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构建含hTERT基因的慢病毒重组载体,进行病毒包装并检测hTERT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方法PCR扩增hTERT.插入慢病毒载体,并与包装质粒转染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并测定其滴度。Western—Blot检测慢病毒液感染293T细胞后hTERT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含hTERT的慢病毒重组载体,滴度为2.79×10^7Tu/mL,Western-B10t检测显示慢病毒液感染的293T细胞中hTERT基因高表达。结论含hTERT的慢病毒重组载体成功构建并包装后能够顺利感染293T细胞.并阳性表达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2.
体外长期培养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具有体外增殖能力强及多向分化潜能,是目前临床应用的重要组织工程种子细胞.MSC经体外培养后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是否发生改变,是临床应用中亟待了解的问题.本实验以正常成人骨髓源MSC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学、细胞化学和染色体显带技术,观察了体外不同传代次数的MSC表面表型、分化能力和核型改变.结果显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培养的MSC向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依次减弱,但并不伴有细胞表面标志和核型的改变.这一结果提示,尽管体外培养的MSC遗传稳定性好,但高度增殖使细胞多向分化能力非同步逐渐丧失.因此在以MSC作为种子细胞构建不同的组织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扩增培养代数以便获得理想的细胞数目扩增同时保留细胞最佳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胰系细胞过程中的潜在成瘤性以及体内移植后的潜在致瘤性。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购自中科院上海动物实验中心), 分离大鼠BMSCs进行体外培养及传代, 选取生长良好的第2代细胞进行诱导, 检测胰腺特征性蛋白的表达, 同时检测端粒酶活性, c-myc和p16基因的表达;随后将经或未经诱导的第2代BMSCs制成单细胞悬液, 调整浓度至3.0×1010/L,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SD大鼠分为3组, 每组30只, 分别为:BMSCs细胞组(注射未经诱导的BMSC细胞悬液0.2 ml), 诱导BMSC细胞组(注射诱导后的BMSC细胞悬液0.2 ml), 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含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0.2 ml), 6个月后留取活检组织, 检测端粒酶活性, c-myc和p16基因的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诱导后可见胰腺特征性蛋白α-淀粉酶、细胞因子-7、C-肽、胎肝激酶-1的表达。随着BMSCs在体外传代、诱导分化及体内移植, 端粒酶以及c-myc基因活性逐渐降低, 体内移植后, BMSCs细胞组端...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对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进行成瘤风险评估及类肝样细胞分化能力的鉴定.方法 将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进行裸鼠致瘤试验评估成瘤风险,通过序贯法诱导成肝分化,于诱导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ALB和AFP的表达、糖原染色鉴定糖原储备能力.结果 裸鼠致瘤实验提示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成瘤风险.成肝诱导后,细胞形态逐渐变为圆形;ALB仅在诱导第21天部分阳性表达,AFP在诱导第14天起阳性表达;糖原染色阳性.结论 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致瘤风险,且具有类肝样细胞的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与脂肪来源基质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s)体外Transwell共培养后对于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来源于同一只6周龄SD雄性大鼠的ADSCs及BMSCs,培养传代至第2代后按1∶1比例共培养(共培养组),下室植入ADSCs,上室植入BMSCs;同时设置单纯ADSCs组及BMSCs组为对照组。21 d时成骨诱导分化,然后行茜素红染色,比较共培养后BMSCs对于ADSCs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共培养组茜素红半定量测定结果与ADSCs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BMSCs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DSCs和BMSCs体外Transwell共培养后,其成骨矿化能力增强,BMSCs可通过旁分泌方式促进ADSCs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编码大鼠NgR(Nogo receptor)细胞外功能区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使其能高表达NgR的细胞外功能区.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293FT包装制备病毒,用包装好的慢病毒颗粒感染BMSCs,间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MSCs表达NgR的情况.结果 筛选阳性重组载体plenti6-NgR,酶切后得到930 bp的条带,与设计的NgR基因片段大小一致,表明载体构建成功.转染BMSCs 48 h后,间接免疫荧光法可见胞质内明显荧光表达,Western blot得到相对分子质量为37×103的条带,与NgR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一致.结论 ViraPowerTM慢病毒表达系统可将NgR(310)ecto基因转染入骨髓基质细胞表达,后者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拮抗脊髓损伤局部形成的抑制性微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大鼠椎间盘干细胞巢来源的干细胞(ISN-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特性鉴定。方法:以10周龄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解剖区域分离椎间盘干细胞巢组织(骺板外周软骨膜部分),用Ⅱ型胶原酶消化获取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选用第四代细胞进行干细胞相关特性的鉴定: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周期;MTT法测定增殖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干细胞相关表型;q PCR检测干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细胞三系诱导分化培养后采用茜素红染色及钙钴染色检测成骨分化能力,阿利新蓝染色检测成软骨分化能力,油红O染色检测成脂肪分化能力,q PCR检测多向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ISN-SCs呈成纤维样细胞,多触角,具有贴壁能力,是一种慢周期细胞,高表达干细胞相关阳性表面抗原分子CD29、CD90、CD44,低表达干细胞相关阴性表面抗原分子CD34、CD45、CD19、CD11b;成骨诱导分化后茜素红染色和钙钴染色均为阳性,成软骨分化后阿利新蓝染色阳性,成脂肪分化后油红O染色阳性,且各分化相关基因(成骨:Runx2、OPN、OCN;成软骨:SOX-9、COL2a1、ACAN;成脂肪:PPARγ、C/EBPα)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相似的干细胞相关基因(NANOG、SOX-2、OCT-4)表达水平。