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丘型血吸早病流行区因地制宜进行沟渠硬化、沼泽地改塘等小环境改造措施后,钉螺面积减少了66.16%,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76.54%和76.13%,阳性螺密度下降了100%;居民血吸虫病患病率略有下降,14岁以下人群感染率为0,无急性感染发生。而实施药物灭螺的对照组9年来钉螺面积仅下降了27.62%,活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分别小长26.35%和151.01%,是小环境改造点的9.84倍  相似文献   

2.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因地制宜进行沟渠硬化、沼泽地改塘等小环境改造措施后,钉螺面积减少了66.16%,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76.54%和76.13%,阳性螺密度下降了100%;居民血吸病患病率略有下降,14岁以下人群感染率为0,无急性感染发生。而实施药物灭螺的对照组9年来钉螺面积仅下降了27.62%,活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上升了26.35%和151.01%,是小环境改造点的9.84倍和11.13倍,同时居民血吸虫病患病率较1987年上升了37.44%,14岁以下人群感染率为1.21%,并有零星急性感染病例发生。小环境改造一次性投资费用高于药物灭螺,但与农田水利相结合的小环境改造措施能够产生一定的间接经济效益,因此远期效果仍将优于药物灭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效又便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方法1993~200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地;结合改水、改厕、建居民新村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健康教育,阻断传染源。结果钉螺面积下降87.93%,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20%、82.69%、74.73%和93.63%;人群感染率下降78.48%,其中中、小学生下降91.33%;耕牛感染率下降83.71%。结论综合防治是目前湖沼垸内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有效和可行的措施,有利于血防成果的巩固和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江苏省句容市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的防治效果,为进一步做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2010年句容市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及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群血吸虫阳性检出率、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变化,研究灭螺覆盖率与钉螺面积、居民阳性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 2005-2010年连续6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钉螺面积、活螺密度逐年下降.居民血吸虫阳性检出率从2005年的0.34%(36/10 551)下降到2010年的0.00% (0/12 372),学生和居民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由2005年的88.28%(128/145)和86.44%( 204/236)提高到2010年的96.58%(141/146)和92.83%(246/265).钉螺面积与药物灭螺覆盖率呈显著负相关(r=- 0.910,P< 0.05),与环境改造灭螺覆盖率无显著相关关系(r=- 0.404,P>0.05);居民阳性检出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和环境改造灭螺覆盖率均无显著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07、- 0.496,P均>0.05).结论 句容市钉螺面积逐年下降,居民血吸虫病阳性检出率维持在较低水平,采取控制钉螺、人群筛查化疗、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彭兴和泰兴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流行因素,结果表明当地钉螺分布广,有螺面积123.8万m ̄2,阳性螺密度0.0071只/框,钉螺自然感染率为0.14%。人群感染率为7.68%。保虫宿主耕牛的感染率最高(18.97%),而且污染环境严重。居民主要以生活型方式接触疫水,卫生设施较差。KAP调查表明居民血防知识欠缺。流动人口增多使疫情加剧。  相似文献   

6.
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取区域性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强化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辅以人畜查治、健康教育等干预;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畜血吸虫感染、血防知识知晓率等变化。结果强化措施后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下降,学生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随灭螺覆盖率的上升而下降,特别是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感染率下降最为显著,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相关分析表明: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钉螺面积=-0.870,P=O.024;r居民阳性率=-0.834,P=0.039),表明药物灭螺的防治效果最为直接而有效。结论采取以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快速控制江滩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彭兴和泰兴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流行因素,结果表明当地钉螺分布广,有螺面积123.8万m^2,阳性螺密度0.0071只/框,钉螺自然感染率为0.14%。人群感染率为7.68%。保虫宿主耕牛的感染率最高,而且污染环境严重。居民主要以生活型方式接触疫水,卫生设施较差。KAP调查表明居民血防知识欠缺。流动人口增多使疫情加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应用价值,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对主河道深埋有螺土灭螺,混凝土护坡,支河道持续药物喷洒灭螺,人畜同步查治血吸虫病,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改变人的行为等综合治理措施,观察综合治理对河坡、河滩钉螺消长的影响,对人畜血吸虫病病情消长的影响和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结果 主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1998年为6.26hm^2,82.1%和11.7只/框,到2001年已连续2年查不到钉螺。支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从3.95hm^2、83.2%和15.51只/框下降到3.55hm^2、57.7%和13.32只/框;阳性钉螺面积从2.81hm^2降为0。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3.9%(COPT环沉率≥3%)降至2.3%,未检出血吸虫病人及“急性感染”病例,未查出血吸虫病畜。接触河水人数从1998年的260人下降到2001年的39人,下降了85.0%。结论 实施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是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岳阳市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城区为东洞庭湖的一个湖汉群。50~60年代修筑了东风潮及南津港两大防洪围堤,防洪大堤长达24km,使大片洲滩成了训烷亚型。60年代初,钉螺面积为0.079亿m’,活螺平均密度33.9只/框(每框0.tim’,下同),钉螺感染率O44%,感染螺平均密度0.15只/框,小白鼠感染率64.9%,居民粪检阳性率19.58%,奶牛感染率72%,居民急性血吸虫感染时有发生。l防治对策1.l大面积蓄水灭螺对城区内巴蕉湖、东风湖、吉家湖、南湖4大内湖采取养殖灭螺。每年水位稳定在28m左右,蓄水时间不少于10个月。1988~1991年…  相似文献   

10.
