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衰竭分期对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2009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422例HBV-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时病情及住院期间最差状态将患者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24周生存状况.结果 按入组时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A)、并发症情况判断的早、中、晚期患者分别有183例、133例、106例,4周时死亡率分别为18.58%、24.81%、79.25%,24周时死亡率分别为33.33%、45.11%、84.91%.按患者住院期间最差状态分期,199例患者属于晚期,24周死亡率为88.44%.根据入组后1个月内最高晚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分值将422例患者分为5组,组间24周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死亡率并未与Meld评分完全呈正比.结论 肝衰竭分期可更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的24周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
急性肝衰竭(ALF)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死率高,属于危重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现状方面综述ALF和ACLF研究进展.除内科基础治疗、肝脏移植之外,人工肝支持治疗及中医药疗法是肝衰竭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人工肝支持治疗包括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成...  相似文献   

3.
张聪 《重庆医学》2014,(25):3379-3381
我国为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最为常见。慢性乙型肝炎最终可发展为肝衰竭,这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死亡原因,临床表现以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为主[1]。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是目前治疗ACLF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显著清除各种有害物质,发挥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作用,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时机进行肝移植,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疗效显著。目前,国内外均有研究证实机体免疫应答异常、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在 ACLF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2-4]。这对病情进展与转归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因此研究 ALSS治疗ACLF患者细胞因子变化对于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证型为肝胆湿热证的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56例中医证型为肝胆湿热证的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PTA、HBVDNA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程度、PTA和HBVDNA的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相比,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uppressors of eytokine signaling,SOCSs)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ACLF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健康SD大鼠随机分组,ACLF组大鼠腹腔注射1.5ml/kg的50%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每3天1次,10次后改为2ml/kg,每3天1次,9次后给予250mg/kg 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50μg/kg脂多糖(LPS)急性攻击,给药后0、6、12、24h 留取大鼠血及肝组织。血生化检测ALT、AST水平和ELISA法检测TNF-α、IL-6水平。HE染色下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SOCS-1、SOCS-3mRNA表达。 结果 大鼠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复制成功,ACLF组血清ALT和AST水平逐渐上升,在12h升高最明显,血清TNF-α、IL-6水平在造模后0h 即明显高于对照组,至6h达峰值(P<0.05),肝组织SOCS-1、SOCS-3mRNA水平于造模后0h开始升高,12h升高最为显著,之后逐渐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OCSs在慢加急性肝衰竭过程中升高,其变化与TNF-α、IL-6改变相关,提示SOCSs可能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炎症及免疫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择取本院在2016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12周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6例)与生存组(54例),收集统计所有患者入院时生化指标(HBV病毒学指标、肝功能指标、常规化验指标)、基本状况(性别、年龄),分析比较死亡组与生存组入院时临床资料,将所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在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甲胎蛋白(AFP)、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总胆红素、年龄13项对比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短期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有: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AST、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INR.结论:持续性低钠血症、合并感染、肝性脑病、AST、ALT、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INR是影响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脾脏肿大慢性肝病患者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后的临床特点和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慢性乙型肝炎病
毒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描述和分析脾脏肿大病人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149例病人,4周死亡率48.3%。与无
脾脏肿大者相比,脾脏肿大的病人外周血小板计数(G/L)降低(78 vs 113,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N)水平低(1.98 vs
4.73,P=0.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低(2.03 vs 2.33,P=0.010),肝性脑病总体发生率接近(39.8% vs 38.8%,P=1.000),但
脾脏肿大者多为1~2级肝性脑病(P<0.001)。脾脏肿大者4周死亡率低(P=0.034),但90 d死亡率接近。脾脏肿大是4周死亡的
独立保护因素(RR=1.939,P=0.038),其他与4周死亡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0%(RR=1.791,P=0.049)、肝性
脑病(RR=1.806,P=0.001)、血清肌酐水平(RR=1.457,P=0.004)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RR=1.205,P=0.018)。新模型的
