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D-二聚体在血中含量变化,了解小儿病毒性脑炎发病过程中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病毒性脑炎儿童,其中重症、轻症各20例,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清晨空腹静脉血,用免疫比浊法测血浆D-二聚体,并与20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病毒性脑炎重症组D-二聚体水平较轻症组和对照组都明显升高(P〈0.01),重症组急性期较恢复期高(P〈0.01),轻症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重症患儿体内存在着凝血、纤溶活性的异常,D-二聚体水平对高凝状态的检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1例肺癌咯血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19例,对照组予酚磺乙胺注射液,观察组在酚磺乙胺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连续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咯血停止时间,比较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7.3%(P<0.05);观察组咯血停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小板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有所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D-二聚体治疗后有所下降(P<0.05),FDP无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D-二聚体(P<0.05)、FDP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后PT、APTT缩短(P<0.01,P<0.05),观察组APTT无明显变化(P>0.05),PT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CI)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CI的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断与疗效观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50例CI患者和30例正常人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CI患者急性期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和CI的恢复期(P<0.01)。结论D-二聚体含量越高越易发生CI,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可作为CI病程、疗效及预警观察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危重症患儿D-二聚体的监测和小剂量肝素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危重症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观察组早期予以小剂量肝素治疗,另选取40例非危重症患儿为非危重症组,监测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比较危重症评分。结果:对照组、观察组(危重症患儿)D-二聚体水平较非危重症组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治疗后危重症评分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D-二聚体有助于观察小儿危重症病情,予以小剂量肝素对患儿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的改善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丹参制剂对关节置换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影响,初步探讨丹参制剂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从术前1 d开始使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术后第7天结束,术后第8天开始口服复方丹参滴丸,至术后第14天结束。对照组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以及D-二聚体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凝血功能指标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二聚体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制剂可改善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抗血栓和降低D-二聚体作用,可能为丹参制剂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Nycocard-Reader分析仪定量测定2型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并发微血管病变47例,无微血管病变41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比较组间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微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1)。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监测2型糖尿病病情发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血栓片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病人属瘀血证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脑血栓片口服,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片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瘀血型的重要辅助方法,并可有效改变脑梗死恢复期病人血液粘、浓、凝、聚状态。  相似文献   

8.
张浩  钟浩  杨旋芳 《新中医》2016,48(10):110-112
目的:观察肢伤一方联合利伐沙班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60例气虚血瘀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2组均给予骨科基础治疗,以及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10 h给予口服利伐沙班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肢伤一方治疗。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血小板计数(BPC)、D-二聚体、凝血功能、DVT发生率、切口引流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前1天,2组BPC、D-二聚体水平、PT、APTT和FIB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4天,2组BPC水平均较术前1天下降(P0.05,P0.01)。术后14天,治疗组的BPC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术后1天,2组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1天上升(P0.05)。术后14天,2组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后1天下降(P0.01),PT、APTT均较术前1天延长(P0.01),FIB含量均较术前1天减少(P0.01);治疗组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T、APTT长于对照组(P0.01),FIB含量少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14天DVT发生率和术后1天切口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伤一方联合利伐沙班片治疗气虚血瘀证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D-二聚体水平,预防DVT,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病毒性脑炎(病脑)脑脊液(CSF)中IL-18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25例病脑组、26例化脑组、30例结脑组患者急性期、恢复期患者和20例对照组CSF中IL-18水平.结果:3组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CSF中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急性期CSF中IL-18水平分别高于其恢复期水平(P<0.01);结脑组患者恢复期CSF中IL-18水平显著高于病脑组和化脑组(P<0.05~0.01),病脑组与化脑组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CSF中IL-18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颅内感染患者CSF中IL-18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动态观察IL-18水平的变化有助于鉴别结核性和化脓性、病毒性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HRV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变的意义。方法:测定南昌大学一附院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HRV值及D-二聚体水平,同时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颈髓、胸髓组代表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的低频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脊髓各段(颈髓、胸髓、腰髓)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同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降低(P<0.05)。结论:HRV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联合检测可作为脊髓损伤部位诊断及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房颤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凝血类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窦性心律患者20例为对照组,房颤患者60例。根据房颤中医常见辨证分型与证候表现共识,对房颤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时测定D-二聚体等凝血类指标。结果:房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房颤各证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痰浊阻滞型、心脉瘀阻型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气阴两虚型、心阳虚衰型(P0.05)。结论:房颤辨证分型以虚证为多;房颤伴有高凝状态,而痰浊阻滞型、心脉瘀阻型患者高凝状态明显,D-二聚体可能是房颤痰瘀证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壮药溻肿熏洗剂联合尿激酶溶栓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9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壮药溻肿熏洗剂治疗,2组均3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变化,统计比较2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PT、APTT均较本组治疗前缩短(P<0.05),FIB、D-二聚体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PT、APTT短于对照组(P<0.05),FIB、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8%(45/46),对照组总有效率84.8%(39/4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9%(5/46),对照组为28.3%(13/46),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壮药溻肿熏洗剂联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对D-二聚体升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凝血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0例D-二聚体升高的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对症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皮下注射,4 000 IU/次,每日1次,2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D-二聚体、凝血指标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观察组D-二聚体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指标较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D-二聚体升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能够有效改善肺功能,降低D-二聚体,改善凝血状态及呼吸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制红花注射液对慢阻肺(COPD)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基本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精制红花注射液,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对照组88.6%,两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制红花注射液可有效降低COP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且效果与低分子肝素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脉络疏通丸辅治急性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并用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加用脉络疏通丸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6、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小腿内踝上5cm处、髌下10cm处、髌上15cm处的周径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二聚体、PT、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络疏通丸辅治急性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下肢肿胀情况和机体凝血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芎平喘合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61例AECOPD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给予川芎平喘合剂,疗程14天。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FIB、D-二聚体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结果:(1)有效率: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93.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小板(PLT):治疗组PL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PLT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3)出凝血时间:治疗组FIB、APTT、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对照组PT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FIB、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川芎平喘合剂可改善AECOPD患者症状,缓解血栓前状态,其机制与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FIB、D-二聚体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中药干预对SIRS患者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抗炎合剂对SIRS患者的疗效。方法:63例确诊为SIRS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应用各自常规治疗外,治疗组30例采用抗炎合剂治疗,与对照组33例进行比较,观察不同时段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段PLT、CRP及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采用中药的临床疗效在不同时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3天后PLT均有下降,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D-二聚体均有上升,但无差异;CRP均有上升,对照组上升显著(P<0.01)。治疗7天后,对照组PLT下降持续,对照组有一定程度恢复(P<0.01),CRP及D-二聚体均有上升,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抗炎合剂治疗SIRS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PIS)患者血清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将1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分别检测其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并与3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进展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均<0.01)。结论检测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有助于PI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VE患儿(重症、轻症各20例)血清、脑脊液中TNF—α水平,并与15例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儿进行对照。结果:重症及轻症组VE患儿血清、脑脊液中TNF-oc水平均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重症组患儿明显高于轻症组。结论:TN-α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脑炎的发病过程,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支原体肺炎儿童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 13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支原体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8%,高于对照组之83.08%(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和D-二聚体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和D-二聚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原体肺炎不仅疗效显著,且降低了儿童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