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牙隐裂和牙折裂的病因分析及治疗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牙隐裂、牙折裂的致病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前史询问及对牙体情况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原因,对发病年龄、性别、牙髓状况、好发牙位进行小结,同时,对牙隐裂、牙折裂的80例患者96颗牙的治疗效果进行门诊随访.结果:30-49岁为多发年龄,男多于女,好发上颌第一磨牙,死髓牙占62颗,创伤性(牙合)力致56颗,(牙合)...  相似文献   

2.
对100名牙隐裂患者的110例患牙进行临床观察和治疗,发现牙隐裂好发年龄为40岁-60岁,好发牙位是上颌磨牙,其中第一磨牙占比例最大。隐裂产生的因素是多因素的,可能与龋洞充填体,He创伤,牙齿本身的结构薄弱和发育缺陷等因素有关。1a-3a后随访复查110例患牙,治疗的成功和改善率为90.91%。牙髓结构后的大量调磨和全冠修复认为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牙隐裂的致病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通过病史询问及对牙体情况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发病原因,对发病年龄、性别、牙髓状况、好发牙位等进行总结,同时对40例牙裂患者的48颗牙治疗效果进行门诊随访。结果:40~60岁为多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上颌第一磨牙,占48颗隐裂牙中的58.3%。结论:对牙隐裂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保留患牙,恢复咬合功能。  相似文献   

4.
王金川  周霞 《重庆医学》2013,42(5):511-512
目的探讨牙隐裂病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以135例患者的隐裂牙(共176颗)为研究对象,对其牙位、发病年龄及病因进行分析。结果牙隐裂好发于30~72岁,以上颌第一磨牙近中腭尖最为多见。对135例176颗隐裂牙综合治疗成功131颗,改善29颗,失败16颗,治疗有效率为90.9%。牙齿的薄弱结构和发育缺陷是牙隐裂发生的内在条件,牙尖斜面是易感因素,而创伤性牙合力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结论牙隐裂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对于伴发牙髓和根尖周疾病的隐裂牙对其根管治疗后行全冠修复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髓牙隐裂引发折裂的致病因素及折裂后有效的治疗及修复方法。方法对74例82颗折裂活髓牙进行临床检查并分类。患牙经完善的根管治疗,配合金属全冠或烤瓷全冠修复。结果活髓牙隐裂、折裂好发于上颌磨牙.以第一磨牙最为多见;对患牙进行结扎固定,和彻底的牙髓牙周治疗及后期的全冠修复.可提高折裂牙齿的保存率。结论创伤耠是引发牙齿隐裂、折裂重要的致病因素,各种类型的牙齿折裂多能有效保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牙隐裂病因、好发牙位、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在口腔门诊就诊的具有牙髓炎或根尖炎症状的隐裂牙50颗。结论牙隐裂的病因与牙体病理性磨损及创伤性力息息相关;同时如果能对牙隐裂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保存患牙的。  相似文献   

7.
刘红娟  王文宇 《吉林医学》2011,32(13):2563-2564
目的:对牙隐裂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疗效分析,探讨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以236例272颗牙隐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病年龄、牙位分布、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牙隐裂好发年龄为40~65岁,以上颌第一磨牙最为多见。对236例272颗后牙牙隐裂综合治疗成功200颗,改善41颗,失败31颗,治疗的有效率为88.6%。结论:牙尖斜面是隐裂发生的易感因素,后牙牙隐裂治疗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晚期牙隐裂经根治和全冠修复后,定期复诊。  相似文献   

