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经络特性的调整作用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36例,检测其痛经症状评分和经络特性,并据此形成治疗方案,应用隔姜灸疗法治疗,观察3个月经周期.结果 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存在经络异常现象,应用隔姜灸疗法可以有效调整其经络异常(P<0.001);新的治疗方案临床总有效率达到100%.结论 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的经络特性为足少阴肾经虚寒性、足太阳膀胱经寒性,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失衡.据此形成的隔姜灸疗法可以有效调整经络异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强直性脊柱炎与相关经络关系及腧穴应用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并配合手工查阅先秦到民国中医文献中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疾病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法对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疾病的腧穴、归经、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85条,涉及腧穴71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482次,归属9条经脉,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阴肾经不仅腧穴使用频率高,而且腧穴使用频次明显高出其他经脉,使用频次高的腧穴有肺俞、委中、腰俞、风池、大钟、大肠俞、昆仑、志室、章门、合阳、中膂俞等。结论:强直性脊柱炎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阴肾经密切相关,针灸治疗取穴应以该经脉的腧穴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络学说中存在的瑕疵与疑惑,为修正经络学说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内经>、<难经>、<经络学>等记载的经络理论与相关经络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对照、分析评价.结果:督脉循行有上有下、方向相悖,分支众多有待探究理清;将督脉与任脉视为二条经脉计入全身经脉串联流注总条数及总长度疑惑是错误的;足阳明胃经胸腹段中有其他经脉的脉气合并而行,足太阳膀胱经背、腰、骶段双线可能属于两条经脉的组成部分,足少阳胆经头部循行线中5个转折分成的6条线段可能分属于两条以上的经脉.结论:客观存在的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循行分布状况,可能与目前公认状况相比悬殊较大,因此有必要进行探讨修正.  相似文献   

4.
45例急性运动性外踝关节损伤患者经络状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十二经井、原、络穴的皮肤导电量变化,探讨急性运动性外踝关节损伤时的经络状态。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45例急性运动性外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使用穴位诊断治疗仪检测各经井、原、络穴的皮肤导电量,了解“失衡经脉”。结果:十二经井、原、络穴的皮肤导电量异常所反映的“失衡经脉”不尽相同。井穴主要反映在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阴肾经;原穴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而络穴则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上述由井穴、原穴、络穴导电量所反映的“失衡经脉”率与其它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运动性外踝关节损伤不但对经过受伤部位的经络(膀胱经、胆经、肝经、肾经、胃经)产生影响,且影响“心主”功能的相关经脉;原穴的导电量异常与经络“所生病”有密切关系;络穴反映的是“主筋”“主骨”“所生病”的经脉;而在井穴上反映的可能是转输气血功能失常的经脉,而非受伤的经脉。  相似文献   

5.
39.经络的组成?答:经络的组成,主要包括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络脉(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等。40.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及循行规律?答:流注次序,即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  相似文献   

