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测定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的95%有效剂量(ED95)。方法选择拟行踝关节手术的患者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20~60岁,BMI 20~30kg/m2,ASAⅠ或Ⅱ级。在超声引导下定位腘窝上坐骨神经,测量坐骨神经的横截面积后,根据面积注入0.5%罗哌卡因,罗哌卡因的剂量按Dixon上下序贯法确定,起始剂量为0.2ml/mm2,若阻滞有效,则下一例患者减少0.02ml/mm2;反之,下一例患者增加0.02ml/mm2。阻滞有效标准为神经阻滞45min后胫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腓肠神经皮肤分布区无痛觉。计算ED95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超声引导下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的ED95为0.14ml/mm2,95%CI为0.12~0.27ml/mm2。结论 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的ED95为0.14ml/mm2。  相似文献   

2.
目的 确定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 拟在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足踝手术患者23例,性别不限,年龄l9~20岁,体重2~9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在超声引导下行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5%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5%罗哌卡因起始容量为18 ml,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减少2 ml;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增加量2 ml.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0.5%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0.5%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CI为13.0(11.3~14.9)ml.结论 0.5%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3.0ml.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连续腰丛神经阻滞或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50例择期腰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随机均分为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CLPB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CFNB组).术后镇痛负荷剂量0.2%罗哌卡因0.4ml/kg,背景剂量0.2%罗哌卡因5 ml/h,冲击剂量2 ml/15 min,保留镇痛48 h.记录术后6、12、24、48 h时静息状态VAS评分,术后24、48 h膝关节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和肌力评分.结果 CLPB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和功能锻炼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FNB组(P<0.05),肌力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镇痛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于全膝关节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优于连续股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 确定0.37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臀肌下径路老年患者坐骨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择期在坐骨神经阻滞下行足部或踝部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Ⅲ级,年龄65 ~ 85岁,患者取Sims位,于超声引导臀肌下径路实施行坐骨神经阻滞,第1例患者0.375%罗哌卡因初始剂量为14.5 ml,各相邻剂量之间的比值为1.2,采用序贯法计算ED50及95%可信区间.结果 0.37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臀肌下径路老年患者坐骨神经阻滞的ED50为13.4 ml,95%可信区间为11.5~16.2 ml.结论 0.37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臀肌下径路老年患者坐骨神经阻滞的ED50为13.4 ml.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尚不明确局部麻醉药浓度或药物总剂量是否是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效果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此前仅有一项关于胭窝坐骨神经阻滞的研究,该研究报道了使用高容量较低浓度罗哌卡因发生肢体感觉完全阻滞的概率远远高于低容量较高浓度罗哌卡因,但上述现象是否仅限于腘窝处的坐骨神经,或者说是否因解剖部位变化而异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检验假设定为:在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中,以不同的浓度和速率注射总量相等的罗哌卡因,可以产生相似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肘关节远端、中等疼痛骨科手术患者,经喙突入路放置锁骨下臂丛阻滞导管。患者经随机分组确定手术后第2天应用罗哌卡因神经周围镇痛的方法:浓度0.2%组(背景剂量8ml/h,单次追加量4ml)或0.4%组(背景剂量4ml/h,单次追加量2ml)。两组患者每小时持续注入罗哌卡因的总量均为16mg,每30分钟可能还有患者自控的追加剂量8mg。主要观察指标为自手术后次日早晨开始的24小时内患侧肢体完全无感觉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是镇痛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给予0.4%罗哌卡因(n=27)的患者发生肢体无感觉的平均次数(标准差)为1.8(1.6)次,而给予0.2%罗哌卡因(n=23)的患者为0.6(0.9),评估差异为1.2次,95%可信区间0.5~1.9次(P=0.001)。手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0—10分,10分为最高分)在0.2%罗哌卡因组得分的中位数(25%~75%百分位数)为10.0分(8.0~10.0),0.4%罗哌卡因组为7.0分(5.3~8.9)。镇痛效果两组相近。结论在连续锁骨下神经阻滞时,除了注射局麻药物总量之外,药物的浓度和容量是另两种影响神经周围镇痛辫果的因素。容量偏小而浓度略高的罗哌卡因产生肢体完全无感觉的概率较高,这一结果与此前关于连续胭窝坐骨神经阻滞的研究结果相反。局麻药浓度与容量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且随置管部位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连续臂从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上肢手术患者80例,采用套管针行改良肌间沟法连续臂从神经阻滞,并保留套管针术后接患者自控镇痛泵.将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s组为50 μg舒芬太尼加0.225%罗哌卡因镇痛;R组为术毕仪用0.225%罗哌卡因镇痛.