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不同斜视矫正手术对角膜形态及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2019-2022年于我院行斜视矫正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斜视矫正手术患者84例159眼,按斜视类型分为3组:共同性外斜组(52例,97眼)行外直肌后徙术,外斜V征组(19例,38眼)行外直肌后徙及下斜肌减弱术,共同性内斜组(13例,24眼)行内直肌后徙术。观察斜视患者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1周以及术后1个月角膜顶点3 mm、5 mm、7 mm范围角膜曲率值,采用SPSS 23.0版本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排除不能定期复查的患者及有眼科手术史的患者。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眼科医师在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治疗。结果 共同性外斜组,角膜顶点3 mm范围内,术后1 d角膜曲率K1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 <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K1较术前均无明显差异(P> 0.05),角膜顶点5 mm、7 mm范围内,术后K1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 0.05),角膜顶点3 mm、5 mm、7 mm范围内,术后角膜曲率K2较术前均无明显差异(P> 0.05)。外斜组,角膜顶点3 mm、5 mm、7 mm范围内,术后K1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屈光参差少年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自身对比研究。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视光中心就诊的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及以上并按时复查的8~14岁屈光参差青少年患者52例(104眼)。将近视并配戴角膜塑形镜眼做为治疗组,将治疗前未近视眼作为对照组。比较戴镜前后两组裸眼视力差及戴镜1年后两组眼轴变化。观察戴镜前后双眼融合功能、立体视变化。结果 治疗组戴镜前平均裸眼视力为(4.43±0.21),戴镜1 d后平均裸眼视力明显提高到(4.96±0.19),连续戴1~2周后平均裸眼视力趋于稳定至(5.08±0.04);对照组初始平均裸眼视力为(5.04±0.08),1~2周为(5.05±0.06),两眼裸眼视力差明显减小;戴角膜塑形镜前52例中33例有融合,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和3个月时有融合的分别为46例、51例,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立体盲在戴角膜塑形镜前的例数分别为8例、19例、24例、1例,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分别为38例、8例、6例、0例,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分别为45例、5例、2例、0例;1年后平均眼轴增长治疗组为(0.09±0.21...  相似文献   

3.
<正>准分子激光原位面膜磨镶术(LASIK)手术在近视眼的治疗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该手术的普及,越来越多地证明了其优点,但手术后的屈光回退在很大程度上也困扰着准分子手术的医生。究其原因,除一小部分是由于眼轴增长引起以外,大部分认为和角膜增厚,后表面膨隆有关。也有文献报道,认为LASIK术后角膜曲率和屈光力的改变很小,没有临床意义。本研究用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的前表面曲率,A超测量角膜厚度,以此来分析LASIK术后屈光回退与角膜厚度和曲率变化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超声角膜测厚仪和Orbscan测量LASIK术前角膜厚度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角膜屈光手术前准确地评价角膜厚度和角膜形态已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和矫正的可预测性,有助于术前的筛选。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超声测厚仪,虽然是目前测量角膜厚度准确有效的仪器,但检查时需先滴表面麻醉眼液,且在连续测量过程中难以对同一位点进行精确定位,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性近视双眼相关检查的相似性。方法随机抽取2004年12月至2013年2月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单纯性近视患者120例(240眼),年龄17~35岁,屈光度-1.5-11.5D(等效球镜)。收集每例患者的双眼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曲率以及眼轴等数据。将所得数据按眼别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指标间的差异,探讨两组间的相关性。结果单纯性近视患者的左、右眼之间在屈光度、平均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眼轴等多项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上述指标在双眼间则存在中、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单纯性近视患者双眼形态具有高度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电脑验光仪、角膜地形图和眼前节分析系统(Pentacam HR)三种仪器对角膜曲率、角膜直径、角膜散光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西安医学院 2019年 7—12月在校大学生 142例( 284眼),分别使用电脑验光仪、角膜地形图和 Pentacam HR进行角膜曲率(Rf、Rs)、角膜直径( HVID)及散光轴向的测量,并计算出散光矢量水平及垂直方向的散光(J0),45°方向的斜散光(J45),多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LSD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 Pear-son系数检验分析,一致性评价采用 Bland -Altman分析。结果在测量 RfRs时,三种仪器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 HVID、J0、J4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 Pearson相关分析,其结果显、示三种仪器在测量 RfRsHVID时有一定相关性,(P <0.05),测量 J0时相关性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 J45时发现电脑验光仪与Pentacam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相似文献   

