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观察Oxford活动型半月板单髁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采用Oxford活动型半月板单髁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60~75岁,中位数63岁。患者体质量55~65 kg,中位数57 kg;体质量指数18~26 kg·m-2,中位数23 kg·m-2。左侧12例,右侧9例。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均疼痛,站起和负重行走时加重,膝关节活动轻微受限;膝关节活动度90°~105°,中位数96°;内翻畸形5°~15°,中位数9°;均为伸直位内翻畸形,屈曲90°时内翻畸形消失;髌股关节研磨试验阳性2例,阴性19例。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均变窄或消失。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中位数2年。假体位置良好,均无假体脱位、假体周围感染、脂肪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94.38°±3.53°提高至术后1周121.29°±7.45°、术后1年128.43°±5.93°。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标准评价疗效,膝关节评分由术前(53.19±4.77)分提高至术后1周(86.14±3.75)分、术后1年(87.24±4.37)分,患者功能评分由术前(47.14±4.52)分提高至术后1周(85.52±3.94)分、术后1年(86.67±3.97)分。结论:采用Oxford活动型半月板单髁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能够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红花化瘀汤薰蒸联合理筋手法在膝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膝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72例,男29例,女43例;年龄59~78岁,中位数69.5岁;左侧24例,右侧33例,双侧15例;病程5~10年,中位数6.5年.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红花化瘀汤薰蒸联合理筋手法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理筋手法进行康复治疗;共治疗1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测量2组患者患膝关节活动度,并依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膝进行评分.结果: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患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809,P=0.000),存在时间效应;2组患者间患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68,P=0.000),存在分组效应;术前2组患者间患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250°±11.560°,90.140°±11.090°;t=1.131,P=1.000);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115.159°±6.534°,100.884°±9.024°;t=7.650,P=0.000);术后6个月,2组患者间患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614°±4.999°,117.558°±7.018°;t=2.709,P=0.108);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1.344,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患膝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59,P=0.002),存在时间效应;2组患者间患膝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8,P=0.002),存在分组效应;术前2组患者间患膝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318±10.108)分,(38.256±13.093)分;t=0.557,P=1.000];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膝评分高于对照组[(85.250±4.309)分,(76.140±6.364)分;t=5.411,P=0.000);术后6个月,2组患者间患膝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273±4.321)分,(87.280±4.435)分;t=0.383,P=1.000);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9.725,P=0.000).结论:采用红花化瘀汤薰蒸联合理筋手法对膝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膝功能恢复,近期疗效优于单纯理筋手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和膝前正中旁侧入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TKA治疗60例(股内侧肌下入路组),采用膝前正中旁侧入路TKA治疗60例(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失血量、手术时间、初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结果:(1)一般指标。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初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12.45±1.00)cm,(16.00±0.89)cm,t=-12.056,P=0.000;(2.35±0.40)d,(3.43±0.47)d,t=-7.816,P=0.000;(8.60±1.27)d,(9.85±0.88)d,t=-3.618,P=0.001],失血量少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375.85±12.51)mL,(396.25±7.93)mL,t=-6.161,P=0.000],手术时间长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74.65±4.89)min,(64.30±7.74)min,t=5.746,P=0.000]。(2)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9.907,P=0.000);2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077,P=0.787);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0.021,P=0.000);2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F=0.951,P=0.000;F=0.269,P=0.000);但2组的下降趋势不完全一致;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0±0.64)分,(5.70±0.73)分,t=0.919,P=0.364;(2.70±0.47)分,(2.90±0.31)分,t=1.592,P=0.120;(2.05±0.76)分,(2.20±0.41)分,t=0.777,P=0.442;(1.55±0.51)分,(1.80±0.41)分,t=1.707,P=0.096];术后3 d股内侧肌下入路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4.10±0.79)分,(4.55±0.51)分,t=2.143,P=0.039]。(3)膝关节活动度。