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丝虫进入人体后的移行途径至今尚未完全了解。一般认为当蚊吸血时幼虫迅速侵入淋巴管 ,并可移行到大淋巴管及淋巴结 ,在其内发育为成虫 ,班氏丝虫寄生的部位除浅部淋巴系统外 ,多寄生于深部的淋巴系统中 ,主要见于下肢、阴囊、腹股沟、肾盂等部位。1 临床资料实验性诊断以血检微丝蚴为主要诊断措施。但由于丝虫寄生部位及病变发展的影响 ,而且在轻度感染者往往不易检出。另一诊断方法是以免疫诊断为基础而得到间接证据 ,由于丝虫与其他蠕虫间共同抗体、特异性等问题的存在而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所以不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查虫确诊… 相似文献
2.
日本脑炎仅流行于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区各地。此病由动物偶然传给人体,但不能由人体传给他人。主要媒介为三带喙库蚊。防治方法唯赖疫苗接种人体及猪等。本文简述台湾省及韩国日本脑炎之流行与防治。 相似文献
3.
本文进一步用牛丝虫成虫抗原IFAT检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者69例,晚期病人42例,其IFAT阳性率分别为88.1%和85.7%。223例非丝虫病流行区健康者假阳性率是3.8%,对肠蠕虫感染者,过敏性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疾病伴肠蠕虫感染者及急性肝炎者有一定的交叉反应。牛丝虫成虫抗原IFAT的敏感性高于寄生虫学检查,可作丝虫病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 全民普查,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分析班氏丝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特点,选用了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研究血检诊断和海群生治疗的方法和效果,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的防治技术措施;建立监测系统,消灭残存传染源。结果 确定查治传染源策略,制定反复查治病原的技术措施;1998年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区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确认我区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 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消灭班氏丝虫病目的。 相似文献
5.
6.
7.
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区的登革热防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典型登革热及另一型死亡率较高的出血登革热,为近年来流行最严重的蚊媒病,威胁世界各地约二十五亿人口。目前尚无特效药及疫苗,故防治唯赖防制病媒蚊,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清除蚊幼虫孳生源。本综述东南亚区(印度、印尼、缅甸及泰国)和西太平洋区(澳洲、柬埔寨、中国、老挝、马来西亚、菲列宾、新加坡、越南与南太平洋的几个岛国)的登革热流行略况。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传播潜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东省班氏丝虫病达到基本消灭后期其传播流行的潜势. 方法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进行10年病原、蚊媒和血清学纵向研究. 结果班氏丝虫病微丝蚴(mf)率由1980年基本消灭第1年的0.31%,降至第10年的0.01%;蚊媒自然感染率在第1年的0.15%,到第9~10年时均降至0;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由第7年6.85%下降至第10年的1.56%.结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当监测点mf率在0.17%~1.15%,残存mf血症者mf密度为1~50条/120μl时,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班氏丝虫病传播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9.
莫家桥村于1983年基本控制丝虫病后,继续进行流行病学纵向监测,1984-1988年监测结果,人群微丝蚴阳性率和抗体阳性率分别由1983年的1.03%和30.43%下降为1988年0%和2.63%,原有微丝血症者在3-5年内转为阴性,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为由1983的0.07%下降为1988年的0%,10岁以下儿童血栓微丝蚴及ELISA检测均未发现阳性者,表明当地已阻断丝虫病的传播,根据上述结果,提出了消灭丝虫病的技术标准并对有关问题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湘西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消除丝虫病后可能遗留的残存疫点。方法在吉首市、保靖县和花垣县选择原微丝蚴率较高,曾防治和监测次数少、偏僻、交通不便的8个乡10个行政村为调查点,每个点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600人以上,10岁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应用班氏丝虫特异IgG4检测抗体和丝虫快速免疫色谱试验(ICT)检测抗原,查找丝虫病残留疫点。结果吉首市和保靖县6个村丝虫特异IgG4检查3 747人,抗体阳性3例,用ICT卡复查全部为阴性;吉首市、保靖县和花垣县4个村ICT卡检查2 078人,抗原阳性4例,用病原学血检复查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结论湘西边远贫困地区消除丝虫病10年后未发现新的残留疫点,其防治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11.
12.
Xin Yu Adeline Leong Francis Zheng Yi Yee Yuan-Yuh Leong Soong Geck Tan Ismawati Binte Mohamad Amin Moi Lin Ling Sook Muay Tay 《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2019,60(12):631
INTRODUCTIONWe aimed to report the ten-year incidence and trend of sharps injuries and splash exposures (SISE), and analyse the causative instruments and risk factors leading to these injuries to identify potential areas of improvement.METHODS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self-reported SISE incidents from 2005 to 2014 was conducted in 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 Dat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electronic database of the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cidence of SISE was calculated per 1,000 healthcare workers (HCWs) per year.RESULTSOver the ten-year period, a total of 1,901 SISE were reported. The average SISE incidence per year was 110.5 per 1,000 doctors and 22.8 per 1,000 nursing staff, with an overall incidence of 28.9 per 1,000 HCWs. The incidence of SISE decreased from 30.3 to 22.0 per 1,000 HCWs per year from 2005 to 2014, while that for splash exposures increased from 1.9 to 3.7 per 1,000 HCWs per year. Doctors report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SISE (43.7%), followed by nurses (37.7%). Top mechanisms of injury were intraoperative procedures (22.8%), drawing blood (14.4%) and splash exposures (13.7%).CONCLUSIONOverall incidence of SISE decreased over the decade. Improved training and increasing use of safety devices,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could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fall in incidence of sharps injuries; these measures should be reinforced and continued. However, the incidence of splash exposures increased over the same period. Preventive measures such as the use of protective goggles and face shields, together with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should be emphasised and encouraged.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WPRIM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的主要发展历程以及在期刊遴选、检索服务平台建设和数据采集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用户日志分析表明,WPRIM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还不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区域性国际医学索引,并从宣传和推广、项目发展资金、期刊评审和数据采集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消除丝虫病后远期效果,监测丝虫病流行动态,防止丝虫病再度传播。方法采用病原学结合血清学监测的方法,对可能遗留残存传染源的地区进行主动搜索,追踪观察原微丝蚴血症者,核实临床诊断和疑似病例,另对慢性丝虫病患者实施照料。结果2001~2007年血检23 275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2001~2006年对原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追踪观察783人次,未发现复阳微丝蚴血症者。2000年原班氏丝虫病地区以ICT卡检测人群丝虫循环抗原,1 929人中未发现阳性。2008年丝虫病重点地区IgG4抗体检测阳性率0.05%,阳性者亦未发现微丝蚴。2004~2008年调查排除22例丝虫病临床诊断和疑似丝虫病例。26个县(市)调查发现3 061例遗留慢性丝虫病患者,1例新发慢性丝虫病患者。结论湖北省消除丝虫病后没有发现内源性传染源,丝虫病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15.
从1958年起开展大规模的防治工作,1983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97年 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进一步的监测表明我市的丝虫病防治成果是巩固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IEST,对海群生治疗后18个月的班氏微丝蚴血症和症状体征阳性者进行了复查,结果显示治后IgG和IgM的总GMRT,均分别低于治前IgG和IgM的总GMRT;IgG和IgM的治后转阴率分别为15.1%和80.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表明IgG抗体水平在治后18个月虽有下降。但仍有较高的抗体阳性率,而IgM抗体已大部转阴,转阴速度较快,提示在丝虫病防治后期检测IgM抗体的转阴率,可以作为考核疗效和疫情监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