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本文通过中文文献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外文文献检索PubMed,检索词采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动脉瘤(aneurysm)及预后(prognosis).研究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显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受Hunt-Hess分级、年龄、合并高血压、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时机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探索在进一步治疗前判断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预后的方法.方法 对5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预后与Hunt-Hess分级、年龄、动脉瘤直径、血压、性别的相关性.结果 动脉瘤性SAH患者Hunt-Hess分级越高、动脉瘤直径越大,预后越差,而性别、年龄、血压与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动脉瘤性SAH患者的Hunt-Hess分级、动脉瘤直径等可能用于判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高危重症,再出血、继续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是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预防这些致死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是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点。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三科2008年2月~2009年9月收治23例重症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治疗复杂,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及专业的护理,效果较好。本次护理体会从病房病床环境、动脉瘤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亚低温治疗及脑脊液置换术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血压管理等方面对重症SAH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和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危险因素与预后情况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间aSAH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GCS)量表分级评分评价预后,预后不良者42例,比较年龄、性别、意识障碍史、动脉瘤多发、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Hunt 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及手术时间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动脉瘤多发、合并高血压、Hunt Hess分级、手术时间可能与预后存在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动脉瘤多发、Hunt Hess分级为影响aSAH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多种,高龄、动脉瘤多发和Hunt Hess分级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对于存在该类因素的患者应更加慎重对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0例a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aSAH患者的预后与Hunt—Hess分级、术前血管痉挛程度、年龄、动脉瘤直径、动脉瘤位置、血压及性别的关系。结果aSAH患者Hunt—Hess分级越高,术前血管中重度痉挛、动脉瘤直径越大预后越差,而不同年龄,是否患高血压,以及不同性别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SAH患者的Hunt-Hess分级、动脉瘤直径可用于判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入院时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与Hunt-Hess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接受治疗的261例aSAH患者的数据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成高级别组(4~5级,71例)和低级别组(1~3级,190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间SII的差异,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SII对于aSAH级别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261例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I(OR=1.001,95%CI:1.000~1.002,P=0.046)是Hunt-Hess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730(95%CI:0.657~0.803,P<0.001),表明SII对于aSAH的分级拥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SII是aSAH高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新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检测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再出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59例aSAH患者与39例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患者入院时TEG检测结果,比较两组间差异,探讨TEG参数与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的关系.根据有无再出血将aSAH患者分为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小板及其TEG参数的差异.结果 aSAH组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显著高于UIA组(U=1 505,P<0.01),ADP抑制率与Hunt-Hess分级(r=0.387,P<0.01)、Fisher分级(r=0.382,P<0.01)呈正相关.再出血患者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抑制率、ADP抑制率较无再出血患者明显增加(P <0.05,P<0.01).结论 aSAH后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再出血与血小板功能明显降低有关,TEG检测血小板功能可作为预警指标帮助评估aSAH的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轻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轻型ASAH介入治疗术后患者80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及认知障碍组,详细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术后1个月有41例存在认知障碍,占总人数的51.25%。单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P=0.000)、年龄(P=0.020)、入院时改良Fisher分级(modified Fisher scale,mFS)(P<0.001)、Hunt-Hess分级(P<0.006)、动脉瘤部位(P=0.023)、合并脑室出血(P=0.043)是术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FS、动脉瘤部位、Hu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云南地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手术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提供真实数据支撑。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aSAH手术患者,记录他们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动脉瘤的位置。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ADL量表评价两种手术方式后患者的临床结局和生活能力。结果 34例(40.0%)行开颅夹闭,51例(60.0%)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经过中位数66.23个月(IOR为12.03个月)的随访,84.7%的患者mRS评分较低,78.8%的患者能独立生活。入院时患者的WFNS分级,分别与随访时mRS评分(95% CI=1.48-19.09,P=0.011)和ADL评分(95% CI=2.55-28.77,P<0.001)显著相关。