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最常见的与年龄相关的神经变性病,65岁以上人群约1%~2%患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不能、姿势障碍为特征;病理上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进行性缺失及胞质内包涵体路易小体形成为特征性改变,其他病理改变还包括蓝斑、基底核、下丘脑、大脑皮质、迷走神经背核、中枢及周围自主神经核的病变。病因至今未明,但认为可能与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活性氧产生过度、环境毒素、遗传因素有关,但没有单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释发病机制,多数人认为可能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α2-巨球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α2 巨球蛋白 (α2 macroglobulin ,A2M)基因外显子 18上 5个碱基的插入 /缺失(Ins/D)多态、外显子 2 4上缬氨酸 /异亮氨酸 (V/I)多态与帕金森病 (PD)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 ,在 6 6例PD患者、190名健康老人中观察A2M两种基因多态的分布 ,并通过比值比 (OR)对两种A2M多态与PD作相关分析。结果  (1)PD患者中A2M外显子 2 4上缬氨酸等位基因的频率 (9 1%)明显高于正常老人 (3 9%,χ2 =5 19,P =0 0 2 3) ;而且PD患者V/I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 (18 2 %)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6 8%,χ2 =7 15 ,P =0 0 0 8) ,并使患PD的危险性增加 2 97倍 (95 %可信区间为 1 38、6 5 8)。 (2 )A2M外显子 18上Ins等位基因在PD患者中的频率 (99 2 %)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96 2 %,χ2 =3 99,P =0 0 46 ) ,但相关分析未揭示其与PD的相关性 (OR =5 18,95 %可信区间 0 83、32 15 ;χ2 =3 0 9,P >0 0 5 ) ;且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意义 (χ2 =3 2 3,P >0 0 5 )。结论 A2M外显子 2 4上V等位基因可能是PD发病的风险因子 ,而外显子 18上Ins等位基因则可能与PD发病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提示,雌激素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有保护作用,受体依赖途径是雌激素作用的重要环节,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了PD的发病。我们拟探讨中国人群ERα的基因多态性与PD及PD痴呆(PD with dementia,PDD)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谷胱甘肽转移酶μ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机体解毒系统的障碍在帕金森病(PD)遗传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确诊的PD病人和年龄、性别基本匹配的正常人各100名,分离白细胞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解毒酶谷胱甘肽转移酶μ(GSTM)基因突变率,并分析比较PD病人与正常人之间多态性频率的差异。结果发现GSTM无效基因(GSTM0型)使患PD的危险性提高153倍。结论提示解毒酶GSTM0基因缺陷可能是PD遗传易感性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Parkin 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arkin基因S/N 167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PD)的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20例散发性P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早发性PD组和晚发性PD组,12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所需DNA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测定所研究对象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PD组与对照组S/N 167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发性PD组S/N 167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晚发性PD组(均P<0.05).结论Parkin基因S/N 167多态性可能是早发性PD的危险因素,其患PD的危险性较对照组增高1.69倍.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PD)在我国是仅次于Alzheimer病(AD)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65岁老年人的发病率为2%[1].其临床特征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及姿势、步态的异常;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丢失及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LB)的形成.PD大多数是散发病例,家族性发病<10%,遗传因素在家族性PD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散发性PD发病是环境因素而不是遗传因素在起作用[2].从1990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确立了遗传因素在散发性PD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对PD的遗传学研究[2,3]发现,SNCA基因编码的α-突触核蛋白在PD发病中起了关键的作用.现对SNCA基因的多态性与PD发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帕金森病(PD)患者α-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多态性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新疆地区的90例维吾尔族和135例汉族PD患者进行SNCA基因rs3822086位点多态性分析。采集相关临床资料;采用H-Y分期法判断PD严重程度;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日常生活能力问卷(ADL)、MMSE和神经精神问卷(NPI)进行评分。比较SNCA基因rs3822086位点不同基因型PD患者间临床症状的差异。