黄石水库灌溉系统血吸虫病新流行区形成及防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20  
目的 探讨水库灌溉系统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形成因素与防制对策。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结合访问、座谈、查阅历史资料,了解钉螺和传染源来源情况。选择有代表性且疫情较重的2个自然村,采取化疗消除传染源为主结合重点灭螺的综合防制对策。结果 历史上可能有未发现的少量钉螺存在,通过60年代修建黄石水库,钉螺进入灌溉渠道大量扩散,在输入外来传染源后,导致了血吸虫病新流行区的形成和扩大。试区采取上述防制对策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1998年的12.16%下降到2000年的0.14%,下降了98.8%;耕牛感染率由15.91%下降到1.35%,下降了91.2%;活螺密度由9.12%只/框(每框0.1m^2,下同),下降到0.11只/框,下降了98.8%;感染螺密度由0.0248只/框下降到0。1999年和2000的均未查到感染螺。结论 修建水库,如有钉螺进入灌溉系统,可以沿水系造成大面积扩散,加之传染源输入而形成新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采取以消除传染源为主结合重点灭螺的综合防制对策,短期内可以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和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中江县大田坝村2005年血吸虫病监测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掌握丘陵地区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评价防治效果,为科学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对中江县大田坝村开展2005年监测工作。结果 监测点钉螺面积18070m^2,平均活螺密度0.064只/框(每框=0.11m^2),感染螺密度0.0001只/框,钉螺感染率0.098%。监测点平均血清学阳性率9.84%,粪检未检出感染者。耕牛感染率5.80%。结论 中江县血吸虫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应加强沟渠灭螺和耕牛防治力度,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2.
进贤县七里乡、赵埠乡和康乐水产养殖场地处都阳湖区。原是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经过40年的积极防治,于1996年4月通过了南昌市国家血吸虫病综合防治试点质量鉴定技术小组的达标考核验收。概况七里乡血吸虫病流行局限于1个村,有螺面积3.33万m’,最高活螺密度80只/框,钉螺感染率13·52%,人群阳性率23.51%,耕牛阳性率20.05%;赵埠乡流行4个村和1个居委会,有螺面积244.4万m’,最高活螺密度203只/框,钉螺感染率16.7%,人群阳性率29.44%,耕牛阳性率为21.74%;康乐水产场全部属流行区,有螺面积20万m‘,最高活螺密度44只…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灭螺机喷洒药液灭螺的现场应用效果。方法使用灭螺机和喷壶对现场有钉螺沟渠喷洒药液灭螺,对比观察灭螺机现场使用效果。结果机动灭螺机喷洒药液灭螺8740m ^2,喷药后6个月考核,钉螺面积下降97.3%,有螺框出现率下降98.8%,活螺平均密度下降99.2%;喷壶人工喷洒药液灭螺9629m ^2,喷药后6个月考核,钉螺面积下降44.8%,有螺框出现率下降51.4%,活螺平均密度下降45.2%。结论灭螺机现场灭螺效果明显优于喷壶。  相似文献   

14.
