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4个口周色素沉着-肠道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先证者STK11基因的胚系突变。方法: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4个PJS先证者STK11基因前8个外显子的胚系突变。结果:在所有PJS患者均检测到STK11基因的一个胚系突变,此突变位点位于内含子7(7bp),该处发生了G→G/C杂合突变。结论:该研究中所有PJS患者均存在STK11基因胚系突变,但突变发生率均较国外报道低(30%~80%),提示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通过2例PJS病例报告.分析PjS的诊治进展。结果:PJS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皮肤黏膜黑色素沉着及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为特征,其致病基因为19p上的STK 11基因。结论:PJS致病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和高恶性肿瘤发病风险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位于位于人体19号染色体短臂(19p13.3),被命名为STK11(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11)基因或LKB1(liver kinase B1)基因。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PJS并发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和监测随访建议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LK B1(也称STK11)被认为是与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有关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p13.3,可能编码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由于此基因种系突变的报道数量有限(<100),蛋白功能仍不清楚,应收集LKB1突变和表达的信息以理解此病的表型基因型相关性。本文报道了1例患有散发性PJS和早发型胃癌的患者。在肿瘤细胞中发现了一种LK B1基因的新型种系移码突变(757-758insT),以及LK B1蛋白表达的显著下降,提示LKB1功能缺失可能导致了胃癌的发生。患有早发型胃癌的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一种LKB1基因新型种系突变@Takahashi M. @Saka…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STK11基因编码区序列,进一步明确STK11基因可能存在新的突变位点。方法收集空军总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20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血液样本,采用PCR扩增技术及DNA测序方法检测STK11基因编码区序列,与STK11基因的正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20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中有14例患者检测到STK11基因的编码区发生突变,1例患者携带2个突变位点,13例患者携带单一突变位点。测序发现1例患者在3号外显子第460位发现一错义突变(460C→G),在第154密码子处形成另一种新的氨基酸,为一新的突变位点。2个家系中4例患者在同一位点发生突变;同一家系患者的突变位点一致。其余6例患者STK11基因编码区未见突变位点。结论 STK11基因突变是Peutz-Jeghers综合征发生的主要病因,3号外显子第460位错义突变,即460C→G,是导致Peutz-Jeghers综合征发生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6.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现行的临床诊断条件为消化道2个或2个以上经组织学证实的错构瘤性息肉、皮肤或黏膜色素沉着以及家族史[1]。研究[2]发现STK11基因是PJS的致病基因,主要参与调控细胞周期、代谢和极性等。由于PJS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因此其确诊需借助于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基因检测结果、诊断治 疗及预后。方法:对2007—2017年收治的46例PJ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6例患者均存在口唇黏膜 黑斑及消化道多发息肉,黑斑多于5岁以内出现,14例有家族史。临床上表现为黑斑、腹痛、便血、贫血等。病理学 检查可表现为错构瘤(20例)、腺瘤(18例)、炎性息肉(14例)及锯齿状息肉(10例)等。11例患者行遗传性结直肠癌易感 基因(20个)检测,结果提示5例有丝/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11,STK11)基因突变,其中3例STK11基因 致病证据明确者均有肠套叠及外科手术史。治疗以内镜下微创为主,出现并发症及息肉过大时行内镜和腹腔镜联合 或外科手术治疗。随访发现3例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结论:PJS以特殊部位的皮肤、黏膜黑斑和消化道多发息肉为特 征。病理学表现以错构瘤及腺瘤多见。STK11基因致病证据明确者发生肠套叠及外科手术风险较大。PJS早期治疗以 内镜下微创为主,因增加恶性肿瘤风险,容易复发,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TK11基因启动子-1 543~-1 1 60区域序列变化与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关系.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5例PJS患者和42例正常个体的STK11基因启动子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STK11基因启动子区的1个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1 275)G/T;该位点GG,GT,TT这3种基因型在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中的频率分布分别为53.3%,26.7%,20%和33.3%,64.3%,2.4%,PJS患者组GG基因型和TT基因型频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GT基因型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21,P<0.05).结论:STK11基因(-1 275)G/T是1个新的SNP,该SNP基因型与PJS发生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LPA技术在中国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STK11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9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研究所,31个经Sanger测序未发现STK11基因突变的PJS家系患者作为检测对象,家系中表型正常的31名健康成员及30份家系外健康体检人DNA样本作为对照。取家系中PJS患者、健康成员以及家系外健康体检人员的外周血样本并取外周血DNA,MLPA反应检测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STK1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应用MLPA技术检测31例Sanger测序未发现STK11基因突变的PJS先证者,结果显示12例(38.7%,12/31)先证者存在STK11基因的大片段缺失,其中7例为1号外显子缺失(c.-1114-?_290+?del),2例为3号外显子缺失(c.375-?_464+?del),1例为3-10号外显子缺失(c.375-?_1365+? del),1例为4-6号外显子缺失(c. 465-?_862+?del),1例为6号外显子缺失(c.735-?_862+?del)。携带STK11基因大片段缺失的PJS患者中,发生3例乳腺癌、1例结肠癌、1例胰腺癌和1例宫颈癌。结论 MLPA技术和Sanger测序可常规用于PJS患者STK11基因突变检测,两者联合应用明显提高了PJS患者STK11基因突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Peutz-Jeghers综合征是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口唇黑斑和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LKB1/STK11基因胚系突变与Peutz-Jeghers综合征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文中探讨1例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LKB1/STK11基因的病理性突变。方法收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DNA,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DNA测序等方法分别检测LKB1/STK11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同时收集250名正常人外周血,提取DNA,用PCR-DHPLC筛查验证突变位点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突变位点对编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家系中2名受累成员均携带LKB1/STK11基因c.924G>C位点的病理性胚系突变,导致Trp308Cys错义突变。结论 LKB1/STK11基因c.924G>C位点的病理性胚系突变是此家系的致病性因素。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中LKB1/STK11基因的胚系突变筛查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预测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Peutz-Jeghers综合征STK11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中国人Peutz-Jeghers(PJ)综合征患者STK11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确定其特征,为基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分析(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对8个中国人PJS家系STK11基因进行研究。结果 在两个家系中分别新发现一个终止突变和剪接位点突变,推测最终导致产生截短型蛋白。结论 STK11基因在中国人PJS患者中可能以点突变为主,突变发生率较国  相似文献   

