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血管利钠肽( V N P)对去甲肾上腺素( N E)促心肌生长作用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完全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 N E组和 V N P+ N E组。以 M T T法和总蛋白含量测定法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情况。进而采用放射免疫方法研究了 V N P对细胞内c G M P,c A M P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 N E(10- 7 m ol/ L~10- 5 m ol/ L)可以使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 M T T O D值显著升高( P< 0.05 vs 对照组),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V N P(10- 7 m ol/ L)可以显著降低 N E(10- 6 m ol/ L) 刺激的心肌细胞 M T T O D值和细胞内总蛋白含量( P<0.05 vs N E组)。对照组和 N E组细胞内c G M P,c A M P水平无显著差异,而 V N P(10- 7 m ol/ L)能升高细胞内c G M P水平,降低c A M P水平( P< 0.05 vs对照组、 N E组)。提示 V N P能减弱 N E对心肌生长的刺激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 G M P,c A M P等信号转导分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与心肌一氧化氮(NO)产生之间的关系及东莨菪碱对其影响。方法12只绵羊,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即东莨菪碱治疗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对照组主动脉阻断同时灌注冷停搏液(本院配方);实验组,停搏液中加入东莨菪碱17.5μg/kg。于主动脉阻断前、再灌注5分钟、再灌注30分钟取冠状窦血检测NO、肌酸激酶(CK)、环磷酸鸟苷(cGMP)浓度,取心肌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相应时点监测心功能。结果再灌注5分钟和30分钟时,对照组心肌血的NO、CK、cGMP、MDA均明显升高,与主动脉阻断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01),和实验组相同时间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两组再灌注5分钟和30分钟时心肌功能均降低,对照组较实验组更为显著。再灌注后NO的变化与心肌MDA和CK之间呈正相关(P<0.05和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与NO产生增加有关,大量释放的NO提高心肌组织cGMP,参与心肌细胞脂质过氧化损害心肌功能。东莨菪碱减少NO产生、保护顿抑心肌的作用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对MNNG在诱发体外培养的人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非程序DNA合成、脂质过氧化和rasP21蛋白进行观察.结果MNNG处理组各时相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速率,非程序DNA合成水平(1838cpm±205cpmvs705cpm±125cpm,P<001),质脂过氧化物(第20天,7.42nmol/mg±0.68nmd/mgvs3.62nmol/mg±0.54nmol/mg蛋白P<0.01)和rasP21蛋白含量(第40天,121A±012Avs051A±007A,P<001).结论MNNG可诱发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损伤细胞DNA,诱发质脂过氧化或导致rasP21异常表达所致.  相似文献   

4.
ATP敏感性钾通道的活化改善心肌顿抑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的活性对心肌顿抑进程的影响。本实验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左室支10分钟后,再灌注2小时造成短暂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模型,观察心电图、血流动力学、抗氧化酶、脂质过氧化物及细胞K+、Na+、Ca2+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活化KATP通道能显著降低心脏后负荷(80±7vs.102±10,P<0.05)和心肌耗氧量(2.2±0.05vs.2.75±0.09,P<0.01),逆转缺血心肌细胞内钙超载(2.49±0.28vs.0.99±0.08,P<0.01),提高再灌注期LVdp/dtmax(41.5%vs.89%,P<0.01),降低MDA浓度及MDA/SOD值(3.6±0.4vs.7.6±0.5,P<0.01;0.092±0.008vs.0.270±0.034,P<0.01)。表明活化KATP通道能产生直接的心肌保护作用,逆转心肌顿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硒对大鼠心电图及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 对W istar雄性大鼠腹腔内注射亚硒酸钠(2m g·kg-1·d-1),连续9 周,应用心电图和细胞内玻璃微电极技术,观察正常大鼠和阿霉素致心肌损伤大鼠心电图及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结果 硒组心电图较实验前及对照组无变化( P > 0.05 ),心肌细胞复极达峰值电位50% 所需时间(APD50)延长( P < 0.05 )。ADM 组和硒+ ADM 组心电图Q-T 间期及心肌细胞APD50、APD90较对照组及试验前均延长( P< 0.01)。心率、静息电位(RP)、动作电位幅度(APA)及动作电位0 相最大去极化速率(Vm ax)无变化( P > 0.05)。结论 硒能延长正常大鼠心肌细胞APD50,不能逆转阿霉素心肌损伤大鼠APD50、APD90及Q—T 间期延长。此结果对于心肌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左旋精氨酸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家兔MIRI模型,观察L-Arg对血清中和心肌组织中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P)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心肌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L-Arg保护组和非保护组比较,血清及心肌NOP明显升高(P<0.05);心肌LDH显著增高(P<0.05),而血清LDH无明显变化;心肌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明显减轻。结论L-Arg通过提高机体一氧化氮水平而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captopril)对局部缺血再灌注免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 方法:将1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3组(每组n=6),对照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30分,再灌注90分;卡托普利组阻断前30分静脉注射卡托普利每 20分 2 mg/kg,再灌注时再持续静脉注射卡托普利每 90分1mg/kg,假手术组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置线但不阻断血流。观察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OS)同工酶活性、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肌酸激酶含量及右心房血一氧化氮(NO)的变化,监测心肌功能。 结果:缺血再灌注心肌原生型NOS(CNOS)活性(P<0.001)及总NOS活性(P<0.01)显著下降,NO产生减少(P<0.05~0.01),卡托普利组缺血再灌注期间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再灌注30分心肌CNOS活性(P<0.01)及总NOS活性(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肌损害较对照组减轻。 结论:NO产生不足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卡托普利通过调节NOS活性,维持正常NO水平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吸虫病患者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 R T P C R 加 dotblot法测定血吸虫病患者 P B M C中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作比较,并研究了部分肝脏组织(肝癌患者16 例,肝血管瘤患者正常肝组织 5 例)中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与 P B M C中水平的关系。同时,测定血清中 H A、 L N、 Col ⅠⅤ和 P CⅢ水平,作为衡量肝纤维化活动与否的指标。结果: P B M C内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n= 21,126±014),肝硬变患者组(n= 15,205±081)和肝癌患者组(n= 25,183±129)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 16,062±040)( P< 005)。其中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组又显著低于肝硬变患者组或肝癌患者组( P< 005),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肝组织与 P B M C内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清 H A、 Col Ⅳ和 L N 异常组的 T G F β1 m R N A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05)。结论: P  相似文献   

9.
