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灭蝇袋和捕蝇笼在城市外环境灭蝇效率的差异,为蝇类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以蝇密度表示捕蝇效率,计算Shannon-Weiner指数蝇种属的多样性,用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性。结果 共计捕蝇3 608只,其中灭蝇袋捕蝇3 036只,捕蝇笼捕蝇572只。灭蝇袋法密度为(0.346±0.202)只/(袋·h),捕蝇笼法密度为(0.059±0.039)只/(笼·h),二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5.105,P<0.01)。灭蝇袋和捕蝇笼均捕获蝇类12属。灭蝇袋法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621,捕蝇笼法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859,二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5.97,P<0.01)。结论 灭蝇袋的灭蝇效率显著高于捕蝇笼。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山东省蝇类的密度、种群分布、生态习性及季节消长等变化规律,更好地控制蝇类的孳生与繁殖,为蝇类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以糖-食醋-水混合作为诱饵,4-11月调查蝇类密度和种群。结果 2011-2013年山东省共捕成蝇15 424只,其中家蝇、丝光绿蝇和大头金蝇为优势种,分别占33.85%、17.78%和10.73%;捕获蝇类的总平均密度为10.2只/(笼·d),其中:2011年密度最高为11.12只/笼,其次是2013年为11.03只/笼,2012年密度最低为8.59只/笼;蝇类总体的季节消长情况呈单峰型曲线,蝇密度高峰期在6-9月,最高峰出现在7月份;不同生态环境中蝇类密度最高的为农贸市场(14.1只/笼),其次是绿化带(10.98只/笼)、居民区(9.08只/笼),最低的为餐饮外环境(8.28只/笼)。结论山东省的蝇类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蝇类密度及种群构成均有所不同,气温、孳生环境和防治措施为主要影响因素。在蝇类繁殖高峰前及早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蝇密度,为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控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昆山口岸蝇类本底情况,为开展蝇类防制和口岸监督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2006年3—12月采用笼诱法对昆山口岸蝇类的种群组成、季节消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蝇类21754只,经鉴定隶属4科12属15种,其中大头金蝇为优势种,占捕蝇总数的69.49%,其次为丝光绿蝇和黑尾黑麻蝇,分别占捕蝇总数的19.26%和2.63%,不同调查点的蝇类种群构成不完全相同。蝇密度在6月份和10月份形成2个高峰,分别为381.83只/笼·日和561.42只/笼·日。〔结论〕本次调查基本掌握昆山口岸蝇类本底情况,为进一步开展蝇类防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营口市区蝇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蝇密度情况,为制定蝇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蝇笼法。结果 2012年共捕蝇2 931只,平均密度为52.34只/笼。其中最多的3种蝇类为丝光绿蝇(1 365只,46.57%)、厩腐蝇(490只,16.72%)、亮绿蝇(284只,9.69%)。丝光绿蝇为主要优势种。7、8月为密度高峰期,密度分别为:85.13、113.50只/笼。结论在成蝇活动期间,重点防治月份为7、8月,重点防治区域为露天农贸市场,相关部门在这些区域要增加灭蝇器械,并保持环境卫生,以减少或者避免由蝇类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使用捕蝇笼在九寨沟地震灾区居民临时安置点的灭蝇效果。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处临时安置点,在其帐篷周边的外环境安放捕蝇笼,分别于6、24、48 h及5 d后观察其灭蝇效果。