两组背景剂最均为4 ml/h,自控药量每次3 ml,锁定时间20 min.观察术后镇痛效果,记录镇痛泵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S组在术后4、8及16 h镇痛效果优于R组(P<0.05);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单用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持续髂筋膜阻滞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12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平行穿刺组和垂直穿刺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后,平行穿刺组采取平行腹股沟韧带平面内进针置管,垂直穿刺组采取垂直腹股沟韧带平面内进针置管,注入负荷量1%利多卡因10ml预镇痛,并连续泵注0.2%罗哌卡因4ml/h至术后48h。记录两组患者持续髂筋膜阻滞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导管置入深度。记录术后6、12、18、24、30、36、42、48h患者自控神经阻滞镇痛(patient-controlled nerve blockade analgesia,PCNA)有效按压次数、罗哌卡因累积用量、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感觉阻滞效果、镇痛满意度评分和相关并发症等。结果垂直穿刺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置管深度明显长于平行穿刺组(P0.05)。术后30、36、42和48h垂直穿刺组PCN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平行穿刺组(P0.05)。术后6、12、18、24、30、36、42和48h垂直穿刺组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平行穿刺组(P0.05)。术后24、30和36h垂直穿刺组罗哌卡因累积用量明显少于平行穿刺组(P0.05)。术后24、30、36、42和48h垂直穿刺组静息NRS评分明显低于平行穿刺组(P0.05)。两组股神经阻滞成功率、镇痛满意度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行穿刺入路和垂直穿刺入路实施持续髂筋膜置管均能提供良好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垂直穿刺组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静息疼痛评分,减少罗哌卡因累积用量,提高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90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镇痛组(N组),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连续静脉给药镇痛组(I组)。N组麻醉前根据手术情况选择适当的下肢神经在刺激仪的引导下定位、穿刺留置导管;E组麻醉前行腰段(L3~4)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三组患者麻醉方法及用药相同,手术结束前10min,N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5ml;E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0ml,I组静脉推注地佐辛5mg后接镇痛泵,配方分别为:N组0.2%罗哌卡因;E组0.2%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I组1.0μg/ml舒芬太尼。记录麻醉前(T0)、术后1h(T1)、4h(T2)、12h(T3)、24h(T4)、48h(T5)的SBP、DBP、HR、SpO2、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N组和E组术后T1~T5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T3时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0和N组比较,T1~T3时E组SBP、DBP明显下降(P0.05)。与N组比较,E组和I组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E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三组头晕、运动阻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后镇痛简便、安全、镇痛完善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序贯法测定0.5%罗哌卡因用于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EV_(50))。方法选择2018年2—8月行前臂尺骨折手术患者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CCS臂丛神经阻滞。从预试验中出现阳性反应的其中一个较大容量22 ml开始试验,相邻容量梯度变化为1.2 ml。若前一例患者阻滞30 min内疼痛完全缓解视为阻滞成功,下一例患者罗哌卡因容量下降一级;若阻滞30 min内疼痛未完全缓解视为失败,下一例患者罗哌卡因容量上升一级,获得7个拐点研究结束。采用概率回归法计算0.5%罗哌卡因用于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EV_(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40例患者中23例(58%)阻滞成功,0.5%罗哌卡因EV_(50)为17.9 ml(95%CI 15.5~20.3 ml)。结论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用于前臂尺骨骨折患者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半数有效容量EV_(50)为17.9 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序贯法测定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的半数有效容量(EV_(50))。方法选择2020年1—9月择期行股骨近端手术患者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65岁,BMI 18~24 kg/m~2,ASAⅡ或Ⅲ级。在超声引导下行腹股沟韧带上FICB,定位成功后,间隙内注入0.375%罗哌卡因。采用序贯法测定半数有效容量,0.375%罗哌卡因初始给药容量为25 ml,相邻容量梯度变化为1.2 ml。注药后30 min内每5分钟采用针刺法评估大腿处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支配区的痛觉阻滞效果。上一例大腿处三根神经支配区的痛觉均完全阻滞视为阻滞有效,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的剂量;反之,则采用高一级的剂量,获得7个上下交叉波形即停止试验。采用概率回归法计算0.375%罗哌卡因在腹股沟韧带上FICB中的EV_(50)、EV_(95)以及各自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 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FICB的EV_(50)为23.10 ml(95%CI 22.37~23.80 ml)。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FICB的EV_(95)为24.50 ml(95%CI 23.78~28.00 ml)。结论 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FICB的EV_(50)为23.10 ml(95%CI 22.37~23.80 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胸椎旁阻滞(TPVB)在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40~75岁,ASAⅠ—Ⅲ级。