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95% CI=1.02-1.23,P=0.017;95% CI=1.00-1.15,P=0.038)和入院时高WFNS分级(95%CI=2.19-141.48,P=0.007;95% CI=2.84-82.61,P=0.002)是随访时mRS评分和ADL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两种手术方式的长期结果和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住院费用血管内栓塞组明显高于开颅夹闭组(P<0.001)。结论 在云南地区的这组患者中,老龄和入院时高WFNS分级都容易导致临床结局不良;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在长期治疗效果方面没有优劣;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高WFNS分级的患者更适合开颅夹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该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60 例作为迟发性脑缺血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患者210 例作为无迟发性脑缺血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迟发性脑缺血组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的脑水肿、手术时机、动脉瘤位置、WFNS 分级、Hunt-Hess 分级、改良Fisher分级、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低钠血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WFNS 分级≥Ⅳ级、Hunt-Hess 分级≥Ⅲ级、改良Fisher 分级≥Ⅲ级、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迟发性脑缺血组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迟发性脑缺血组中度残疾+ 恢复良好率低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迟发性脑缺血组植物状态+ 重度残疾和死亡率高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结论WFNS 分级≥Ⅳ级、Hunt-Hess 分级≥Ⅲ级、改良Fisher 分级≥Ⅲ级、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的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Upsala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2,117(4):254-259
Abstract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often have impaired consciousness and cannot regulate nutritional intakes themselves.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elevated energy expenditure in the acute phase, but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the energy demand is constant during the first week after onset of the disease.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daily measurements of energy expenditure with indirect calorimetry during the first 7 days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Methods: Metabolic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daily with indirect calorimetry in 26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ll patients were intubated and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The measured value was compared to the predicted values from the Harris–Benedict equation and the Penn State University 1998 equation. Urinary nitrogen excretion was measured daily.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days 2–3 compared to days 5–6. The Harris–Benedict equation underestimated metabolic demand. The Penn State 1998 equation was closer to the measured values, but still underestimated caloric need. Urinary nitrogen excretion increased throughout the first week from initially low values.Conclusions: There is a dynamic course in energy expenditure in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ith increasing metabolic demand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the disease. Indirect calorimetry could be used more often to help provide an adequate amount of energy.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不同昏迷量表在神经重症监护(NICU)内对急性昏迷患者1月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在发病72h内记录昏迷患者60例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GCS-P)、全面无意识评分(FOUR),随访1月记录院内死亡率,使用Logistic回归,判断各量表与院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GCS评分、GCS-P评分、FOUR评分分值与院内死亡负相关。结论:GCS评分、GCS-P评分、FOUR评分与昏迷患者院内死亡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分级动脉瘤性SAH 患者术后1 年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早期手术治疗
的168 例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Ⅳ
级78 例,Ⅴ级90 例。若患者术后1 年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为1 ~ 3 分,即视为预后不良。统计
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动脉瘤的最大径、位置、数目、有无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铸型、脑疝及
WFNS 分级等术前资料;手术方式、手术距离出血的时间、术后有无脑血管痉挛(CVS)、再出血、切口感染
及肺炎等并发症。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结果 168 例患者术后1
年的随访结果为预后不良95 例(56.5%),包括死亡66 例(39.3%)。合并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的患者术后1 年预
后不良发生率高于未合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有脑实质出血、脑室
出血铸型、脑疝及WFNS 分级为Ⅴ级患者术后1 年预后不良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
CVS、再出血患者术后1 年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未合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
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史、责任动脉瘤的位置为前循环、脑室出血铸型及术后CVS 是患者术后1 年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50% 的高分级动脉瘤性SAH 患者术后出现预后不良,高血压史、责任动脉
瘤的位置为前循环、脑室出血铸型、术后CVS 是患者术后1 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肽素(Copep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将114例aSAH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均分为介入栓塞组和开颅夹闭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手术情况、HMGB1、Copeptin、MMP-9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介入栓塞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开颅夹闭组(P<0.05)。两组术后HMGB1、Copeptin及MMP-9水平均低于术前,且介入栓塞组HMGB1、Copeptin、MMP-9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开颅夹闭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可改善患者血清中HMGB1、Copeptin及MMP-9水平,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