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近三十年来的经脉病候研究概况作了简要回顾,包括经脉病候文献原文疏证研究;是动、所生研究;足厥阴、手厥阴经病候研究;经脉病候与六经辨证关系研究;奇经八脉病候研究等方面对近三十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了考察。同时,对于今后经脉病候的研究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灵枢·经脉》中的经脉病候,后世作为经典理论依据,但与简帛医书的相关记载有所不同,其致变原因复杂,部分是由于对经脉认识的变化、对古文献的采用方式和文字传抄错误等。研究经脉病候的形成演变过程,也是使我们对经络理论的理解、阐释接近其本义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3.
古代经络概念与现代经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古代经络文献的分析,指出古代经脉线主要来源于对经脉病候的观察。经脉线与经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王堆帛书时代早期脉字的构造和用砭石启脉的古经脉疗法提示这时的脉可能指分肉间隙,其晚期则指分肉一血脉的综合体液通道,《黄帝内经》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分解。联络和运行气血是经脉的两个主要功能,现代经络研究可能面临多个客体。  相似文献   

4.
从《阴阳十一脉灸经》论“是动,所生”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京生 《中医杂志》1992,33(12):8-10
作者通过对马王堆医学帛书与《灵枢》的比较研究发现,《灵枢·经脉》中各脉病候的“是动”“所生”之分,并非是一种病证分类方法,而是对源于不同医籍的经脉病候的不同记述形式,本质上是古人对经脉主病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5.
完整的经脉学说由循行、病候、诊法、治则、治疗五部分构成,其核心为经脉病候.基于多重证据证明:经脉病候“是动”病以及渗透于病候之中或附于之下的“脉死候”皆出于扁鹊色脉诊;对于脉候,汉以前曾出现过种种不同的、基于四时阴阳学说的解释,扁鹊脉法“标本诊法”的诞生及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解释的诞生——用脉的联系直接解释脉候;又伴随着扁鹊医学血脉理论的新发展,经脉学说也发生了革命——其理论范式从“树型”变为“环型”.换言之,扁鹊医学不仅孕育了经脉学说,而且决定了她的归宿.  相似文献   

6.
《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经脉》)对各经脉的论述,有循行、病候和治则三部分内容。其中的循行及部分病候,由于马王堆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的出土,而得以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治则部分的研究则因缺乏有关的古代文献而近乎空白,影响着对经络理论及其临床  相似文献   

