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的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方法:对61例AMI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予溶栓前及溶栓2h后同步记录18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成功组及失败组的QTd,并进行前后比较。结果:溶栓后再通41例,溶栓后未通20例。血管未通组其QTd较前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再通组其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Td可作为评价AMI患者溶栓后判断溶栓成功与否的一项临床早期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 T离散度 ( QTd)系指 1 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 QT间期存在的差异 ,反映了心室复极的情况 ;心率变异性 ( HRV)系指心率快慢的差异 ,反映了自主神经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近年来 ,这两项检查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对 32例冠心病患者的 QTd及 HRV与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分析及评价。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确诊为冠心病的 32例为研究组 ,年龄 42~ 77岁 ,平均年龄 6 0 .3岁± 8.7岁 ,男 2 0例 ,女 1 2例 ,男、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 6 0 .4岁± 8.0岁 ,6 0 .2岁± 1 0 .2岁。其中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塞各 3例 ,高血压并冠心病 1 0例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7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37例)及对照组(36例)。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早期康复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时、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离散度(QTd)。在发病第2周末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①早期康复组QTd从入院时74.3±14.2ms降低到第3周末的47.3±11.4m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早期康复组HRV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PNN50为45.0±18.91(%)高能谱为4.55±0.82ln(ms)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AMI患者可降低其QT间期离散度改善心率变异各项指标,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患者猝死率。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AMI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陈俊霞  任千民  邱菊香 《临床荟萃》2008,23(20):1480-1480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QTd)增大可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后者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d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对其影响。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AMI患者152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并符合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5.
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以2002年《实用内科学》第11版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为依据选择病人,包括初发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各型自发性心绞痛在内。1.2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研究两部分。1.2.1回顾性分析①观察组:对近10年来收入我科住院的Q波型AMI病人  相似文献   

6.
肖广辉  任美书  曹丽 《临床荟萃》1999,14(9):390-391
心率变异性(HRV)的分析可提示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似优于其他预报因素。频域分析更能直接反映心脏迷走-交感神经活动及其平衡情况。QT离散度(QTd)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高血压组共60例,均选自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诊断符合WHO标准。剔除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所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无严重心律失常,未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阿托品、胺碘酮等影响心率的药物。使用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诊断仪(美国HP77020AC),分别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和室间厚度,根据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和左心室重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评价PCI术后心肌供血改善对HRV及QTd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适合行PCI的冠心病患者35例.对入选患者于PCI前,术后1周,1、3、6个月进行HRV及QTd检测.结果 反映HRV时域指标的所有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第5分钟节段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连续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两相邻窦性心动周期差大于50 ms的次数占所有窦性心动周期的百分比(pNN50),PCI前分别为(78.2±21.6)ms、(70.7±18.5)ms、(29.6±11.8)ms、(5.8±2.9)%,PCI后1周和1个月SDNN为(69.7±18.8)ms和(70.9±18.6)ms,SDANN为(65.2±15.9)ms和(66.7±14.6)ms,rMSSD为((22.6±19.2)ms和(23.5±18.8)ms,pNN50为(4.9±2.6)%和(5.1±2.2)%,较术前降低;术后3个月SDNN为(72.9±19.0)ms、SDANN(80.1±16.5)ms、rMSSD(42.2±17.5)ms,较前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pNN50(8.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5);于6个月时较术前改善最为明显[SDNN(90.5±20.1)ms(t=2.51,P<0.05)、SDANN(90.6±17.5)ms(t=2.62,P<0.05)、rMSSD(48.6±17.8)ms(t=2.66,P<0.05)、pNN50(9.1±2.9)%(t=2.63,P<0.05)].QTd PCI术前为(48±17)ms.术后1周(36±11)ms较术前缩小(t=2.48,P<0.05),1个月后(30±13)ms明显缩小(t=3.17,P<0.01),3个月、6个月时变化不明显.结论 冠心痛患者PCI术前HRV减低,QTd增大.术后动态观察HRV及QTd随时间延长有明显改善.证实PCI术后心肌供血改善,自主神经得到新的平衡,心肌复极的均一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35例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张燕  伍卫  张旭明  胡晖 《新医学》1998,29(1):18-20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Q篱散度的动态变化与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观察了溶栓、非溶栓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溶栓成功组(12例)溶栓后2小时QT离散度明显增加以逐渐缩短。溶栓失败组(8例)溶栓后2小时、2天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15例)治疗后7天-14的QT离散度较治前短,两组无明显差别。溶栓成功组7天-14天的QT离散度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结论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的心率变异性与QT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郁青  杨志健  陈春  涂静  张馥敏  曹克将 《临床荟萃》2003,18(21):1210-1214
目的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和冠脉造影正常者的心率变异性 (HRV)与QT离散度 (QTd)检查 ,来了解冠心病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和心肌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心绞痛患者 12 1例 ;心肌梗死患者 5 0例 ;冠脉造影正常者 75例。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前 1天内晨 8∶30~ 10∶30用EPX采样机采样 5分钟心电图 ,经计算机处理得到HRV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 ;而QTd的测量则是在同一时间 ,同一安静检查室内同时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纸速 5 0mm/s) ,通过手工测量、计算得到QT离散度和校正的QT离散度结果。结果 心肌梗死、心绞痛患者QTd和QTcd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显著延长 (P <0 .0 5 ) ;且心肌梗死患者QTd和QTcd较心绞痛者亦明显延长 (P <0 .0 5 ) ;心肌梗死的HRV指标超低频段功率谱密度 (ULFP)、极低频段功率谱密度 (VLFP)、低频段功率谱密度 (LFP)、高频段功率谱密度 (HFP)、总频谱密度 (TP)、窦性R R间期的标准差 (SDNN)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及心绞痛患者显著减低 (P <0 .0 5 ) ;其中心绞痛组的HFP、LFP、SDNN亦明显低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 (P<0 .0 5 ) ;3组的QT离散度与HRV均有相关关系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自主神经活动与心肌电稳定性受损 ,心肌梗死患者更加明显 ;冠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的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根据其是否再通分为两组,分别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记录其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溶栓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通者29例,未通者19例。