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致泻大肠埃希菌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致泻大肠埃希菌引发的肠道感染疾病越来越多,在肠道病原菌中所占比重已超过志贺菌成为最常见的腹泻病原菌。近年来,嘉兴市陆续出现了多起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门诊病例,2002年本市所辖某县检出了一例由O157:H7(EHEC)引起的病例,2005年在本市食物中毒和门诊病例的腹泻病人标本中陆续检出3株与腹泻有关的O125:K70(EPEC)、O164:K?(EIEC)、O25:K19(ETEC),这引起了笔者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认识致泻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整理了检测工作中的记录,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工作体会,从实验室角度对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工作及其注意事项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在腹泻病中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全面了解腹泻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 ,以及研究该菌感染在腹泻病中的地位。方法 :本地医院送检的腹泻病人标本 ,经增菌、分离培养、纯培养、生化学、血清学等一系列微生物学鉴定 ,分别确定引起腹泻病的各种病原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14 2份腹泻病人的标本中 ,检出肠道病原菌 199株 ,阳性率为 17 43 % ,其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 14 3例 ,占 71 86% ,居首位。男、女感染人数分别占 12 0 3 %和 13 5 5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14 3株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共 2 3个血清型 ,其中O86∶K61K62 、O2 9∶K?和O8∶K40 K47血清型最为多见 ,分别占 5 0 0 %、2 2 5 8%和 47 62 % ;自腹泻病人标本中分离到 2株产H2 S致泻大肠埃希菌。结论 :本地腹泻病人标本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居首位 ,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查清了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以及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为制定腹泻病的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产H2 S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发现 ,为致泻大肠埃希菌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 ,是一种新的腹泻病原菌。  相似文献   

3.
五类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前已知致泻大肠埃希菌有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FTEC)、肠侵袭性大肠希菌(EIEC)、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ggEC)、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埃希菌(ESIEC)及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致污大肠埃希菌是重要的食物中毒及腹泻病病原,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各类致泻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也占有重要比例,为了解该菌在我国食品中的污染状况,为预防该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正确、可靠的科学依据,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于1998年6月成立了…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方法采集2017年-2018年无锡市梁溪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标本272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可疑菌落的挑选,比较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结果 2017年、2018年分别检测食源性疾病监测标本170份、102份,筛选出大肠埃希菌100株、96株,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58. 8%和94. 1%;采用多重实时荧光PCR分别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5株、32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8. 8%和31. 3%。2018年在ECC显色培养基上呈蓝色和无色菌落中分别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8株和4株。结论 ECC显色培养基用于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筛选,用多重实时荧光PCR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确认试验,2018年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2017年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检测肠道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并对疾病流行进行分析,为预防和诊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消化门诊腹泻患者84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粪便标本以及PCR基因检测方法检测病原菌种类,统计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情况。结果 841例标本中检出DEC 151例,阳性率为17.95%,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细菌(EPEC)22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4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5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29株,分别占14.57%、0.66%、42.38%、9.39%和19.21%;仅eastA基因阳性未能分类20株占13.25%;发病年龄与DEC检出率:0~12岁为6.62%、13~59岁为75.50%、≥60岁为17.88%;DEC好发于夏秋季(6~11月),共检出DEC106例占70.20%。结论 DEC是导致肠道感染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DEC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检出率有所差异,好发于夏秋季,且年龄在13~60岁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掌握其对食品、水体及环境污染的途径 ,于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对石家庄市 13种不同样本进行了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病原学分布调查。1.材料与方法 :(1)采样区域、种类与数量 :选择市区、正定、赞皇县 3个区域的农贸市场、农田土壤、屠宰场污水等 13种不同样本为调查对象。其中生肉类 12 0份 ,熟肉类 6 9份 ,蔬菜类 5 0份 ,兔粪 6 0份 ,羊粪 6 0份 ,猪粪 81份 ,牛粪 6 3份 ,鸡肠内容物96份 ,苍蝇体表 93份 ,水产品 6 0份 ,鲜牛奶 4 0份 ,农田土壤6 2份 ,屠宰场污水 32份。(2 )样本采集与运…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应用不同检测原理试剂盒对同一可疑菌株进行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阐明合理选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目标菌检测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粪便中分离培养的同一株可疑菌落进行双体系及三体系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扩增反应,并通过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实验室的验证试验结果,对两种反应试剂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双体系多...  相似文献   

8.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可导致人、动物感染,引起食物中毒、尿道感染、肠道感染、脓毒症或脑膜炎症等。主要分为5类,即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为了解平罗县感染性腹泻样本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情况,2011年4—12月对平罗县3家哨点医院收集到的感染性腹泻监测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泉州市某区集贸摊点和超市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携带情况。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从泉州市鲤城区超市以及集贸摊点采集的100份食品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GB 478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验》对所有标本开展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微生物检验以及毒力基因检测,统计最终的检测结果。比较不同食品类型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差异。结果 100份检测样本当中,总共20份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20.00%;其中包含产肠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 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共6株,占比为30.00%;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共5株,占比为25.00%;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 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共5株,占比为25.00%;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 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EIEC)共4株,占比为20.00%。牲畜肉类、生禽肉类、凉拌类、海...  相似文献   

