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加强防范。方法 对73例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进行一般资料、量表资料调查,并与227例不伴攻击行为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攻击行为发生的易感因素。结果 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24.3%;既往有攻击行为史、病前性格不良、男性患者、首发年龄低、阳性症状突出是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和发生攻击行为的易感因素。结论 需加强治疗和监护,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精神病人容易发生攻击行为,而癫病伴发精神障碍病人所出现的攻击行为最具伤害性。据报导,12.6%的癫病病人伴有持久性精神障碍,住院的精神病人中,癫痛伴有明显精神异常者25.27%。病人出现的攻击行为常来之突然,表现凶狠,因而对病人攻击行为的预防应被视为重点中的难点,本文报导了我院近四年来收治的169例癫痛伴发精神障碍病人(其中有攻击行为者1对例),并重点对攻击行为的特点、原因,以及应对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C1临床资料自lops年元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癫癌性精神障碍169例,其中伴有攻击行为者共123例,占72刀%。其…  相似文献   

3.
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模式及攻击前有关体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具有相同诊断和症状的精神病人,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性可以大相径庭。遭遇同样事件的精神病患者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而属于不同诊断、症状和病程时期的病人却可能做出同样伤人害己的事情。尽管许多文献资料表明,精神病人中攻击行为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近1倍(9%;4.6%),但是大多数精神病人对他人并不构成威胁。这些问题提示,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确定的,而是涉及多种因素活动的综合效应。为此,我们根据“事件一行为”线索,试图归纳出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描述模式,分析与该行为有关的情绪体验,以期对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有更深了解。  相似文献   

4.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修订的明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定92例符合CCMD—2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病人,发现攻击行为者(MOAS总分≥4)占38.0%。对照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暴力行为史、住院方式、神经质水平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研究组BPRS总分以及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三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病人幻觉、妄想、易激惹、敌意、精神运动性兴奋等精神症状出现频率较高。上述诸因素对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男性精神病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男性精神病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特征,对120例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进行分析。1.对象和方法:研究组为1994年10月至1997年8月在我院住院且具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病患者,共120例。对照组为随机选取214例不具攻击行为的同期住院男性精神病患者。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并对研究组发生的攻击行为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取t检验和X2检验。2.结果:研究组平均年龄(28±12)岁,对照组(31±12)岁,经t检验,研究组年龄小于对照组(P<0.05);受教育年限分为≤5、6~8、9~10、≥11年4个层次,研究组分别为34例(2.3%),72例(60…  相似文献   