结果 6 h平均捕蝇数为24.8只/笼,垃圾收集点、厕所、临时厨房、帐篷周边、垃圾房蝇类捕获数分别占34.68%、22.18%、18.95%、17.34%和6.85%;24 h平均捕蝇数为70.7只/笼,其中丝光绿蝇和铜绿蝇占44.98%,家蝇占30.12%,棕尾别麻蝇和大头金蝇占24.05%,其他占0.85%;48 h日平均捕蝇数为93.85只/笼;5 d日平均捕蝇数为59.14只/笼。结论在九寨沟地震灾区居民临时安置点外环境使用捕蝇笼灭蝇效果明显,是一种安全、生态环保又十分有效,在诸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大型活动有人员临时聚居场所外环境灭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和掌握巴中市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控制蝇类孳生、繁殖和蝇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每年3—11月使用笼诱法对巴中市居民区、绿化带、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等不同环境的蝇密度进行监测。结果 2014—2017年共放置诱蝇笼540个,捕获蝇类3 190只,平均蝇密度为0.98只/(笼·h)。厩腐蝇是巴中市的优势蝇种,密度为0.36只/(笼·h),占捕蝇数的36.71%;不同环境蝇密度以餐饮外环境最高,达0.89只/(笼·h),占比36.18%;季节消长总体呈单峰曲线,高峰一般在6—9月,之后密度下降。结论基本掌握了巴中市蝇类密度、种群构成、季节消长情况。长期系统地对蝇类密度进行监测,为合理制定蝇类综合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捕蝇器具的捕蝇效果。方法选取绿化地、餐饮店、菜市场和农户4种类型的场地各1处,采用分组配对现场对照观察法对迷宫式捕蝇笼、宫灯式捕蝇笼和粘蝇纸3种不同的捕蝇器具进行4天捕蝇效果观察。结果迷宫式捕蝇笼捕蝇930只,平均58.1只/(笼·d);宫灯式捕蝇笼捕蝇348只,平均21.8只/(笼·d);粘蝇纸捕蝇314只,平均19.6只/(张·d)。迷宫式捕蝇笼效果优于宫灯式捕蝇笼和粘蝇纸(P0.01)。宫灯式捕蝇笼与粘蝇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迷宫式捕蝇笼具有小巧易携带,捕蝇效果好且捕获后不易出逃等优点,是捕蝇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掌握绵阳市城区蝇类的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等变化规律,为蝇类及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捕蝇笼诱捕法。每年3-11月开展监测,对每月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共捕获成蝇6 521只,分属4科9属13种。总平均密度为5.37只/笼,其中2012年蝇密度最高,为10.64只/笼;2017年蝇密度最低,为1.24只/笼;全年蝇活动高峰出现在5-8月;优势种为丝光绿蝇、铜绿蝇、大头金蝇和家蝇,分别占捕蝇总数的33.32%、11.95%、11.35%和10.14%;以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为8.02只/笼,餐饮外环境密度最低,为4.18只/笼。结论蝇类种群密度与不同的生境、气候、季节有关。综合物理、化学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蝇密度,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咸宁市蝇种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 ,1999年 3~ 11月份进行了调查。1 材料和方法 采用诱蝇笼每月调查 3次 ,10笼 /次 ,8时布放 ,17时收回。诱饵统一用鱼肠 ,50 g/笼。蝇密度指数为只 /笼·d。2 结果 蝇类优势种为家蝇 ,占 66.90 % ;其次为市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 (表 1)。消长指数 6月份为最高峰 ,9和 11月为低峰 ,即气温与蝇类消长有直接关系 ,当平均气温在 16℃以下时 ,蝇指数维持在低水平 ;平均气温在 30℃以上时 ,蝇指数呈最高峰表 1 咸宁市 1999年蝇类密度调查月份温度(℃ )湿度(% )布笼次数捕蝇只数平均密度(只 /笼 )家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湛江市城区主要蝇类的分布及消长规律,为有效地制定灭蝇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城区按东、南、西、北、中方位设5个固定点,采用捕蝇笼法捕捉成蝇,每个点每月在不同场所布笼10个,每次将捕获蝇毒杀、收集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计数。