10.
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新发现的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确认该菌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和流行病学价值。[方法]不同时间、不同标本中分离的不同血清型的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经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学、血清学等微生物学鉴定,初步判定后,报送国家权威实验室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鉴定并命名。[结果]在腹泻、食物中毒病人标本、水源水中分离的5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经全面鉴定后,其中4株为EPEC O128:K67,1株为ETEC O25:K19。[结论]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发现使致泻大肠埃希菌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为微生物学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该菌与大肠埃希菌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变异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因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故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防止该菌造成新的腹泻病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致泻性大肠杆菌(DEC)在福建省腹泻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做好防治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方法对监测医院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提取增菌液的DNA,再用实时荧光PCR(RT-PCR)技术进行相关病原菌检测,以了解5种病原菌在腹泻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检测206份样本,DEC总检出率为18.9%,各相关病原菌检出率: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8.3%,均为不典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为1.5%,均为产耐热肠毒素-SL阴性、不耐热型肠毒素-LT阳性;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为1.9%,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为7.3%,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未检出。结论 DEC相关病原菌以EPEC和EAEC为主,其次为EIEC和ETEC,未检出EHEC,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病原谱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O157大肠杆菌初查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1997年4-7月在莆田、福州、霞莆等地区抽抽查部分人群及家养畜禽粪便等,首次在猪、鸭、羊、鸡、鸽等5种动物中检出3种不同类型的O157大肠杆菌,其中O157:H7与O157:NM各8株,O157:H?5株,同时在1位腹泻患儿中分离到此菌。本文不这些O157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生化,致病性以及药物敏感性等进行了实验,发现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O157大肠杆菌都可致使小鼠发病死亡。在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大肠杆菌O157特异基因的PCR检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特异的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的PCR方法。方法:针对大肠杆菌O157特异性基因rfbO157设计引物,扩增-497bp的O157标识序列。结果:应用该PCR反应体系,对4株O157菌株和14株非O157菌株扩增结果表明,O157菌株均扩增出预期的497bp片段,14株非O157菌株则为阴性。纯菌液检测灵敏度为60cfu/PCR反应,模拟混合菌液检测灵敏度为400cfu/PCR反应。结论:该方法用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的检测鉴定简便、快捷,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O157的临床辅助诊断提供了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4.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variability of Escherichia coli density and sources in an urban watershed, particularly to focus on the influences of weather and land use. E. coli as a microbial indicator was measured at fourteen sites in four wet weather events and four dry weather conditions in the upper Blackstone River watershed. The sources of E. coli were identified by ribotyp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et weather led to sharp increases of E. coli densities. Interestingly, an intense storm of short duration led to a higher E. coli density than a moderate storm of long duration (p<0.01). The ribotyping patterns revealed microbial sources were mainly attributed to humans and wildlife, but varied in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s and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patterns of land use. Human sources accounted for 24.43% in wet weather but only 9.09% in dry weather. In addition, human sources were mo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residential zones (>30% of the total sources), while wildlife sources were dominant in open land and forest zones (54%). The findings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developing optim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aimed at reducing the level of pathogens in urban watersheds.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contamination in rural households in Cambodia that have adopted household water treatment. 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α < 0.05) with apparent E. coli contamination: cleaning the drinking vessel with untreated water, not drying the cup (with a cloth), accessing treated water by the use of a scoop (ref: using a tap), having more than one untreated water storage container, having an untreated water storage container that appeared dirty on the outside, and cows living within 10 m of the household. This study provides further evidence confirming previous studies reporting an association between inadequate cleanliness of water storage containers and household drinking water contamination, and identifies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statistically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ost-treatment E. coli contamination in the household setting in rural Cambodia.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检测与鉴定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的新方法。方法:应用特异血清吸附模板聚合酶链反应(SSST.PCR)检测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结果:与经典的分离培养法比较,此方法大大缩短了时间,由原来的7天左右缩短到了6-8小时,与单纯的PCR法比较,简化了DNA提纯的过程,并能进行分型。结论:SSST.PCR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特异和敏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RAPD在大肠埃希菌O157同源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腹泻病人和食品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O157的分子特征,为O157菌株的流行病学溯源和疫情控制提供有效手段。方法: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analysis,RAPD)对10株O157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0株菌聚类为3个类群,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克隆。结论:RAPD技术可用于O157菌株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  相似文献   

18.
产H2S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0128:K67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新发现的产 H2S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确认该菌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和流行病学价 值.方法:不同时间、不同标本中分离的产 H2S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经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等方 法初步鉴定后,报送国家权威实验室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鉴定并命名.结果:在腹泻、食物中毒病人标本、水源水中分离的 4株产 H2S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经全面鉴定后,均为 EPEC O128: k67.结论:产 H2S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发现 使致病大肠埃希菌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为微生物学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该菌与大肠埃希菌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是变异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因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故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防止该 菌造成新的腹泻病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