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济因素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和再就业情况的影响,研究其规律性,寻求进行干预的可能性。方法:对94例心肌梗死患者出院1年时进行了诺丁汉健康量表(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ek1ist-90,SCL-90)评估,并调查了他们的家庭月收入和再就业情况。结果:在NHP健康量表评分比较中,经济优越组(月收入≥4247.83元,43例)的精力5.83&;#177;1.37、情感3.19&;#177;0.76、睡眠7.43&;#177;2.52、社会活动1.24&;#177;0.38、身体活动1.46&;#177;0.49等条目得分明显低于经济一般组(t=2.179~3.176,P&;lt;0.01—0.05)。在SCL-90量表评分比较中,经济优越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评分明显小于经济一般组(t=2.194—2.907,P&;lt;0.01~0.05)。两组患者≤3个月和≤6个月再就业例数和再就业率无明显区别,但经济优越组≤1年的再就业例数(40例)和再就业率(93.0%)明显高于经济一般组(x^2=3.984,P&;lt;0.05),经济优越组的平均再就业时间为(7.72&;#177;1.36)个月/例,明显低于经济一般组(10.56&;#177;3.28)个月/例(t=2.245,P&;lt;0.05)。结论:经济因素和家庭收入明显影响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和再就业率。  相似文献   

2.
心理干预对住院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在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国内外报道有55.3%的冠心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又是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康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揭示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截肢患者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SDS、SAS和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对72例截肢患者进行情绪障碍和生命质量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并对干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6个月心理干预,截肢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好转,焦虑、抑郁状态显著改善,干预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较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截肢患者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独立生活能力、社会关系等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心理干预明显改善截肢患者的情绪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是我国的高发癌症,疾病带来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的生活质量。通过综述鼻咽癌生活质量(QOL)的研究现状、影响鼻咽癌90L的各种因素及鼻咽癌患的90L与护理,指出应进一步加强以鼻咽癌患社会心理行为为主要内容的QOL研究,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提高鼻咽癌患的QOL。  相似文献   

5.
宜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1):2579-258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2组患者同时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肢体康复训练、饮食护理等.结果 2组患者在HRSD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科学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促进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理韧性训练对呼吸内科患者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长海医院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90例,以随机抽签法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韧性训练干预。两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在干预前后情绪状态、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的SAS、SDS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各项SF-36评分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韧性训练可显著改善呼吸内科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康复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的患者依然存在复发的危险,而且生活状况较差。研究证明,此与患者未掌握适合心肌梗死恢复的生活方式有关。目的:采用康复教育的手段,帮助患者建立适合的生活方式,以期提高其生活质量。设计:以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对比观察。单位: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和两所大学医院。对象:病例均为1999-04/1999-11北京医科大学第二、三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纳入标准:首次发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且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非首次发病的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为1999—04/1999—06入院且符合上述纳入条件的患者,共35例;试验组为1999—08/1999—11入院且符合上述纳入条件的患者,共40例。除去一般情况特殊且无条件匹配者及试验组中途失访的患者,最后纳入分析两组均为3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7例,平均(60&;#177;14)岁;试验组中男22例,女8例,平均(62&;#177;1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方法:以Neuman健康照顾系统模式为理论框架,对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实施康复教育,即在试验组患者出院前采取集中授课和个别讲解并配合康复教育手册的形式提供康复教育,出院后3个月期间采用电话教育的形式进行督导,提供咨询,出院3个月时家访获得评价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各维度的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总的生活质量得分以及躯体、心理、职责角色、健康意识等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1.03,3.26,3.62,2.05,15.48,P&;lt;0.05),而在社会维度方面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健康教育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调查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用简明伊健康测量表(36-itemshort-formhealthsurveysclate,SF-36)评估了33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与31例无心衰患者对照。结果表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SF-36评估中,心理健康情况、角色心理情况、活力/精力、身体疼痛、综合健康情况等分项评分均明显低于无心力衰竭患者(t=2.334~3.246,P<0.05~0.01)。提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生活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的患者依然存在复发的危险,而且生活状况较差.研究证明,此与患者未掌握适合心肌梗死恢复的生活方式有关.目的采用康复教育的手段,帮助患者建立适合的生活方式,以期提高其生活质量.设计以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对比观察.单位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和两所大学医院.对象病例均为1999-04/1999-11北京医科大学第二、三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纳入标准首次发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且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非首次发病的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为1999-04/1999-06入院且符合上述纳入条件的患者,共35例;试验组为1999-08/1999-11入院且符合上述纳入条件的患者,共40例.除去一般情况特殊且无条件匹配者及试验组中途失访的患者,最后纳入分析两组均为3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7例,平均(60±14)岁;试验组中男22例,女8例,平均(62±1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方法以Neuman健康照顾系统模式为理论框架,对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实施康复教育,即在试验组患者出院前采取集中授课和个别讲解并配合康复教育手册的形式提供康复教育,出院后3个月期间采用电话教育的形式进行督导,提供咨询,出院3个月时家访获得评价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各维度的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总的生活质量得分以及躯体、心理、职责角色、健康意识等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1.03,3.26,3.62,2.05,15.48,P<0.05),而在社会维度方面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心理干预对鼻咽癌患者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鼻咽癌患者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确诊为鼻咽癌半年以内,未转移或复发,未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48例。采用SCL-90、SAS、SDS和EORTC QLQ—C30对其进行精神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追踪评估,并根据初期的评估后果进行有针时性的心理干预,并对干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鼻咽癌确诊初期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焦虑、抑郁情况明显,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初期各评定结果分别为SCL-90(197.75±1.82)分、SAS(44.90±7.98)分、SDS(44.49±7.52)分和EORTCQLQ-C30(60.08±4.48)分。干预半年后,患者无论在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上均较半年前有显著改善,各量表评分分别为SCL-90(157.26±13.66)分、SAS(41.94±4.86)分、SDS(40.53±4.61)分和EORTCQLQ—C30(67.96±6.68)分;前后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对确诊为鼻咽癌的初期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105例)和对照组(105例).