结果5年共捕获成蝇7132只,其中家蝇6216只、大头金蝇399只、绿蝇391只、麻蝇106只、其他蝇20只,分别占捕蝇总数的87.16%、5.59%、5.48%、1.49%和0.28%;全年各月常见蝇种均有活动,成蝇平均密度为2.42只/(笼·d)。全年有2个密度高峰,第1个在6月,第2个在8月;蝇类消长与环境和温度密切相关。结论各蝇种的消长程度有差异,在防制方面,应根据气候、环境特点以及主要蝇种的消长规律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综合防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与掌握绍兴市区的蝇类密度与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笼诱法。结果绍兴市区2年平均蝇类密度为161.01只/笼,新城区蝇类密度明显高于老城区,2004年蝇类密度明显高于2003年。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家蝇、巨尾阿丽蝇、亮绿蝇、棕尾别麻蝇、市蝇、铜绿蝇、厩腐蝇的平均密度依次为92.21、17.89、16.30、8.76、8.17、5.21、4.20、3.88、1.21只/笼。蝇类季节消长呈双峰型,高峰在7月、9月。各类型生境蝇类密度分别为绿化带(320.27只/笼)、农贸市场(164.61只/笼)、居民区(125.91只/笼)、餐饮业(112.8只/笼)、垃圾中转站(111.01只/笼)。结论不同时间、调查点、生境的蝇类密度均有差异,气温、孳生环境、防治措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什邡市建立病媒生物监测体系和网络,掌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初期该市蝇类密度动态和种群分布。方法采用笼诱法,对什邡市5个乡镇灾民安置点的帐篷、活动板房、垃圾点、厕所和医院的蝇密度进行监测和种群调查。结果捕获的蝇类有3科6种,其中大头金蝇为优势种,占捕蝇总数的56.0%。监测的5个镇中,洛水镇和蓥华镇的蝇密度较高,分别为358.0和91.7只/笼,马祖镇蝇密度最低,为13.0只/笼。结论初步摸清了什邡市地震灾后蝇密度和种群构成情况,填补了什邡市此项工作的空白,为开展蝇类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福建省沿海各口岸蝇类分布、种群构成、密度、季节消长以及病原携带现状。方法 2006-2009年在福建省沿海宁德、福州机场、马尾、莆田、泉州、厦门6个国境口岸调查不同环境蝇种组成、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以笼诱法计算蝇密度〔只(/笼·d)〕;对不同环境蝇密度和季节消长数据采用SPSS11.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环境及重要蝇种进行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测。结果在6个口岸共查获各种蝇类190034只,隶属于5科34属65种,宁德查获13种,福州机场40种,马尾37种,莆田32种,泉州18种,厦门21种。在捕获的蝇类中,大头金蝇为优势蝇种,占捕蝇总数的42.92%;其次是家蝇和丝光绿蝇,分别占14.93%和10.91%。密度指数最高的生境是垃圾堆〔149.42只(/笼·d)〕,其次是污水处理场和食品厂外,分别为139.67和132.18只(/笼·d);货站/仓库为最低〔13.08只(/笼·d)〕。厦门、福州机场和马尾口岸的蝇密度高峰期迟于莆田、泉州和宁德口岸约2个月;除宁德、福州机场外,4个口岸的蝇密度消长均呈双峰型。部分口岸及蝇类检出大量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结论福州机场、马尾和莆田口岸蝇种较多;6个口岸蝇类密度远高于国家口岸蝇类控制标准,而优势蝇种基本一致。蝇类密度指数趋高和病原检测结果提示,口岸存在肠道传染病流行的潜在危险;搞好口岸环境整治是控制蝇类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泰安市城区蝇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蝇类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农贸市场3处、餐饮外环境6处、绿化带3处、居民区3处作为固定监测点,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密度监测。结果2007-2010年泰安市城区共捕获蝇类7088只,平均蝇密度为14.8只/笼,家蝇(19.6%)、厩腐蝇(19.6%)和丝光绿蝇(17.1%)为主要优势蝇种;不同生境蝇密度农贸市场>绿化带>餐饮外环境>居民区;蝇密度年际间、生境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蝇类在7、8月出现高峰。