8.
角膜是人眼光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占眼球总屈光度的2/3。因此,人眼角膜形态的测量和分析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在角膜曲率的测量方面,主要有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两种方法。角膜地形图由基于Placido盘反射原理的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分析仪(仅  相似文献   

9.
倪焰  魏春惠  孙建宁  栾洁 《江苏医药》2005,31(3):177-178
目的探讨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地形图各参数的相互关系.方法年龄18~51岁的197例392眼,等效球镜为-0.75~-16.25 D,散光度为-0.25~-4.00D近视眼,对其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各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视眼角膜最大子午线屈光力(Simk 1)与其垂直子午线屈光力(Simk 2)及最小子午线屈光力(Mink)有明显差异,而Simk 2与Mink则差异不明显.近视眼角膜屈光力均随屈光度增加而增加.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I)与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AI)呈正相关,而且近视眼的散光度与其屈光度、SAI呈正相关.结论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能全面、准确地分析近视眼角膜形态、屈光分布及其细微变化,对正确预测和评价屈光性角膜手术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LASEK术后角膜上皮瓣活性雾状角膜混浊(haze)发生的影响,前瞻性选取50例(100眼)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患者术前等效球镜值(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1.37D~-6.00D,平均-4.09±2.12D;术眼按度数分为A、B两个组,轻度近视(<-3.00D)40眼为A组,中度近视60眼(-3.00D~-6.00D)为B组。按照乙醇作用时间不同,将A组再分为A_1(15s)、A_2(25s)组各20眼;将B组再分为B_1(15s)、B_2(25s)组各30眼。随访12个月,观察并分别比较不同乙醇作用时间组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 acuity,UCVA)、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及haze程度。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UCVA,A_1组明显高于A_2组,B_1组明显高于B_2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荧光素染色比较,A_2组评分高于A_1组,B_2组评分高于B_1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A_1组比A_2组恢复快,B_1组比B_2组恢复快,差异有显著统...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墨汁硝酸银水溶液局部动脉灌注法及组织切片HE染色法,观察了5只成年家兔和10例胎几及新生儿眼球器官内的淋巴管。所见结果表明:在球结膜内存在丰富的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在眼球壁的巩膜、脉络膜及视网膜内,仅存在血管并无淋巴管或毛细淋巴管;在眼球内容物内,既无血管也无淋巴管;在脉络膜的周围,存在较明显的结缔组织间隙。  相似文献   

