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路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与截瘫的疗效。方法:1996年~2002年4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与截瘫62例,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截瘫恢复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年2个月,56例患者获访,平均融合时间为3.6个月。骨性融合率100%。在胸段、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分别平均纠正29°、15°及9°,随访时无矫正度丢失;伴截瘫者11例,Frankel神经功能平均恢复2级;本组脊柱结核均治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融合时间短,畸形矫正效果好,减压彻底,有利于截瘫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融合及前路内固定治疗多椎体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5月~2008年5月收治多椎体脊柱结核(≥3个椎体,包括跳跃性病灶)患者41例,病灶分布为C4~S1,颈椎2例,胸椎14例,胸腰段19例,腰椎4例,腰骶椎2例。伴截瘫者7例,Frankel分级C级4例,B级2例,A级1例。伴后凸成角21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个月~10年,平均67个月。7例截瘫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恢复。后凸畸形术前平均Cobb角23.5°,术后平均11.5°,末次随访时平均丢失3.8°。内固定松动1例,伤口及植骨延迟愈合2例。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结核无复发。结论: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23 ~63岁,平均46.2岁.病变位于胸椎12例,胸腰段20例,腰椎18例,腰骶椎4例.病变累及2个椎体36例,3个椎体12例,4个椎体5例,5个椎体1例.手术采用病灶清除一期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2~7年,平均38个月,切口一期愈合,8例Pott截瘫患者全部恢复,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结核治愈.后突畸形术前平均Cobb角16°,术后平均4.8°,末次随访时平均丢失2°.[结论]病灶清除椎体间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减少晚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结核伴截瘫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结核伴截瘫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总结30例胸腰椎结核伴截瘫患者,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并前路固定的手术治疗,术后抗结核治疗18个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平均19个月,30例结核全部治愈,其中有2例复发,植骨融合29例,后凸矫正角度12°,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90%。[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伴截瘫,能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椎体间自体植骨加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椎体间自体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6例。结果26例患者经平均12个月的随访,均骨性愈合。6例合并不全瘫痪患者中症状明显改善5例,1例术后出现引流口渗液,20d后愈合,1例术后手术切口部分未愈合,40d后愈合。结论应用钛钢板前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骨融合及截瘫恢复。防止后凸畸形和迟发性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6.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3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或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和MRI分析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植骨融合以及脊髓损害的恢复情况。结果2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患者均未出现结核播散,植骨全部融合,在3—6个月均获得牢固愈合,后凸畸形得到矫正,无侧弯畸形,Cobb角术前平均为(37±11)°,术后为(17±5)°。患者全身状况良好,受损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对有明显椎体破坏及脊髓受损的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能有效防止远期手术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不理想以及早期阻止脊髓的不可逆损害,为脊柱融合提供一个稳定的力学环埔。  相似文献   

7.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2月~2010年8月,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和前路病灶清除、神经减压、自体骨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27例,2个椎体16例,3个椎体8例,4个椎体2例,5个椎体1例。分析术前与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情况以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3年,平均16.5个月。脊柱后凸畸形由术前平均46.3°改善到术后平均14.3°(P<0.05)。术后所有病例神经功能均获得改善。结论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1996年4月~2000年8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56例,随访46例,观察术后和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畸形纠正、结核治愈率、植骨融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骨性融合率60%;12~18个月时90%融合;2年时100%融合。在胸段、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分别平均纠正19°、10°及9°,随访时无矫正度丢失;11例伴截瘫者神经功能平均恢复2级(Frankel分级);结核治愈率100%。并发症有继发结核性胸膜炎1例,相邻节段继发结核1例,均经抗结核化疗治愈。结论:脊柱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能矫正后凸成角畸形、预防畸形复发、术后患者能早期离床活动等优点,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2年9月至2008年7月我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变范围为T5~S1,病灶累及1~2个椎体72例,大于等于3个椎体7例,其中跳跃性脊柱结核4例。手术方法:a)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b)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并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术后佩戴支具3~6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定期门诊随访,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结果该组患者随访2~9年,均获临床治愈。79例前路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4.7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8.7°,随访期内丢失2°。合并截瘫29例,术后神经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是脊柱结核治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治疗不同病变节段及病变程度胸腰椎脊柱结核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3例患者中,1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13例行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其中2例分二期手术,21例一期手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23个月。23例均一期愈合、无复发。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植骨平均融合时间为8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纠正29°,随访期间丢失2°。瘫痪均恢复,Frankel神经功能达E级。结论:前路内固定适宜于病变节段1~2个椎体且破坏严重,后凸畸形明显,结核处于静止期,无混合感染,寒性脓肿较大及脊髓压迫伴截瘫患者;后路内固定适宜于多椎体长节段病变,尤其跳跃性脊柱结核,病灶主要位于后方,局限于单侧椎体破坏形成寒性脓肿或伴有混合感染,年龄大、体质较弱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对6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前路内固定治疗,术前、术后行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三联抗结核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年。X线、CT及MRI检查显示减压彻底,内固定位置满意、无松动,畸形矫正满意。植骨均骨性融合,时间2.8~5.2(3.7±0.8)个月,其中14例伴截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结论前路内固定治疗有效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植骨块的吸收、移位,能够提供植骨块骨性融合的力学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解剖节段胸椎结核外科治疗术式的选择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手术治疗36例成人胸椎结核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17~60岁,平均32.2岁;病变破坏2个椎体23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6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后凸角10°~110°,平均21°。22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将胸椎按照解剖特点分为颈胸结合部(C7~T2)、中部(T3~5)、下胸椎(T6~12)。依据解剖特点不同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颈胸结合部前入路、经胸腔胸膜外入路、开胸、肋横突旁入路、后正中入路)对36例胸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48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胸背部疼痛减轻,切口一期愈合,术后1~3个月血沉逐渐恢复正常,术后后凸角度矫正至0°~60°,平均14°,自体骨植骨于术后3个月开始融合,22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1~2级,大部分完全恢复。