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道微生态系统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周连鸿 《胃肠病学》2003,8(1):35-37
一、历史 300多年前(1676年),荷兰人吕文胡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原始显微镜(放大300倍),同时写信给英国皇家学会,宣告他在水中发现了“小动物世界”。实际上,他是原生动物学和细菌学的奠基人。吕文胡克享年91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酒精性脂肪肝(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丰度差异。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本院消化内科经NAFLD和AFL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评估后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健康组、NAFLD组及AFLD组各20例,通过绝对定量PCR检测研究对象粪便中乳酸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大肠杆菌的细菌丰度,同时检测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水平和计算BMI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水平及BMI值在NAFLD组、AFLD组明显升高(P<0.05),且尿酸在AFLD组较NAFLD组明显升高(P<0.05);乳酸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丰度在NAFLD组、AFLD组明显减少(P<0.05),且拟杆菌丰度在AFLD组较NAFLD组明显减少(P<0.05);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大肠杆菌丰度在NAFLD组、AFLD组明显增多(P<0.05),且粪肠球菌、大肠杆菌丰度在AFLD组较NAFLD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NAFLD及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大肠杆菌、屎肠...  相似文献   

3.
4.
5.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目前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但其分期不同,预后差异较大,早发现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预后.目前CRC主要筛查手段为肠镜检查,但部分患者不易接受.近期较多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与CRC的发生有关,CRC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在发生癌变前可能经过数十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OPD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变化,及其与COPD急性发作频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稳定期COPD患者(A组)和40例健康对照(B组)的粪便,进行细菌DNA抽提,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计算每克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拷贝数。结果 A组和B组每g粪便中双歧杆菌属拷贝数分别为13.030±1.185、13.418±1.411(P=0.0243),乳酸杆菌属拷贝数分别为10.793±1.166、11.430±2.230(P=0.0144);40例COPD患者近三年急性发作平均次数为2.6次/年,每克粪便中双歧杆菌拷贝数的对数与年平均急性发作次数呈负相关,r=-0.3249,P=0.0382。结论 COPD患者肠道益生菌群明显少于正常人,且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与COPD急性发作率相关。  相似文献   

7.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广谱抗生素问世,细菌感染仍是造成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临床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辅助疗法预防.双歧杆菌具有抑制肠道有害菌及增强免疫的作用,我院对早产儿口服双歧杆菌--丽珠肠乐预防感染性疾病,效果明显,现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影响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发生与发展。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可以作为肠道中其他病原体或感染的屏障,并通过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来调节炎症。肠道菌群与肿瘤相关的肠道炎症有关,还可以调节宿主对抗肿瘤药物的反应。本文讨论肠道菌群的作用,及其在抗癌治疗中的协同作用。背景CRC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率居第三,死亡率居第二。  相似文献   

9.
唐琳  刘波 《山东医药》2022,62(10):101-104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和功能的改变与很多疾病密切相关,如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道肿瘤等.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菌群移位、驱动-乘客模型、毒性肠道细菌模型等机制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而补充膳食纤维与益生菌,应用肠道微生物移植技术可通过抑制肿瘤血...  相似文献   

10.
遵循TME理念〔1〕的低位前切除术及吻合器的广泛采用,保肛手术已成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常规术式。Nakahara等〔2〕研究发现,所有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前切除术后均有肠道功能紊乱和频繁排便等症状,患者生活质量较差,而通过肛肠功能测定明确老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报道较少。本文从着重观察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前及术后肠道功能变化,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紊乱的机制及制定相应治疗对策提供资料。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收集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因中低位直肠癌入院并行直肠癌前切除术的老年患者,肿物下极锯距齿…  相似文献   