结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SNCA基因rs3822086位点C/T基因型111例,T/T基因型61例,C/C基因型53例;不同基因型PD患者间年龄、性别、民族及病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基因型PD患者间H-Y分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7);PD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首发症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UPDRSⅡ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8);UPDRSⅢ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5);UPDRSⅣ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ADL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4);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5)。SNCA基因rs3822086位点T/T基因型PD患者NPI评分明显高于C/C基因型PD患者(P0.05)。结论新疆维吾尔族、汉族PD患者SNCA基因T/T基因型在神经精神症状方面的风险要高于C/C基因型,其他临床症状与SNCA基因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α-突触核蛋白基因rs11931074位点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患者病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南京脑科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54例(PD组)及健康体检志愿者194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MassARRAY■SNP方法对SNCA基因rs11931074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分别在患者基线及随访(3年)时间点进行UPDRS、HAMD、HAMA、PDNMSQ、PDSS、MMSE等相关量表评估,计算差值年限比(即基线及随访时差值/年限),分析基因rs11931074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病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组rs11931074T等位基因、TT基因型变异频率高干对照组(P=0.01);线性相关分析示rs11931074变异(GT+TT)携带者发病年龄越大,日常生活能力损害越严重(P=0.03);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示SNCA基因rs11931074位点与PD患者强直症状进展相关(P=0.036);SNCA基因rs11931074TT基因型与PD患者强直症状进展相关(P=0.03)。结论SNCA基因rs11931074位点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病情进展相关;rs11931074 TT基因型与帕金森病强直症状进展相关,随着病程进展基因rs11931074变异(GT+TT)携带者日常生活能力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 (Parkinson sdisease,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近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遗传和环境对PD发生的相对作用。有关PD家族聚集性和多病例家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的研究也提示遗传因素在PD的病因学中起基础性作用[1 ,2 ] 。PD以黑质多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十堰地区不同Hoehn-Yahr分级的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血浆a-共核蛋白水平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2年9月-2015年1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就诊的48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参照Hoehn-Yahr分级标准分组,对照组选择年龄、性别均与病例组匹配的健康人。采用ELISA方法检测比较48例帕金森病患者与48例正常对照组以及不同Hoehn-Yahr分级PD患者血浆中a-synuclein蛋白寡聚体水平的差异。结果 十堰地区48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血浆中a-synuclein蛋白单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D组寡聚体水平(3.869±1.292 ng/mL)与对照组(2.922±0.804 ng/mL)比较有显著差异,且不同Hoehn-Yahr分级的PD患者血浆a-synuclein蛋白寡聚体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十堰市我们首次开展了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血浆a-synuclein寡聚体水平高于正常人,且随着疾病严重及分期的进展,其水平呈上升趋势。因此,血浆a-synuclein蛋白寡聚体可作为帕金森病诊断的有潜力的生物标志物,为协助帕金森病诊断及疾病分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探讨多巴胺受体 (DR)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遗传易患性的关系 ,我们对一组PD患者和正常人的DRD2、DRD3、DRD5基因多态性进行了病例 对照研究。1.研究对象 :140例原发性PD患者来自我院神经科PD门诊 ,均按照CAPIT标准确诊。其中男性 85例 ,女性 5 5例 ,起病年龄 30~ 86岁 ,平均 (5 6 .8± 10 .8)岁 ,病程为 0 .5~ 2 2年。全部患者均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 ,疗程为 0 .5~ 2 0年。选择与患者组年龄和性别基本匹配的 141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 81名 ,女性 6 0名 ,年龄 2 8~ 83岁 ,平均 (5 5 .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α2-巨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A2M)基因外显子18上5个碱基的插入/缺失(Ins/D)多态、外显子24上缬氨酸/异亮氨酸(V/I)多态与帕金森病(PD)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在66例PD患者、190名健康老人中观察A2M两种基因多态的分布,并通过比值比(OR)对两种A2M多态与PD作相关分析.结果 (1)PD患者中A2M外显子24上缬氨酸等位基因的频率(9.1%)明显高于正常老人(3.9%,χ2=5.19,P=0.023);而且PD患者V/I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18.2%)亦明显高于对照组(6.8%,χ2=7.15,P=0.008),并使患PD的危险性增加2.97倍(95%可信区间为1.38、6.58).(2)A2M外显子18上Ins等位基因在PD患者中的频率(99.2%)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96.2%,χ2=3.99, P=0.046),但相关分析未揭示其与PD的相关性(OR=5.18,95%可信区间0.83、32.15;χ2=3.09,P>0.05);且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意义(χ2=3.23,P>0.05).