12.
眼球贯通伤早期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球贯通伤的早期治疗措施。方法对23例眼球贯通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早期严密缝合双侧伤口,眼后段伤口巩膜折叠缝合,并局部及全身给大量广谱抗生素。择期行晶体玻璃体手术。结果本组病例未行二期手术15例,其中5例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因经济差未行2期手术,行2期手术8例,2期手术前未发现视网膜脱离及眼球萎缩。23例患者随访2-6个月,视力大多数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眼球贯通伤正确及时的1期治疗对2期晶体玻璃体手术及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汽枪枪弹制作复合性兔眼球破裂伤模型,观察眼破裂伤后视网膜早期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以及光感受细胞损伤机制。方法48只家兔随机分为无枪伤对照组,伤后1、3、6、12、24h组,共6组,利用汽枪枪弹制作弹伤性兔眼球破裂伤模型,光镜观察早期视网膜结构改变及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结果伤后1、3h时视网膜感光细胞形态上轻度改变,6、12h时视网膜感光细胞明显改变,24h时视网膜各层结构紊乱。细胞凋亡6h在神经节细胞和内、外核层有少量表达,12~24h染色阳性的细胞明显增多。经方差齐性检验及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照组与伤后1h组无显著性差异(P=0.062),与伤后3h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与伤后6、12、24h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0)。凋亡指数统计结果与细胞凋亡结果基本相同。结论眼球破裂伤病情严重、伤情复杂,早期视网膜损伤较重,6~12h时即发生不可逆改变。早期眼球破裂伤视网膜感光细胞可能有很多原因,而细胞凋亡是早期视网膜感光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现代眼科技术修复眼球穿孔伤的疗效。方法对39例(39眼)严重眼球穿孔伤患者应用现代眼科手术技术,前段角巩膜修补联合后段玻璃体手术,部分眼内异物取出等进行修复治疗,随访观察6~36个月(平均19.1个月)。结果术后视力比术前进步20例(51.3%),视力不变17例(43.6%),视力下降2例(5.1%);无1例发生交感性眼炎。结论现代眼科手术提供了拯救严重眼球穿孔的手段,使这些伤眼具有保全眼球甚或恢复一定视功能的可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冀哲 《中国医药》2007,4(1):549-550
目的 探讨儿童眼球穿孔伤的特点,正确的指导治疗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5年4月眼球穿孔伤患儿95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治疗的经验.结果 95例患儿均经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眼球摘除术,3例行眼眶内容物摘除术.出院时视力<0.05者26例,0.05~0.10者21例,0.12~0.30者23例;0.40~1.00者12例;13例不能配合检查.结论 儿童眼球穿孔伤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做好预防工作.早期、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使致盲率最大可能地降低.  相似文献   

16.
冀哲 《中国医药》2009,4(7):549-550
目的探讨儿童眼球穿孔伤的特点,正确的指导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5年4月眼球穿孔伤患儿95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治疗的经验。结果95例患儿均经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眼球摘除术,3例行眼眶内容物摘除术。出院时视力〈0.05者26例,0.05—0.10者21例,0.12—0.30者23例;0.40—1.00者12例;13例不能配合检查。结论儿童眼球穿孔伤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做好预防工作。早期、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使致盲率最大可能地降低。  相似文献   

17.
冀哲 《中国医药》2009,4(1):549-550
目的 探讨儿童眼球穿孔伤的特点,正确的指导治疗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5年4月眼球穿孔伤患儿95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治疗的经验.结果 95例患儿均经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眼球摘除术,3例行眼眶内容物摘除术.出院时视力<0.05者26例,0.05~0.10者21例,0.12~0.30者23例;0.40~1.00者12例;13例不能配合检查.结论 儿童眼球穿孔伤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做好预防工作.早期、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使致盲率最大可能地降低.  相似文献   

18.
冀哲 《中国医药》2006,4(1):549-550
目的 探讨儿童眼球穿孔伤的特点,正确的指导治疗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5年4月眼球穿孔伤患儿95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治疗的经验.结果 95例患儿均经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眼球摘除术,3例行眼眶内容物摘除术.出院时视力<0.05者26例,0.05~0.10者21例,0.12~0.30者23例;0.40~1.00者12例;13例不能配合检查.结论 儿童眼球穿孔伤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做好预防工作.早期、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使致盲率最大可能地降低.  相似文献   

19.
冀哲 《中国医药》2008,4(1):549-550
目的 探讨儿童眼球穿孔伤的特点,正确的指导治疗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5年4月眼球穿孔伤患儿95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治疗的经验.结果 95例患儿均经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眼球摘除术,3例行眼眶内容物摘除术.出院时视力<0.05者26例,0.05~0.10者21例,0.12~0.30者23例;0.40~1.00者12例;13例不能配合检查.结论 儿童眼球穿孔伤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做好预防工作.早期、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使致盲率最大可能地降低.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tudy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Nurse Maude District Nursing Association in Christchurch. The 1149 recipients were predominantly elderly, 80.8% being over 65, 68.8% female and long term patients with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third of the principal diagnoses. Services were provided to 26 per 1000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which is close to suggested guidelines. This rate increased markedly with age. Ten percent of patients utilised 40% of the nursing time. They may be considered as borderline cases for whom community care with community support services was an acceptable and efficient alternative to long term hospital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