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少年共同性斜视术后眼位矫正偏差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88例共同性斜视手术后晚期存在眼位偏差的19例患者分别进行了手术年龄、斜视类型、眼轴长度、术后时间及术眼视觉功能等方面的比较观察和临床分析。结果 通过对本组的资料分析发现,年龄愈小发生术后眼位偏差的机会愈大,内科以矫正过度多见,外支矫正不足多见;斜视术后眼球有向外偏移和眼球向术前回复的倾向;眼轴长度对术后眼位偏差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水平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术后垂直眼位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68只眼)术前水平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内斜视22例(32只眼),外斜视26例(36只眼),患者均行缩短及水平后徒手术,未行垂直肌及水平肌垂直移位手术。术后对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垂直眼位的变化。结果内斜视患者术前平均垂直斜视角为(7.10±2.12)°,术后平均垂直斜视角为(3.45±1.24)°,垂直斜视角减少量为(3.82±1.04)°,手术前后垂直斜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外斜视患者术前平均垂直斜视角为(7.05±2.09)°,术后平均垂直斜视角为(2.52±1.22)°,垂直斜视角减少量为(4.52±1.12)°,手术前后垂直斜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内外斜视患者术后垂直斜角减少量与术前垂直斜角大小均呈正相关( P <0.05)。内、外斜视患者术前黄斑中心凹与视盘几何中心相对角度( FDA)手术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水平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行水平肌手术治疗后能改善垂直眼位,且改善效果与患者术前垂直斜视角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儿童斜视矫正术后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168例儿童斜视术后有60例获得立体视觉,功能治愈率达35.7%。结果表明:斜视儿童术后立体视恢复与手术年龄、斜视度大小和术后眼位矫正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P<0.01)。作者认为,手术时机的最佳选择取决于斜视类型和儿童初诊年龄。手术正位率是立体视重建和恢复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知觉性斜视是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眼视力低下、双眼知觉性融合丧失所致的患眼眼位偏斜,也称废用性斜视、继发性斜视。因双眼视觉对眼位的约束作用丧失,手术回退可能性大,故其临床特征和手术方法与普通共同性斜视不同。我院2002年2月~2005年10月手术治疗知觉性斜视7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共同性斜视矫正手术前后双眼总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共同性斜视手术时机及其在斜视性弱视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18岁以内在院接受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治疗,且术后斜视矫正正位(斜视度≤±10△)的病历资料67例。按手术前斜视类型、接受手术时年龄、弱视程度分组,对各组术前、术后1,3 mo分别进行双眼总和P-VEP检测。结果以双眼反应/单眼反应( B/M)比值作为评价指标。 结果:所有病例术后1 mo B/M值均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内斜视组术后3mo的B/M值升高较外斜视组明显(P〈0.05);(2)≤6岁组,术后3mo B/M值升高较〉12岁组明显(P〈0.05)。(3)重度弱视组术后1mo的B/M值升高较轻度弱视组明显(P〈0.05);术后3mo,重度弱视组B/M值升高较轻度、中度弱视组明显(P〈0.01)。 结论:经过弱视治疗后视力仍难以提高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建议6岁前行斜视矫正手术,特别是重度弱视及内斜视患儿(调节性内斜视除外)。早期手术有利于弱视的进一步治疗及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水平斜视矫正术后角膜屈光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了44例(51眼)4~38岁的水平斜视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角膜屈折力。斜视手术、尤其是儿童,在同一只眼行水平直肌后徒加缩短,手术后7周内角膜水平径线屈折力有变化,7周后这种变化恢复原状;而儿童在一只眼行水平直肌后徒和成人水平肌加强、减弱手术,对角膜屈折力无影响。本文还探讨了引起角膜屈折力变化的可能因素,并对术后验光配镜时间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睑裂高度变化.方法 将29例水平斜视患者,行一眼的一退一缩手术,检测术前术后睑裂高度,并对两组资料行配对t检验.结果 睑裂高度无变化的10只眼,占34.5%,睑裂高度增加11只眼,占37.9%,睑裂变小8只眼,占27.6%.两组资料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水平斜视患者行单眼一退一缩手术,对睑裂大小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8.