康复组患者实施2 w康复程序,然后应用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并随访2年.比较两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康复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6个维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1个月后康复组各维度得分接近正常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照组改变不明显;两组的平均住院日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在恢复工作、家务活动、性生活恢复、体育锻炼等项目的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AMI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康复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进行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治疗,出院后继续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前及康复3个月后分别评价血脂水平,生存质量(QOL)、状态-特质焦虑(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及体力活动程度,与对照组及康复前进行比较。结果:康复前,两组间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组,与康复前比较.康复3个月后HDL-C(P〈0.01)、TC/HDL-C(P〈0.05)均得到明显改善:康复后QOL总分和社会态度与主观幸福感评分均比康复前明显增加(P均〈0.05);状态焦虑(S-AI)和特质焦虑(T-AI)均比康复前明显降低(P均〈0.05);康复后体力活动程度明显改善(P〈0.01)。结论: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能明显改善轻度AMI患者的血脂.改善体力活动程度,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焦虑).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患病后不同阶段的生活质量,分析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中文版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12)、医学应对问卷(MCM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在60例AMI病人患病后7 d~10 d、6周及3个月时进行调查.[结果]AMI病人不同时间生活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患病6周、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优于患病后7 d~10 d.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社会支持总分、疾病分型及性别是AMI病人患病后7 d~10 d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屈服应对和婚姻状况是病人患病6周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婚姻状况、年龄、主观支持、职业和回避应对是病人患病3个月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AMI病人患病后前3个月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不同阶段病人的一般情况、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会对其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护理人员在提高院内护理质量的基础上应加强院外指导,帮助病人采取合适的应对方式,巩固其社会支持,最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将13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康复护理方案和传统护理方案,随访6个月后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存质量问卷调查.结果两组在日常生活与工作、情绪、自觉健康情况、睡眠与性功能4个方面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以改善AMI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动康复治疗对合并抑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抑郁量表评分分为无抑郁组(A组)和抑郁组(B组),两组各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A1组和B1组)和常规药物治疗联合运动康复治疗组(A2组和B2组)各60例。对比各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及近期预后。结果:4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及心功能无统计学差异,治疗8周后A2组患者比A1组、B2组比B1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均P0.05);且A2与B2组相比,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后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A2组A1组B1组,A2组B2组B1组,差异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内再发心肌梗死率、死亡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组患者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较无抑郁组高;无论患者是否合并抑郁,运动康复治疗均可减少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无论患者是否合并抑郁,运动康复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功能,但是无抑郁组患者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现代康复的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运动耐量,观察两周程序康复能否改善AMI患者的生活质量(QOL)。方法通过多种QOL问卷(QOLQ)对顺利完成早期康复计划的21例AMI患者进行QOL评估。结果对完成程序康复的AMI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4)d,通过中文版WHOQOL等量表进行QOLQ的测试,主观感受积分较对照组高(P<0.001),在生理、心理及环境领域的得分亦高于对照组(P均<0.0001)。但在社会关系领域则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生活质量指数量表则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AMI患者早期程序康复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人们已经认识到医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延长生命,更应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QOL作为一个新的评价疗效的指标或确定最佳治疗方法的手段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185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 (组 1, 91例 )及对照组 (组 2, 94例 ). 2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组 1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组 2采用传统康复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 2周末行 24 h动态心电图( Holter)检查和 HRV分析.同时,患者出院前作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评价. 结果早期康复组 HRV各指标、Holter中 Lown 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但早期康复组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χ 2=7.91,P < 0.05 )和精神状态(χ 2= 6.23,P < 0.05 ). 结论无并发症 AMI 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不影响 HRV值,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不增加 Lown 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能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从另一角度提示该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相关危险因素,为急性心肌梗塞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9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设为研究组,90名正常志愿者设为对照组.自拟生活方式调查表统计生活方式,采用生活事件量表评定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定社会支持利用度,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个性特征,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及焦虑、抑郁状况.结果 研究组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前有明显心理刺激因素者占80.22%;生活事件量表评分精神紧张总值、负性事件、家庭事件、工作事件、社交事件紧张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维度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艾森克个性问卷的内外倾、神经质维度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症状自评量表除精神病性因子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外,总分、其他因子分以及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负性事件较多,缺乏亲人和社会支持,有缺陷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差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85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91例)及对照组(94例),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早期康复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发病2周末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和HRV分析。同时,患者出院前作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评价。结果:早期康复组HRV各指标、Holter中Lown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早期康复组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P<0.05)。结论:无并发症AM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不影响HRV值,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不增加Lown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同时能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提示该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