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炎症性、免疫性和激素依赖性疾病。该疾病的机制尚未完全确定,近年来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PCD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自主细胞死亡行为,包括:凋亡、自噬、焦亡、铁死亡和坏死性凋亡。在凋亡中,中药主要通过上调caspase-3表达,增强异位内膜的凋亡干预EMs进展。自噬过程中,中药可以抑制PI3K-AKT-mTOR通路促进异位病灶的自噬,也可以下调Beclin-1、p62水平抑制正常内膜细胞自噬。焦亡是依赖caspase引起以炎症反应为主的死亡方式,而产生的炎症环境可能也是影响EMs的原因,中药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而治疗疾病。铁死亡反应中,中药可以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而对抗铁死亡。坏死性凋亡是一种高度免疫原性的细胞死亡模式,迄今为止还未有研究探讨其在EMs中的作用机制,感染是引发此反应的条件之一,而EMs会使体内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因此推断坏死性凋亡也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故该文对国内外应用中药干预PCD治疗EMs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中药...  相似文献   

2.
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死亡方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观察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死亡方式。方法:应用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HE染色,对脊髓组织进行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在脊髓损伤区及相邻区域中发现少量神经元以大量胶质细胞凋亡,结论: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细胞的凋亡是继发损伤期的重要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注射液(Liraglutide)对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组(SCI组,损伤后立即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50μg/kg)和治疗组(Liraglutide组,损伤后立即腹腔注射利拉鲁肽50μg/kg),每组18只,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于损伤后3 d取脊髓组织,Western blot检测LC3-Ⅱ、Caspase-3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神经元自噬表达水平、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于损伤后1 d、3 d、7 d分别进行Basso Beattle Bresnahan (BBB)运动评分。结果与Sham组相比,SCI组LC3-Ⅱ、Caspase-3表达、自噬阳性神经细胞数目、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均增多(P<0.01),BBB评分显著降低(P<0.01);Liraglutide组与SCI组相比,LC3-Ⅱ显著增多,Caspase-3表达降低(P<0.0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示自噬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神经元凋亡双标染色法示神经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1);BBB评分在3 d与7 d时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利拉鲁肽增强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自噬,降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5.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缺血性脑卒中关键病理过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涉及坏死、自噬、凋亡、焦亡和铁死亡等多种神经元死亡模式。这些不同形式的细胞死亡模式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不同时程发挥重要作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不同形式死亡模式的发生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能为提高缺血性卒中临床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点。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多种细胞死亡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不同形式死亡模式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布特点及其意义。方法:Wistar雌性大白鼠54只,使用改良Allen法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1、4、8、24、72h及7、14、21天处死取材。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对脊髓组织进行标记。结果:损伤后4h,在损伤段及邻近段可见末端标记的阳性神经细胞,损伤段灰质中阳性细胞数24h达高峰,白质中阳性胶质细胞数量72h达高峰。相邻节段阳性细胞数量在72h达高峰。灰质中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均有阳性表达,但以胶质细胞为主。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是继发损伤期的重要病理变化,并有其时相和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以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的动物模型,应用透射电镜,HE染色,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FEL)观察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死亡形式.结果:急性脊髓损伤后2 h电镜清晰观察到神经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HE染色和TUNEL显示急性脊髓损伤后6 h和8 h凋亡阳性细胞达高峰.结论:细胞凋亡为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主要死亡形式,也是加重脊髓损伤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瘤是一类以主动脉病理性扩张为主要表现的严重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研究证实,程序性死亡与主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程序性死亡包括坏死性凋亡、细胞自噬和铁死亡等形式,其中坏死性凋亡及铁死亡在主动脉瘤疾病中相关性的研究最为深入,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讨论了上述两种细胞程序性死亡形式在主动脉瘤发生、发展方面的研究热点及现状,并指出了治疗应用前景概况。  相似文献   

