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运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研究其降压作用及降压机理。方法:38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口服罗格列酮(文迪雅)4~8mg/d,共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瘦素、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罗格列酮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空腹胰岛素(FINS)和餐后胰岛素(PINS)均明显降低(P均〈0.05);瘦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显著升高(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IR)显著下降(P〈0.05)。结论:罗格列酮在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索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同时,具有升高瘦素水平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 1g顿服对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脂餐后代谢的急性影响 ,探讨其降糖机理及临床新用途。 方法 初诊T2DM、葡萄糖耐量低减 (IGT)患者共 30例 ,按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 IR) >2、Homa IR≤ 2分为A、B两组 ,观察服二甲双胍 +脂餐及对照脂餐后 8h内血糖、胰岛素 (INS)、血脂变化。 结果 在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空腹、餐后血糖及体重指数 (BMI)相似情况下 ,A组显示高胰岛素血症 ,餐后长时间高甘油三酯 (TG)血症及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 1g顿服显著抑制A组餐后 2h血糖、游离脂肪酸 (FFA) ,长达 8h的TG及 8h低密度脂蛋白 (LDL)水平(P均 <0 .0 5 )而不引起胰岛素变化 ,而B组未见显著改变。 结论  1g二甲双胍在胰岛素抵抗的T2DM及IGT患者起了明显的胰岛素增敏作用 ,此作用是通过直接或间接促进TG的清除或利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胰岛素增敏剂盐酸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研究其降压作用和降压机理。方法30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口服盐酸罗格列酮(维戈洛)4mg/d-8mg/d,共16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盐酸罗格列酮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1);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空腹胰岛素(FINS)和餐后胰岛素(PINS)均明显降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升高(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IR)显著下降(P〈0.05)。结论盐酸罗格列酮在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同时,具有降低血压、血脂的作用,且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作用及罗格列酮干预的影响.方法:选取门诊及病房中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A组)4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B组)40例及健康对照者(C组)40名,检测体重指数、血脂、血压、血糖、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VCAM-1.2型糖尿病患者(A组、B组)均以罗格列酮(4 mg/d)干预治疗24周,于治疗前后检测上述各指标,进行不同治疗时段对照研究及指标间相关性研究.结果: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A1c、甘油三酯、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A1c、甘油三酯均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VCAM-1分别与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呈负相关;A组sVCAM-1水平高于C组,B组sVCAM-1明显高于A组;罗格列酮干预后A组sVCAM-1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应用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后sVCAM-1有不同程度下降,提示罗格列酮对防治这类患者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将62例肥胖T2DM随机分为瑞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组(A组)、瑞格列奈联用罗格列酮组(B组),连续治疗12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BMI)等变化,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Fins、2hIns、TG、LDL—C、BMI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能够有效降低血糖,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肥胖T2DM的有效联用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80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按治疗前用药情况分为罗格列酮治疗组(R组)与合用磺脲治疗组(B组),每组各40例。R组先行饮食及运动治疗,B组保持原药物剂量不变,然后两组均给予罗格列酮4mg,1次/d,空腹口服,共30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葡萄糖氧化酶法测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P2hBG);测糖化血红蛋白;放免法测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A)和胰岛素抵抗指数(R)。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BG、P2hBG、糖化血红蛋白、FINS水平及R值均较治疗前下降,A升高。上述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罗格列酮可单用或与磺脲类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对照组60例继续使用合适剂量的磺脲类、二甲双胍、磺脲类+二甲双胍、胰岛素;治疗组60例在使用原剂量药基础上加服罗格列酮(文迪雅)4mg/d共用三个月,,观察前后空腹血糖(FPC)、餐后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血甘油三脂(TG)、高密度蛋白质(HDL)、低密度蛋白质(LDL)、体重指数(BMI)以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PG、PPG、HbA1c、FINS、TG、LDL均有明显下降,HDL、ISI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能安全有效地改善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8.
