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 :对 5 0例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伴鼻窦炎行CT冠状位扫描并进行分析。结果 :中鼻甲肥大或气化 3 2例 ,鼻中部鼻中隔偏曲 2 1例 ,异常钩突 4例 ,Haller气房 3例 ,上颌窦发育不良 2例 ,其他解剖变异 11例。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是引起鼻窦炎的重要原因 ,其中前组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申华军  王强 《医学文选》2002,21(5):627-628
窦口鼻道复合体 ( ostiomeatal complex unit,简称 OC)首先是由 Naumann提出的新的解剖概念 ,是指以筛漏斗为中心及其邻近结构 ,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孔、前组筛房、额隐窝、上颌窦自然开口和鼻囟区。我们发现 ,由于解剖变异引起窦口鼻道复合体内通气和引流障碍是发生慢性副鼻窦炎的主要原因 ,尽管病理改变轻微 ,但其中临床症状却相当严重。由于其结构复杂 ,常规轴位 CT扫描不能清楚显示 ,而冠状位扫描却能清楚显示其结构。本文收集了我院近年来副鼻窦冠状位 CT扫描确诊的慢性副鼻窦炎 5 0例 ,并着重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进行观察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 (ostiomeatnlcomplex ,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 :6 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 ,采用冠状位鼻窦部CT扫描 ,显示OMC结构 ,结合临床分析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并与 19例正常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6 8例患者中OMC存在解剖变异 :钩突偏移 30例、肥大 13例 ,中鼻甲反向弯曲 9例、气化 2 3例 ,筛泡气化过度 2 0例 ,Haller’s气房 1例 ;正常对照组未出现解剖异常。钩突、中鼻甲和筛泡的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的CT表现及与慢性前组鼻窦炎的关系,分析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慢性前组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OMC解剖变异的CT表现与慢性前组鼻窦炎的关系。结果本组共发生OMC解剖变异112例(占74.7%),变异可单独存在、也可多种并存,其中中鼻甲肥大37例(33.0%)、反向弯曲15例(13.4%)、气化5例(占4.5%),钩突肥大39例(占34.8%)、偏移64例(占37.1%)、气化3例(占2.7%),筛泡过度气化6例(占5.4%),Haller气房9例(占8.0%),鼻丘过度气化4例(占3.6%)。结论 CT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OMC解剖变异;其中钩突变异及中鼻甲肥大与前组鼻窦炎密切相关,处理OMC解剖变异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目的:加深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认识,分析其与鼻窦炎的关系。方法:对50例前组副鼻窦炎和20倒正常人比较观察,并作滴鼻净试验。结果: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在正常与病变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滴鼻净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解剖变异是较常见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窦口鼻道复合体多排螺旋CT检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1例鼻疾病患者,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多排螺旋CT横断面容积扫描,然后经CT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重点观察钩突、中鼻甲、鼻中隔、筛泡的结构、形态和位置及变异情况,以及与慢性鼻窦炎的密切关系。结果:经MPR重建得到的冠状面图像能清楚地显示OMC区域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本组病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占92%,扫描显示中鼻甲气化占38.2%,中鼻甲反向弯曲占15.7%,Haller气房占18.6%,筛泡过度气化占16.7%,钩突偏曲占27.5%。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图像(MPR)能清晰的显示OMC冠状面图像及解剖变异;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有密切关系 ,是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筛选了 15例患者 ,均为反复发作的慢性鼻窦炎患者 ,并均经CT扫描显示了其解剖及继发改变。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5例患者中 ,男 10例 (6 6 .7% ) ,女 5例(33.3% ) ,年龄 14~ 45岁。慢性上颌窦炎 10例 ,前组筛窦炎3例 ,上颌窦炎并发同侧筛窦炎 2例。全部病例均未经过任何手术治疗。1.2 扫描方式 均采用轴冠位。轴位扫描层厚 5mm ,间距5mm常规范围连续扫描。冠状位扫描在侧位TOPOQ像上常规扫描范围内中 1/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各结构间隙与中鼻甲、鼻中隔间隙狭窄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及狭窄的主要原因。方法:采用鼻窦冠状位CT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成像分析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89例(171侧)患者的正常鼻窦和炎症鼻窦的OMC各结构间隙的变异情况。结果:正常鼻窦与有炎症鼻窦间OMC各结构间隙狭窄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OMC各结构间隙与慢性鼻窦炎分别行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MC间隙狭窄为鼻窦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疾病时,必须矫正OMC间隙狭窄。  相似文献   

9.