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组(RD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TPVB,R组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加生理盐水3 ml, RD组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加地塞米松0.15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3 ml)。记录镇痛持续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以及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RD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R组,术后2、4、8、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小于R组(P0.05)。两组补救镇痛率和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组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R组(P0.05)。结论与单纯罗哌卡因比较,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可延长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胸椎旁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增强镇痛效果,降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连续隐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8例,男42例,女6例,年龄25~33岁,体重65~81 kg,BMI 18.1~26.4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收肌管阻滞组(MG组)和大腿远端阻滞组(DG组),每组24例。患者麻醉诱导前均行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阻滞。MG组将导管置入收肌管间隙;DG组将导管置入隐神经周围约3 cm。两组均用超声定位导管位置,连接电子自控镇痛泵,镇痛泵设置两组相同。单次给药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0 ml,连接镇痛泵持续输入0.2%罗哌卡因。记录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成功率,阿片类(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药用量,术后辅助镇痛情况,术后6、12、24 h静息时VAS评分和timed-up-and-go测试时间,记录术后24 h穿刺部位血肿、周围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穿刺部位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成功率,阿片类(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药用量,辅助镇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24 h两组患者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24 h MG组timed-up-and-go测试时间明显长于DG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周围神经损伤、局部麻醉药中毒、穿刺部位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与收肌管处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经大腿远端1/3处行连续隐神经阻滞可为膝关节镜手术提供相同的术后镇痛效果,并对运动能力影响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联合PCIA在跟骨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期间的106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采用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联合PCIA镇痛,对照组采用单纯的PCIA,比较两组术后的VAS、Ramsay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手术后8h、24h以及48h,观察组患者在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24h内PCIA按压次数明显的少于对照组,PCIA药物剩余量明显的多于对照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联合PCIA能够有效地减轻跟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沙漏法"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有效性。方法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4年1~5月我院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30例,腰硬联合麻醉前应用"沙漏法"行超声引导FICB,辨认出"沙漏征"(腹内斜肌与缝匠肌),放置导管,给予负荷量0.2%罗哌卡因40 ml,随后连接镇痛泵,0.2%罗哌卡因10 ml/h持续输注,使用时间48 h。记录30 min内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情况,阻滞后4、8、12、24、36、48 h患者静息状态疼痛评分,阻滞后48 h患者满意度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内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感觉阻滞成功率100%,阻滞后4、8、12、24、36、48 h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pain scale,NRPS)中位数均4分,阻滞后48 h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0±0.9)分。无一例出现感染、局麻药中毒、出血及血肿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沙漏法"进行超声引导FICB,操作安全、简便,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局部用药对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_(50))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30~65岁,BMI 18~28 kg/m~2,ASAⅠ—Ⅲ级,在T_(4-5)水平行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观察组(T组)。C组神经阻滞用药为罗哌卡因20 ml;T组神经阻滞用药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6 ug/ml的混合液20 ml。罗哌卡因浓度由上下序贯法确定,起始浓度为0.5%,间隔浓度比值为1.2。若阻滞效果评定为优良,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若阻滞效果评定为差,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研究终点为达到7个上下周期,或者罗哌卡因浓度≤0.1%或≥1%并持续7例。按照Dixion-Massey EC_(50)序贯法计算公式计算罗哌卡因EC_(50)及其95%CI。结果 C组罗哌卡因EC_(50)为0.41%,95%CI为0.39%~0.43%;T组罗哌卡因EC_(50)为0.33%,95%CI为0.31%~0.35%。结论复合舒芬太尼0.6μg/ml局部用药可降低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的EC_(5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序贯法测定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的半数有效容量(EV50)。