11.
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大量的微生物构成.肠道菌群和人类健康与疾病密切相关,且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肠道菌群之间相互作用,同时与机体共同维持消化,吸收,代谢等功能.近年来,肠道菌群始终是研究的一大热点,有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发病机制及防治作用进行综述,为结直肠癌的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异麦芽低聚糖在体内和体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麦芽低聚糖是一类能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可溶性功能性低聚糖或称寡糖,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也称双歧因子;由于人体肠道中没有水解这些低聚糖的酶系统,因此它们不能被消化而直接进入大肠,促进双歧杆菌成倍增殖,抑制多种致病菌生长,改善肠道菌群,润肠通便,减少肠道内腐败物质与毒素的生成,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代谢平衡的调节。本实验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证明异麦芽低聚糖明显促进双歧杆菌生长,为异麦芽低聚糖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多数是位于腹膜返折以下的低位直肠癌。近年来,随着直肠癌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率在逐年上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保肛术式有低位前切除术(LAR)、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等,但保肛术后出现的各种肛门功能问题一直困扰着患者和医生。笔者通过回顾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就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影响肛门功能的因素及处理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初步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特点及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北京某三甲医院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66例,将血管狭窄≥50%的36例作为冠心病组,血管狭窄<30%的3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大便进行处理,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样本肠道菌群结构.结果 Alpha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对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的手术前后精心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精心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对并发症的预防与及时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司世同  张涛 《山东医药》2001,41(18):57-58
直肠癌 Dixon术后局部复发是直肠癌术后的主要死因之一。近年来 ,由于保肛手术有增多趋势 ,这也增加了局部复发的危险性。临床上多数学者主张行全直肠系膜切除 ,虽能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 ,但仍时有发生。自 1986~ 1996年 ,我院共收治直肠癌 689例 ,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盆腔内吻合术 160例 ,术后局部复发 8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 8例术后局部复发患者中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2 8~ 73岁 ,平均 4 8岁。肿瘤远切缘距离均为 3~5 cm,病理组织学类型 :粘液腺癌 3例 ,低分化腺癌 3例 ,印戒细胞癌 2例。术后复发时间为 6~ 18个月 ,平均…  相似文献   

18.
1998-2007年,我们对女性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1ME)联合后盆腔脏器切除术(PPE)28例,疗效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结直肠癌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常见的致命癌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衡与结直肠癌(CRC)之间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在结直肠癌中的相关机制,通过一些突出的微生物如pks+大肠杆菌、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TBF)、核梭杆菌(F.nucleatum)、粪球杆菌来讨论肠道微生物活动与致癌作用联系起来的具体机制如DNA损伤、炎症、免疫、氧化应激、代谢物调节等,对未来肠道微生物群临床干预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青春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75只BABL/C小鼠均分为5组并给予相应处理,其中4组为实验组,分别为:青春双歧杆菌BF0624治疗组(B组)、嗜酸乳杆菌LT0637治疗组(L组)、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S组)、0.9%氯化钠对照组(NS组);另设正常对照组(N组).实验组小鼠用4%葡聚糖硫酸钠造模,N组则饮用0.9%氯化钠溶液.实验期间每天记录动物体重、大便隐血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在第4、6、8天各组各处死5只小鼠,分离结肠,测量其长度,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逆转录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测定热休克蛋白(HSP)70、糖皮质激素受体(GR)、白细胞介素(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 青春双歧杆菌BF0624和嗜酸乳杆菌LT0637能缓解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的肠道炎性反应,第3天时L组小鼠DAI积分(1.8±0.4)低于NS组(2.8±1.0),从第5天开始各治疗组DAI均明显降低.B组、L组、S组第8天时结肠长度分别为(9.0±0.6)、(9.3±0.6)、(8.8±1.1)cm,均大于NS组[(8.1±0.6)cm,P值均<0.05].第8天时L组小鼠结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明显改善(组织学评分6.0±1.0).B组和L组IL-10和HSP70表达上调,TNF-α表达下调,GR无变化.结论 青春双歧杆菌BF0624和嗜酸乳杆菌LT0637均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益生菌的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HSP70和IL-10以及下调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