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1.204,P=0.000);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782,P=0.921);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5.367,P=0.000);2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均呈上升趋势(F=7.541,P=0.000;F=6.247,P=0.000);但2组的上升趋势不完全一致;术前及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50°±6.51°,52.35°±5.87°,t=1.853,P=0.072;110.25°±3.43°,105.50°±3.20°,t=4.525,P=0.096);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股内侧肌下入路组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67.00°±2.99°,63.00°±2.51°,t=4.579,P=0.000;97.70°±5.49°,93.72°±6.46°,t=2.083,P=0.044;103.75°±2.75°,100.00°±2.29°,t=4.682,P=0.000)。(4)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6.513,P=0.000);2组患者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954,P=0.74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6.7821,P=0.000);2组患者手术前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呈上升趋势(F=12.235,P=0.000;F=10.907,P=0.000);但2组的上升趋势不完全一致;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2组患者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0±4.76)分,(60.50±3.59)分,t=0.375,P=0.710;(82.35±2.50)分,(80.50±4.26)分,t=1.675,P=0.102;(87.20±1.47)分,(86.35±1.27)分,t=1.956,P=0.058];术后3 d、术后1个月,股内侧肌下入路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72.25±4.13)分,(68.75±6.04)分,t=2.139,P=0.039;(76.50±5.16)分,(73.25±3.35)分,t=2.363,P=0.023]。(5)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末次随访时,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高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76.55±2.65)分,(74.40±3.00)分,t=2.405,P=0.021]。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TKA相比,短期临床疗效较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切口长度、初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但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凝血因子替代疗法联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甲型血友病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采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联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20例甲型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 ~ 57岁,中位数39岁.FⅧ抗体均阴性.所有患者膝关节均屈曲挛缩畸形,膝关节活动均明显受限.术前膝关节伸直17.3°±11.2°、屈曲83.3°±10.8°,HSS评分(48.7±9.7)分.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12个月,中位数10个月.14例采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6例采用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2例出现关节内血肿,通过调整凝血因子用量和行血肿抽吸术后血肿消失;2例发生异位骨化.均无关节松动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膝关节伸直1.7°±2.4°、屈曲96.4°±3.3°,膝关节HSS评分(72.8±3.0)分;术后6个月膝关节伸直1.1°±1.7°、屈曲108.9°±5.3°,HSS评分(89.6±3.0)分.结论:采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联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甲型血友病性膝关节炎,可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于严重的膝关节畸形患者和特殊疾病膝关节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难度较大,对手术技术的要求较高。膝关节周围截骨术、单髁置换术等膝关节手术失败的患者,由于原手术切口、内植物的存在及术后骨性标志变化等因素,其全膝关节置换术也较复杂。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关节不稳、骨缺损、深部感染、伸膝装置破坏等并发症,或出现活动衬垫型假体聚乙烯垫脱出,需要行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时,处理起来亦相当棘手。不同限制程度的膝关节假体的出现及计算机导航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复杂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但仍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经验,术前充分认识患膝情况和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对膝关节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操作工具的应用非常熟悉,采取正确的手术策略,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依照运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起患者疲劳和加重患膝疼痛为度,为22例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制定术后康复护理计划,指导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术后康复锻炼,观察康复护理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22例28膝,术后1周参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21膝,良5膝,可2膝.术后2周,置换膝关节主动活动度90°~105°,中位数99°;被动活动度100° ~ 120°,中位数112°.术后6个月,所有置换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下肢肌力均恢复良好,患者可恢复正常生活.无关节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规范、系统的术后康复护理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SONK)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3月至2016年5月,采用UKA治疗SONK患者28例(30膝)。男6例,女22例。年龄55~73岁,中位数66岁。身高153~178 cm,中位数161 cm。体质量47~80 kg,中位数55 kg。根据Aglietti分期,Ⅲ期4膝、Ⅳ期16膝、Ⅴ期10膝。病程2个月至3年,中位数7个月。测量膝关节屈曲度、股胫角,采用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标准评价疗效,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8年,中位数5年。膝关节屈曲度,术前64°~114°,中位数104°;末次随访时98°~128°,中位数115°。股胫角,术前175°~181°,中位数178°;末次随访时172°~177°,中位数174°。OKS评分,术前28~42分,中位数38分;末次随访时13~25分,中位数17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随访期内未进行过二次手术治疗。结论:UKA治疗SONK,中短期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但是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9.
