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移植肾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肾移植的近期(术后1年内)效果虽已显著改善,但远期效果却未能得到相应的提高,移植肾的平均半寿期仍徘徊在7~10年,这主要是因为不少患者在肾移植后数月、特别是1年或数年后,移植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常伴有高血压、蛋白尿等),最终导致移植肾功能衰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至今尚不清楚。病理研究发现,这类移植肾表现为明显的瘢痕化趋势,在组织学上移植物呈现出以细胞外基质沉积、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为特点的各种病理改变,然而这些改变都是非特异性的,许多免疫和非免疫因  相似文献   

2.
移植肾问质纤维化是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四大基础病理改变之一,纤维化变性可破坏正常组织的结构,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细胞外基质中Ⅰ型胶原(ColⅠ)的异常增生和沉积是移植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特征。西罗莫司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调控ColⅠ的合成代谢中具有关键控制子的作用。本文就mTOR信号转导及其在移植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肾移植发展迅速,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移植肾的1年存活率大大提高,但远期存活率仍较低。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是移植肾远期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CAN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一旦发展到晚期,则移植肾纤维化难以避免。目前诊断CAN的金标准是肾活检,要早期发现CAN,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就是程序性肾活检,但这种定期的创伤性检查患者往往难以接受,也不便于动态监测,并且肾活检的病理结果受活检取材数量与部位的影响,难以标准化,不利于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肾纤维化的分子病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肾纤维化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如炎症、损伤等作用下,间质细胞及细胞间质增多,尤其是基质蛋白合成增加,基质降解受抑制造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大量堆积导致的肾小球硬化和小管间质的纤维化.它的主要病理形态特点为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内血管硬化.几乎所有慢性进行性肾脏疾病都是纤维化破坏过程的结果,深入研究肾纤维化的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移植肾排异反应与环孢素A肾中毒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植肾排异反应与环孢素A肾中毒的病理研究季曙明综述陈惠萍审校临床上移植肾排异反应与环孢素A(CsA)肾中毒常常难以鉴别,因排异反应与CsA肾中毒之间具有共同的病理特点:均可影响肾血管、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因此,从肾组织病理方面鉴别排异反应和CsA肾中...  相似文献   

6.
74例无功能移植肾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移植肾失功能的原因和移植肾血管病(ARA)的发生机理。方法 对74例切除的无功能移植肾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金电镜分别观察了24例和5例发生ARA的移植肾的形态。结果 74例无无功能肾中急性排斥反应(AR)占89.2%(66/74),慢性排斥反应(CR)占36.5%(27/74)。ARA的特征性形态与移植肾内动脉内膜呈向心性纤维性增强,其中可见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  相似文献   

