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任达然老中医治疗呃逆的经验,认为该病与气机升降失常、胃气上逆有关,并针对不同病机进行辨治。若因寒呃逆,予以温胃祛寒;胃热致呃,拟以清降之法;阳明腑实所致呃逆,通腑泄热可以奏效;若是肝木犯中,疗以顺气降逆;中风续发呃逆,亟投潜阳镇肝;如胃阴耗损,运用滋养胃阴以治其本。文中并例举验案,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正> 余临证每遇呃逆之症,多以降逆止呃和胃为治,方用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温胆汤等,时而有效,时而无效,若遇顽呃不止之症,更是治之罔效。后余阅清·王清任之《医林改错》见有呃逆不止,治用活血,方以血府逐瘀汤,不论轻重,一付即效。余思呃逆之证虽为中上二焦气机失调所致,治以降逆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降逆止呃汤临床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48例患者均采用降逆止呃汤加减水煎服。结果:48例患者,痊愈者42例,占87.5%;有效者8例,占10.4%;无效者1例,占2.1%。总有效率97.9%。结论:降逆止呃汤具有理气和胃、降逆止呃的功能,临床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呃逆是自觉胸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不能自止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中医学认为本病由胃气上逆所致,胃处中焦,上贯胸膈,以通为顺,若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则胃寒,过食辛辣则胃热;或情志郁怒,久则化火动肝,肝气上逆则犯胃;或久病脾阳衰惫,痰浊中阻;或热病胃阴被灼,虚火上逆等,均可导致胃气上逆胸膈而发呃逆.  相似文献   

5.
笔者自82年来使用自拟“降逆汤”配合针刺治疗因脑血管意外所致的中枢性呃逆12例。发病年龄均在50岁以上,男10例,女2例。其中脑血栓形成7例,脑溢血5例。大多经西医使用能量合剂、输氧等方法而不能止呃。辨证多属中风闭证,证见神志昏迷或经治已苏,半身不遂,形体肥胖,呃声高亢,大便闭结,苔黄燥,脉弦有力等内风痰火,肝胃不和之实热证。经用“降逆汤”配合针刺治疗,均达到止呃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承气汤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承气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主要功效为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热结旁流证及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笔者临证用本方辨证治疗诸多疾病 ,均获良效 ,现举例如下。1 顽固性呃逆案赵某 ,男 ,45岁 ,于 1 997年 6月 5日初诊 ,主诉呃逆 7天。刻诊 :呃逆频作而致语不成句 ,语言断续 ,呃声洪亮有力 ,面部潮红 ,食欲可 ,夜寐欠安 ,近日来因过食辛辣之物致大便三四日一解 ,排便费力 ,腹微胀 ,小便短黄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劲有力。诊为呃逆。证属阳明腑实 ,胃气上逆 ,治以泻热通便 ,降逆止呃。方以大承气汤化裁 ,处方 :大黄 (后下 )、芒…  相似文献   

7.
陈汉阳 《山西中医》2003,19(6):24-24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峻下热结的代表方剂 ,主治阳明腑实所致之热结旁流、痉、厥、狂等证。笔者近年来运用大承气汤治疗顽固性呃逆、哮喘等证亦取得良好疗效 ,介绍验案如下。1 顽固性呃逆林某 ,女 ,5 3岁 ,2 0 0 1年 10月 19日初诊。呃逆不止 2个月。口臭难闻 ,严重影响生活 ,虽经服胃复安 ,肌注氯丙嗪 ,Vit.B6、Vit.B1 2 内关、足三里穴位注射及口服丁香柿蒂散等治疗 ,症状无好转。刻诊 :呃逆不止 ,大便 4~ 5日一行 ,溲黄。舌淡红、苔黄厚 ,脉沉实。证属阳明腑实积热 ,浊气不降 ,上逆动膈。治宜峻下热结 ,佐降逆止呃。予大承气汤…  相似文献   

8.
顽固性呃逆属胃虚寒凝气郁、水饮郁滞于中不降反逆上冲喉间而成,治疗当以温胃散寒、理气解郁、降逆止呃为法.用五积散温胃散寒和中理气解郁,丁香柿蒂散降逆止呃、标本兼治而收奇效.  相似文献   

9.
顽固性呃逆属胃虚寒凝气郁、水饮郁滞于中不降反逆上冲喉间而成,治疗当以温胃散寒、理气解郁、降逆止呃为法.用五积散温胃散寒和中理气解郁,丁香柿蒂散降逆止呃、标本兼治而收奇效.  相似文献   

10.
李振华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为全国名老中医,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届“国医大师”。李老学验俱丰,擅治脾胃病证。李老认为: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病机上有寒、热、虚、实之分,治宜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配合降逆止呃之法,对于脾胃虚寒者以自拟方香砂温中汤加减治疗,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胃失和降、肺气上逆、肺胃不和,治宜降逆和胃、宣肺止咳化痰。自拟降逆止咳颗粒,治疗3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证属新产伤血,阴虚阳越。治宜养血滋阴,固表止汗。方用圣愈汤加减;伤湿自汗,治宜通阳利尿、除湿止汗。方用五苓散加减;阴虚火旺盗汗,治宜养阴清热而以清热为主,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  相似文献   

13.
内耳性眩晕病机为脾虚痰生,痰湿上蒙,兼挟肝风上扰清窍所致。病机关键是痰湿肝风,治宜燥湿祛痰,平肝熄风,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平肝熄风,痰化湿祛脾健,肝风平熄,则眩晕自止。  相似文献   

14.
痰浊阻肺为慢性咳嗽的基本病机,而痰浊的产生是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或邪热伤津,炼液而成。临床可分为两类:痰湿蕴肺和痰热郁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者,宜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壅肺,肺失肃降者,宜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方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属消渴变证,冠心病是主要并发症,由消渴日久而发。"消渴重,心中痛",为本虚标实之证,本为气阴两虚,标为痰浊内停、瘀血阻滞,虚在心脾肾,实在痰瘀阻络。气虚与阴虚互为因果,瘀血与痰浊既为气阴两虚病理产物,又是消渴导致胸痹主要机理。脾虚失运是发病关键,运脾是治疗根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都应在健脾基础上进行。中医药治疗擅用调理脾胃之方药。  相似文献   

16.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方,由猪苓、泽泻、茯苓、桂枝、白术等五味组成,功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其主治有三:①外感表症,内停水湿,头痛发热,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②水湿内停胃肠,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症 ③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相似文献   

17.
慢性支气管炎为本虚标实的疾病。本虚为肺脾肾不足。治疗两则:喘证(痰热犯肺型),治宜清热化痰平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脾肾虚寒型),治宜温补脾肾,纳气平喘。指出:适当结合温补脾肾之法,才能恢复脏腑的阳气,各脏腑温煦、推动、气化、固摄作用才能发挥,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才能正常。  相似文献   

18.
癫狂病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三方面对癫狂病的源流进行考证。该病或由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伤及脏腑或气虚血少引起。病机多以气滞、痰结、火郁、血瘀为重心。在对该病治法方面,古今文献记载亦较丰富,或以针刺法,或以移情法,或以夺食法,或以药治之,如重镇安神法、涌吐法、涤痰法、化瘀法、扶正补虚法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护理方法,提高护理疗效.方法:将248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组,并进行常规治疗分析.结果: 患者的空腹血糖〈11.1mmol/L者166例,痰菌阴转60例,20例咯血患者,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感染及窒息症状,死亡2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比口服降糖药患者的血糖控制好.结论: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做好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合理使用药物,加强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本方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证.笔者应用本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婴儿湿疹、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等儿科疾患,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