8.
牙隐裂,又称牙裂综合征(cracked tooth syndrome,CTS),是中老年人常发生的一种牙体慢性损伤,好发于上颌第一磨牙[1],牙隐裂发病率居牙髓病及牙周病之后,是导致牙缺失的第三大因素[2].牙隐裂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进而被忽视、漏诊或误诊,以致延误治疗.本文对2005-2007年86例隐裂牙进行综合治疗及分析,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牙隐裂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但因裂纹细小,不易发现而延误治疗,最终发展为纵折造成拔除.牙列的咬(牙合)关系是影响牙齿行使功能时所受到大小的重要因素,那么,异常的牙列(牙合)关系(错(牙合)畸形)同牙隐裂的发生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研究拟探讨错牙合畸形与牙隐裂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文全 《西部医学》2008,20(3):586-587
目的探讨牙隐裂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诊疗认识。方法以167例牙隐裂患者的204颗隐裂牙为研究对象,对牙隐裂患者的年龄特点、隐裂牙牙位分布特点、口内两侧同名牙牙隐裂现象进行分析。结果167例牙隐裂患者中,年龄在18-39岁53例(31.7%),年龄在40岁以上114例(68.3%);上颌第一磨牙牙隐裂发生99例,发生率为48.5%;有27例患者54颗同名牙发生牙隐裂,同名牙牙隐裂发生率为26.5%。经χ^2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牙隐裂好发于中老年人,上颌第一磨牙最容易发生牙隐裂,当口内一侧牙发生牙隐裂时,对侧同名牙发生牙隐裂的机率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恒牙胚缺失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应乳牙牙根的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恒牙胚缺失动物模型,为在恒牙胚缺失情况下研究乳牙牙根的吸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择11周龄雄性Beagle犬作为实验动物,通过手术摘除继承恒的方法建立恒牙胚缺失动物模型.定期拍摄根尖片观察相应乳牙牙根的吸收情况,与乳牙生理性根吸收进行比较.当摘除恒牙胚的相应乳牙牙根出现吸收时,取颌骨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恒牙胚存在情况下,乳磨牙牙根吸收起始于20周龄;恒牙胚摘除的乳牙牙根吸收明显延缓,起始于26~27周龄.恒牙胚缺失情况下乳牙牙根吸收的组织学表现为大量多核巨细胞主要分布于吸收牙根的牙髓侧,牙周膜侧仅有少量多核巨细胞分布.结论:成功地建立了恒牙胚缺失动物模型,模拟了恒牙胚先天缺失情况,恒牙胚缺失的乳牙牙根吸收明显晚于恒牙胚存在的乳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汤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5/6肾切除法制备慢性肾衰模型,分假手术组、模型组、六味地黄汤组和依那普利组。六味地黄汤组予以6.25 g/(kg·d)六味地黄汤灌胃,依那普利组予以10 mg/(kg·d)依那普利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以10 m L/(kg·d)蒸馏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灌胃12周。造模12周后,应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HIF-1α、PAI-1在肾组织中蛋白水平和基因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HIF-1α、PAI-1蛋白水平和基因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六味地黄汤组和依那普利组大鼠肾组织中HIF-1α、PAI-1蛋白水平和基因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且六味地黄汤组低于依那普利组(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可能通过降低HIF-1α,进而下调PAI-1的表达抑制肾间质纤维化,且治疗效果优于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藏药二十五味珊瑚丸与常规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癫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4月于本所就诊的癫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二十五味珊瑚丸组(治疗组)和常规AEDs观察组(对照组),治疗组单纯口服二十五味珊瑚丸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规范化AEDs治疗,两个月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6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十五味珊瑚丸治疗癫痫强直一阵孪性发作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成年人后牙失去邻牙合接触后的三维位置变化,从近远中向、颊舌向、牙合龈向以及三维方向的移动幅度和移动速度等方面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2019年1月1日至2月28日20例金属桩核修复的病例,进行观察性研究,所修复牙齿在治疗前均存在完整的近中、远中及咬合接触,桩核牙体预备时去除全部邻牙合接触。在桩核修复牙体预备后当日和戴入金属桩核当日,分别使用口内扫描仪获取桩核预备体的三维位置。在软件内测量牙齿在近远中向、颊舌向、牙合龈向的移动幅度,并由此计算牙齿在三维方向的移动幅度,再根据两次扫描的时间间隔计算牙齿的移动速度。结果: 受试者女性和男性各10人,平均年龄为(29.5±4.9)岁,平均观察时间为(10.9±2.7) d。牙齿的平均移动幅度在近远中向为(134.8±61.2) μm、颊舌向为(110.3±39.5) μm、牙合龈向为(104.8±57.5) μm、三维方向为(211.4±71.0) μm。女性的牙齿移动幅度在近远中向、颊舌向和三维方向上显著高于男性(P<0.05)。牙齿的平均移动速度在近远中向为(13.1±7.8) μm/d、颊舌向为(10.6±4.5) μm/d、牙合龈向为(10.1±6.8) μm/d、三维方向为(20.5±9.7) μm/d,女性的牙齿移动速度在近远中向和颊舌向上显著高于男性(P<0.05),在三维方向上女性的牙齿移动速度略高于男性[(24.0±11.2) μm/d vs. (16.9±6.7) μm/d],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然牙在失去邻牙合接触后,其三维位置会发生变化,且女性比男性的牙齿移动幅度更大、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骨碎补在减阻牵张快速牙齿移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对象为8只杂种犬,将口内4个后牙区随机分为常规方法侧、减阻牵张侧、常规方法加注射骨碎补侧及减阻牵张加注射骨碎补侧。实施相应措施后,在加力2周、停止加力1和4周时进行移动牙移动距离的测量,拍摄X线片。结果:①加力2周,常规侧、减阻牵张侧、常规加注射骨碎补侧和减阻牵张加注射骨碎补侧第一前磨牙向远中分别移动了0.81、3.71、1.38和3.67 mm;常规法侧第一前磨牙平均移动距离与常规法加注射骨碎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减阻牵张侧第一前磨牙平均移动距离与减阻牵张加注射骨碎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X片显示未见移动牙牙根明显吸收及骨质缺损;③减阻牵张加注射骨碎补侧移动牙的稳固早于减阻牵张侧。结论:常规方法加注射骨碎补可加快牙齿移动速度,减阻牵张后注射骨碎补不能进一步加速牙齿移动速度,但可以促进移动牙的稳固。  相似文献   

