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成人肱骨骨髓腔的解剖特征 ,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祛  4 0根成人肱骨标本矢状切开 ,观察髓腔形态 ,并测量一些数值。结果 髓腔似漏斗状 ;肱骨髓腔平均长 (2 7 6 4± 1 4 8)cm ;狭窄处位于髓腔中点下 10cm处。结论 行肱骨内固定时 ,应考虑肱骨髓腔长度、狭窄部和髓腔弧度 ,以免造成新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3.
胫骨骨髓腔的X线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胫骨骨髓腔解剖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5根成人胫骨标本摄取正侧位X线平片,并定义一系列测量参数进行测量。结果胫骨骨髓腔平均全长为(29.4±1.9)cm;髓腔狭段长度为(6.5±1.2)cm,上下开口指数分别为10.0±2.9和8.5±2.6;胫骨骨髓腔中心线向后的弧度平均为2.6°±1.4°。结论①髓内钉固定应限于胫骨狭点附近占胫骨骨髓腔全长1/5~2/5范围内的骨折;②交锁钉一期动态固定的骨折范围应限于胫骨狭段范围的骨折;③胫骨下段骨折适合逆向穿钉固定;④胫骨骨髓腔的弧度变化应成为髓内钉设计的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4.
股骨骨髓腔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相似文献   

5.
肱骨上端骨髓腔尖部的X线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肱骨上端骨髓腔尖部发育的形态特征,并对其位置进行定量分析。材料与方法:随机对10~93岁177例(男90例,女87例)汉族人拍摄双肩部X线片。观察肱骨发育在X线片上的表现,测量肱骨上端骨松质长度,计算肱骨上端骨松质指数。结果:肱骨上端骨髓腔尖部在X线上表现为“突变型”和“过渡型”两种形态。肱骨上端骨松质和蔗和骨松质数均随年龄的增大逐渐减小。结论:应根据肱骨上骨髓腔发育的不同形态特征来判断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量了30块成人股骨的长度,骨髓腔长度及内径。骨髓腔的长度为28.86±2.79cm,其最狭窄部位在股骨中段,最小径为9.86±1.20mm。股骨长度与骨髓腔长度明显相关(P(0.001),回归方程为Y=-4.0543+0.8516X,为骨外科髓内钉术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7.
肱骨后侧切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肱骨后侧切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陈传功①王全贵①肱骨中下段骨折致桡神经损伤者屡见,桡神经损伤的发病率约为2%~8%[1]。切开复位内固定致医源性损伤者也时有发生。根据Ger-win10例前臂后侧尸体解剖研究的结果,我们通过13例肱骨中下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应用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013年,应用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中下段骨折18例,根据AO分型,其中A型6例,B型5例,C型7例。采用患肢同侧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前外侧入路,显露桡神经,骨折复位后钢板放置于肱骨中下段前外侧固定。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全部患者骨性愈合,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肩、肘关节功能优良率100%。结论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是一种治疗成年人肱骨近中下段骨折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肱骨髓腔的形态学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髓内钉的研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分别以防腐湿肱骨 ,新鲜肱骨和干肱骨为材料 ,用牙托树脂灌铸成型后测量其内径 ;用螺旋CT测量活体肱骨髓腔内径 ,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观察各组数据的相关性关系。结果 :肱骨髓腔在中上 2 /3接近不规则圆柱体 ,自中下 1/3开始在矢状面上有一向前为 (8.8± 0 .3 )°的弧度。在桡神经沟部位的单侧骨密质最厚 (6.0± 1.5 )mm。髓腔最狭窄的部位在肱骨中下 1/3左右 ,其冠状径、矢状径在 7~ 8mm左右。分组统计结果证明 ,防腐湿肱骨的形态与新鲜肱骨无差别 ,干肱骨的形态与其他组差别显著 ,CT实测结果在大部分平面上与防腐湿肱骨及新鲜肱骨的结果无显著差别 ,与干肱骨组差别显著。结论 :肱骨髓内形状大体上接近于不规则圆柱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胫骨后肌神经血管蒂为肌瓣移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30侧人下肢标本上进行了显微解剖并观察了胫骨后肌神经、血管的关系。结果 :胫骨后肌神经起自胫神经 ,始部横径左侧 1.30± 0 .0 5( 1.0 2~ 1.68)mm;右侧 1.36± 0 .0 7( 1.0 2~ 1.98) mm。蒂长左侧 3.2 1± 0 .33( 1.82~ 5.60 ) cm;右侧 3.0 5± 0 .19( 1.80~ 4 .16)cm。伴行动脉外径左侧 1.36± 0 .12 ( 1.0 2~ 2 .38) mm;右侧 1.50± 0 .10 ( 1.0 2~ 2 .36) mm。结论 :选用以神经肌支和伴行血管为蒂的胫骨后肌神经血管蒂可转位修复因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损伤引起的小腿外侧群、前群肌瘫痪  相似文献   

