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气化失调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是养生和治未病的关键环节,“过则不及”和“中病量勿太过”以及“物极必反”都揭示了养生保健的“后天”效应是延年益寿的不二法则。“风水”是一个生态人居环境的传统概念,“风流”是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风险”是人生和健康的危险信息,“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集合,构成了中医“形神一体”的最高医疗保健模式。气化调控和“碳氢氧”平衡的内在联系,提示了中医“水火”理论的深层次涵义。气化在风水及意识流层次,尤其是在“精气神”思维中,天气人气的气化辨证理念横贯“天人合一”和“形神一体”。医疗保健要重视营养,意识,生活方式三要素。从“治未病”层次,调控人体气血平衡,碳水平衡,以气化调控为中心靶点,多层次,多靶点,依据中医药“君臣佐使”和标本兼治原则辨证施治。意识决定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气化中的“质能转换”是“精气神”平衡的内在调控,“天人相应”中的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气化的自控和调谐,构成了以“气化”为特点“形神合一”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模式。“治未病”重点在于营养和意识的自我保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科学的医疗观,是完善和发展医疗保健模式的必然趋势。人体气化和生活方式的无序和紊乱是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管理”是主宰人体气化和意识理念有序运行的利器及有效方法论,在健康的自我管理及临床医疗管理中,管理思维是克服亚健康及治未病的关键。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空气的湿度和气温以及气压是影响人体肺呼吸和细胞呼吸的关键因素。中医所讲的气,是从营养到意识,从新陈代谢到基因变异和重组并从“精气神”层面的全方位和整体的自我调控过程。食疗和药疗以及非药物疗法,具有同样作用。  相似文献   

2.
气,风水,意识流。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气化和质能转换,体现在整个八纲辨证中,气分阴阳,阴阳和五行之气的转化,无不是在“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中辨证。“数、气、理”,“精气神”和形神合一,构成中医气化理论的基础。气化,风水,意识流。中医在动态中把握生命的健康和辨证施治。气的流动状态为风,水火的自然博弈和宜居环境为风水;不同的地理和天气变化构成风光各异的自然风景观,房前屋后,窗里窗外具有明显的自然差异和人居环境,正确认识和把握气化,风水,意识流对健康的作用,对理解中医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把握气化,风水,意识流的辨证施治对人类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冥想”,只是雕虫小技,如今在西方医学成为主流思维。中医博大精深的“精气神一体”和治未病理论,必将为新医疗模式的形成作出贡献。辨证施治中的中药治疗,尤如“组合拳”,一招一式,拳到意到,真所谓“得意不忘形”,形神合一。遣方用药,既有战略层面,又有战术层面,君臣佐使方药兼备。中医用科学发展的整体理念及辨证施治方略,更有“管理”的高位治未病理论,无论在医疗保健模式中,还是医疗保健事业中,中医理论将是至高无上的。以气为本,形神合一,是中医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治未病是医疗保健的基础和必然趋势。医者,易也。医则调身,易则调神。精气神一体,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和根本。  相似文献   

3.
“高碳”既是高热量又是人体酸性体质的主要病因,低氧和氧化应激增加是其并发症,葡萄糖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人体气血平衡失调及湿证和“气血湿炎虚”五证形成的关键。碳平衡失调直接引发了气化和人体新陈代谢平衡紊乱的链锁反应。气血水火平衡失调既是阴阳平衡失调,也是人体气化失调。“碳氢氧”既是构成“基因”即DNA的化学元素,又是人体气化和新陈代谢的辨证要点。营养,理念,生活方式以及生物,心理,社会的内因和外因是影响人体健康及中医治未病的不二法则。以人为本就是以气为本,是从“精气神”层次及“形神合一”层次的整体医疗保健理念。人体气化和新陈代谢同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一样,尤其是代谢性综合征,“天人合一”理念贯穿疾病的发生和康复及辨证施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氧和二氧化碳平衡,酸碱平衡,“中病量勿太过”的养生保健原则,对过度治疗和治疗不及时或失度,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内容,中医治未病同样是养生保健和亚健康医疗保健的关键。用“基因全息理论”和“太极全息数据库”理论指导临床膳食和辨证施治,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非体力劳动者,小麦面粉作为高淀粉、高糖、高热量、高摄入量的大众必需主食品,尤其对中老年亚健康人群,因其易形成持续性的高血糖状态,且是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故建议限量食用。进食七分饱,饮食有节,供需平衡是食疗养生的重要环节,修心节食,节食不是饥饿疗法,是适量摄入;矫枉过正,也是适量摄入,这同样适用于“进化论”的适者生存法则及“中病量勿太过”的中医养生法则。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中华食疗文化和美食文化及健康食谱是食疗养生的主要内容。亚健康治未病关口前移,就是要在修心养生保健层次,从思想上重视食疗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思想压力对食欲的影响。适量摄入,营养也。过量则为垃圾食品。修心节食,“得意而不忘形”,形神合一。低淀粉、低糖、低热量、高纤维的营养膳食结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人的保健和长寿。营养是人力资源的物质基础,又同智力关糸密切,中医“气”既是营养概念又是一个力学及体力和智力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中医扶阳养生主要包括温补阳气、疏通阳气、固藏阳气等,旨在调养人体的阳气,以达"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健康长寿。扶阳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实施扶正祛邪、治未病的有效途径。扶阳养生主要适用于阳气虚衰之人、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6.
