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具有联络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部位筋肉的挛急、弛缓所导致的肌肉掣引、痹痛、转筋、强直、肢体不用及其他并发症[1-2].经筋推拿疗法是根据经筋分布区域与途径的病理改变与表现,进行顺经推拿,使经筋疏通,达到祛瘀、解痉、散结、复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石学敏经筋刺法临证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筋是中医学对人体运动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概括。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连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部位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和疼痛,十二经筋只有在经脉气血濡养以及经气的正常调节下才能发挥其综合生理效应。石学敏院士根据经筋病候特点,设立经筋刺法,临床治疗屡获量效,形成了其独特的临证特点。  相似文献   

3.
经筋疗法的源流、理论和临床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筋理论入手,阐释了经筋、经筋病症、经筋疗法的基本概念;介绍了经筋疗法的源流;涉及了理筋手法、针刺“消灶”疗法、火罐疗法、艾灸疗法、刮痧疗法等各种经筋治法;分析了经筋疗法的适应症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目的是使人们进一步了解经筋疗法;认识到经筋疗法与传统推拿、针刺、艾灸、刮痧等的不同;深刻理解经筋病症的内涵;扩大经筋疗法的治疗范围;推进经筋疗法的临床应用;加速经筋病症诊疗的规范化进程;并使其成为中医内病外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筋疗法的源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筋疗法是多年来在医治疑难杂症中,发掘中医《内经》经筋学理论而形成的非药物疗法,而且是以经筋手法为主体的、直接作用于人体“筋肉系统”的综合疗法。它开辟了中医非药物综合疗法的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就笔者的点滴体会,述抛砖之笔如下。一、经筋疗法具有坚实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首先,经筋疗法来源于临床,它积于10余万人次、10余年来医治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总结。第二,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生物力学原理来考查人体的生态动态活动,并结合中医古籍中“十二经筋图线”去研究人体经筋性疾病形成的机理,并获得了对筋性疾病及其与筋肉相…  相似文献   

5.
"经筋"是中医经络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关键所在.津沽伤科推拿历代医家在深入挖掘整理经筋特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通过筋结点按,局部推挤,循经拨按等准备手法,有效减少患者因治疗手法带来的疼痛,再结合整复手法并使得患者在治疗中"不知其苦",易于接受.基于此形成了具有津沽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筋推拿手法与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筋推拿手法,对照组30例予以针刺疗法;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月后治疗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筋推拿手法及针刺疗法均能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但经筋推拿手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脊柱相关疾病的经筋诊疗是指在中医经筋学说的指导下,以脏腑和经筋与脊柱具体部位的相关性为基础,通过经筋的特殊构形进行诊疗和辨证施治。本文着重以脊柱的颈胸、胸腰、腰臀段不等边三角形与经筋分布的特殊构形识别筋性致病的联属关系特点。突破对局部软组织损伤,某一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软骨伤病的诊治。且经筋"有形可征"病位明确、得气感强、疗效显著(以症状与筋结消除为指征),以手法或直达病所的针刀松解相应筋结,使病变恢复正常。其中辨证应用畲医经筋疗法背、腰三针法,发掘民间有效的经筋疗法,以其独特的疗效,为广大病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推拿手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经筋力学机制。方法:规范推拿手法后,采用随机纳入的65例临床患者,设置推拿结合运动疗法组与单纯推拿手法组,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应用BiodexⅢsystem等速测试系统测试颈部肌群力学性能。结果: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比值(F/E)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PT、AP、F/E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推拿手法结合运动疗法和推拿手法均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力学性能,但推拿手法结合运动疗法对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经筋的力学性能优于单一的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9.
推拿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但推拿手法的施术部位多局限于膝关节周围,是否还可向其他部位延伸,具有可探讨性。本文提出采用“腰-髋-膝-踝”整体性推拿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并从经筋理论、肌筋膜链理论及下肢生物力学的角度探讨了其可行性,为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经筋病针灸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经筋病的病候,指出经筋病主要是在经筋分布之处的筋肉挛急、掣引、痹痛、转筋、强直、弛缓、肢体不用等症,临床以痛证为主,取穴特点大都是痛点及附近部位.并分析探讨了古代<内经>针法,列出治疗经筋病的火针疗法;以多针浅刺法治疗的傍针刺法、齐棘法、扬刺法;以单针多向刺的关刺法、恢刺法、合谷刺法等;以沿皮浅刺的浮刺法、直针刺法等.指出现代所用的三针集合同刺法,围刺、对刺、交叉刺、骨骼肌竖横针刺法、浮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某些穴位的透刺等都可以治疗经筋病.  相似文献   