2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于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3h分别测血清MDA浓度,发现溶栓治疗后3h较溶栓治疗前MDA浓度显著增加(P<0.05),尤以冠状动脉再通组更为明显(P<0.01),而未通组在用药前后的MDA浓度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接提示闭塞冠脉再通后,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加。因而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的同时,有必要采取对抗氧自由基增加的措施,以预防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内皮素在大鼠高血压心肌肥大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夏冰  苏加林 《高血压杂志》1997,5(3):188-190
目的研究内皮素(ET)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诱导的高血压心肌肥大中的作用及ETA受体阻断剂JKC-301的保护效应。方法复制大鼠L-NAME高血压模型,动物分对照组、高血压组和JKC-301治疗组,测定心重、血浆及心肌ET水平和心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结果高血压动物的心重、ET水平和心肌MAPK活性较对照组都显著升高(P<0.01或0.05),加用JKC-301治疗则较高血压组ET水平不变,但血压、心重和MAPK活性均降低(P<0.01或0.05),心肌MAPK活性与左心室肥大程度呈正相关(r=0.82,P<0.01)。结论一氧化氮缺乏的心肌肥大可能是由ET所介导的,ETA受体阻断剂对此种肥大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比分析了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持续灌流法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CPPTCA)20例(36支)和常规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18例(24支)的疗效。两组患者术前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及左心室功能相似(P>0.05)。与PTCA组比较,CPPTCA对术中阻断血流的心肌有重要保护作用,且术中并发症少(0比38.9%,P<0.01),残余狭窄轻(12%±8%比28%±18%,P<0.05),再狭窄率(0比22%,P<0.05),再梗塞率(5%比33%,P<0.05)及病死率(0比22%,P<0.05)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 M I)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 O)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28例 A M I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3 h 分别测定其血清一氧化氮( N O)、超氧化物岐化酶( S O D)及丙二醛( M D A)的含量变化。结果:溶栓治疗后3 h 的 N O、 S O D 含量较治疗前含量显著减少( P < 0.05)。 M D A 含量显著增加( P < 0.05)。尤以冠状动脉再通组 N O、 S O D 含量减少( P < 0.01), M A D 含量增加( P < 0.01)更明显。而未通组在治疗前后的 N O、 S O D、 M D A 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结论: N O、 S O D 含量减少, M A D 含量增加与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有关,在对 A M I患者行溶栓治疗同时,应同时积极采取抗氧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76例发病≤6h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根据常规心电图初始ST段的抬高预计和最后QRS改变估计心肌梗塞范围(MIS),观察尿激酶对MIS的影响。结果表明:MIS在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尿激酶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MIS变化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尿激酶组未通亚组治疗前后MI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通亚组治疗前后MI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两组未通病例中MIS变化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显著减少MIS。挽救缺血濒死的心肌,这一效果在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的病例中尤为突出,对冠脉未通病例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秋水仙碱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秋水仙碱(Colc.)对博菜霉素(BLM)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探讨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新途径。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只,1组为BLM组,气管内注入0.5%BLMA50.1ml/100g体重,复制肺纤维化动物模型,2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3组为药物干预组,大鼠于BLM灌注后每日胃内灌入Colc.10μg/100g体重。三组动物于气管内灌注后第1、3、7、14、28天分别随机处死5只,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并收集灌洗液。采用生物活性检测法,测定肺泡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变化,细胞外基质蛋白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的检测,分别采用放免法及生化法。结果秋水仙碱组于灌胃后第7~28天,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BLM组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IL-8于第1~3天显著下降(P<0.01);肺内羟脯氨酸(HYP)及纤维连结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含量明显降低。Colc.对脂质过氧化损伤未显示出防护作用。结论秋水仙碱对大鼠实验性肺纤维化有一定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尿激酶治疗恶化型心绞痛(WEA)的疗效,我们应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的定量分析方法,对40例WEA患者以随机双盲法采用了单纯常规治疗(A组)和常规治疗+尿激酶(B组)治疗观察,进行了心肌缺血面积(IMA)变化的对比研究。