溶栓再通组于再通后24h内QT离散度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未通组于溶栓治疗后7d方逐渐接近正常水平。溶栓治疗第3d末,再通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825,2.719,P均<0.01),未通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713,2.941,P均<0.01)。心脏事件发生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均极显著高于未发生组(t=2.819,2.691,P均<0.01)。结论QT离散度与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复极电活动的不均一性有关;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越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再灌注治疗,对心率振荡(HRT)的影响。方法对首次发生AMI并于发病6小时内行直接PCI治疗的35例患者,于PCI术前、PCI术后2小时内、12~24小时及术后1周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分别计算各个时段HRT的早期振荡(TO)和振荡斜率(TS)值,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TO、TS值在直接PCI术后2小时内HRT即明显改善,由治疗前(0.009±0.006)%、(5.96±2.84)ms/RR,改善为(-0.018±0.006)%、(17.80±9.77)ms/RR(P<0.05);术后2小时内、12~24小时及1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后,直接PCI可明显改善患者的HRT,提示直接PCI可改善和恢复AMI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的抗心律失常保护作用机制的完整性,进而降低AMI后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率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心率水平分为研究组(患者心率大于或等于80次/分钟)和对照组(患者心率小于80次/分钟),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肌钙蛋白I(TnI)峰值;并比较住院期间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并发症发生恃况。结果研究纽CK—MB(164.5±67.7)U/L和TnI峰值(47.1士30.5)%均明显高于对照纽CK—MB(131.8±71.8)U/L和TnI峰值(33.9±2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LVEF(49.2±9.8)ng/m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54.5±1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IABP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护理需重视心率变化,出现心率加快的患者应及早通知医生给予适当药物控制,提高心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99 m 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 m Tc-MIBI)门控静息心肌断层显像,研究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选首次发病时间超过12小时但不超过72小时,未行溶栓治疗且无持续胸痛的 AMI 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31),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延迟 PCI 组(n =31)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发病后7~14天行 PCI 治疗。两组均于发病1周及治疗后4周行99 m Tc-MIBI 门控静息心肌断层显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肌缺血面积(ischemic area,IA)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发病1周时的LVEDV、LVESV、LVEF 及 I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延迟 PCI 组 LVEDV、LVESV 明显下降,分别为(73.87±5.90)ml vs (81.20±7.14)ml,(26.51±3.51)ml vs (30.90±3.84)ml(P <0.01);与对照组比较 LVEF明显升高,(66.23±5.20)% vs (60.97±4.58)%(P <0.01)、IA 明显缩小(10.67±3.01)% vs (12.93±3.54)%(P <0.01)。结论对于 AMI 患者,延迟 PCI 可以更完全地血运重建,明显改善心肌灌注及恢复心室功能,可以改善预后;99m Tc-MIBI 门控静息心肌断层显像可以定量分析心肌灌注及心功能变化,可以准确评价延迟 PCI 治疗 AMI 效果。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PCI)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UK. It discusses the evidence related to PPCI,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o improve accessibility to this treatment and the nursing care of a patient undergoing this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患者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非PCI组,PCI组于发病后平均13d行PCI术。随访两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非PCI组相比,PCI组患者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左室射血分数的提高及复合终点事件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AMI后延迟PCI可减少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急性期后行延迟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和预后。方法53例AMI患者,入院后按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犤1犦作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在发病5~15d后为患者作PCL结果共干预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arteries,IRA)68支68处病变,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加支架64例,直接植入支架4例,共植入支架68枚。术前IRA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rial,TIMI)分级0~2级,术后均达到TIMI3级。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梗塞后心绞痛、再次血管重建。出院后随访5~48个月,再发心肌梗死1例(1.9%),死亡1例(术后5个月,1.9%)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6~14个月,5.7%)。再次PCI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CABG)1例,再次血管重建率5.7%。术后6~48个月无死亡。再次住院7人次(13.2%)。结论急性期后延迟性PCI能明显改善A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且相对安全,操作风险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期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院内Ⅰ期心脏康复治疗将其分为观察组(接受心脏康复治疗,48例)和对照组(未接受心脏康复治疗,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HRV指标、入院时与出院前的心理状态、运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DNN、SDANN、RMSSD、pNN50、VLF、HF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LF、LF/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前,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无氧阈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Ⅰ期心脏康复能提高STEMI患者的HRV,改善其焦虑情况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研究—附32例检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曙光  陈玉川  徐小虎  张善同  阮景纯 《新医学》2001,32(4):218-218,24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共128例受试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32例、劳力型心胶痛组46例,对照组健康人50名,3组均描记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并用美国ART公司5.0版本HRV地描记结果进行HRV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平均R-R新时期(MR-R)及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显著低于劳力型心胶痛组和对照组,且其SDNN昼夜波动最小。而急性心肌梗死组死亡病例的SDNN明显低于存活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RV明显降低,测定急性梗死患者的HRV对评价其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康复时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全程护理组51例(简称ANG),给予全面系统的护理治疗;一般护理组51例给予一般护理(简称CNG),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差异。结果全程护理干预组心率变异性增大,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时进行系统的全程护理有助于患者心电活动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