36例患者按(2:1)随机分为,对照组(n=12),罗格列酮组(n=24);对照组予改善生活方式;罗格列酮组予改善生活方式和罗格列酮4mg/日,结果经12周治疗后,对照组空腹及负荷后血糖及胰岛素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罗格列酮组治疗后空腹及负荷后血糖及胰岛素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明显下降(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体重及BMI较治疗前下降(P〈0.05);罗格列酮组体重及BMI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ISI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罗格列酮组ISI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低血糖症状消失。结论对于以餐后低血糖反应为首发症状的T2DM患者,罗格列酮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轻餐后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丁晖  王素香  位玲霞 《山东医药》2009,49(51):96-97
目的 观察达英-35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IR)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50例PCOS合并IR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5例.A组予达英-35联合罗格列酮,B组单独应用达英-35,均连用3个月,比较两组用药前后BWI、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雄激素(T)、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INS)、TG、TC、HDL-C、LD-LC的变化.结果 疗程结束后两组LH、T、LH/FSH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BWI、FBG变化不明显;A组INS、IR明显下降(P<0.05),B组无明显改变.结论 达英-35联合罗格列酮治疗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罗格列酮联合减低体重对糖耐量受损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耐量受损(IGT)患者治疗3个月后,单服罗格列酮患者血糖、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降低,同时减重治疗的患者上述指标降低程度优于单服罗格列酮患者.提示罗格列酮能改善IGT和胰岛素抵抗,如同时控制体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于合并高胰岛素血症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PG、Ins、胰岛索抵抗的影响。方法56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仅予改善生活方式;罗格列酮组28例,予改善生活方式和罗格列酮4mg/日。治疗12周。测BMI、空腹及负荷后PG、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等。结果12周后对照组空腹及负荷后PG及Ins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均>O.05);罗格列酮组治疗后空腹及负荷后PG及Ins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明显下降(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体重及BMI较治疗前下降(P<0.05);罗格列酮组体重及BMI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对照组ISI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罗格列酮组ISI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o.05)。结论对于合并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的IGT患者,罗格列酮可以明显减轻高胰岛素血症,部分改善第1时相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12.
丛明  黎铁伟  刘兴波 《山东医药》2011,51(46):91-92
目的观察静滴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胰岛素抵抗(IR)及对血清乳酸(LA)、C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A、B组,各40例,A组予以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滴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均治疗15d。比较两组血清胰岛素(INS)、血糖、LA、C肽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其用来反映IR)。结果B组治疗后血清INS、LA、血糖、C肽值均低于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P均〈0.05),ISI高于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P〈0.01)。结论静滴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IR和高血糖反应,抑制LA生成。  相似文献   

13.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受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秀真 《山东医药》2008,48(42):52-53
将糖耐量受损(IGT)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对照组)和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血糖、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血糖、胰岛素、HOMA-IR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吡格列酮能改善IGT和胰岛素抵抗,同时服用二甲双胍则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王晓东 《山东医药》2008,48(48):89-90
将46例初发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二甲双胍组各23例,分别予罗格列酮4 mg/d、二甲双胍750 mg/d,治疗12周。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内皮素-1(ET-1)均明显降低,胰岛素分泌指数明显升高(P均〈0.01);罗格列酮组NO水平较二甲双胍组明显升高(P〈0.05)。认为罗格列酮可改善老年初诊糖尿病患者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其机制可能为调节NO和ET-1水平,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PPAR)α/Υ激动剂对糖尿病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伴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分为马来酸罗格列酮组(n=20)、苯扎贝特组(n=20)、马来酸罗格列酮和苯扎贝特联合组(n=20)、常规治疗组(n=20)。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2周。治疗前后均对所有患者采血,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motacticprotein-1,MCP-1),观察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血脂、体质量指数的改变。结果联合组、马来酸罗格列酮组、苯扎贝特组血浆C反应蛋白、MCP-1、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治疗12周后比治疗前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上述指标改善最显著。马来酸罗格列酮组、苯扎贝特组、联合组的单核细胞在脂多糖诱导下分泌MCP-1浓度较治疗前降低,以联合组降低最为显著。C反应蛋白的降低与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降低呈正相关(r=0.498,P〈0.001和r=O.496,P〈0.001),与其他因素的变化无相关性(P〉0.05);而MCP-1的变化与糖、脂代谢无相关性(P〉0.05);C反应蛋白与MCP-1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联合应用马来酸罗格列酮、苯扎贝特能够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和MCP-1浓度,降低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浓度,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辛伐他汀治疗后残存的高三酰甘油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效果优于单用马来酸罗格列酮或苯扎贝特。  相似文献   

16.