结论基本掌握了泰安市城区蝇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在7、8月集中灭蝇、防蝇,加强对蝇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以减少蝇媒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咸阳市苍蝇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方法依据GB/T23796-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中的笼诱法,在市区进行了4-10月的连续动态监测。结果总共捕蝇2 735只,平均密度为18.99%。蝇类种群构成为:麻蝇占37.29%、家蝇占25.27%、丝光绿蝇19.89%、厩腐蝇11.33%。7、8、9月份为密度高峰期,密度分别为29.45、30.75、37.60只/笼。结论在成蝇的活动期间内,防治重点月份为7-9月,重点的防治区域为公共绿地和居民区,相关部门应在这些区域增加捕蝇器械,并保持环境的卫生,避免民众受到苍蝇的骚扰,减少或者避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聊城市蝇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蝇密度情况,为制定蝇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密度监测。结果 2012年共捕获蝇类1 454只,平均蝇密度为6.1只/笼。其中,优势蝇种主要有家蝇(95.46%)、市蝇(3.99%)。蝇类密度季节消长基本呈单峰曲线,6-7月形成密度高峰。不同生境蝇密度季节消长曲线相同。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达12.94只/笼。结论 2012年蝇密度水平较低,家蝇、市蝇是重点防控蝇种。建议在蝇密度高峰期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蝇密度,减少蝇媒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不同地区蝇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不同地区蝇类种群密度及其季节消长现状。[方法]在沿海宁德市和山区周宁县、武夷山 市城区调查不同环境蝇种组成和种群密度、重要蝇种季节消长。以笼诱法计算密度指数(只/笼·日)。[结果]在3县市 共查获各种蝇类6科34属55种,山区种类较沿海丰富,武夷山查获48种,周宁38种,宁德23种。家蝇(34.4%)和大头 金蝇(34.9%)为优势蝇种。密度最高的环境分别是周宁县农贸市场(密度指数382.8)、宁德市垃圾场(361.3)和屠宰场 (331.9);小饮食店和农贸市场以家蝇为优势种;垃圾场、屠宰场以大头金蝇和家蝇为优势种。沿海地区种群密度明显较 山区高,活动季节较长;山区密度高峰期迟于沿海约1个月。[结论]沿海地区蝇类种群密度较高,活动季节较长;山区种 类较丰富。环境整治是控制重要蝇类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金华市区蝇类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金华市区的蝇类组成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笼捕法,结果:金华市区共有蝇类4科10属13种,以市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和铜绿蝇为优势种,其构成分别为23.56%、27.28%、21.30%和12.56%。结论:不同年龄份、月份、生境及调查点的蝇类组成均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涪陵水运口岸蝇类的种群构成、生境分布、季节消长等情况,为口岸蝇类卫生控制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9月—2011年10月,在涪陵水运口岸即黄旗码头、糠壳湾码头,采用诱蝇笼捕集法捕获蝇类,按常规方法鉴定到种,分析不同环境的蝇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结果涪陵水运口岸共捕获蝇类3 301只,经鉴定隶属于6科34属90种,其优势种群为巨尾阿丽蝇、大头金蝇、紫绿蝇、瘦叶带绿蝇、白头亚麻蝇。涪陵水运口岸以外围蝇密度最高,为20.25只/笼.d;其次是集装箱泊位,为12.98只/笼·d;检疫处理区最低,为3.21只/笼·d。黄旗码头蝇类捕获的高峰期为4-5月和9-11月,糠壳湾码头蝇类捕获的高峰期为4-6月、10-11月,均呈双峰型。结论涪陵水运口岸2个码头的优势蝇种基本一致,黄旗码头蝇类密度低于国家控制标准,糠壳湾码头蝇类密度高于国家控制标准。外围、集装箱泊位最易滋生蝇类。春秋季节应加强蝇类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