肺功能损害作观察,以便明确HFRS患者肺功能损害的形成原因、程度及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周影  赵勇  包淑萍 《北京医学》2011,33(6):478+483-478,483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特征。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5期临床经过,易并发多器官损害及功能衰竭[1]。  相似文献   

5.
<正>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也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传播。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主为要临床表现,少尿期常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而无明显界限,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精神障碍也是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多数症状轻微,持续时间较短[1]。2011年6月21日我科收治了1例肾综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热(EPidemic haemorrhagic fever简称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血压下降及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为临床主要特征。临床过程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根据出血热的临床及病理上的损害特点,可分为有肾损综合征型和无肾损综合征型两种类型。流行性出血热即为有肾损综合征型;我国新疆地区所发现的出血热则为无肾损综合征型,也称新疆出血热、由蜱传播,国内已分离出病毒。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原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急性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其基本病变为广泛性的小血管损害。根据其发病过程和临床特点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病源体是一种特殊病毒。自然界中某些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某些田鼠等是本病的传染源,寄生于鼠类体外的恙螨作为传染媒介,人类破损皮肤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经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是我国较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春秋季节为发病高峰。临床类型多样,表现复杂,并发症多,极易误诊。现将笔者在江西某地区工作期间(1997年5月-2005年7月)5例流行性出血热误诊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这5例病例确诊均符合卫生部1997年颁布的全国EHF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呈现季节性发病特点,每年4月~6月为小高峰,11月至来年1月为大高峰。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临床经过,为一自限性疾病[1]。临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为特征,可并发全身系统损害,现将并发心脏损害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观察对象我院自2001年至2003年10月共收住肾综合征出血热197例,并心脏损害76例中,小高峰26例,大高峰50例;男56例,女20例,年龄15岁~72岁;发热期入院53例,低血压休克期入院8例,少尿期入院15例。患者既往无器质性心脏…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急性肾衰的血液透析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是经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而急性肾衰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时进行血液透析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我院从2000年~2007年共收治中、重型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急性肾衰患者21例,经血透治疗,收到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仓辉 《吉林医学》2012,33(22):4920
<正>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我科于2011年12月收治1例孕30周合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治愈出院。后期随访,顺产男婴1名,无发热、充血、出血等症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症出血热,为自然免疫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和恢复期.  相似文献   

13.
出血热是以发热、出血、休克为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能引起肾脏损害的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秋冬季节的多发病、常见病。典型的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以及恢复期几个阶段。其病程长,病情复杂,临床护理工作极其重要。根据我科2002年1月-2003年1月  相似文献   

14.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和急性肾衰竭等为主要临床特征。急性肾衰竭是其主要死亡原因,其中又以少尿期为多见。我地区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地,在少尿期除应用血液透析治疗外,应用前列地尔静脉注射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可明显缩短少尿期,降低血肌酐,减少死亡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汉坦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程以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恢复5期为特征的发热出血性疾病。死亡多发生在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经多年的临床观察,这两期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愈率的高低。我院从1980~2000年治疗100例重症出血热病人,加强了低血压期、少尿期的护理,显著降低病死率,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该病多发生在农村、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11-1月及5—7月)、大多数有与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史。起病急,以发热、出血、低血压、急性肾功能损害等为特征。典型病例一般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期,且各期经常交叉重叠。本病的病原是病毒,当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该院自1995—2004年共收治出血热(EHF)22例,本文就其治疗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及肾损害,典型者呈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本病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死率高,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8.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急性起病,以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三大主征。发热一般为首发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之间,热型以稽留热、驰张热多见,少数为不规则热。发热期是HFRS病程的第一阶段,从感染到出现临床症状(潜伏期)需4~45d,一般为7—14d。发热期临床表现除发热外,尚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症状,肾脏等器官损害表现。发热期的治疗和护理,对于预防低血压休克,防止发生急性。肾衰竭,保证患者顺利渡过各个病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休克及肾损害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性的小血管损伤,因此可引起机体多个器官的损害.其中HFRS合并心肌损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故本文就HFRS合并心肌损害的68例患者进行了心电图(ECG)测定,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短程发热、全身性充血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由于本病病变广泛,经过复杂,常可死于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因此,欲提高其治愈率,降低病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