结论:ISN-SCs具备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体外经诱导后可以向软骨细胞及脂肪细胞转化,可为椎间盘的自体生物学修复研究提供良好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基因转染骨髓基质细胞(BMSCs)后对VEGF基因的转录、表达及其产物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4只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携带VEGF16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培养细胞;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记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EGF在转染细胞内的转录、表达和细胞外分泌情况;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实验测定转染VEGF165基因后的BMSCs培养上清中VEGF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腺病毒介导VEGF165基因转染BMSCs后可以获得有效的转录及表达,其分泌于培养上清中的表达产物可明显促进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P<001),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结论腺病毒可安全、有效地转染BMSCs,VEGF165基因转染的鼠BMSCs可有效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VEGF蛋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中我们将腺病毒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Adv-GDNF)基因感染体外培养的骨髓问质干细胞(BMSCs),从基因转录水平检测GDNF在体外BMSCs中的表达。同时我们还将体外感染的BMSCs与脊髓背根神经节共同培养,间接观察了BMSCs表达的GDNF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镁合金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抽取人骨BMSCs并予以鉴定;采用AZ31B镁合金浸提液培养人BMSCs 1、3、5、7 d,以普通培养基为对照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应用浸提液培养人BMSCs,诱导分化后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COLⅠ、ALP、OPN)的表达。另设置调节pH值AZ31B组(pH-AZ31B组),以观察pH值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BMSCs表达CD34(-)、CD45(-)、CD44(+)、CD73(+)、CD90(+)、CD105(+)。浸提液培养1、3、5、7 d,AZ31B组细胞相对增殖率低于对照组(P<0.05),毒性评级为2级;对照组和pH-AZ31B组细胞活性较好,两组细胞相对增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Z31B组COLⅠ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Z31B组ALP基因表达量较低(P<0.05),pH-AZ31B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AZ31B组OPN基因表达量在诱导分化后6 d、12 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AZ31B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镁合金对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无不良影响,其影响可能与浸提液pH值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携带大鼠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检测其转染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活力的影响。方法RT-PCR法获取大鼠ANG-1基因并亚克隆至穿梭质粒pAdTrack-CMV,经测序无误后与骨架质粒pAdEasy-1在BJ5183中同源重组。重组质粒pAdEasy-1-ANG-1经鉴定后转染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扩增。体外转染BMSCs,检测转染后BMSCs中ANG-1的表达。MTT法评估常氧及缺氧环境下ANG-1对BMSCs的影响。结果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asy-1-ANG-1经测序及酶切鉴定正确;BMSCs经转染ANG-1基因后表达ANG-1。MTT法检测提示常氧及缺氧条件下转染前后BMSCs活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缺氧组与缺氧下转染组相比,P〉0-05;常氧组与常氧下转染组相比,P〉0-05)。结论成功构建大鼠ANG-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且其转染在体外不影响BMSCs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抑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重组腺病毒(Ad)5-CTLA4-Ig转染MSC。转染72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后MSC中CTLA4-Ig的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检测未转染和转染后的MSC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40只);以雄性Brown Norway(BN)大鼠为受体(40只)。采用改良的Kamada两袖套法进行原位肝移植,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40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A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MSC治疗组(B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MSC;转基因MSC治疗组(C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转基因MSC;免疫抑制剂治疗组(D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术后即给予环孢素(CsA)1.5 mg/(kg·d)肌内注射,连续8 d。每组大鼠取5只观察生存情况。