6.
丁宇  石现  关玲  杨卓  白晶  张伟平 《中国针灸》2007,27(1):31-33
目的:探索诊断经络寒热的客观化方法。方法:采用康威人体经络特性分析系统,检测分析寒证、热证患者各40例和40名正常人的十二经原穴的伏安特性曲线。结果:伏安特性曲线的曲度和经络寒热有很大的相关性,曲度越大,经络越偏向于热;曲度越小,经络越偏向于寒。同时发现伏安特性曲线的曲度和经络自身的寒热属性有很大的相关性,经络属性偏热的,其原穴的伏安特性曲线曲度大;经络属性偏寒的,其原穴的伏安特性曲线曲度小。结论:本法可以用于建立和完善经络的寒热辨证,为临床针灸治疗中选取穴位、补泻手法、治疗手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经络角度探析足太阳膀胱经与脑的关系,通过经络基础、心经与脑的关系、膀胱经与脑的关系、膀胱经的脑属性、心经与膀胱经的经络联系,层层剖析,提出"足太阳膀胱经为脑经"的概念.借此为基础,进一步从经络角度阐明心脑间的关系特征,为"心脑同治""从心治脑""从脑治心"提供理论依托,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如今足浴店随处可见.足浴有益健康,近几年大受群众欢迎.中医认为,在人体12条经络中有6条经络起始于足,如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络推拿治疗经前乳房疼痛的疗效。方法:将66例经前乳房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服用加味逍遥胶囊(2粒,bid),观察组则采用经络推拿(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乳房疼痛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络推拿治疗经前乳房疼痛疗效显著,为非药物治疗经前乳房疼痛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索运用经络理论在调节失眠患者神经递质方面的辨治规律。 方法:检索 2003 年 1 月至 2023 年 5 月期间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等数据库中关于 以经络理论辨证论治失眠患者后,针对改善失眠患者神经递质变化的相关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取穴处方,对高频穴 位进行频次分析,并进行归经,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对所涉及的经络进行网络可视化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 献 41 篇,其中穴位处方 41 首。涉及穴位 54 个,其中使用频次≥ 3 次的穴位 27 个,共涉及 12 条经脉。使用频次最 高的穴位为百会,穴位归经后使用频次最高的经络为督脉;关联分析显示高频使用穴位关联程度较高的穴位为照海、 百会、神门、三阴交,高频使用经络之间的关联度最高的为足厥阴肝经 → 足太阳膀胱经,相关性较好的经络为足厥 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高频穴位聚类可得到核心取穴组合 7 个。 结论:经络理 论辨治失眠患者,核心穴位处方为百会、神门、三阴交,治疗以督脉上穴位相关性最强,通过不同的穴位处方组合, 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递质,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利用针型温度传感针,对32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2cm的非经对照点共5个水平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进行了检测,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其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都较高,说明该部位的能量代谢可能较为旺盛,这可能是产生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12.
陈晓军  陈利芳  陈勤  方针 《中国针灸》2012,32(4):289-292
目的:验证督脉、膀胱经头部三线排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头针排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头针排刺组从前发际至枕骨粗隆之间的督脉、膀胱经三线行排刺法,常规针刺组穴取印堂、风池、四神聪透百会、神庭透上星,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治疗8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于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头针排刺组总有效率为76.7%(23/3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43.3%(13/30,P<0.05);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且对MMSE评分的改善程度头针排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督脉、膀胱经头部三线排刺法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督脉和心包经刮痧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采用刮痧疗法施术督脉和心包经,对照组采用口服安眠药物艾司唑仑治疗。治疗15 d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愈率为31.3%,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和心包经刮痧疗法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效果明显优于口服安眠药物艾司唑仑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外周阻断"的观点,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对59例患者在针刺昆仑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承扶、肾俞、膈俞,以压迫3穴旁开1cm处作为对照组,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针刺同时压迫穴位可明显阻断针效,而压迫对照组则不能阻断针效,均P<0.01.结论: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穴位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可能确实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相似文献   

15.
针刺辅助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选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莉  赵百孝 《中医杂志》2012,53(19):1681-1683
目的 研究针刺辅助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20部针灸著作及198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美国国立生物医学中心(PubMed)针刺麻醉或针药复合麻醉应用于颅脑外科手术的文献57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312篇,总结针刺辅助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文献的穴位应用频次、穴位选用情况及经络使用情况.结果 使用频数排名前10位的体穴由高到低依次是:风池、安眠、鱼腰、攒竹、率谷、颔厌、金门、太冲、上星、颧髎;穴位选用以近端取穴、循经远端取穴、耳穴为主;经络的选用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结论 颅脑外科针麻手术采用手术部位近端(局部)与远端(循经或在神经节段的远端)的配合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强开颅针麻的麻醉效果,并符合针刺麻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经络的本质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柳青 《光明中医》2009,24(8):1560-1563
经络的本质.方法:将研究结果以及前人对气功功能态脑电波的检测;气功师内气外放的测量;针灸治疗与脑电(化学)变化的实验;对"经气"的测定,"经气"运行;经络现象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对经络穴位组织形态的假说等进行综合分析.结论:经络的本质是人体已知的形态结构组织,未知的大脑信,息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7.
从跷脉和脑府相连,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脉、阳跷为足太阳之别脉,跷脉主司肢体运动,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阴缓而阳急,跷脉有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的生理功能等方面,论述跷脉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性,从而为从跷脉辨治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抑郁症临床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抑郁症临床文献的研究,探寻临床治疗更年期抑郁症常用腧穴及经络。方法:借鉴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相关方法,对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常用腧穴及经络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目前临床上治疗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所选取的穴位中以百会、三阴交、太冲、心俞使用频率最高,膀胱经、督脉、经外奇穴及脾经应用最为广泛。结论: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疗效肯定,应加强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便于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用穴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相关文献。纳入文献数据经规范化处理后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涉及的腧穴、腧穴归经、归属特定穴进行分类整理,采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3篇,涉及93首针灸处方,包含十四经穴154个、经外奇穴9个,用穴总频次1047次。涉及的高频腧穴有足三里(43次)、阳陵泉(42次)、三阴交(40次)、合谷(39次)、曲池(36次)等,涉及的特定穴以交会穴的用穴数和频次最多,十四经脉中阳经使用频率(72.60%)明显多于阴经(27.40%),以膀胱经用穴数和频次最多。高频腧穴可聚为6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曲池→合谷"为最常用腧穴配伍。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注重通补结合,取穴以阳经腧穴为主,尤以膀胱经、督脉、阳明经为重,多使用特定穴以调整脏腑,大致从补益肝肾、醒脑开窍、补血养心、活血通络、熄风舒筋、温阳补髓6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