膝关节僵硬是影响全膝置换术后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因素很多,临床处理也较为棘手。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我们共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188例(采用Tornier公司的后方稳定型假体),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生(Philippe Neyret)完成。其中56例术后出现关节僵硬,根据引起僵硬的原因分别采用麻醉下手法松解、关节镜下松解、切开松解和关节翻修等方法处理,获满意效果。为总结经验,现作回顾性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护理措施。方法: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采用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及特殊护理措施,对32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术后系统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患者的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均为6个月。均未出现膝关节僵硬和运动功能障碍。2例患者服用塞来昔布胶囊后出现轻微恶心、呕吐症状,未进行特殊治疗。术后3 d、7 d、14 d的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3.1±1.2)分、(1.8±0.8)分、(0.9±0.7)分。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能够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有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医源性因素。方法:199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256例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男122例156膝,女134例186膝。年龄46~78岁,中位数69岁。双侧膝关节置换86例,单侧膝关节置换170例。原发病:骨性关节炎212例,类风湿关节炎26例,痛风性关节炎6例,强直性脊柱炎12例。术前膝关节屈曲畸形程度:0°~10°者161例,11°~20°者49例,21°~90°者29例,其中僵硬膝关节18例,术前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5°~55°;术前膝关节无屈曲畸形17例。合并症:膝内翻畸形189例,内翻畸形6°~20°,中位数13°;膝外翻畸形21例,外翻畸形6°~11°,中位数9°;抑郁症3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膝关节活动范围、HSS膝关节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6例患者手术时间80~156 min,中位数89 min。术后引流量492~932 mL,中位数532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4个月,中位数30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0°~60°者11例14膝,61°~95°者23例35膝,96°~135°者222例293膝。161例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48.8±3.6)分升至术后(94.8±2.4)分,49例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41.5±3.9)分升至术后(93.2±2.7)分,29例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32.7±5.2)分升至术后(85.1±4.3)分,17例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50.2±4.6)分升至术后(96.8±2.7)分。26例37膝表现为5°~20°的伸膝迟滞。7例9膝出现切口感染,但感染未波及关节腔;2膝经换药后切口愈合,5膝行扩创缝合术后切口愈合,2膝行局部皮瓣转移术后切口愈合。结论:不恰当的手术技术、假体选择、术后制动、患者选择及不系统的围手术期康复治疗,均会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在围手术期管理中,应注意避免这些医源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髌骨内推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髌骨内推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1、3个月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双下肢肌肉围度、膝关节髌骨压痛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治愈率37.78%,总有效率84.44%;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治愈率17.78%,总有效率68.89%。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治愈率62.22%,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治愈率28.89%,总有效率77.78%。2组治疗后3个月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本组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组治疗后1、3个月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2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患侧下肢肌肉围度均较本组健侧肌肉围度减少(P0.05)。2组治疗后1、3个月患侧肌肉围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1、3个月患侧下肢肌肉围度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2组治疗后3个月患侧下肢肌肉围度均较本组治疗后1个月增加(P0.05)。2组治疗后膝关节髌骨压痛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膝关节髌骨压痛评分低于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组治疗后膝关节髌骨压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2组治疗后IKDC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IKDC评分高于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组治疗后IKDC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结论髌骨内推治疗KOA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者关节疼痛及延缓退化变形,无不良反应,宜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14.
习惯性髌骨脱位是指在膝关节伸直状态下,髌骨可以是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情况,而在屈曲时,由于各种畸形的原因,使得髌骨脱位到膝关节外方,使髌股关节长期处于非生理的磨损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合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合并髋部骨折患者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46 ~ 79岁,中位数59岁.合并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2例.术后随访观察假体位置、并发症发生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8个月,中位数34个月.假体位置均良好,均无假体松动、下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髋关节活动均无明显受限,患侧髋关节均无疼痛,均无需使用行走辅助工具.按照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7例、良2例.结论: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合并髋部骨折,可以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少,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采用基础护理、高负压引流护理、患肢护理等措施规范护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50例,男8例,女42例;年龄58 ~76岁,中位数62岁;骨性关节炎38例,类风湿关节炎4例,创伤性关节炎8例.观察其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30 ~70min,手术总失血量为(650±180)mL,隐性失血量为(250±130)mL.1例患者术后4h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2例患者因引流不畅导致膝关节重度肿胀,大腿后侧和小腿出现瘀斑.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规范的基础护理、高负压引流护理和患肢护理,可以减少隐性出血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采用术前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和术后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等措施,规范护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6例 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12个月,中位数7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参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9膝,良7膝,中1膝,差1膝.结论:科学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可以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在僵硬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中的应用。方法将50例(59膝)僵硬膝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行TKA。对照组25例(30膝)TKA术后予常规关节恢复锻炼,治疗组25例(29膝)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按摩配合针刺改善股四头肌肌力。观察2组患者TKA术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4、12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2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及股四头肌肌力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应用于僵硬膝TKA术后患者,可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膝关节均衡手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TKA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康复治疗;康复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均衡手法治疗。2组均治疗2周,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观察2组术后、术后2周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膝畸形及稳定性评分,应用三维步态分析仪检测步长、步速和步频步态参数。结果术后2周各项HSS评分均升高(P0.05),且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2组步态参数均升高(P0.05),且康复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均衡手法可明显改善TKA术后患者关节活动度,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