16.
油套管螺纹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局部牙形误差,这种局部牙形误差会影响油套管螺纹联接的受力和变形,进而影响螺纹联接质量。在弹性力学的基础上,根据螺纹牙的几何形状,建立新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每圈螺纹牙进行受力分析,得到能够考虑局部牙形误差的油套管轴向过盈联接时螺纹牙齿面上受力分布的计算公式。同时,以P-110S圆柱管螺纹为计算实例,研究了不同的局部牙形误差对油套管螺纹联接的受力影响,得出了一系列规律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一次性再接修复前牙断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32颗前牙断牙行一次性再接修复,其中26颗行根管钉植入,6颗牙本质钉再接断冠,光固化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修复,对其临床效果随访2年~6年。结果:根管钉植入有1颗断冠碎裂,1颗断冠脱落,1颗根管劈裂;牙本质钉植入有1颗断冠脱落。其余断牙再接修复后效果良好,成功率占96%,效果显著。结论:一次性再接修复前牙折断较常规治疗具有时间短,并发症少,效果理想等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3,TGF-β3)在小鼠牙胚钟状晚期以后发育中的表达分布,探讨其在小鼠牙胚钟状晚期以后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取近交系BALB/C小鼠出生后4 d (4 days postnatal,4dpn)、11 d (11dpn)及18 d (18d...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老年大鼠正畸牙移动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对老年大鼠牙移动的影响。方法82只三月龄雌性未育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和健康对照组(各42只);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0、1、3、5、7、10和14d加力组。测量不同加力时间段牙移动距离,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酶组织化学染色计数破骨细胞。结果骨质疏松组牙移动速度和移动距离都大于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大鼠牙移动第一快速期比对照组长,且移动距离更大,停滞期比对照组短。破骨细胞数量和转化聚集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会加速老年大鼠牙移动。  相似文献   

20.
上颌第二磨牙应力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上颌第二磨牙在不同载荷状态下的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牙体病的诊断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数据建立上颌第二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对4种不同载荷状态下的应力分布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模拟正中咬合状态受力时.应力峰值较低,内部应力分布均匀.应力高集中区域分布于牙颈部。非正中咬合状态受力时,其应力峰值明显升高.应力集中区域位于袷面窝沟。结论牙折裂的发生与牙体受力集中于单个牙尖的斜面和近远中向窝沟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