结论 A2M外显子24上V等位基因可能是PD发病的风险因子,而外显子18上Ins等位基因则可能与PD发病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早发性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NAT2)的多态性所导致的慢乙酰化基因型与早发性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126例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发病年龄≤50岁)与122名正常健康成人对照组NAT2基因3个常见突变的等位基因M1、M2、M3的分布频率,比较慢乙酰化基因型在早发性PD病人与正常人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等位基因M1、M2、M3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7.7%、26.6%、13.1%;在对照组中为2.9%、19.3%、14.8%,等位基因M1在两组中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5)。病例组慢乙酰化型基因频率为23.0%,对照组为10.7%,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9)。OR值为2.507。结论N-酰基转移酶慢乙酰化基因型可能与早发性PD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arkin基因第4外显子G/A多态与帕金森病(PD)易患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观察155例PD患者、192名健康人对照组中parkin基因多态的分布,并与澳大利亚白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parkin基因第4外显子G/A多态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等位基因以G为主,频率分别为54.2%和52.9%,χ2=0.318; 基因型以GA型为主,频率分别为51.6%和43.2%,χ2=1.433,均P>0.05);发病年龄以50岁为界分成早发组与晚发组后,早发组与晚发组人群中该多态的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意义(基因型χ2=1.16,等位基因χ2=0.049,均P>0.05).(2)上海汉族人该基因的多态分布与澳大利亚白种人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206.448, P<0.001);上海汉族人以GA基因型为主(51.6%),澳大利亚白种人以GG基因型为主(92.7%).结论上海汉族人parkin基因第4外显子G/A多态与PD易患性关系不大;上海汉族人与澳大利亚白种人该多态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G1947→A位点突变所致的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遗传易患性的关系。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和蔗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105例帕金森病患者与115名正常健康成人对照组COMT的基因多态性位点频率。结果 PD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25.7%,而对照组为26.5%,两组差异不显著。基因型分布频率在PD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  相似文献   

17.
细胞色素P4501A1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认为散发性帕金森病(PD)是遗传易患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双生子研究显示,遗传因素与早发PD(发病年龄≤50岁)关系密切。迄今,有关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基因多态与早发PD的关系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首先对一组中国早发和晚发PD患者和正常人的CYP1A1基因MspI多态和7号外显子(Exon7)A4889G点突变引起的异亮氨酸(Ile)缬氨酸(Val)多态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和方法: 选择确诊的原发性PD病人158例,其中早发PD46例,男28例,女18例,起病年…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探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G1947A多态性与新疆地区帕金森病(PD)的相关性,比较其多态性对PD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疆地区231例PD患者(PD组)和248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PD组按照PD相关评分标准完成统一的调查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量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问卷(ADL)和神经精神问卷(NPI)评分。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分析COMT-G1947A多态性,比较新疆地区COMT-G1947A多态性对PD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 (1)在年龄≤61岁研究对象中,PD组COMT-G1947A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PD组G/A基因型频率(52.6%)高于对照组(36.0%)。(2)总体样本中,COMT-G1947A不同基因型间的PD患者是否N字型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进一步按性别、民族、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女性、维吾尔族、年龄61岁群体中PD患者3种COMT基因型间是否N字型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32、P=0.034、P=0.032)。(3)总体样本中,COMT-G1947A的A等位基因对PD组临床症状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进一步按性别、民族、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女性PD患者COMT-G1947A的A等位基因对其首发部位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0.018),汉族、年龄61岁PD患者COMT-G1947A的A等位基因对PD患者是否为单侧起病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45、P=0.038)。结论 (1)COMT-G1947A多态性可能是新疆地区年龄≤61岁PD患者的潜在易感位点,G/A基因型是其易感基因型;(2)新疆地区PD患者携带COMT基因A/A基因型者N字型进展的发生率可能较高,这种趋势主要在女性、维吾尔族、年龄61岁PD患者中存在;(3)COMT-G1947A多态性A等位基因对女性PD患者首发部位、汉族、年龄61岁是否单侧起病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