共同性外斜视79例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患者79例进行随访观察,并对其术后眼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82%,远期正位率为80%。结论: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与手术原则和设计、患者的自身因素及术后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水平斜视矫正术对散光的影响,以便选择术后配镜的最佳时机。方法睫状肌充分麻痹后,由同一专职验光师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时间于术前3周、术后1周、4周、8周分别检影验光。结果:斜视手术对散光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术式,影响不同,但这种影响于术后4~8周基本可消失。结论水平斜视矫正术后配镜应于4~8周以后进行。  相似文献   

10.
吴辉 《眼科新进展》2002,22(4):285-285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2 0岁 ,因发现双眼向上向外偏斜 2 0 a入院。眼科检查 :视力 :左眼 4.9,右眼 5 .0 ,双眼球运动外展过强 ,双眼上转过强 ,左眼为重。眼球内部结构未见异常。角膜映光法检查双眼交替性外斜视 ,去遮盖 :右眼注视 ,左眼外斜 30°,左眼处于上斜位约 10°,左眼注视 ,右眼外斜 15°,左眼处于上斜位约 5°。遮与不遮 :右眼注视 ,左眼由外上→中 ,左眼注视 ,右眼由外上→中。眼肌 :双眼外直肌亢进 ,左眼下斜肌亢进。诊断为“垂直性分离性斜视”,给予双眼外直肌后徙 ,左眼上直肌后徙术 ,术中将左眼外直肌后徙 10 mm,上直肌后徙 6…  相似文献   

11.
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的双眼视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12.
重度斜视性弱视32例的手术时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重度斜视性弱视的手术时机,以寻求尽快提高视力,缩短弱视治愈时间。方法:对32例重度斜视性弱视患儿先行强化后像增视训练后,使其注视性质改善后,斜视度>20°以上,视力0.2~0.3之间尽早行眼位矫正术后,再进行弱视训练。结果:术后0.5a眼位正位23例(72%),欠矫7例(22%),过矫2例(6%);视力治愈10例(31%),有效18例(56%),无效4例(13%),总有效率87%;1a后眼位正位22例(69%),欠矫10例(31%),视力治愈14例(44%),有效18例(56%)。术后0.5a和1a的眼位正位率分别为72%和69%,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位控制稳定。结论:重度斜视性弱视,尽早手术矫正眼位,有利于视力恢复,同时眼位控制稳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73例知觉性斜视的统计分析,探讨了知觉性斜视知觉障碍年龄与斜视类型的关系、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眼位回退问题,提出对知觉性斜视应早期治疗原发病及斜视,以求恢复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共同性外斜视术后124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房学军  常华 《眼科新进展》2003,23(4):276-277
目的 探讨影响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的有关因素。方法 对124例不同类型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及近期的疗效进行随访并分析。结果 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近期与远期治疗率分别是86.29%和79.03%,其中继发性外斜视术后远期复发率最高,具有双眼视功能者治愈率最高,无眼位回退现象。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与手术原则和设计、双眼单视功能、患者自身因素、术者的技巧及术后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单纯水平肌手术后共同性水平斜视伴轻度垂直斜视患者的垂直眼位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至12月的住院患者共19例.术前水平斜视伴轻度垂直斜视(≤10△)的患者,眼底照相未见明显旋转斜视,手术只行水平肌后徙和缩短手术,未做水平肌的垂直移位,未行垂直肌手术.随访3~12月,观察垂直眼位的变化.结果 (1)内斜视伴垂直斜视者7例,术前垂直斜视角4~10△.平均(7.10±02.15)△.术后垂直斜视角0~4△,平均(3.67±1.25)△,与术前比,降低2△~5△,平均降低(4.01±1.00)△.术后垂直斜视角比术前有降低者6例,占85.71%.手术前后的垂直斜视角比较,t =6.928,P=0.020.(2)外斜视伴垂直斜视12例,术前垂直斜视角3~10△,平均(6.91±3.09)△.术后垂直斜视角0-5△,平均(2.36±3.64)△,垂直斜视角减少1△~7△,平均(4.18±2.86)△.术后垂直斜视角比术前有降低者10例,占83.33%.手术前后的垂直斜视角比较,t=2.371,P=0.039.(3)垂直斜视角的减少量与术前垂直斜视角的大小成正相关,x2=0.023,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0.675.结论 水平斜视伴有小度数垂直斜视的患者,单纯水平肌手术后对垂直眼位有一定改善,且术前垂直斜视角越大,术后垂直斜视角的减少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决定术后首次散瞳验光时机。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09-01/2010-12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接受水平斜视矫正术的3~8岁儿童进行随访,搜集资料完整、无失访的患儿178例318眼。分为四组,分别为外直肌后徙术(Ⅰ组),内直肌后徙术(Ⅱ组),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组(Ⅲ组),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组(Ⅳ组)。排除全身重大疾病及眼部器质性病变。进行术前1mo,术后1wk,1,2,4,8mo的眼部检查、弱视相关检查、散瞳检影检查。结果:术后1wk,Ⅲ和Ⅳ组患儿散瞳检影球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各组与术前比较已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8mo各组的球镜屈光度较术前出现一定程度下降(P<0.05)。