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80mg/d组与氨氯地平5mg/d+吡格列酮15mg/d组。治疗前和用药后12周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血糖(P2hBG)、餐后2小时胰岛素(P2hINS)及24h动态血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标(HOMA-IR)。结果两组用药后12周P2hBG,FINS,P2hINS显著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标(HOMA-IS)升高,HOMA-IR降低。治疗后各项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昼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动态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适用于高血压病伴胰岛素抵抗患者。  相似文献   

17.
唐志浩  徐贞  杨华 《内科》2009,4(3):354-356
目的采用胰岛素泵(CSⅡ)联合罗格列酮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索泵联合罗格列酮钠治疗(CSⅡ+罗格列酮钠)组22例,单纯胰岛素泵治疗(CSⅡ)组20例、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MDI)组33例,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体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C肽、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1AI)。结果胰岛素泵联合罗格列酮钠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最少,HOMA-IR降低最明显,IAI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率低,体重增加不明显。结论胰岛素泵联合罗格列酮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节约胰岛素用量,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8.
雌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后妇女冠心病血糖、血脂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血糖、血胰岛素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对绝经后女性冠心病(CHD)6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做75g糖耐量试验,测空腹、餐后1.2小时血糖,血胰岛素(INS)及血脂(ISI),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CHD 组给予利维受(每片含7-甲异炔诺酮2.5mg)治疗12周,然后重复上述各项目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D组血糖、INS及ISI均有显性差异(P<0.001)。利维爱治疗后,血糖、INS、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较治疗前降低,而IS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水平升高,治疗前、后有显性差异(P<0.001)。结论: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降低绝经后CHD患的血糖、INS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IR),纠正脂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与罗格列酮联用治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和中效精蛋白胰岛素组,两组均联合口服罗格列酮。持续观察12周,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达标时间、短效胰岛素注射次数、低血糖出现次数,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及体重增加情况。结果甘精胰岛素组FBG达标时间、HbAlc水平及出现低血糖次数、体重增加值均低于中效精蛋白胰岛素组(P〈0.05);平均甘精胰岛素使用剂量大于中效精蛋白胰岛素;加用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的量和注射次数及胰岛素总量显著低于中效精蛋白胰岛素组(P〈0.01)。结论口服降糖药疗效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有更显著的降糖效果,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 (IR)大鼠胸主动脉内皮超微结构病变的作用。方法6~ 8周龄SD大鼠高糖饲料喂养 6周复制IR大鼠模型。成模后用药组 (RSG组 )予罗格列酮 10 μmol·kg-1·d-1灌胃 ,用药 6周。未用药IR大鼠模型为对照 (IR组 )。透射电镜观察胸主动脉内皮超微结构。结果 与IR组相比 ,RSG组大鼠收缩压、血清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胰岛素水平降低 (均P <0 .0 1) ,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均P <0 .0 1)。IR组与RSG组空腹血糖及餐后 2h血糖均在正常范围。电镜观察IR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可见内皮细胞和内皮下结构的病理改变。RSG组胸主动脉内皮超微结构接近正常。结论 罗格列酮可有效防治高糖膳食诱导IR大鼠IR早期胸主动脉内皮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