每组其余5只于术后第9日处死,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干扰素(IFN)-γ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排斥反应程度。结果重组Ad5-CTLA4-Ig转染MSC 72 h后,蛋白质印迹法可检测到转染后的MSC中有CTLA4-Ig的蛋白表达。当未转染的MSC∶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为1∶10、1∶20时,MSC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分别为85.60%、76.69%。重组Ad5-CTLA4-Ig转染MSC 72 h后,在相同的数量比下,其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分别为90.50%、84.20%;与未转染的MSC比较,转染后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增强(P0.05)。A、B、C、D组大鼠肝移植术后存活时间分别为(13±3),(41±6),(90±15),(102±18)d。A、B、C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IL-4水平明显升高;与B组比较,C组的IL-4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组和D组的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IL-2、IFN-γ水平明显降低,C组的IL-2、IFN-γ水平亦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组和D组的IL-2、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A组移植肝发生重度排斥反应,B组移植肝亦发生排斥反应,但与A组比较程度较轻。C组与D组移植肝有轻度排斥反应。结论重组Ad-CTLA4-Ig转染MSC可抑制肝移植排斥反应,其效果优于MSC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hlL.10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arecell,MSC)对异种混合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反转录PCR克隆hlL-10基因并构建慢病毒hlL-10/pLOX—CWgfp,然后将hIL.IO/pLOX—CWgfp转入豚鼠MSC内;ELISA法测定hIL-10基因修饰的MSC(hlL-10-MSC)培养上清液内hIL-10含量;CCK-8法检测hIL-10-MSC和其培养上清液对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影响。结果hIL-10.MSC培养上清液的hIL-10水平明显高于未转染hIL-10者(P〈0.05);hIL-10-MSC能抑制异种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的增殖反应(P〈0.05);加入IL-2能逆转MSC的抑制作用(P〈0.05);hIL-10-MSC培养上清液能抑制异种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的增殖反应(P〈0.05)。结论hIL-10-MSC和其培养上清液对混合异种淋巴细胞培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hBMP-2和成骨细胞联合诱导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方法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4周龄SD大鼠的BMSCs,通过改进酶消化法结合反复贴壁法培养1日龄SD乳鼠成骨细胞。实验分为4组:rhBMP-2诱导组、成骨细胞诱导组、rhBMP-2+成骨细胞诱导组、单纯培养液组。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分别收集第3、6、9天细胞培养液上清液定性及定量测定碱性磷酸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hBMP-2诱导组、成骨细胞诱导组、rhBMP-2+成骨细胞诱导组均检测出成骨细胞生成,其中,rhBMP-2+成骨细胞诱导组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大于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BMP-2、成骨细胞、rhBMP-2联合成骨细胞均能提供成骨微环境,并在体外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rhBMP-2联合成骨细胞对BMSCs的成骨分化具有更优的诱导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观察不同浓度内毒素对其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大鼠BM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CD44、CD29、CD34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加不同浓度的内毒素(0、0.01μg/ml、0.1μg/ml、1μg/ml、10μg/ml、100μg/ml)作用24h,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检测BMSCs的增殖。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三代以后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高表达CD44,但不表达CD34、CD45。80%以上的第三代BMSCs处于G1期。不同浓度的LPS作用24h后各组的平均吸光度值(A)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3.598,P=0.007);0.01μg/mlLPS组A值与其余各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BMSCs,其在形态学、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和多向分化能力方面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0.01μg/mlLPS可明显促进BMSCs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DNMT1、DNMT3b基因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①将DNMT1、DNMT3bsiRNA重组质粒分别单独和共同转入人膀胱癌细胞系Nu87;②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DNMT1和DNMT3b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③用MTT法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单独和共同转染DNMT1(或DNMT3b)mRNA、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能影响BIU一87的生长曲线,使细胞增殖减慢,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明显提高细胞调亡率;转染空质粒和单独转染DNMT3bsiRNA重组质粒对BIU-87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无明显影响。结论:联合转染DNMT1、DNMT3bsiRNA重组质粒,可同时下调DNMT1和DNMT3b在BIU87细胞中的表达,并能在体外抑制BIU-87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发生,其效果优于单独转染的重组质粒。单独转染DNMT3bsiRNA重组质粒对BIU-87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