12.
Zuo YG  Xu KJ  Su B  Ho MG  Liu YH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7,120(13):1183-1186
Background 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 is an autosomal dominantly inherited disease. STK11/LKB1 gene germline mutat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responsible for PJS. In our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molecular basis of PJS and evaluate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K11 mutations and the Chinese population.Methods We collected three pedigrees of PJS and screened the 9 exons and their flanking intronic sequences of STK11/LKB1 gene in the probands and normal individuals in the families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direct sequencing.Results Sequencing of the STK11 gene in the probands of 3 families revealed two novel mutations (c180C→G and c998-1002delGCAGC) in exon 1 and exon 8, respectively. The mutation of c180C→G resulted in a 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 The other mutation, a deletion of five nucleotides (998-1002delGCAGC) in exon 8, predicted to generate a translational frameshift and a termination at codon 1070.Conclusions The growing number of mutations in PJS pedigrees suggests the molecular basis of PJS. STK11 gene mutation can be detected in most patients with PJS.  相似文献   

13.
Wang ZX  Lu H  Zhang Y  Bu DF  Niu XY  Zhang Z  Huang YN  Y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4):1175-1180
目的 报告4个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家系的NOTCH3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对4个经临床和病理检查证实的CADASIL家系中的先证者作NOTCH3基因编码区外显子1~12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对家系2和4中的部分亲属也作了同样的检查。结果 4个家系中的先证者均发现有NOTCH3基因的杂合性错义突变,先证者1为外显子3的268C→T突变,先证者2为外显子3的322C→T突变,先证者3为外显子3的328C→T突变,先证者4为外显子11的1819C→T突变,分别造成Notch3蛋白质R90C、C108R、R110C和R607C4个位点氨基酸的替换。其中先证者2的C108R突变尚未见文献报道。在家系2和家系4中,部分成员也携带与先证者同样的突变。结论 这4个家系的CADASIL病均由NOTCH3基因的突变引起,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导致相似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4.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基因变异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人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缺陷症的基因变异类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方法,分析上海地区8个PK缺陷症家系红细胞PK基因变异的情况。结果:在8例PK缺陷症家系中发现3个泳动变位片段,DNA直接测序证实3例均为错义点突变(cDNA 1330G→T、1339C→A、809G→C)。结论:3个突变点分别位于PKLR基因第7和第10外显子,导致相应的氨基酸发生置换(443Ala→Ser、446Leu→lle、270Ag→Pro),造成酶活力下降,红细胞糖酵解途径受阻,临床出现慢性溶血性贫血。  相似文献   

15.
黑斑息肉综合征临床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JS)临床分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0-2003年间治疗的52例PJ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位患者有家族史,平均年龄19岁。胃息肉的发生率为64.4%,大肠息肉的发生率为76%,小肠息肉的发生率为95%。19/3l位患者胃息肉在50颗以上,18/38位患者大肠息肉在50颗以上,8/19位患者小肠息肉数量在50颗以上,病理以错构瘤性息肉(63/108)为主,恶性肿瘤发生率13.5%(7/52)。结论PJS患者可以依患者息肉的部位、数量及病理情况进行分类。息肉数量50颗以上的PJS患者大部分需要手术配合治疗,建议以50颗息肉作为多息肉型和少息肉型PJS的界线。少息肉型患者以内镜下治疗为主,对多息肉型患者及小肠息肉型患者选择剖腹探查,配合手术中的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