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有无症状性脑梗死(SCI)危险因素。方法对21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临床资料分两组,即DM有SCI组,DM无SCI组。应用多元logistic分析,对DM有SCI常见危险因素讨论分析。结果 217例2型DM中131例(60.4%)有SCI,86例(39.6%)无SCI。结论 2型糖尿病有SCI与年龄、收缩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与性质有显著相关性。积极治疗糖尿病是防治脑卒中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糖尿病(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病因。方法选取2005-2007年收治的1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CT和临床资料研究发现32例并发无症状性脑梗死,对代谢控制状况进行检测,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随高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高血脂、年龄、病程的增高而升高。结论高龄、病程长、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性别差异,为卒中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56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将其中经头颅MRI检查确诊的138例SCI患者定义为观察组,218例非SCI患者定义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同时对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血糖、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SCI的危险因素.再将SCI患者按性别区分,分析高危因素在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 (1)SCI的病灶以腔隙性病灶为主,主要位于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多为多发病灶.(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TG、高LDL及吸烟.(3)与男性SCI患者相比,女性SCI患者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率较高,高TG、吸烟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I具有明确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无症状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内科门诊2007-01~2008-01首次就诊经头颅MRI/CT证实有腔隙性梗死灶,临床无特异性症状89例患者,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实验室检查结果、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项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认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症、颈动脉狭窄患者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病率高。结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症、颈动脉狭窄可能是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抑郁状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ACI)患者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经CT或MRI证实的80例老年ACI患者进行抑郁状态测查,对梗死灶的部位、数量,合并症、烟酒嗜好、性别及文化程度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I抑郁发生率为36%,其中轻度抑郁为24%,中度抑郁为10%,重度抑郁为2%;抑郁症状以焦虑/躯体化、阻滞和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多灶性梗死组HAMD分、焦虑/躯体化分、阻滞及睡眠障碍分显著高于单灶性梗死组(P<0.01或0.05);皮质下梗死组HAMD分、焦虑/躯体化分、阻滞分显著高于皮质梗死组(P<0.05);多灶性梗死、皮质下梗死更易出现抑郁;抑郁症状的发生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有烟酒嗜好有关。结论抑郁情绪为老年ACI患者较常见的症状,其产生与脑损伤的生物效应有关,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和分析丹红注射剂用于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10-2010-11来我院就诊的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胰岛素合并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并采用维脑路通静滴,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剂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基本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8.00%.观察组基本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00%.经χ2检验,2组疗效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疗效比较确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 (SB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 2 6 0例均行CT或MRI检查 ,从年龄、影像学特征 (病灶大小 ,部位、类型等 )、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中 ,SBI发生率为 31 15 % ,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男性多于女性 (1 79∶1) ;CT/MRI显示病灶直径多在0 3cm~ 1 5cm之间 ,95 %为腔隙性脑梗死 ,71 6 %分布于基底节区、内囊等 ;SBI患者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动脉硬化等明显高于非SBI者 (P <0 0 1)。结论 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动脉硬化均为SBI危险因素。影像学所见多为基底节区、内囊腔隙性梗死。  相似文献   

8.