结果:B组与A组相比,B组的IMA较治疗前减少40.6%(P<0.01),A组的IMA较治疗前减少18.3%(P<0.05),B组与A组相比较IMA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1个月内有心绞痛再发和心脏事件的例数亦少于A组。笔者认为:99mTc-MIBI心肌显像定量分析是评价溶栓疗效的可靠方法尿激酶在WEA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患者血清生长激素与肌酐清除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16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患者,19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和23例对照者的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在IDDM组,无论是肌酐清除率(Ccr)正常或减低,其GH值均为2.53±1.73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0.71±0.53μg/L(P<0.05),GH与Ccr呈负相关(r=0.63,P<0.01),NIDDM组Ccr<50ml/min者GH值为1.83±0.4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Ccr>80ml/min组(GH0.83±0.49μg/L,P<0.05)。糖尿病(DM)伴微血管并发症者,GH值为2.92±1.70μg/L,高于无此并发症者GH1.24±0.97μg/L,(P<0.01),认为GH与DM微血管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缺血预适应对心肌保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建立兔心肌缺血预适应模型,观察缺血预适应时的心肌保护效应、乳酸代谢和冠状动脉(动脉)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的变化。结果发现:缺血预适应可明显减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后的梗塞面积(P<0.01),乳酸生成率降低(P<0.01),内皮素的释放量减少(P<0.05)。认为:缺血预适应可明显增加心肌细胞对缺血和再灌注性损伤的耐受力,其机理与心肌细胞代谢降低、乳酸生成率减少和冠脉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血浆白介素-8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炎症介质白介素- 8(IL- 8) 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1) 用ELISA 方法测定28 例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入院即刻,再灌注1、4.5、10 、20h 血浆IL- 8 的变化。(2)在兔的缺血再灌注模型上检测血浆IL- 8,缺血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聚积,髓过氧化酶( MPO) 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结果 (1)13 例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15 例未通。两组溶栓前IL- 8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1) ,并持续升高24h ,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 兔缺血1.5h 血浆IL- 8、缺血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MPO 活性及MDA 含量明显增高;当再灌注1h 和4h 时升高更显著( P< 0.05 ,或P< 0.01) ,且IL- 8 的释放与MPO 活性呈正相关(r= 0.664 ,P< 0.01)。结论 IL- 8 在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期间释放,并诱导了中性粒细胞致心肌的浸润与损伤,其在临床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肌钙蛋白T检测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判断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清肌钙蛋白T(cTnT)定量测定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对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18例稳定心绞痛患者及20例健康人分别进行血清cTnT、肌酸激酶(CK)和其同工酶(CK-MB)的测定,并观察住院期间的心性事件发生率。结果60例UAP患者中32例(53%)cTnT≥0.3μg/L,明显高于余28例(分别为0.75±0.24μg/L和0.12±0.04μg/L,P<0.001),但CK、CK-MB差异并无显著性。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cTnT升高组30天内其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TnT正常值(43.8%比7.1%,P<0.01);对上述心脏事件,定量cTnT检测的敏感性为87.5%,阴性预期值达92.9%,准确性为66.7%。结论cTnT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灵敏性、特异性均较好的生化指标;cTnT升高对判断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铁骅  凌琦 《高血压杂志》1999,7(3):272-27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对心肌细胞 Bcl┐2 和 c┐myc 基因转录的调控作用及其受体机制。 方法:分离纯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分别加入血管紧张素或/和氯沙坦(血管紧张素的 I型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处理,然后提取总 R N A,用 Northern 杂交检测 Bcl┐2 和 c┐myc 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分析时,以正常乳鼠心肌细胞中 Bcl┐2 m R N A / 18 S或 c┐mycm R N A / 18 S的比值定为 100 % 。结果:血管紧张素 10- 5 m ol· L- 1 处理 24 小时使 Bcl┐2 基因转录水平下调至正常的26 % ( P< 0.01, n= 3 )。血管紧张素的处理时间短至 12 小时或血管紧张素浓度为 10- 7 m ol· L- 1 或 10- 6 m ol· L- 1 时均无此作用,表明血管紧张素使心肌细胞 Bcl┐2 基因转录下调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氯沙坦 10- 5 m ol· L- 1能完全取消 10- 5 m ol· L- 1 血管紧张素对心肌细胞 Bcl┐2 基因转录下调的作用(103±4 % , P< 0.01, n= 3 ),单独用 10- 6 m ol· L- 1 或 10- 5 m ol· L- 1 的氯沙坦对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