刀耕火种,炎帝获嘉禾,阳光雨露伴随着人类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人体61%为水,33%为热能。水火平衡成为生命的基本代谢过程。缺氧和酸性体质形成人体疾病的根本病因,“阳虚阴盛”构成人类疾病的基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日常生活中,“吃出营养,走出健康,活出幸福,休闲娱乐,辨证施膳,散步健体。”君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在于运动。把握“水属阴,火属阳,阳主阴从,水火平衡”的辨证施膳治未病原则。“天人相应,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和辨证医学理论,必将推动新的医学保健模式的诞生和普及。人体微生物同人体细胞共同组成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微生态,同人体免疫功能和营养供给密切相关,肠道益生菌群同胃肠功能及脾胃状态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饮食有节,散步娱乐是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辨证施膳治未病的医疗保健模式,更使“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的治则得到普及和推广。“脾胃一气一人体微生态圈”是精气神和气血神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消化吸收利用从理化过程到生物利用的过程。生物利用过程由人体微生态圈到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体微生态的肠微生态益生菌群效应,尤如中医的“中焦”功能。疾病的侵袭通过肠微生态到人体微生态圈直至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病理过程。“治未病”同样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膳食营养是生命的基础。饮食有节和辨证施膳及散步和自由运动即有限度的随意锻炼,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治未病不但造福于当代,同样从遗传学层次讲,更重要的是造福后代。医疗保健治未病,“修身养性,性命双修”,个人修为在自己。严格的自律精神,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休闲娱乐三位一体,是辨证施膳治未病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刀耕火种,炎帝获嘉禾,阳光雨露伴随着人类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人体61%为水,33%为热能。水火平衡成为生命的基本代谢过程。缺氧和酸性体质形成人体疾病的根本病因,“阳虚阴盛”构成人类疾病的基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日常生活中,“吃出营养,走出健康,活出幸福,休闲娱乐,辨证施膳,散步健体。”君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在于运动。把握“水属阴,火属阳,阳主阴从,水火平衡”的辨证施膳治未病原则。“天人相应,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和辨证医学理论,必将推动新的医学保健模式的诞生和普及。人体微生物同人体细胞共同组成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微生态,同人体免疫功能和营养供给密切相关,肠道益生菌群同胃肠功能及脾胃状态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饮食有节,散步娱乐是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辨证施膳治未病的医疗保健模式,更使“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的治则得到普及和推广。“脾胃-气-人体微生态圈”是精气神和气血神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消化吸收利用从理化过程到生物利用的过程。生物利用过程由人体微生态圈到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体微生态的肠微生态益生菌群效应,尤如中医的“中焦”功能。疾病的侵袭通过肠微生态到人体微生态圈直至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病理过程。“治未病”同样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膳食营养是生命的基础。饮食有节和辨证施膳及散步和自由运动即有限度的随意锻炼,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治未病不但造福于当代,同样从遗传学层次讲,更重要的是造福后代。医疗保健治未病,“修身养性,性命双修”,个人修为在自己。严格的自律精神,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休闲娱乐三位一体,是辨证施膳治未病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饮食,活动,意识既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临床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临床生物医疗模式必将为全方位和较为完善有效的医疗保健模式所取代。治未病的辨证施治,必将推动临床辨证施治水平的提高。临床营养,意识医学作为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的早期并表现在整个病情的恶化和康复过程。治未病中的辨证施治同样是临床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在于运动,一“勤”天下无难事,生活方式中的勤和俭,是克服“奢侈贪懒”的一剂良药,也是养生保健的必备良方。这就是力崇勤俭之德。克勤克俭,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也是修身养性。勤俭合一,言行一体,勤俭是生命的基础,勤俭是亚健治未病的必要措施,也是健康长寿的必由之路。勤行俭食必将成为修身养心的自律和辨证养生的不二法则。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福州市中医院高度重视中医“治未病”科普宣传工作,在院内外充分利用各种场所,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对病人、群众进行养生保健、预防为先思想观念的普及教育,提高他们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解,同时为疾病的预防与亚健康的干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0.