预测价值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曲线下面积0.860 vs 0.792,P=0.017)。结论脾脏肿大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人具有相对独特的
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一个简单实用的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分系统&#65377;【方法】 558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按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按9 ∶ 1分成训练样本(499例)和测试样本(59例)&#65377;首先进行单变量分析,选择对预后最有影响且临床易于评估的一些因素并按其程度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计算患者综合评分&#65377;利用这些指标,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预后评分系统,求得判别方程和判别界值&#65377;运用判别方程在训练样本中做回代判别和交互验证,在测试样本中进行组外考核,利用判别符合率评估评分系统预测预后的准确性&#65377;【结果】 单变量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5380;起病前有无肝硬化基础&#65380;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多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65377;选择临床上易于评估且对预后最有影响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65380;凝血酶原时间&#65380;肝性脑病&#65380;腹水程度&#65380;肝肾综合征及感染情况等6项指标,分别按其程度赋予一定分值,建立了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评分系统&#65377;6项指标综合评分为6&#65380;7&#65380;8&#65380;9&#65380;10分的患者其死亡率分别为34.9%&#65380;66.7%&#65380;76.7%&#65380;85.7%&#65380;91.7%;综合评分≥11分者死亡率为100%&#65377;判别方程的回代判别符合率75.9%~88.9%,交互验证符合率为75.1%~88.9%,组外判别符合率74.3% ~ 88.0%&#65377;【结论】评分系统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评估具有很好的预测准确性,且简单&#65380;方便计算&#65377;动态评估能很好地判断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预后&#65377;  相似文献   

9.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严重损害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介导的肝脏损伤在肝衰竭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肝衰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与持续性的炎性反应、免疫过激引起的免疫功能失调、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以及随后的免疫麻痹密切相关。对于ACLF治疗,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免疫调节治疗,将有助于延缓或阻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该文对ACLF的免疫发病机制以及其免疫调节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学特征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约有3.5亿人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而中国有近1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15%~40%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将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1-3]。在中国,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约占肝衰竭患者总数的8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分析肝细胞性黄疸胆红素变化与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肝硬度值(LSM)变化的相关性,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变化。【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确诊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LF-HBV)患者150例。所有病例均行2D-SWE检查,同时记录临床及实验室血生化指标。胆红素变化与肝硬度值变化的相关分析,选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1例ACLF-HBV患者获得有效LSM纳入研究分析。以总胆红素(TB)水平变化为病情分组依据,胆红素下降组和胆红素未下降组。胆红素下降组的2D-SWE肝硬度值下降了5.1(2.2~6.6)kPa,与肝硬度值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的指标有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红素未下降组其2D-SWE肝硬度值上升了6.2(1.2~12.8)kPa,与肝硬度值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的指标有ALT,TB。胆红素下降组,随胆红素下降,肝硬度值下降,患者达临床好转标准,平均住院时间为(30±15)d,反映病情好转;胆红素未下降组,随胆红素上升,肝硬度值呈增加趋势,至随访终点,4例死亡,6例行肝移植治疗,其余患者未达临床好转标准。胆红素未下降组,6例患者行肝移植治疗。随访终点移植前,患者胆红素高于20倍正常上限值,2D-SWE肝硬度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病理结果显示肝细胞呈亚大块坏死伴结节状增生,毛细胆管内淤胆。【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细胞坏死程度加重致胆红素持续升高,肝硬度值明显升高,反映患者病情加重;反之,肝硬度值持续下降,反映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少量血浆进行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住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少量血浆PP+ PE组)、对照组1(PE组)、对照组2(PP+PE组)(PP为血浆吸附,PE为血浆置换),共接受人工肝治疗62次。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3组间相比较,在降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这3个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总胆红素(TBil)的改善和降低血氨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其余肝、肾功能各项指标上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1和对照组2相比,观察组在改善凝血功能方面效果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目前血浆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应用血浆吸附联合少量新鲜冰冻血浆进行人工肝治疗,能有效降低胆红素,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c17细胞表达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病情进展及乙肝病毒清除的影响。【方法】纳入43例HBV-ACLF患者,以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和12例健康体检者(NC)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c17细胞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采用MELD、MELD-Na、CLIF-CACLF及AARC评分等指标评估患者病情,分析Tc17细胞表达对病情进展及乙肝病毒清除的影响。