长江集城垸平垸行洪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防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探讨平垸行洪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及防制对策。方法:前瞻性纵向观察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以及引洪促淤,种植意扬,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等防制措施的效果。结果:废垸内活螺密度呈下降趋势且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废垸外活螺密度变化不大且每年都出现感染性螺;滞卵在废弃垸内从事生产活动的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较原居民上升;尽管废弃垸耕牛大幅度减少,但菜牛和羊明显增加,且3年平均感染率分别高达18.18%、13.33%;进入试区活动的人群70%以上是外迁返回居民,余为渔民、船民、鸭民及其他人员,粪检阳性率3年平均高达24.69%;洲滩污染以人、牛粪为主。结论:平垸行洪后尽管采取一些防制对策,降低了活螺密度,但外来人群的感染率和牛、羊的感染率都明显上升,废弃垸有可能形成严重的易感地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湖北省阳新县富水下游防洪灭螺治理一期工程与钉螺消长情况,为考核与评估水利血防工程的综合效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施堤防加固、抬滩降滩、铲草深埋钉螺、涵闸改造、增设拦螺设施以及灌溉区硬化灭螺等措施。结果钉螺面积减少143.40 hm2,下降率为58.15%,活螺平均密度下降96.83%,钉螺感染率下降100%,人群感染率和耕牛感染率分别下降76.79%和90.11%。结论实施富水下游防洪灭螺治理一期工程是消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综合防治措施控制湖沼垸内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效且便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张金管理区为纵向观察试点,对1993~200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地以及改水、改厕、建居民新村,同时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健康教育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调查.结果钉螺面积下降87.94%,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20%、82.69%、74.73%和93.63%;人群感染率下降78.48%,其中中小学生下降91.33%,耕牛感染率下降83.71%.结论综合防治措施是目前湖沼垸内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巩固该地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以行政村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30个监测点。对远城区监测点6岁以上居民和家畜病情及螺情进行监测;对中心城区监测点沿江居民或沿江中小学校学生以及流动人口进行病情监测。结果全市30个监测点,共调查居民21992人,耕牛878头,调查有螺及可疑环境43处1145.13hm2。居民血吸虫感染率0.58%,较2005年下降了34.0g%。耕牛粪检阳性率1.59%,较2005年下降了44.01%。垸内有螺框出现率1.18%,活螺平均密度0.0260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垸外有螺框出现率5.92%,活螺平均密度0.0748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71%。结论武汉市结合《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的实施,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明显的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干预措施在桃源血吸虫病新流行区所取得的效果和效益。方法比较干预措施前后和干预措施期间试点居民和耕牛血吸虫病情指标、钉螺密度及钉螺感染性指标的差异,对比干预措施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结果两年的干预措施使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由1998年12.61%下降到2000年的0.14%,同期家畜感染率也由15.91%下降到1.35%。活螺框出现率下降幅度为93%,活螺密度下降幅度99%,感染螺消失。干预措施成本效益比为1:1.76。结论在地理位置较封闭,流行因素较简单的山丘性血吸虫病新流行区,可以通过强化的综合性干预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干预措施的投人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特点,为优化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设框查螺。整群抽取5—65岁居民为观察对象,建立个案卡,询问接触疫水史及体检,并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和Kato—Katz法粪检查病,用集卵孵化粪检法对耕牛查病。垸内有螺环境进行药物灭螺,对粪检阳性、血检阳性和频繁接触疫水者以及全村所有耕牛予以化疗。结果 垸外湖洲活螺框出现率76.71%,活螺平均密度2.26只/框,钉螺阳性率0.11%;垸内活螺框出现率1.04%,活螺平均密度0.02只/框,未发现阳性钉螺。居民疫水暴露率43.1%,症状、体征阳性率分别为14.4%和37.5%,IHA阳性率36.4%,粪检阳性率12.3%:耕牛粪检阳性率6.06%。结论 五一村仍属重度流行村,血吸虫重复感染严重,应采取健康教育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综合性防治对策,才能控制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20.
在云南高原平坝型重疫区采取“人畜扩大化疗加重点环境灭螺杀蚴及健康教育”的防治对策,经3年防治,试区居民感染率由34.19%下降至2.13%,家畜感染率则下降为零;低龄人畜新感染率下降95%—100%;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密度分别由0.51%和0.0073只/框(每框面积为0.11m2)下降为0.03%和0.0003只/框,下降率达94%-95%。费用-效果分析显示,试区费用使用情况良好。表明采取此项防治对策能够控制高原平坝区的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