7.
检索45年来国内外有关经脉病候研究的文献,所得不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赵京生 《针刺研究》2007,32(6):411-418
基于简帛医书和《内经》,归纳阳经与五官及其病候的联系,结合《甲乙经》分析阳经及其络脉经筋的五官病候与治疗用穴关系,重在记载形式有所变化的病候,从中探讨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的关系,认为经脉病候应视作腧穴主治的一种(早期)形式,腧穴主治形式实由经脉病候形式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9.
成都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手三阳脉首次出现同《灵枢·经脉》于经脉前冠以“手”字的特征,为研究早期经脉形成演变过程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思考。本文以手三阳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老官山经脉简书及《灵枢·经脉》等经脉文献,对其循行和证候演变进行探讨,发现手三阳脉循行逐渐明确了以远端手指作为起点并随后经过臂、肘、肩而最终达到头面部,其病候也相应随之不断增加,并以上肢体表证候为主。其中老官山手三阳脉与早期经脉文献联系密切,又与《脉书》重合最多,而《灵枢·经脉》中又不乏可见到从老官山内容改编而来的痕迹,反映了早期经脉学说的不同面貌,有待以后更多出土经脉文献的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0.
七疝考     
杨峰  朱玲 《江苏中医药》2004,25(1):47-49
《素问·骨空论》未明言的“七疝” ,其所指当为表现于男性前阴部的一些疾患。考察“七疝”源流 ,可以了解经脉病候的认识演变过程 ,并对男性前阴部疾患的临床辨治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溯源经络辨证的理论源头———《灵枢·经脉》篇,结合辨证论治的要求与概念,初步讨论了如何根据经络理论进行符合针灸临床的辨证,并分析了经脉辨证与络脉辨证的辨证思想、辨证要素、历史关系。针对更为核心的经脉辨证,讨论了其辨证特点、思想源流。着重论述了经脉辨证的两大辨证要素循行与病候在经脉辨证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及其内涵、相互关系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杨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7,27(8):617-619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及相关早期文献分析可知,"中热"可形成"不溲、溺赤"等小便病候。在当时这种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一个早期医学观念,受其影响,与小便病候关系密切的足厥阴脉早期经脉病候中出现了"热中癃",这种早期经脉病候在《素问.诊要经终论》《素问.脉解》《灵枢.终始》中依然有所反映。在《内经》中"中热"已然成为具有脏腑意义的概念,《灵枢.经脉》篇经脉病候成书时因经脉脏腑理论明显区别的影响,并未将"中热"纳入到经脉病候中。本研究提示,早期经脉病候的形成有其相当广阔的医学背景,脱离这种背景对经脉病候的研究会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13.
杨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7,27(11):865-868
《内经》中《灵枢.经脉》以外还有一些篇章涉及到经脉病候,其中集中论述经脉病候的大都以足六脉形式表述。研究表明,足六脉病候与简帛经脉病候关系密切,提示我们,一方面,经脉病候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灵枢.经脉》;另一方面,简帛经脉文献的影响相当深远。将观察经脉病候概念的视野扩大,并从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予以审视,有利于深化对经脉病候甚至早期经脉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一直重视脏腑相关问题,本文从中医发展之初对脏腑问题的两种视角(联系视角与解剖视角)开始思考,基于《脉经》前后的经典文献梳理《脉经》文本,得出《脉经》脏腑讨论的初步认识,即王叔和讨论了传统藏象视角认识下的脏腑生理、病理、诊断与经脉腧穴的联系,而各种古代文献的重组、编排、归纳则提示藏象理论的系统构建在此时发生,并且已经纳入经脉的相关内容;《脉经》卷六集中体现了王叔和对“脏腑-经脉一体化”的理论构建和临床观察,《脉经》对于脏腑病候进行了仔细梳理,并注重病候、诊脉、脏腑与腧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论述十四经脉的循行及病候,按经脉循行列出穴位,编写各经脉穴位歌,倡立十四经脉,把任、督二脉提高到十二经脉的同等地位,并对十四经脉进行发挥,确为创新之作。然而该书存在概念运用不规范;“经脉"拆开解释导致后人认识混乱;断句错误没有发现而给予纠正等问题,应被后世医家所注意。  相似文献   

16.
贾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7,27(1):63-65
采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对《内经》中属于经脉病候范畴的内容进行表述形式划分。结果表明《内经》中经脉病候表述形式有十二脉、足六脉、腧穴主治、脏腑病候等4种。明确经脉病候的不同表述形式,有利于认识经脉、腧穴不同形式的针灸治疗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十二经气血流注的方向呈单向性 ,其实质说明十二经气血流注的连贯性 ;从经脉的联系、病邪传注、病候反应、针感传导诸方面看十二经的作用多向性 ,从而成为指导针灸临床辨证归经和组方配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论中医经脉的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三部分论述的经脉的实质,一是经脉是古人对对血液循环的朴素认识,二是经脉和神经系的关系,三是经脉和针灸的关系。结论是:经脉是中医对循环和神经系混淆不清的朴素认识,针灸和经脉并确定不移的必要关系,所以经脉和针灸的研究应该分别进行,不应该捆在一起,互相牵制。  相似文献   

19.
论大脑经脉与其功能的协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潜心功能,提出了大脑经脉的概念,揭示了经典的经脉学说的局限性(包括所存在的问题,对十二经脉说中十四经脉说提出了异议,认定足太阳经(传统说法的膀胱经)是大脑经、心包经等,是其经别,“百会穴”是大脑经的郗穴。  相似文献   

20.
《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作为最早的中医学著作,主要论及的是十一条经脉的循行和其异常时产生的病候,以及对这些病候的灸治方法。笔者对这两本著作中经脉循行的原文、表述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研究,以期反映这两本针灸医学著作中经脉循行的概貌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