刘志刚 《中原医刊》2002,29(5):25-26
鼻内镜下鼻及鼻窦手术是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现已得到广泛开展 ,而鼻窦CT扫描能够了解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周围解剖变异对鼻内镜下鼻及鼻窦手术的帮助作用是巨大的。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周围解剖变异是鼻及鼻窦手术中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之一[1~ 3 ] ,对此问题的解决是否恰当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对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周围解剖变异的手术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分析我科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实施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 (FESS)的 15 6例手术 ,对此问题浅谈一点认识。1 临床资料1 1 …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与鼻窦病变的关系。方法搜集经CT冠状位扫描及鼻内镜手术共36例,重点观察钩突、筛漏斗、半月裂、Haller气房、鼻甲气房的解剖变异与病变,以及引起鼻窦病变的病理生理变化。结果36例窦口鼻窦复合体区域的钩突变异28例(77.8%),筛漏斗狭窄或密度浑浊共22例(61.1%),半月裂浑浊16例(44.4%),Haller气房4例(11.1%),鼻甲气房8例(22.2%);引起的鼻窦炎18例(50%)为最多见,其余为鼻窦息肉6例(16.7%),真菌性鼻窦炎4例(11.1%),鼻窦囊肿2例(5.6%),混合性病变6例(16.7%)。结论CT冠状面扫描能清楚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病变以及引起鼻窦病变的部位、程度和性质,为鼻内镜提供可靠的解剖标识和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相关性的MS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螺旋扫描,横轴位及冠状位多平面重建(MPR),观察鼻窦炎患者及对照组鼻中隔及鼻腔鼻窦变化,并作统计分析。结果鼻窦炎组的鼻中隔高位偏曲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偏曲侧中鼻道均较狭窄。非高位偏曲的发病率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中隔高位偏曲与鼻窦炎发病关系密切,且偏曲两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60例成人慢性鼻窦炎需氧菌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诚  张学渊  魏运军  朱瑾  袁伟  黄茂华 《重庆医学》2003,32(11):1465-1466
目的 研究成年慢性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作为一个整体的需氧菌情况。方法 选择40例成年患者分为S(I型组)与P(Ⅱ型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20例,采集不同部位标本,进行需氧菌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比较阳性率、3个部位相同率、主要细菌等3个指标。结果 对照组20例阳性率低,在40例120个部位中共检出细菌50例,分别归9属13种,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产气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上述指标的比较两型间均无明显差别,但3个部位则多不相同。大多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甙类(庆大霉素)敏感,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多数为耐甲氧西林菌株。结论 探讨了需氧菌在慢性鼻窦炎中的地位;从需氧菌角度,病变时的窦口鼻道复合体各部位之间存在一种割裂和彼此独立的状态;并对抗生素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60例成人慢性鼻窦炎真菌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诚  张学渊  魏运军  朱瑾  袁伟  黄茂华 《重庆医学》2003,32(11):1467-1468
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成年非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作为一个整体时的真菌情况。方法 选择40例成人患者,分为S组(I型组)与P组(Ⅱ型组),同时设对照组N20例。在窦口鼻道复合体的3个不同部位采集标本,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分析阳性率、3个部位相同率、主要菌种等指标。结果 在N、S、P3组中,阳性率与3个部位相同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主要为曲霉菌、青霉菌等。结论 探讨非真菌性慢性鼻窦炎中真菌的地位;单就真菌角度考虑,可以认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呈一体化状态;并就药物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21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 SPT)结果,并将SPT阳性出现的比例分别与慢性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进行比较。变应原阳性患者中变应原在各组分布规律相同;慢性鼻窦炎伴息肉组变应原阳性率高于慢性鼻窦炎不伴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慢性鼻窦炎不伴息肉组变应原阳性率高于鼻中隔弯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复发率高于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组,变应原阳性患者复发率高于阴性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第1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否与其对慢性鼻炎/鼻窦炎的治疗作用相关.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诊断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应用第1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4 mg/次,2~3次/d)治疗(10±3)d后,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以咳嗽好转1/2及以上为治疗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与探讨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与下呼吸道炎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及支气管哮喘肺功能阻塞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7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慢性鼻窦炎组)与12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变程度与疾病的病变范围严重程度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螺旋CT容积扫描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价值。方法 收集一组资料齐全、临床病理证实、经螺旋CT容积扫描的慢性鼻窦炎病例,并设正常组对照,研究OMC的解剖变异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病变组OMC区解剖变异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以中鼻甲气化的发生率最高(39.6%),钩突气化的发生率最低(10.8%)。经螺旋CT薄层扫描,病变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结论 对病变侧OMC的解剖变异进行术前的再认识,能有效避免并发症。螺旋CT扫描可以较好评价患者OMC的解剖变异.良好指导FESS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评价CT扫描在慢性鼻副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慢性鼻副窦炎患者83例(全部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行冠状位扫描,21例加作轴位扫描,对疑有窦壁骨质破坏的2例加作高分辨率CT(HRCT),分析对照慢性副鼻窦疾病病变的类型和范围。结果所有病例均有窦壁粘膜不同程度增厚和窦内积液,窦壁粘膜增厚伴软组织影16例,上颌窦内斑点6例,上颌窦窦壁骨质吸收2例,中、下鼻甲肥大63例,鼻腔内软组织影充塞60例。结论对慢性副鼻窦炎CT扫描能准确描述其病变的类型、范围、程度,清晰显示副鼻窦的解剖和比邻关系,对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胰腺病变的断层影像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实用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研究2例成人上腹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和86例健康成人上腹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位图像上胰腺的分部、毗邻和大小。结果 胰腺在连续冠状断层上集中出现在下腔静脉后缘前55mm和其后13mm的范围内。标志性层面为:经肠系膜上静脉层面、经肝门静脉主干层面、经下腔静脉前份及左肾静脉层面、经下腔静脉后份和主动脉裂孔层面。相应层面胰颈、胰头、胰体、胰尾的最大上下径和左右径分别为(21.63±3.62)、(11.06±2.33)mm,(47.56±6.47)、(36.55±6.69)mm,(30.13±5.32)、(52.29±10.80)mm,(22.16±2.07)、(35.14±6.06)mm。结论 胰腺MSCT冠状位图像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弥补了横断位CT图像显示病变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颞下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和40名健康者,分别沿眶耳线(OML)制成连续横断层面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观察颞下间隙及其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和求积仪分别测量其长径、横径和面积。结果颞下间隙的形态呈不规则状,在标本和CT影像上经冠突层面、茎突末端层面的面积分别为(1 034.50±3.32)mm2和(1 055.62±2.05)mm2、(345.84±1.89)mm2和(356.60±1.78)mm2。两侧颞下间隙及其结构呈对称性,长径、横径和面积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自茎突至翼突内侧板后缘或翼突外侧板前缘的连线可区分颞下间隙与咽旁间隙,翼外肌、茎突、翼突内侧板和翼突外侧板是CT等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结论颞下间隙的断层影像解剖对颞下间隙肿瘤等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