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儿童畏惧调查表一牙科分量表评分,筛选出牙科畏惧症患儿148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牙科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牙科治疗。结果干预组牙科畏惧症程度明显下降,与牙科治疗前以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减轻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儿童牙科畏惧症又称牙科焦虑症,是指牙病患儿在治疗中所具有的紧张、害怕、忧郁的心理状态以及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抗拒治疗的现象,是影响儿童牙科就诊率和治疗质量的主要原因[1].有资料显示[2],成人牙科畏惧症患者大多起源于儿童时期不良的牙科就诊经历.因此,如何减少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是牙科医生面临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谈谈应用心理干预治疗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体会.方法 采用改良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评分,筛选出牙科畏惧症患儿150名并用行为分类法对其进行分类.将患儿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牙科治疗的同时给予心里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牙科治疗和简单劝说.结果 干预组儿童牙科畏惧症程度明显下降,与牙科治疗前以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里干预可以减少或者消除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口腔科临床工作中实施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影响。方法采用Venham临床焦虑及合作行为级别评定量表筛选在口腔科门诊就诊的有牙科恐惧症的患儿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干预组在进行常规口腔诊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仅行常规口腔诊疗。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在口腔治疗前的Venham级别评定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治疗前后Venham级别评定有显著差异(P〈0.01),呈明显下降趋势;对照组治疗前后Venham级别评定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口腔科患儿诊疗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可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促进医患合作,降低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DA)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Corah's牙科畏惧症评分法,筛选出316例DA儿童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牙科治疗的同时采用心理干预;对照组则为常规的牙科治疗。结果干预组DA程度明显降低,与牙科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牙科治疗后干预组脉搏减慢例数多于对照组,脉搏加快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理干预后男性比女性疗效要好(P<0.05)。结论心理干预方法治疗儿童DA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儿童牙科畏惧症心理干预后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在口腔门诊就诊时,常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牙科畏惧症表现。通过218例患儿就诊时的情绪和行为观察分析,作者认为正确判断患儿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心理特征予以相应的心理干预,确保顺利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儿童牙科畏惧症是指牙病患儿在牙科治疗中所具有的紧张、害怕、忧郁的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抗拒治疗的现象.它对儿童牙病的准确诊断及彻底治疗均有较大影响,是儿童求诊及继续治疗的一大障碍,而且这种畏惧感还可延至成人期.因此,了解其发病原因,在治疗中掌握儿童的心理状况,并采用一系列心理护理方法至关重要.现将近1年来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体沙盘游戏治疗缓解儿童牙科畏惧症患者焦虑情绪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以改良中文版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和行为分级法中的Frankl量表为筛选评定工具,从口腔门诊5~12岁就诊儿童中筛选出中度以上焦虑的牙科畏惧症患者60例,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就诊治疗,干预组患者在接受初次牙科治疗后实施团体沙盘游戏治疗,2组均用改良中文版CFSS-DS量表评定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初次常规治疗前后CFSS-D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团体沙盘游戏治疗后与初次就诊前比较CFSS-D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团体沙盘游戏治疗后与对照组初次就诊后比较CFSS-D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团体沙盘游戏治疗技术用于儿童牙科畏惧症患者可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适宜在儿童牙病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DA)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Corah's牙科畏惧症评分法,筛选出316例DA儿童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牙科治疗的同时采用心理干预;对照组则为常规的牙科治疗。结果:干预组DA程度明显降低,与牙科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牙科治疗后干预组脉搏减慢例数多于对照组,脉博加快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理干预后男性比女性疗效要好(P<0.05),结论:心理干预方法治疗儿童DA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农晨  秦楚林 《华夏医学》2004,17(3):394-395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影响。方法 :将 4 5 0名 DA患者按年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牙科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干预组 DA程度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儿童牙科治疗前进行心理干预 ,对预防和治疗 DA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心理干预对成人牙髓炎患者牙科焦虑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成人牙髓炎患者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治疗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Corah口腔焦虑测量量表(dental anxiety scale,DAS)问卷对门诊就诊牙髓炎患者进行牙科焦虑调查,筛选出伴焦虑者15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和一般治疗,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理干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DA分值明显降低,病人无论在完成第一次治疗还是复诊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畏惧程度评价结果显示,经过心理干预各型畏惧程度减小而对照组畏惧程度加重。心理干预组治疗后DA分值减小的人数在各型中所占比例明显高,而对照组升高的和不变的比例高。