方法 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18~64岁,BMI 18~35 kg/m2,ASA Ⅰ或Ⅱ级。在超声引导下以0.5%罗哌卡因行竖脊肌平面阻滞。选择20 ml作为起始容量,相邻两个容量梯度为2 ml。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减少2 ml(10 mg);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增加2 ml(10 mg),获得7个拐点研究结束。记录阻滞后5、10、15、20、30 min的阻滞平面,术后2、6、12、48 h静息和活动(深呼吸)时VAS疼痛评分,术后0~12 h和13~48 h PCA按压总次数。采用Probit概率回归法计算0.5%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镇痛的半数有效容量(EV50)及其95%可信区间(CI)。记录穿刺部位出血、术后感染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24例(100%)患者成功完成研究,0.5%罗哌卡因EV50为24.5 ml(95%CI 23.3~25.7 ml)。患者均未出现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术后感染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
结论 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竖脊肌阻滞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的半数有效容量为24.5 ml(95%CI 23.3~25.7 ml)。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SNB)联合多模式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50~75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连续隐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组)。两组术前均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单次给药0.5%罗哌卡因25 ml,置入导管,接镇痛泵持续输入0.2%罗哌卡因。诱导后插入喉罩,术中静-吸复合全麻维持,术毕局部浸润麻醉。记录首次下地时间,行走距离,术后12、24、48 h膝关节活动度及住院天数;记录补救镇痛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B组[(25.4±2.1)h vs(34.0±2.7)h],行走距离明显多于B组[(7.6±1.8)步vs(3.7±1.3)步,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A组明显大于B组[12 h:(75.8±4.3)°vs(65.4±4.7)°,24 h:(93.3±4.2)°vs(81.8±4.3)°,48 h:(102.1±4.1)°vs(95.1±2.6)°,P0.05];且A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5.3±1.2)d vs(7.4±1.4)d,P0.05];补救镇痛药物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联合多模式镇痛可以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全麻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拔除气管插管后伤口镇痛的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_(50))。方法选择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22例,男9例,女13例,BMI 18~28kg/m~2,ASAⅠ或Ⅱ级,在超声和神经刺激器辅助下在C6水平以罗哌卡因5 ml行臂丛神经阻滞,其浓度由上下序贯法确定,起始浓度0.5%,间隔浓度比值1.2。研究终点为:7个上-下周期,或者罗哌卡因浓度≤0.1%或≥1%,并持续7例。按照Dixon-Massey EC_(50)序贯法计算公式计算罗哌卡因的EC_(50)及其95%CI。统计术后患者的膈神经阻滞率,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术前、拔管后的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EC_(50)为0.21%(95%CI 0.18%~0.25%)。膈神经阻滞率为9例(40.9%)。拔管后FVC、FEV_1/FVC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拔管后FEV_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复合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时的EC_(50)为0.21%,其95%CI为(0.18%~0.25%)。  相似文献   

19.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的量效关系.方法 择期剖宫产患者100例,随机、双盲分为四组.于L2-3间隙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分别注射罗哌卡因15 mg(A组)、17.5 mg(B组)、20 mg(C组)、22.5 mg(D组).采用针刺法测定感觉阻滞平面,改良Bromage评分法测定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术者评定腹壁松弛度,记录麻醉后不良反应.采用Probit法计算50%和95%患者镇痛有效的罗哌卡因剂量(ED50和ED95)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随着剂量加大,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逐渐缩短,Bromage评分逐渐增高,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逐渐延长.四组镇痛有效率分别为36%、64%、96%、100%,腹壁松弛度"很松"的分别为24%、48%、92%、100%.麻醉后不良反应少.罗哌卡因的ED50为15.95 mg(95%CI 15.31~16.62 mg),ED95为18.76 mg(95%CI 17.67~19.54 mg).结论 国大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的ED50为15.95 mg,ED95为18.76 mg.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小儿腋路臂丛神经分支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手外伤手术小儿120例,性别不限,年龄5~12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0.35、0.30、0.25和0.20 ml/kg组,每组30例.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入室后靶控输注异丙酚,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四组患儿各神经分支分别注射0.25%罗哌卡因0.35、0.30、0.25、0.20 ml/kg,分别阻滞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术中根据情况追加氯胺酮.观察各组神经阻滞效果、持续时间、全麻药物的用量以及并发症,并评价术中麻醉效果.结果 与0.35、0.30和0.25 ml/kg组比较,0.20ml/kg组肌皮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有效率降低,辅助氯胺酮例数明显增多,阻滞持续时间缩短(P<0.05).0.35、0.30和0.25ml/kg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发生阻滞有关并发症.结论 0.25 ml/kg 0.25%罗哌卡因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各神经分支阻滞,可提供较满意的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