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是指既往没有脑卒中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定位体征,而同时在CT或MRI检查中发现脑实质内有梗死灶的存在;或有脑卒中,但影像学发现非责任病灶,叉称为静止脑梗死(SCI)。本文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318例脑血管病人中发现SBI和SCI共46例,从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等情况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老年期抑郁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70例2007-07~2009-06在我院就诊的有抑郁状态、无抑郁状态的老年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了解有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结果 70例有抑郁状态的老年人中41例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有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为58.57%;13例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有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为18.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抑郁状态与无症状性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老年期抑郁症患者易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因素与非糖尿病性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140例门诊患者,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将其分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根据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梗死部位及梗死灶的多少进行分类;对所有入选者随访1年,终点事件为症状性脑梗死,对其均检测HbA1c、Hcy、血糖、血脂、尿酸等。结果非糖尿病性无症状性脑梗死者TC、LDL、HbA1c、Hcy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HbAlc、LDL、Hcy水平于基底核组高于其他部位组(P<0.01);HbA1c在多病灶组水平高于单病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bAlc是无症状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为再发症状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A1c为非糖尿病性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监测HbA1c有助于早期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通过降低其水平,可减少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风险以及防止其进展有重要意义,可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是指既往没有脑卒中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定位体征,而同时在CT或MRI检查中发现脑实质内有梗死灶的存在;或有脑卒中,但影像学发现非责任病灶,又称为静止脑梗死(SCI)。本文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318例脑血管病人中发现SBI和SCI共46例,从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等情况予以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18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发现SBI及SCI46例,其中男31例,女15例,男女=2.071。年龄49~88岁,>60岁者38例,占82.6%。1.2影像学检查46例中,经头颅CT发现病灶42例,经MRI发现4例,其中单发脑梗死33例,多发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对5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易发因素、病灶分布、病灶大小等方面与以往文献报道基本相符。但本组病例50岁以下竞占20.68%。说明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另本组病例中有68.96%的病人在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心理诱发因素,与以往文献报道有所不同。提示社会心理因素可能是中老年人发生本病的市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作者分析了11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高血压、冠心病、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为其主要危险因素。MRI表现为病灶范围小,多位于基底节与侧脑室旁。临床上缺乏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早期积极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对减低脑梗死率的意义。方法对易发脑梗死的中老年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可有效的发现脑梗死的一些早期征象。结果本组50例均在进行头颅CT检查时发现无症状梗死灶共72个。其中1个梗死灶6例(12.0%),2个梗死灶13例(26.0%),多个梗死灶31例(62.0%)。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易造成临床的漏诊误诊,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只要影像学检查发现脑梗死,无论有无症状,均要积极治疗,预防和延缓脑梗死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2000-10~2005-10共收治5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6例患者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56~83岁,其中56~60岁14例,61~70岁20例,71~80岁19例,〉80岁3例。按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分级,Ⅰ级9例,Ⅱ级36例,Ⅲ级11例,病史均在2年以上。56例中合并冠心病41例,慢支肺气肿9例,糖尿病14例,高血脂症28例,肾病4例。11例记忆力减退,10例失眠,9例有嗜睡乏力,6例情绪紊乱等非特异神经系统表现。52例存在程度不同的头晕或/度和头痛等高血压症状。  相似文献   

17.
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无症状脑梗死 (SilentCerebralIn farction ,SCI)是由神经影像学或尸解发现脑血管损害的病变而患者没有提供任何卒中病史和病理体征 ,或一侧有神经系统体征 ,在与症状无关的部位也检出了梗死灶 ,此灶为非责任病灶 ,亦属无症状脑梗死。随着CT及MRI的应用 ,SCI日渐引起重视。与其它疾病一样 ,一些危险因素导致SCI的发生 ,若这些危险因素能及时合理地得到处理 ,则有利于预防SCI的发生。现将无症状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综述如下。1 吸 烟Herderschee等[1] 报道SCI与吸烟有关。吸烟与SCI的发生有递增关系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观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血浆ET、NO的变化。结果:在糖尿病并发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中ET较单纯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皆增高,而NO则下降;ET、NO平衡失凋。结论:ET异常增高、NO降低,ET、NO平衡失调可能在糖尿病并发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早期给于干预ET、NO的药物可能有助于减少或减轻糖尿病并发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无症状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病灶体积小,多位于脑非功能区,未出现特异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和体征,故临床诊断率较低。无症状性脑梗死可发展为症状性脑梗死,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所以应重视危险因素的预防。本文着重阐述了无症状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在首发症状性急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入住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200例首发症状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将其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SCI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未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非SCI组),两组患者均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根据头颅CT计算脑梗死面积,根据面积大小分为小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大梗死灶组。并均按急性缺铁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治疗4w,对其转归进行评估,分为基本痊愈组、进步组、无变化组、恶化组。两组患者均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溶血磷脂酸(LPA)、血脂系列、尿酸(UA)等,比较各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并对两组梗死部位分类,比较各组间在梗死部位分布的差异。结果SCI组在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度组较非SCI组多,轻度组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小梗死灶及大梗死灶组间存在差异,基本痊愈、恶化组及无变化组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BA1c、Hcy、LPA、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在两组间存在差异。两组在梗死部位分布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首发症状性急性脑梗死者病情重,梗死面积大,预后差,可能为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HBA1c、Hcy、TC、LDL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