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名医林之翰集诸家之言著成《温疫萃言》。通过对《温疫萃言》方药特色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其方药特色是重用清热药、清解剂,慎用温里药、收涩药,当补则补、扶正祛邪,善用古方、随证加减等,对于现今防治温疫类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温疫的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为临床防治温疫提供文献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为研究基础,采用频数统计法综合性的整理分析《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中防治温疫的方药。结果:《温疫论》中44首方剂,单味药用药总频数217次;《伤寒温疫条辨》中正方181首,附方34首,单味药用药总频数1409次。结论:《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在温疫防治理法方药中求同存异,其组方用药上具有扶正固本、苦寒逐秽、中焦护胃、调畅气机的特点,对后世防治温疫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清代四部温病学著作雷丰的《时病论》、陈耕道的《疫痧草》、熊立品的《治疫全书》、王士雄的《霍乱论》防治温疫的药物进行了整理统计及分析,总结了其防治温疫的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研究认为四部著作中选方数量、用药味数、用药频率等方面虽略有差异,但其防治温疫的医学思想具有共同的特点,即立足祛邪、重视扶正、气运变化与温疫发生相关。研究结果能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温疫类传染病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于雷  王秋月  岳冬辉 《吉林中医药》2023,(12):1391-1393
文章基于中医药有效防治现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发掘《温疫论》中的治疫思想,为疫病诊疗提供重要思路。通过对《温疫论》治疫思想的整理,发现吴又可在辨证疫病精准施治、先证施治截断病程与治疫用药均有独到见解,并且在现今疫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疗效。探求中医古籍中的原始诊疗思维,着力于发展中医学术,为中医临床防疫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温疫论》治疗思想探讨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32)马胜英[关键词]温疫论,治疗思想明·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是祖国医学文献中第一部论述温病的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才真正从伤寒体系中完全脱胎出来,使中医外感热病学说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该书...  相似文献   

6.
杨璇,一名杨浚,字玉衡,号栗山老人,河南夏邑人,清代乾隆年间名医,1784年著《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六卷。本书采吴又可《温疫论》之精华,创立了别具一格的杨氏温疫学。本文试从《寒温条辨》一书,评述杨氏的温疫学,错漏之处,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7.
《松峰说疫》温疫观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疫,是外感病中区别于伤寒和一般温疫病的一类疫病,温疫理论的形成,亦源于《内经》、《难经》。《素问·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疫”,即指出了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古代医家对温疫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我国医学史上记载了数百次大的温疫流行,历代医书上也有大量辟瘟、治瘟方,说明古代医者曾努力  相似文献   

8.
丁伟森 《河南中医》2013,(12):2056-2058
戴天章在继承昊又可《温疫论》舌诊思想的基础上,以伤寒立论,以温疫对比著说,围绕着伤寒和温病的鉴别,首创温疫五辨,开创了温痛系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先河,并将舌诊作为温疫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温疫论》是我国温病学第一部名著,它开创了中医温病学新学科之先河。书中创造性地提出杂气病原学说、膜原学说、祛邪为治疗关键的思想及九传学说等,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温疫论》中的舌诊为切入点来分析其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10.
对明、清时期的医学著作《温疫论》、《伤寒温疫条辨》、《疫疹一得》、《温病条辨》4部书中防治温疫的方剂进行了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发现了古代医家防治温疫的遣方特点及治疗特色。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温疫类传染病提供重要而有价值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杨德福 《新中医》2023,55(14):208-214
探讨分析《温疫论》中的理法方药。分析认为,现存最早论治温疫的专著《温疫论》蕴含着吴又 可辨治温疫的一整套理法方药体系,其中颇多创见。吴又可提出新的病因学说 — —杂气说及疠气说,力主温疫 不同于伤寒。建立表里辨证模型,创立表里九传辨证体系。提出和阐发阳郁化热理论,揭示温疫的基本病机是 邪阻气机,阳郁化热或化火,耗气搏血,伤津耗液。治疗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视邪之所在、邪之所趋,因势 利导使用汗、吐、下三法,导邪外出,宣通气机。丰富了攻下法和治疗温疫的方药。阳郁化热理论是吴又可学 术思想的核心,温疫的辨证、治法、方药及治疗禁忌均是在这一原理指导下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2.
杨栗山,名璿,夏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精研伤寒与温病,“集群言之粹,择千失之得”,参以己见,著成《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此书深得后人推崇,近贤蒲辅周老中医认为:“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本文拟从《寒温条辨》的学术思想渊源,学术成就,着重探讨其治温15方临床  相似文献   

13.
读《伤寒温疫条辨》田淑霄,李士懋(050091)_《伤寒温疫条辨》为清·杨栗山所者。该书在继承《温疫论》学术思想基础上,详辨温疫与伤寒之不同。当然,详细区分温疫与伤寒,因为该书之贡献,然其主要贡献在于阐明了温疫本质为郁热,并从病因病机、脉证方药等各方...  相似文献   

14.
《温疫论》顾护胃气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红娟  王一飞 《中医杂志》2007,48(3):281-281
《温疫论》为明末吴又可论述温疫类疾病的一部专著,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温疫的致病病因——戾气,并系统地介绍了温疫的传变、辨证规律以及治疗用药特点,对后世各种传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在论疫中强调顾护胃气的思想尤为值得借鉴学习,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岳冬辉  苏颖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50-1252
对明、清时期的医学著作《温疫论》、《伤寒温疫条辨》、《疫疹一得》、《温病条辨》4部书中防治温疫的方剂进行了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发现了古代医家防治温疫的遣方特点及治疗特色。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温疫类传染病提供重要而有价值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从温疫与伤寒、杂气与六淫、攻下与承气等几个主要方面归纳和探讨了吴又可《温疫论》的学术观点与思想 ,评价了吴氏对温病学说形成所起的历史贡献 ,也分析了他所存在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7.
《说文》:“民皆疾也”曰疫。说明疫病的原始涵义,就有传染性、流行性。因疫病大多数属温热性质,故往往称疫病为温(瘟)疫。至于温疫与温病,在概念上是既有区别而又有联系,温病是泛指各种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范围较广(但不包括风寒性质的外感热病);温疫则是指温病之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  相似文献   

18.
《温疫论》治疫三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疫是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统称。吴又可所著《温疫论》以邪入膜原,分传表里立论,其疏利分清等法,治疗温疫有独到之处。兹就其具体治疗方法浅析如下。疏利疏利是用于温疫初起,邪在膜原的治疗方法。吴氏认为,温疫之邪是天地间的一种疠气,它侵犯人体不象六气那样能够体察...  相似文献   

19.
《温疫论》对温病学贡献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温疫与伤寒、杂气与六淫、攻下与承气等几个主要方面归纳和探讨了吴又可《温疫论》的学术观点与思想,评价了吴氏对温病学说形成所起的历史贡献,也分析了他所存在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20.
略论温疫学派治法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敏 《河南中医》2008,28(1):8-9
温疫学派治疫特色方法有:开达膜原法、下法(含攻补兼施法)、升清降浊法、清热解毒法、养阴法等。总的说来,温疫学派以驱邪为其特色,而养阴之法是温疫学派扶正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