【结果】与NC组及CHB组比较,HBV-ACLF患者Tc17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01及P=0.017)。相关分析发现Tc17细胞与AARC评分、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均成正相关(r=0.504,P=0.001;r=0.417,P=0.005及r=0.382,P=0.012),而与CLIF-CACLF评分有相关趋势(r=0.294,P=0.055);且随着病情进展,Tc17细胞的表达逐渐升高。另外发现Tc17细胞与基线HBV-DNA载量成正相关(r=0.339,P=0.026),且Tc17细胞高表达的HBV-ACLF患者4周后HBV-DNA下降较低表达组更明显(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基线Tc17细胞及谷草转氨酶水平与HBV-DNA下降有关。【结论】Tc1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助于清除HBV-DNA,但过激的炎症反应将导致患者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D-1/PD-L1、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CD28在乙型肝炎(下简称乙肝)致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不同时期细胞毒性T细胞(CTL)上的阳性表达、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HBV-ACLF患者、15例慢性乙肝(CHB)患者及15名正常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全血中CTL上PD-1、PD-L1、CTLA-4、CD28的阳性表达,并观察ACLF患者早期、中期、晚期共刺激分子的动态变化。结果 HBV-ACLF与CHB、CHB与正常对照组间外周血CTL上PD-1、CTLA-4、CD28及CTL的阳性表达率比较,除CHB与正常对照组CT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分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对各分子进行早期与中期、中期与晚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BV-ACLF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其免疫状态,对指导临床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合适时机?【方法】 91例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分为两大组,干细胞治疗组45例,其中进展期12例,平台期33例;对照组46例,进展期13例,平台期33例?首要研究终点是比较12周不同组不同期患者生存状况;次要研究终点是观察干细胞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胆红素?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疾病进展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6/12, 50%)与对照组进展期患者生存率(6/13, 46.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202),疾病平台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28/33, 84.8%)较对照组平台期患者生存率(18/33, 52.2%)高(P = 0.0037)?在干细胞治疗组中,疾病进展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较疾病平台期患者12周累积生存率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 = 0.009)?干细胞组平台期患者总胆红素(μmol/L)在2周?4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97 ± 124?-189 ± 166,而进展期患者在2周?4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10 ± 206?-10 ± 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w = 0.040; P4w = 0.013)?平台期患者MELD评分在4?12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3.8 ± 4.5?-12.5 ± 5.1,而进展期患者在4?12周较基线变化分别为3.8 ± 8.1?-4.7 ± 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w = 0.000; P12w = 0.005)?【结论】 在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疾病平台期进行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糖肝煎对糖尿病并脂肪肝大鼠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加高脂饲料喂养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并脂肪肝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文迪雅组、糖肝煎组,另设同龄正常大鼠为正常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指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①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ALT、AST、血清及肝组织SOD、MDA、GSH-Px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肝煎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ALT、AST、血清及肝组织SOD、MDA、GSH-Px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文迪雅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SOD、MDA、GSH-Px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而血清ALT、AST及肝组织SOD、MDA、GSH-Px无明显改善(P0.05);糖肝煎组与文迪雅组比较,血清ALT、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血清及肝组织SOD、MDA、GSH-P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胞质内充满脂滴,大部分肝细胞呈脂肪变性,可见点状坏死灶及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肝细胞呈气球样变;糖肝煎组肝细胞胞质内脂滴较少,可见双核肝细胞,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文迪雅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介于模型组与糖肝煎组之间。结论糖肝煎具有保肝和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氧化应激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清毒化瘀汤治疗湿热夹瘀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湿热夹瘀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清毒化瘀汤组(中药治疗组)60例与西药对照组30例,以无器质性疾病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3组血浆ET、血清TNF-α及临床症状变化. 结果 中药治疗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辨证及组方规律,进而探讨其证治规律和用药特点.方法 收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HBV-ACLF患者病例资料,录入数据库,由研究人员对录入数据进行字段提取后,相关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社会网络等分析.结果 根据对247例患者病例数据分析,其主证型从高到低依次为:湿热瘀黄证、湿热内蕴兼脾虚证、寒湿困脾证;药物频次≥12的药物43味,使用频率居于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茵陈、赤芍、丹参、白术、甘草、薏苡仁、石菖蒲、黄芩、虎杖、滑石,以清热、凉血解毒、利水渗湿、活血补气药物为主.结论 HBV-ACLF病位主要在肝、脾,证型以湿热瘀黄证、脾虚瘀黄证、寒湿困脾证为主,治疗多以祛湿退黄、化瘀解毒、温阳健脾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