结论心理干预治疗对DA患者治疗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150例儿童患者拔牙焦虑症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儿童患者拔牙术前的焦虑状况。方法:采用改良的儿童畏惧调查麦-牙科分量表(CFSS-DS)和Venham临床焦虑及合作行为级别评定量表对150例患儿拔牙术前焦虑状况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口腔卫生状况较差者,既往持牙或拔牙经历痛苦者,拔牙当天精神状态较差者或母亲文化程度较低者的患儿CFSS-DS的评分值和Venham评定级别明显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口腔卫生状况与一表评定的相关关系均最显著(P<0.01),两量表的相关性显著(r=0.67)。结论:儿童拔牙术前的焦虑状况与其口腔卫生状况,看牙经历,拔牙经历,精神状态及其母亲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口腔卫生状况影响儿童拔牙术前焦虑水平及术中行为级别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儿童围术期焦虑及心理干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梅  范雪梅  李天佐 《北京医学》2008,30(11):676-678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对儿童围术期焦虑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患儿60例.ASA Ⅰ~Ⅱ级,分为1~3岁、3~7岁、7~12岁3个年龄段,每年龄段均为20例,并根据不同干预方法 分为诱导期家长陪同组(PP组)和术前参观手术室组(V组),每组10例.采用改良耶鲁儿童术前焦虑测评量表(mYPAS)观察术前访视(T1)、人手术室时(T2)、诱导时(T3)、术后1d(T4)4个时间点的焦虑水平.以诱导期合作评分(ICC)观察诱导合作程度.结果 1~3岁患儿中P组焦虑评分在人室和诱导期明显低于V组,诱导期合作程度也明显好于V组:3~7岁患儿中V组入室和诱导期的焦虑评分及诱导期合作程度明显好于P组:7~12岁患儿中P组和V组都表现了较低的焦虑和较好的合作.结论 对儿童进行围术期心理干预应根据其年龄特点而有所不同.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采用家长陪同的方法 效果较好,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宜采用参观手术室或两者结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牙病治疗中对恐惧、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门诊就诊的4-6岁学龄前龋齿儿童368例,分为干预组(n=186)和对照组(n=182),干预组进行治疗前、中、后综合心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支持、音乐疗法、行为疗法。对照组进行常规牙科治疗。于干预前、龋齿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进行牙科畏惧(CDAS)评估、合作度(ICC)评估及心率测量。结果牙病治疗期儿童存在畏惧情绪,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CDAS、ICC评分及心率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干预组CDAS评分(11.35±4.31)明显低于对照组(14.27±5.23)(P〈0.01);干预组治疗前ICC评分(2.8±1.3)、治疗中ICC评分(2.9±2.1)均低于对照组(4.2±2.5,5.1±2.8)(P〈0.01);对照组治疗中心率(104.5±15.8)、治疗后心率(97.5±14.7)明显高于干预组(90.1±17.9,88.9±11.4)(P〈0.01),干预组治疗后心率(88.9±11.4)较治疗前(90.1±17.9)减慢,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明显降低牙病治疗期儿童的恐惧、焦虑情绪,减缓心率,提高合作程度。  相似文献   

15.
邢葆平  徐方忠  郑谧 《浙江医学》2005,27(8):571-572,584
目的编制出适合于我国牙科临床的补牙焦虑畏惧调查表,为改善补牙患者心理健康服务.方法以Cynthia.等的研究为基础,参照华盛顿大学牙科焦虑畏惧模型,按照心理量表编制的要求编制出补牙焦虑畏惧调查表.结果量表包含一般性焦虑、特定性畏惧、不信任等3个亚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同质性信度也较理想.结论补牙焦虑畏惧调查表可以较好地反映补牙患者的焦虑畏惧的心理状态,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胡辉  邓锋  宋锦璘  范小平 《重庆医学》2007,36(4):295-297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和布洛芬对牙科焦虑症患者正畸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改良牙科焦虑量表筛选出60例牙科焦虑症患者,按每组20例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心理干预组和布洛芬组,通过100mm视觉模拟评量表对患者5d内的疼痛水平(咀嚼痛、咬(牙合)痛)进行评分,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 心理干预组和布洛芬组正畸疼痛水平(咀嚼痛、咬(牙合)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洛芬组正畸疼痛水平低于心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和布洛芬对牙科焦虑症患者正畸疼痛(咀嚼痛、咬(牙合)痛)的缓解均有较好的效果;布洛芬对牙科焦虑症患者正畸疼痛的缓解优于心理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牙科焦虑状况对正畸治疗疼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正畸患者治疗前焦虑水平对其治疗过程中疼痛的影响,为正畸矫正过程中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以缓解甚至消除牙科焦虑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选择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65例,治疗前由患者填写个人情况,并完成牙科焦虑量表;戴矫治器后填写疼痛的开始时间及强度、高峰时间及强度、消失时间.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牙科焦虑分高者比牙科焦虑分低者的疼痛评分高(P<0.01);而治疗前焦虑水平不影响疼痛持续的时间(P>0.05).结论 在正畸治疗中,牙科焦虑水平会影响患者的疼痛主诉程度;治疗前应对焦虑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减轻焦虑程度,以利于患者的健康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的综合性心理干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心理干预,包括行为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及生物反馈治疗等。对每位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分别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DS及SAS标准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周后观察组的SDS及SAS标准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伴有的抑郁焦虑症状,亦可促进躯体疾病的康复,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滴鼻镇静术预防儿童牙科焦虑症的有效剂量.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经改良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改良中文版CFSS-DS)筛选的伴有牙科焦虑症拟实施开髓治疗的牙髓炎3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前30 min对患儿实施右美托咪定滴鼻,滴鼻后30 min评估患儿的镇静评分(Ramsay)、术后评估患儿的Houpt评分,以Ramsay≥3分及Houpt评分≥5分作为阳性标准,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寻找右美托咪定的半数有效剂量,初始剂量为2μg/kg,增减剂量为0.1μg/kg,直到出现7个横跨点,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寻找右美托咪定预防儿童牙科焦虑症的半数有效剂量(CP50)、95%有效剂量(CP95).结果 33例患儿完成本研究,经Probit分析得出,右美托咪定滴鼻预防儿科焦虑症的CP50为1.515μg/kg,95%CI(1.403~1.600),CP95的有效剂量为1.742μg/kg,95%CI(1.638~2.288).结论 术前30 min采用1.515μg/kg滴鼻,可为伴有儿科焦虑症的牙髓炎患儿实施开髓手术提供良好的镇静效果,提升配合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