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述亚健康的概念与范畴及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与范畴的基础上,论述了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开展亚健康的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及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在决定个体健康的要素中,生活方式约占60%,环境和遗传因素占30%,而医疗干预仅占10%。中华文化和治未病理念中很早就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人不学,不知义。”养生保健中,中医更强调“性命双修”“性”指精神和道德修为,“命”指身体健康。从胎教到医疗保健,基因全息理论和精气神医疗模式,尤其是精神信息的作用,是医疗保健模式中的重中之重。务必引起重视。人生观和医疗观暨基因全息理论决定生活方式和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亚健康人群逐年增加,笔者从中医学角度运用“治未病”学说分几点来探讨对其的调治方法。中医历来十分重视预防、养生、治未病,在三千年前的帛书上就有记载,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治采病”思想对现代医学特别是在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应用中的指导作用优势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3.
蒋瑞 《光明中医》2000,15(2):9-13
论文提要:本文在把握先秦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对《黄帝内经》首倡的“治未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①重视治未病是我国医学的重要传统;②治未病学说是建立在阴阳理论基础之上的;③治未病所以可行,关键在于何持阴阳平衡;④治未病可通过养生保健与医疗保健两类途径达到目的。最后,作为文章的主要归宿,本文强调了治未病是中医的无可比拟的长处,认为未来中医应加大力度研究与推行治未病。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养生的重要思想。亚健康,是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对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以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现代亚健康调理的策略,从调理原则、调理阶段、调理方法等各个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亚健康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中医所认为的人体阴阳失衡的早期体现。其概念的正式提出与传统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亚健康情绪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影响,探索情绪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引导与调控情绪对疾病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防治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故可从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探析亚健康状态的辨识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民以食为天,人之初性本善,后天营养过剩,“氧化应激”不但导致代谢综合征,并使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精气神气化失衡。从氧化应激到氧化应激窗口有一个可长可短的“时间段”,在此阶段的“气血湿炎虚”辨证施治,就是中医“治未病”的过程,性命双修和形神合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对人类和个体的主导性,全息基因理论的遗传性,基因并不是简单的元素组合和重组,也不是简单的细胞克隆,与此相应的基因信息的遗传功能,在人体潜意识的拓展中和辨证施治中是非常重要的。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经验可以遗传,痴呆可以遗传,聪明才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遗传;虽然这种遗传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框架性和拓展及远景。个体的差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后天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机械思维范式”不能适合这种理念,“辨证思维”范式才是医疗保健事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及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涛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0):29-30
1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中医虽无亚健康这一名词,但对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早有研究,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论述正是今人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是对亚健康状态的很好描述。中医学认为机体是一个自身调节、自身平衡、自身恢复、自身建设的系统,早在《内经》云“阴平阳密,精神乃至……”人体正常情况下维持着阴阳气血,升降出入动静相对平衡状态。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亚健康防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分析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原因及机理,阐述中医理论对亚健康的认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系。结果: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以及其他中医特色疗法防治亚健康,疗效显著。结论: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安全有效,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预防医学的世纪,亚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中医历来十分重视预防、养生、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现代医学特别是在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应用中的指导作用,优势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提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基于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思想,运用中医学养生理论,指导糖尿病患者饮食起居、四时情志等,以协调其阴阳、精气神,从而达到协同治疗,较好控制病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