7.
移植肾病理诊断的分类及各型病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尽管90年代初由于环抱素A(CsA)的广泛应用,使尸体肾移植患者1年生存率提高到91.2%,但令人遗憾的是移植肾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仍较高,其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仍高达30%-50%[AmJKidnepDis,1993,22(Suppe2):46]。临床实践发现,仅凭临床症状体征有时难以明确移植肾功能不全的原因。因此,到目前为止,肾活检仍是公认的对排斥诊断既安全又可靠的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放射性核素,细针抽吸活检及超声检查,文献报告经皮肾活检病理诊断可纠正约40%的仅凭临床表现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大鼠移植肾早期病理改变中的作用.方法 以F344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依照标准的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模型要求行左肾原位移植,制作CAN模型(移植组).术后7d切除受者的右肾.以切除一侧肾脏的雄性F344大鼠和Lewis 大鼠为对照(F344对照组和LEW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8、12、16及24周时收集24 h尿液,采集血液,测定24 h尿蛋白和血肌酐,取移植肾组织,观察组织学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磷酸化GSK-3β表达.结果 移植组术后早期(4、8和12周)移植肾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单个核细胞浸润、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的移行增殖,在后期(16和24周)尿蛋白排泄率显著增高,移植肾病理改变表现为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明显增加及严重的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移植组术后各时间点移植肾组织中磷酸化GSK-3β及其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LEW对照组和F344对照组相同时点的表达水平(P<0.05),并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进一步降低.磷酸化GSK-3β表达水平与早期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程度、SMC移行增殖及后期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血管硬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磷酸化GSK-3β表达下调在大鼠移植肾早期的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SMC移行增殖及后期的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肾血管硬化病变的发生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肾性甲状腺亢进症(以下简单甲旁亢)术后自身移植组织的一些实验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自身移植组织病理形态学特征,功能性实验研究,细胞增殖活性的临床病理意义,对开展肾性甲旁亢术后自身移植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移植肾组织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及Ⅳ型胶原的表达,及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和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30例CAN患者移植肾组织中ILK、Ⅳ型胶原和TGF-β1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间及与CAN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10例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结果:CAN移植肾组织中ILK、Ⅳ型胶原、TGF-β1的表达比正常肾组织明显增加(P〈0.001),并随CAN病理分级呈逐渐递增的趋势。移植肾组织中ILK的表达与TGF-β1、Ⅳ型胶原呈正相关(r分别为0.822、0.715,P〈0.001)。结论:研究结果显示ILK可能介导TGF-β1促进CAN细胞外基质(ECM)异常沉积发病机制,Ⅳ型胶原的异常沉积是CAN患者移植肾纤维化的重要表现,且ILK在CAN移植肾纤维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2例老年人肾脏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肾脏病的临床与病理.回顾性分析122例住院行肾活检的老年人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 ①临床特点:以肾病综合征最为常见,其次为慢性肾炎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及发作性肉眼血尿较少见。②病理类型特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60.66%,以膜性肾病最为多见(19.67%);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30.34%,以糖尿病肾病最为多见(9.02%);肾小管-间质病变中间质性肾炎较多见(6.56%)。③病理改变特点:与青壮年相比,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血管壁增厚更为多见。④临床特点与病理类型的关系:以肾病综合征为临床表现者,病理类型原发性者以膜性肾病为主,继发性者以糖尿病肾病为主;以慢性肾炎综合征或慢性肾功能不全为临床表现者病理类型以IgA肾病为主;发作性肉眼血尿只见于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IgA肾病;以急性肾功能不全为临床表现者病理上多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或间质性肾炎。结论 老年人肾脏病临床与病理有着自己的特点:①临床上以肾病综合征最为常见。②病理类型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增加,糖尿病肾病成为主要原因。③病理改变特点上肾小管-间质及血管病变较重,可能与老龄化有关。④不同的临床表现可能提示不同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2.
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是晚期移植肾失肾最主要的原因,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就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的病因,病理及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移植肾IgA肾病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移植肾IgA肾病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 3例IgA肾病,1例为复发性膜增殖型,2例为复发/发性系膜增殖型,临床表现主要是镜下血尿、轻度蛋白尿、或/和高血压、高脂血症;病理改变与普通人群的IgA肾病相同,此外存在多灶性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其对治疗的反应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以双嘧达莫、小剂量华法林及雷公藤多甙治疗2年,2例系膜增殖型者肾功能稳定,膜增殖型的1例治疗2年半后血肌酐上升。结论 移植肾IgA肾病复发迅速,其进展速度及治疗效果与病理分型和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无特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黏附分子与肾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黏附分子在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介导作用,对抗黏附分子的研究,可望成为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就黏附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以及抗黏附分子的方法在RIF防治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43例不典型膜性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07月~2018年07月间行穿刺肾活检诊断为不典型膜性肾病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病理资料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典型膜性肾病多发生于40岁~60岁,主要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主要病理特点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弥漫性或节段性增生,肾间质灶状淋巴及单核细胞浸润伴纤维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空泡及颗粒样变性、灶状刷毛缘脱落或伴灶状萎缩、裸基底膜形成,小动脉管壁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厚。在基底膜、毛细血管壁、系膜区等部位可见多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团块和颗粒状沉积。结论:不典型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具有自身特点,临床诊断中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前肾移植技术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对移植后肾功能的监测仍无较大改善.尿蛋白的形成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及肾小管、尿路排泌三大机制完成.当移植后引发相关肾病理或肾功能组织未能及时恢复,则会导致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对尿液中蛋白组分的分析,能及时有效地预测移植效果.我们就目前尿蛋白对移植效果的预测表明,检测尿蛋白对预测移植后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慢性活性抗体媒介排斥,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及肾功能恢复状况达到一定效果,而且有些病理的预测已构建相关的蛋白模式,可以说尿蛋白检测对预测移植后的病理及功能恢复的情况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有关汉族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特点已见诸不少文献,但关于新疆维吾尔族肾脏病患者肾活检病理与临床及其相互联系尚未见报道。我们将168例新疆维吾尔族接受肾活检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与大样本比较,以初步了解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小的肾肿物在自然病程中其体积增长一般较缓慢,其中一部分影像学上并不表现生长。作者比较增强扫描强化的肾肿物在严密随访中影像学显示零增长和生长迅速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和病理结果的差异。严密观察106例增强扫描显示强化的肾肿物≥12个月,按生长特点将肿物分2组。组1肿物显示零增长或者负增长,组2肿物在观察时间内生长迅速。比较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和病理结果等。  相似文献   

19.
移植肾实质自发性破裂八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告移植肾实质自发性破裂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国内文献报告的16例并进行讨论。认为: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实质自发性破裂的主要病理基础,外力作用是发生破裂的诱因之一;包膜切开可作为一种预防措施;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能减轻移植肾破裂出血的程度;移植肾肾区剧烈疼痛是发生破裂的首发症状。早期诊断,及时探查止血,加强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均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肾性甲状旁腺亢进症(以下简单甲旁亢)术后自身移植组织的一些实验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自身移植组织病理形态学特征、功能性实验研究、细胞增殖活性的临床病理意义,对开展肾性甲旁亢术后自身移植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