11.
林驰  叶永铭 《环球中医药》2011,4(4):310-313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其病因病机是肺、脾、肾三脏虚损,加上风寒、异气之外邪侵袭而致鼻窍不利,临证多将本病分为肺气虚弱、肺脾气虚、肾精亏虚三型.回顾近20年相关文献,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率多在80%以上,且方法多样,除传统针法、灸法外,还有多种外治法.在不同疗法中,穴位的选择各有特点,如针法选穴多远近配合、标本...  相似文献   

12.
小儿为"纯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易出现"肺常不足"、"脾常不足"及"肾常虚"。临床上表现为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疳积、呕吐、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遗尿等神经系统疾病。捏脊疗法因其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和安全可靠,并且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常被运用于小儿疾病。文章综述捏脊疗法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概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中医经络理论对210例白癜风患者的皮损分布进行了辨证归经分析,结果表明:白癜风皮损分布于阳经多于阴经,脏腑分属腑多于脏,其中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经者居多,其次为手阳明大肠和手少阳三焦经。提示白癜风发病可能与上述脏腑经络有关,对临床针灸择经取穴和辨证用药治疗均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代经络概念与现代经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古代经络文献的分析,指出古代经脉线主要来源于对经脉病候的观察。经脉线与经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王堆帛书时代早期脉字的构造和用砭石启脉的古经脉疗法提示这时的脉可能指分肉间隙,其晚期则指分肉一血脉的综合体液通道,《黄帝内经》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分解。联络和运行气血是经脉的两个主要功能,现代经络研究可能面临多个客体。  相似文献   

15.
魏氏手法治疗桡尺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肿痛和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0例桡尺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肿痛和功能障碍的病例按ME M(?)ller等作者提出的长骨综合分类法进行分类,应用魏氏手法及导引治疗,参考I Jakim等作者的评分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表明魏氏手法及导引对治疗这类病例有显著的疗效。对手法的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是临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文章总结了王桂玲主任临床对强直性脊柱炎审证求因、辨经治病,结合应用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及金针大师王乐亭教授的学术经验,以"补肾调督、通经活络"为治疗大法的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平衡的产生机制、分类及调节机制,目前已得到广泛研究;中医学,尤其针灸疗法对人体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已经得到验证,但其对人体平衡功能调整作用的机制研究目前并不多见。本文将从奇经八脉中的跷脉相关腧穴着手,探讨其与人体平衡功能的内在联系,为平衡障碍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孙仕田 《中国针灸》2002,22(3):22-30
《伤寒论》中,运用针灸的有31条,其中病在三阳用针刺,病在三阴用灸法颇具特色,病在三阳者,多系外邪初中,正气未衰的实证或热证,宜用针刺,以泄热邪,病在三阴者,宜用灸法,以温中散寒,本文对《伤寒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飞腾八法配合刺血拔罐治疗黄褐斑30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30例黄褐斑的患者采用飞腾八法针法配合刺血拔罐治疗,总有效率为96.6%。选用飞腾八法治疗黄褐斑,是根据不同时辰人体经脉气血击流的变化,按时选取一组八脉交会穴治疗,从而协调全身阴阳、益气养血、调节冲任、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使气血得以上荣于面,达到治疗目的,配合刺血拔罐疗法,使经络畅通,气血上承于面,色斑消退。  相似文献   

20.
白兴华 《中国针灸》2008,28(3):199-201
通过分析整理马王堆古医书等文献,发现古代有关灸刺部位的名称和含义经历了一个从脉到脉口、脉上的处和所,再到经脉气血显现于体表的穴的过程。这种变化轨迹揭示了穴位与经络和针刺疗法的渊源关系。穴位是点,经络是线,除了少数以显著解剖标志定位的穴位外,绝大多数穴位从一开始就是经络线上特殊的部位,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穴是针进出人体的门户,这个概念的提出及数量的增加与针刺疗法的发明和普及推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