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某些糖尿病患者“三消”症状不明显的特点,提出“消渴前期证”的病证名,以界定此类糖尿病的中医前期诊断。此类患者多属Ⅱ型糖尿病,身体肥胖,肥甘不节、脾运不及是其基本病理。治疗上主张以健脾法为主,包括调饮食、适劳逸以及内服中药,使脾困得解,中气得以斡旋,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前期是指正常血糖水平向糖尿病发展的过渡阶段,针对糖尿病前期展开有效干预,可减少糖尿病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多数医家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范畴,脾瘅常以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常为病因,认为湿热是脾瘅的关键致病因素,湿热内蕴为脾瘅之基本病机。基于“脾瘅理论”从湿热探讨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机制及治法,通过“脾瘅理论”及湿热的致病特点,分析湿热与糖尿病前期的发病关系,以除湿健脾为法治疗糖尿病前期,为糖尿病前期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前期可归属中医的“脾瘅”,是一种血糖异常的高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医认为“脾瘅”的病位在脾,脾虚为其起病之根源,而痰瘀互结贯穿病机之始终。治疗采用祛痰化浊、活血化瘀之法,以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为主,直除病根;以健脾祛湿食疗方为辅,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前期是患者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一个阶段,此阶段高血糖的病因、病机要从中医水谷代谢的理论及“脾瘅”的相关论述分析。魏教授运用“治未病”思想辨治糖尿病前期,一是未病先防,对糖尿病前期患者重在补益脾肾治疗,加强脾的运化、化生功能及肾的气化功能;二是既病防变,控制糖尿病前期相关因素和病变,调理脾、肾功能治疗的同时,重在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祛除痰浊、瘀血等有形之邪,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候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进一步探讨,强调在糖尿病前期运用中医理论,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早期干预早期防治.在CNKI数据库分别先后输入主题词“脾瘅”、“糖尿病前期”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从2002年-2012年,检索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在检索结果中去除流行病学调查、会议报告、西医相关实验研究等.输入主题词“脾瘅”检索到15篇相关文献,输入主题词“糖尿病前期”检索到169篇相关文献,经筛选符合条件的剩余相关文献共45篇.纵观中医发展史,历代医家多重消渴轻脾瘴,对脾瘅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及整体辨治规律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因此,从中医脾瘅角度认识糖尿病前期,为从源头上防治糖尿病提供了理论依据,突出“治未病”思想,提高中医药疗效,彰显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6.
刘伟  黄菲 《江苏中医药》2023,55(6):36-39
肥胖型糖尿病前期可归属于中医学“脾瘅”范畴,“土郁”是其发病的中心环节。以“土郁夺之”为代表的治法主要包括: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清热泻火,泻下通便;清热燥湿,升清降浊;疏肝解郁,内泻热结;滋阴增液,泻热通便。诸法可畅达中焦郁闭,以复气机之升降,从而达到逆转糖尿病前期之目的,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提供新的思路。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调节由正常变为受损,虽升高但还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时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两种。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消渴病的萌芽阶段,即“脾瘅”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含义。本文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对整体调节干预糖尿病前期的理论、意义及前景展望进行了阐述,为中医药个体化防治糖尿病前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前期属中医“脾瘅”范畴,在此时积极治疗可延缓或阻断向糖尿病发展。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中药、经脉-脏腑治疗的结合,应用于糖尿病前期可延缓病情进展为糖尿病。该文从对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认识、经脉-脏腑理论、中药治疗理论及内服转外用理论等方面详细探究穴位贴敷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选穴及选药依据,认为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糖尿病前期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具有绿色、无创、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效果好等特点,且可避免患者依从性不高等问题,发挥中医药优势,减轻医疗负担,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前,糖尿病是威胁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难题,从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通过以温阳暖土益脾作为治则治法,灵活运用中药药方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可积极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中医疗法通过益气补脾以及助脾可有效增强人体代谢能力,疏木达郁以运脾、益气补土以助脾、温阳暖土以益脾等对糖尿病前期干预可获得突出成效,其作为中医思想精华对指导糖尿病前期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笔者提出糖尿病前期当从脾土论治,再参考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阐述,抛砖引玉,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10.