6.
用非强制性方法处理精神病人攻击行为9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用非强制性方法处理住院精神病人攻击和暴力行为的疗效,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根据发生暴力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本能理论、学习理论等,用非强制性方法处理精神病人的攻击和暴力行为。结果 有效者61例(65.59%),部分有效者20例(21.51%),无效者12例(12.90%);文化较低、病前性格稳定性差、既往有攻击行为、病期较短、有幻听、妄想、无自知力、易激惹、年轻力壮患者易产生攻击行为。结论 用非强制性方法处理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非常有效,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及不必要的医疗法律纠纷,该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相关因素的探讨对于该人群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精神科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特征。
  方法:采用连续取样法,收集了75例自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男病房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暴力历史、临床、风险评估量表(HCR-20)、精神病态清单(PCL-R)、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在入院后3天内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MOAS各项的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攻击组(39例)和非攻击组(36例),比较两组间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各个评估工具上得分的差异。
  结果:HCR-20中的H1(既往暴力事件)、H2(年轻时的暴力事件)、H10(既往不服从管教)、C4(冲动性), PCL-R的反社会因子,PANSS的激活性症状群、偏执症状群、抑郁症状群在攻击组得分高于非攻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结论:有暴力行为史,既往不服管教,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表现冲动,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可能是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及汉族双相情感障碍(BPD)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与5-HTR1B rs6296 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共收集868 例BPD 抑郁发作期患者,根据民 族和有无冲动攻击行为分为4组:维吾尔族BPD 患者有冲动攻击行为组184例(男性92例、女性92 例)、无 冲动攻击行为组326 例(男性174 例、女性152 例),汉族BPD 患者有冲动攻击行为组112 例(男性50 例、 女性62 例)、无冲动攻击行为组246 例(男性134 例、女性112 例)。采用修改版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AS) 对入组患者评估。通过PCR直接测序法对rs6296基因多态性进行鉴定。结果 汉族BPD患者有冲动攻 击行为组与无冲动攻击行为组5-HTR1B rs6296 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维吾尔族有冲动攻击行为组与无冲动攻击行为组5-HTR1B rs6296 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 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汉族BPD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5-HTR1B rs6296 基因多 态性无相关性。维吾尔族BPD 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5-HTR1B rs6296 基因多态性有相关性。等位基因G 可能增加维吾尔族BPD 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偏执型分裂症首次发病与复发攻击行为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住院偏执型分裂症病人的病史,回顾性分析首发与复发的攻击行为及相关因素。结果首次发作治疗后总的攻击行为则明显下降(P〈0.05);暴力行为有明显减少(P〈0.05);但易激惹无改善(P〉0.05);攻击行为的变化与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有关。单用氯氮平及氯氮平合并其它抗精神病药比单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单用维思通在改善攻击行为方面作用更明显。前者攻击行为明显减少。结论经治疗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明显改善,且与选择的抗精神病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甲状腺轴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索甲状腺激素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以既往史和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区分,有攻击行为者为研究组,无攻击行为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对其与精神症状、攻击行为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研究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较对照组升高,甲状腺素(T4)水平与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行为有显著性相关,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与焦虑抑郁症状有关。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贡献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支配,其攻击行为往往难以预料,常导致严重伤害。有关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在精神疾病中最高。医务人员受伤的次数逐渐增长。因此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医疗护理的安全质量。本人对50例有攻击行为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病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脑炎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资料卫.一般资料:病毒性脑炎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14~72岁(14~45岁者占sl.4%)。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者32例,占74.4%。以上病例按其临床表现、脑电图、脑脊液(CSF)、CT及MRI检查结果诊断为病毒性脑炎。2.分型(按其临床表现和脑损害的部位分型):弥漫型17例,占39.5%;局灶型4例,占9.3%;癫痛型4例,占9.3%;精神障碍型8例,占18.6%;脑膜炎型4例,占9.3%;类脑瘤型2例,占4.6%;腮腺炎型脑炎2例,占4.6%;其余2例无法分型。3.CSF检查:(l)常规检查:所有CSF标本外观均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及相关因素,以利防范。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235例,以有攻击行为的52例为研究组,无攻击行为的183例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既往攻击行为史、自知力、幻觉妄想、脑电图和地形图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应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各种可能因素,对重点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并加强精神科监护,以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寻求防范措施。方法:观察住院患者223例,其中男103例,女120例,分别进行社会学资料统计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对住院期间发生攻击行为的59例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既往暴力行为、住院方式等有明显的相关性,且BPRS总分及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3个因子分明显较高。结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占26.5%;并提出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试图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进行预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主要从人格特征、智力结构、脑电图、社会支持和早年不良家庭环境等方面,研究1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并试图对患者的攻击行为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既往攻击行为史、社会支持少、悲观抑郁、早年不良家庭环境、脑电图异常、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社会责任感量表分低,是本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预测因子。因此制定了一个有21个条目的攻击行为预测表,其预测准确性达90.3%,有一定预测效度。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为了探讨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对43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82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既往暴力史,EPQ—N分,BPRS的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和激活性三个因子,以及命令性幻听和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这些危险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支配,其攻击行为往往难以预料,常导致严重伤害。有关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在精神疾病中最高〔1〕。医务人员受伤的次数逐渐增长〔2〕。因此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医疗护理的安全质量。本人对50例有攻击行为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病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2-05~2004-05的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100名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平均年龄28·5岁。1·2方法病人随机取样,根据病历中有无攻击行为分为两组,攻击组50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期创伤对攻击行为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171例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估患者的攻击行为,根据MOAS结果将其分为攻击组(89例)和非攻击组(81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童年创伤问卷(CTQ)收集患者的创伤情况。结果 攻击组病程短于非攻击组(P<0.05)。攻击行为组PANSS总分、阳性因子、兴奋激越因子分、CTQ总分和五个分量表分均高于非攻击行为组(均P<0.05),阴性因子、抑郁焦虑因子和认知因子分低于非攻击行为组(均P<0.05)。兴奋敌对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P<0.05)。结论 兴奋敌对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有的独立贡献。有攻击行为患者的病程短与非攻击行为患者,可能是攻击行为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脱髓鞘脑病(附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脱髓鞘脑病是指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以脑白质脱髓鞘性损害为主的一类疾病。我们对收治的40例病人的资料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40例中男ZI例,女19例.年龄9~43岁,其中35岁以下35例,占87.5%。发病季节:春季(3~5月)11例(27.5%),夏季(6~8月)4例(10%),秋季(9~11月)8例(2%)一冬季(l~2月)17例(42.5%)。急性起病26例(65%).亚急性起病14例(3%)、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3例(57.5/).腹泻史9例(22.5%)”.原因不明8例(20%)。全部病例发病前均无疫苗接种史。2.临床…  相似文献   

20.
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罪的Stroop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罪者的Stroop测试特点。方法根据一般情况问卷调查、青少年暴力危险性定式评估(SAVRY)及面谈,将少教所男性服教人员分为有攻击行为组(n=71)和无攻击行为组(n=38)分别进行Stroop测验(CWT)。结果有攻击行为组与无攻击行为组比较,在年龄、受教育年限、扶养人情况、个人健康状况、家庭类型、经济状况及犯罪类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在学校受处分的次数明显多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在Stroop测试(CWT)中的黑色汉字卡(卡2)修改次数(P=0.040)和四种颜色汉字卡(卡4)修改次数(P=0.033)两个成绩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攻击行为组在Stroop测验中表现纠错能力差,提示暴力攻击行为者存在在认知功能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