术后1wk各组柱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Ⅲ和Ⅳ组柱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仍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2mo后各组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各时段与术前比较,散光的循规性及散光轴基本保持不变。结论:儿童水平斜视手术后短期内的屈光度确实存在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多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总的来说,不同术式对术后屈光度变化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一般情况下,患儿散瞳验光配镜可于术后2mo以后进行,最迟不应超过4mo。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恒常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问题,现将我院1990~1992年住院手术治疗的34例恒常性外斜视矫正术后2年的随访观察情况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34例恒常性外斜视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13~32岁,斜视眼视力:<0.2者16眼,0.3~05者8眼,0.6~0.8者6眼,0.9以上4眼。斜视度:-75“以下3例,to-80631例。术前视网膜对应情况:3例为正常视网膜对应,对例为视网膜对应缺如。屈光情况:术前常规托品卡胺散瞳验光,本组病例中双眼中度近视3例,轻度近视9冽,屈光参差11例,轻度远视五例,无屈光不正10例。术后随访时…  相似文献   

18.
斜视矫正术致心跳呼吸停止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 ,2 2岁 ,保安员。因眼球外斜 10余年 ,于2 0 0 0年 4月 1日以共同性外斜视收住院。眼部检查 :视力 :右 0 5矫正 1 0 ,左 1 2。双眼球活动正常 ,交替性外斜视 2 5°。全身检查 :脉搏 74次 /min ,呼吸 16次 /min ,体温36 4℃ ,血压 10 2 / 6 8mmHg(1mmHg =0 133kPa) ,营养中等 ,发育正常 ,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于 2 0 0 0年 4月 14日在表麻并局麻下行右眼内直肌缩短 外直肌后徙术 ,手术前 30分钟肌内注射鲁米那10 0mg ,止血敏 5 0 0mg。右眼常规消毒 ,铺巾露出右眼 ,开睑器开睑 ,6及 12点钟方位近角膜缘作结膜缝线 ,牵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患者接受斜视矫正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进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191例。方法 将患者按斜视类型分为共同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和间歇性外斜视组;按手术时年龄分为≤9岁组和>9岁组。观察术前、术后1、3个月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 同视机双眼视觉三级功能及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91例患者中,术前分别有26.7%、19.4%、11.0%及41.9%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1个月分别提高至90.1%、64.4%、33.0%及57.1%,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4.8%、79.1%、37.7%及63.9%,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术前,间歇性外斜视组38.1%、29.5%及72.4%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0.01)。术后3个月,间歇性外斜视组93.3%、48.6%及87.6%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均<0.05);恒定性外斜视组55.8%的患者具备近立体视功能,共同性内斜视组为14.0%(P<0.001)。>9岁组,术前28.1%、21.9%、14.6%及31.3%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3.8%、75.0%、37.5%及58.3%,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斜视矫正术有助于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视觉功能优于其他类型斜视;大龄斜视患者术后也可能获得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眼位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8例外斜视手术患者随访观察,分别于术后第3d和术后1年用三棱镜遮盖法检查患者斜视度;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查立体视觉.术后眼位正位标准为斜视角≤±10△.所有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后第3d和术后1年的眼位正位率为96.4%和64.3%,斜视度平均值为-4.32△±4.57△和 -8.64△±8.70△,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t=-0.445,P=0.01 3),术后1年斜视度回退量均值为-4.32△±8.61△.对16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立体视锐度进行比较,发现术后立体视锐度较术前有所提高,但术前立体视锐度与远期眼位变化无明显相关性其它因素如患者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等对术后远期眼位无明显影响.结论 外斜视患者斜视矫正术后远期眼位有回退现象,单因素如术前立体视锐度、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等与其无明显相关性,眼位回退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