赵志华  张晓冉  陈秋 《光明中医》2023,(9):1663-1666
糖尿病前期是将来发生糖尿病的一个分水岭,经过有效的干预,可以将其逆转,降低向糖尿病的转化,从而缓解因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该病当属中医学“脾瘅”范畴,陈秋教授运用中医学理论体系解析糖尿病前期主要的病因病机,病证结合,标本同治,提出了“健脾行气、滋阴活血”为治疗大法的综合干预方案。笔者结合医案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中医临床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食郁”范畴,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经过这一阶段,因此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糖尿病前期的治疗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古今中医学者对该期病因病机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本文就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候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进一步探讨,目的在于强调在糖尿病前期运用中医理论,结合q-医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早期干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血糖调节异常阶段,可归属于中医学"脾瘅"范畴,其发生发展与肝、脾、肺三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密切相关.糖尿病前期以脾虚为核心病机,肝脾肺三脏传变.肝郁不疏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虚中满而生内热,母病及子致肺气日损.据此,可将糖尿病前期分为肝郁脾虚和脾肺两虚两个阶段,健脾贯穿治疗的始终,按不同阶段分别治以疏肝健脾和健脾补肺.  相似文献   

13.
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加重患者的疾病负担。中医药防治糖脂代谢性疾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治未病”的思想也符合当前防治糖尿病关口前移的总体方针及战略。“精不正化”是从脾论治代谢性疾病的关键病机,是对“脾失健运而生浊”的高度概括。以“精不正化”理论探讨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药干预,撷菁经典论著分析理论内涵,结合现代研究探讨理论科学性,并选摘名医临床应用经验,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关口前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窦攀  王学美 《环球中医药》2010,3(4):302-306
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食郁”范畴,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经过这一阶段,因此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糖尿病前期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古今中医学者对该期病因病机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近年国内也有医家对该期患者证候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早期干预意义重大。为了强调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本文综述了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妍  孙志 《江苏中医药》2017,49(2):15-17
糖尿病是常见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对糖尿病前期及早干预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脾胃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而提出糖尿病前期的主要病机为胃强脾弱,以泻胃补脾法干预糖尿病前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及前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专设“脾胃胜衰”一章,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其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及其与五脏、阴阳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指出脾胃脏腑胜衰及五行乘侮均可伤及脾胃,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糖尿病前期可归属于中医“脾瘅”范畴,其病因为“数食甘美而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脾胃受损在糖尿病前期发病中的重要性,病位关键脏腑即在于脾和胃,两者协调则纳化正常,若一方偏胜或偏衰,阴阳失衡,则会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状态。因此,基于“脾胃胜衰论”,提出胜衰失衡是脾瘅的核心病机。脾瘅不同阶段,病机变化有别,早期可表现为脾胃俱旺致中满壅实,中期可表现为胃强脾弱致中盛气虚,晚期则以脾胃俱虚、中弱不化为主。五行生克相关,余脏腑的病变也会影响人体正常的血糖代谢,导致脾瘅期的出现,提出脾瘅传变期,其病机在于五行乘侮致中衡不守。因此,恢复脾胃胜衰失衡成为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重要着力点,中医早期辨证干预与治疗,可以充分发挥“治未病”优势。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未发”阶段,此阶段虽已发生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等病理生理改变,其病变发生隐匿,致病过程漫长,符合中医“伏邪”致病特征。基于伏邪理论,本病责之脾气亏虚,以痰瘀伏邪为主的伏邪藏于体内,日渐积累,损伤散膏与三焦,气机升降失调,终致脾不散精。伏邪久羁,脾运受损导致消渴发生是本病的重要转归。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有利于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本病的治疗应在生活调摄的基础上,以健脾固本、及早祛除伏邪为原则,为本病提供中医防治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在糖尿病肾病的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基础,通过分析肠道菌群、脾及糖尿病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追溯中医药理论中“脾病及肾”及“从脾论治”肾脏病的渊源,阐述“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性,并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其科学内涵,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前期指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1]。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35.2%,其中男性为37.0%,女性为33.4%[2]。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肥胖”“食郁”等范畴,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有新的证据,是“治未病”理论的充分体现[3-4]。本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临床一线专家采用病证结合原则,基于牛津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推荐级别和专家共识建议提出糖尿病前期诊断、预防、干预、康复的基本流程和技术方法,促使糖尿病前期防治的规范化[5-6]。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从事糖尿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各类医师、护师,以期应用病证结合诊疗思维,提高糖尿病前期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医院为引导,社区为主体的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综合防治方案。[方法]立足于中医药防治脾瘅(糖尿病前期)临床研究结果及行业标准,经同行专家多次讨论,再修订,达成共识。[结果]36.20%糖尿病高危人群因饮食失节发生脾瘅(糖尿病前期),病位在脾胃占43.60%,中医综合防治方案干预脾瘅(糖尿病前期)1a,42.15%血糖恢复为正常水平。[结论]制定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可复制的、易推广的糖尿病前期中医综合"三早"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