结论根据胸椎结核病灶部位的解剖特点、累及的范围选择恰当的术式可有效清除结核病灶,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治疗重度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与截瘫的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5月-2005年6月间32例伴有后凸畸形与截瘫的重度胸腰椎结核病人,采用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同时用钛网和钢板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截瘫恢复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3.5年,30例患者获访,平均融合时间为6个月。骨性融合率100%。在胸段、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分别平均纠正29°、25°及19°,随访时矫正度丢失〈10°:伴截瘫者11例,Frankel神经功能达到E级;本组脊柱结核均治愈。结论: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治疗重度脊柱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畸形矫正效果好,骨性融合时间短,减压彻底,结核病灶无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C1~C2关节间隙螺钉加寰椎椎板钩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2月,采用C1~C2关节间隙螺钉及寰椎椎板钩治疗合并寰枢椎不稳的齿状突游离小骨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13-69岁,平均35.2岁。其中,有明确外伤病史11例。所有病例均存在枕颈部症状,1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术前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2例;C级7例:D级6例;E级3例。术后定期随访,并对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月所有病例枕颈部症状消失,X线及CT重建提示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寰枢椎序列良好,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C级4例,D级7例,E级7例。无因手术操作致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病例。无内固定脱落、断裂、退钉、假关节形成或寰枢椎不稳等并发症。结论C1~C2关节间隙螺钉加寰椎椎板钩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胸腰段脊柱结核伴截瘫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瘫痪患者的手术时机、手术指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应用Ⅰ期标准前路手术(经胸腹入路病灶清除、钛笼支撑、自体骨植骨、钉板或钉棒内固定)治疗的56例胸腰段结核伴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9~78岁,平均42.5岁。病程3个月~4年。病变节段为T11-L2,累及椎体数目:1个椎体6例,2个椎体42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截瘫表现,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25例,C级21例,D级5例。术前Cobb角小于30°者30例,30°~60°者24例,大于60°者2例,平均(35.0±3.3)°。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3±2.1。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强化化疗,时间2~3周。术后通过观察Cobb角、VAS评分、Frankel分级、骨性融合情况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2~38个月,平均24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即刻Cobb角(19.0±5.5)°,随访时丢失(1.8±0.7)°,术后VAS评分为1.4±0.3,末次随访时1.3±0.4。术后Cobb角、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时56例患者均获骨性融合。51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经过术后1~1.5年标准化疗方案化疗及神经功能锻炼,Frankel分级全部恢复到D级以上,5例完全截瘫患者有3例恢复至C级以上,2例恢复至B级。结论:胸腰段结核伴截瘫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引起截瘫原因、部位及全身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时机,行Ⅰ期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骨植骨、内固定,能有效的解除脊髓压迫,稳定脊柱,减少脊柱后凸畸形,促进截瘫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应用微创经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将60例经临床检查和椎间盘造影确诊的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在Quadrant系统辅助下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行TLIF手术。A组32例,行单侧钉棒内固定单枚Cage融合;B组28例,行双侧钉棒内固定单枚Cage融合。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0~55岁,平均40.5岁;L3~4节段5例,L4~5节段35例,L5S1节段20例。于术后3个月、6个月、18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损伤、并发症、植骨融合及医疗费用并进行总结分析。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A组平均120mL,B组平均250 mL;手术时间A组平均85.5 min,B组平均120 min;治疗费用A组平均2.0万元,B组平均3.5万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A组1例硬脊膜撕裂,B组2例,同时B组有2例非减压侧螺钉损伤神经根而行二次手术。随访8~36个月,平均25.3个月,术前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同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骨融合率A组93.7%,B组96.4%。临床疗效评定A组优28例,良1例,可3例,优良率90.06%;B组优23例,良2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93.2%。两组间VAS评分、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行单侧和双侧TLIF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单侧TLIF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低,安全有效,费用更低,是椎间盘源性腰痛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在颈椎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颈椎肿瘤患者采取前路椎体切除术、自体髂骨植骨以及颈椎前路带锁钢ORLON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8例患者得到8~21个月随访,平均12、5个月,2.9~4.3个月内所有植骨均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3.4个月,瘫痪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术后出现短暂声嘶,1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或脱出及其他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在手术切除颈椎椎体和肿瘤后能提供即刻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月,本院对48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19~56岁,平均45.1岁。本组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结果:本组48例患者共置入寰椎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96枚,寰枢椎复位满意,术中无脊髓损伤。术中出血250—900ml,平均370ml,手术时间110-280min,平均155min。术中3例出现椎动脉损伤,3例出现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术后均获得随访,9~64个月,平均46.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螺钉断裂,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JOA评分由术前的7.1-2.8,改善至术后的13.3-2.1,P〈0.05。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为寰枢椎不稳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扩大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cage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1月采用扩大PLIF、cage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51(35~82)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腰椎滑脱13例,腰椎管狭窄症32例,行单节段融合48例,行双节段融合18例。通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对比,对融合率、对JOA评分及椎间高度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本组6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2~27)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63例发生椎间融合,融合率达95.5%,其余3例未获得融合。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月以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4±3.2)分、(21.2±3.5)分及(23.3±3.8)分,融合节段椎间隙平均高度分别为(7.6±2.8)mm、(11.0±1.6)mm及(10.3±1.5)mm,术后1周及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平均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不同时点间JOA评分、椎间隙平均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PLIF避免了过度牵拉可能造成神经根和硬膜囊的损伤,cage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有效恢复椎间高度,提高融合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