11.
下腔静脉的应用解剖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龚斌  费军 《解剖学杂志》1990,13(1):43-46
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解剖观察了①下腔静脉的起点、各段的外径长度、各段前后方动静脉跨过的情况。②特别是第三段(腔静脉窝段)的形态变化和肝静脉开口的情况。对肝外科手术及超声波检查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2.
脾的形态及其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测量统计了己固定的正常脾200例,结果如下:脾的度量,测得均值。成人脾长9.70±2.68,宽6.89±1.28。厚3.5±1.18厘米;儿童脾长6.41±1.24,宽3.91±1.03.厚1.93±0.59cm.脾的外形受各种因素影响变化较大,按外形投影图分为三角形106例(53.0±3.53%)。长圆形85例(42.5±3.50%),圆形9例(4.5±1.50%),脾的切迹与分叶,前上缘切迹1个者42例(21.0±2.88%),2个者66例(33.0±3.32%)3个者47例(23.5±2.99%),4个者19例,(9.5±2.10%),无切迹者15例(7.5±1089%),后下缘无切迹者124例(62.0±3.25%)。1个者54例(27.0±3014%)。多者达3个;脾分叶者24例(12.0±2.3%),副脾在脾门处出现8个(4%)。  相似文献   

13.
腹腔淋巴结群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30例(男13,女17)成人尸体上对腹腔淋巴结群的分布、位置.形态、数目,大小进行了解剖观察与测量。腹腔淋巴结1~3个,长9.46±0.70mm,宽4.81±0.32mm,厚2.28±0.15mm;胸腔左淋巴结1~3个,长8.95±O.48mm,宽4.31±0.22mm,厚2.20±0.17mm;腹腔右淋巴结1~3个,长11.05±0.85mm,宽5.21±0.42mm,厚2.09±O.17mm;腹腔上左淋巴锗1~4个,长9.34±0.50mm,宽4.96±0.31mm,厚2.45±0.19mm;胸腔上右淋巴结1~4个,长9.20±0.86mm,宽4.93±0.48mm,厚2.39±0.27mm。本文还讨论了该淋巴结群与胃癌根治II手术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观察新生儿标本152侧,发现变异臂丛24侧,占15.8%。其中根变异型,缺少C_5根2侧;缺T_1根4侧。联系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其它尚有干,股束变异型,均与应用解剖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睾丸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0具男性成年尸体60侧睾丸静脉的解剖学资料验证了左睾丸静脉常见曲张的原因,并为临床上治疗睾丸静脉曲张及乳糜尿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专供研究用的21具(42侧)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背浅静脉及其瓣膜,发现大、小隐静脉足背段瓣膜数分别为2.8个和1.4个;在第一~四跖背静脉汇入口处瓣膜出现率分别为70.0%,53.3%,85.3%,77.8%,在共干型的跖背静脉内瓣膜出现率达100%;在直径小于2mm的跖背静脉也观测到瓣膜。本文认为足背静脉(弓)作为移植体(静脉动脉化)来修复掌浅弓缺损可以减少临床修复掌浅弓手术的复杂性。但应充分重视足背静脉(弓)内及跖背静脉汇入口处的静脉瓣。  相似文献   

17.
对100例成人颅骨枕外隆凸,左、右乳突三点之间的区域进行了观察,即定名此区域为枕乳三角。测量了该三角的边长,该三角呈等腰三角形68%,等边三角形15及不等边三角形31%。同时在该三角上确定颅骨钻孔点,为临床神经内科,小脑出血,颅骨钻孔抽吸血肿找到了最佳钻孔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观察了30例成人支气管动脉的数目、起始、长度、走行和分布,着重观察了支气管动脉在起始处的外径、高度、角度、方向和它与胸主动脉壁的关系,为临床支气管动脉造影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上颌神经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上颌神经行程和毗邻关系的观察,为上颌神经痛的手术入路和止血提供有关形态学依据。材料采用正常成年人头颅标本32侧。方法:打开上颌窦的上外侧壁,眶的外侧壁和下壁并去除翼腭伯后壁,  相似文献   

20.
第1-4对肋间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2具成人尸体上解剖观察了第14对肋间静脉间的组合型式、交通支、上、下端的汇入处及瓣膜发现第一肋间静脉经肋骨小头下向上可汇入椎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其中以椎静脉为主(右侧40.63%左侧37.5%),汇入处外径右侧2.03±0.76mm,左侧2.13±0.91mm。第1-4对肋间静脉间的组合型式也相当复杂。右侧以第二与第三肋间静脉共干江入夺静脉弓较多,占28.13%,汇入处外径4.36±2.12mm。左侧以第二,第三和第四肋间静脉共干汇入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较多,占37.5%,汇入处外径2.56±1.71mm。同侧第1-4肋间静脉之间的纵行交通支左侧有19支(占59.4%),右侧有10支(占31.3%),主要是第一与第二肋间静脉之间的交通支。静脉内瓣膜较少(右侧19处,左侧11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