9.
金哲  杨建文  罗春山 《广西医学》2022,(7):775-778+787
自噬是真核细胞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将细胞内的物质进行降解并代谢的过程。自噬参与细胞内多种重要功能的调节,其作用机制复杂,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免疫反应的调节。细胞自噬在脊髓损伤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减轻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机制的潜在治疗靶点,在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及相关自噬机制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自噬在创伤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近几年有学者发现药物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显著,多种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水平来促进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修复,从而保护受损脊髓。本文对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及相关自噬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死、致残率高和可逆性差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作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探索完全。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过程,在终末分化的脊髓神经元稳态中必不可少,并在不同环境中导致细胞生存或死亡。近年来,自噬及调控自噬的相关信号通路备受关注,而理清“脊髓损伤-信号通路-细胞自噬”的链条关系有利于我们把握脊髓损伤后的动态病理变化,并进一步明确治疗性激活或抑制自噬是否对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有所帮助。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自噬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中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为脊髓损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金哲  杨建文 《海南医学》2022,33(8):1069-1072
脊髓损伤(SCI)可逆性差、致残率高,是困扰临床已久的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其治疗也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难点.SCI发生前患者存在神经细胞丢失与死亡等情况,而在SCI发生后机体主要表现为神经损害,但神经细胞死亡并非脊髓损伤所导致.目前医学界认为,自噬作用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SCI发生后机体会出现明显炎症反应.这也是导...  相似文献   

12.
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时限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u W  Jia LS  Shao J  Chen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3):2342-2345
目的 探讨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的时限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组颈椎脊髓损伤死亡病例的一般状况、受伤原因、脊柱损伤节段、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合并伤、颈椎脊髓损伤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过程及结果、死亡原因、受伤至人院时间、受伤至死亡时间。结果受伤至死亡时间24h内3例,25~48h3例,49~72h5例,73h~7d16例,8~14d16例,15~21d8例,22~28d6例,29~35d1例,36~42d1例,43~49d2例,50~56d1例,57d以上1例。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共63例,伤后1周内死亡27例,占42.8%;伤后2周内死亡43例,占68.3%;伤后4周内共死亡57例,占90.5%;4周以上仅6例,占死亡总例数的9.5%。结论颈椎脊髓损伤死亡高峰在伤后1周内,主要死亡时间为伤后2周内,其次为伤后3~4周,90.5%死亡病例死于伤后4周内。呼吸功能衰竭为颈椎脊髓损伤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施晓会 《重庆医学》2021,50(19):3389-3394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高发生率、高致残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往往留有终身残疾,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影响.康复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之更好地回归社会.运动训练作为SCI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SCI修复,因此探索运动训练促进SCI修复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运动训练通过减轻继发性损伤,减少神经再生障碍,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分泌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诱导组织可塑性等方面阐述运动训练促进SCI患者功能恢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与凋亡促进因子Caspase-3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24只,脊髓损伤后取损伤脊髓标本,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Caspase-3mRNA原位杂交,TUNEL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区神经元损伤变化与Caspase-3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脊髓损伤后5h可监测到Caspase-3免疫组化阳性细胞(10.2个/高倍视野),22~48h时达高峰(21.5~24.2个/高倍视野)。Caspase-3mRNA原位杂交阳性表达始于5h(6.66个/高倍视野),24h达高峰(14.55~18.22个/高倍视野),二者均在72h后呈明显下降趋势。损伤后24h,可监测到TUNEL阳性细胞,持续至72h。Caspase-3mRNA与Caspase-3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6(P<0.05).4~16h受损神经原形态基本正常,24 ̄48h细胞凋亡特征明显,72h后,几乎所有神经元形态呈现严重变化。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发生一系列形态变化,其演变规律与凋亡促进因子Caspase-3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s,CSPGs)是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外基质的组成部分,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正常维持及病理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CSPGs的表达明显上调,这主要源于病变部位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CSPGs的上调会限制脊髓损伤部位的轴突再生、传导和再髓鞘化,并且可以促进脊髓损伤中的炎症反应,不利于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因此,抑制CSPGs可能是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对CSPGs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SCI)后的再生和修复仍是目前一大难点,目前研究认为其原因可归结为:神经元内在的再生能力不足、髓鞘再生困难、缺乏生长促进因子、在损伤区缺乏组织桥等,而雪旺细胞是周围神经的胶质细胞,包绕周围神经形成髓鞘,可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外基质、细胞粘附分子等,近几十年来,有关雪旺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甚多,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再髓鞘化障碍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作为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的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Schwann cells,SC)参与PNS髓鞘的形成与修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SCI发生后可在损伤部位观察到SC。本文就SC参与SCI修复过程的细胞来源、修复机制及受到的调控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何件根  武亮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0):159-161
目前脊髓损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神经功能学评价、影像学评价、组织形态学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查等宏观评价方法 ,而研究表明在脊髓损伤早期,特别是在脊髓损伤休克期,脊髓损伤的基础损伤程度及治疗效果很难评价。分子生化标志物研究为目前脊髓损伤评价领域新兴的方法 ,特别是磷酸化的高分子量神经微丝蛋白(pNF-H)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本文比较了脊髓损伤传统评价方法 ,并介绍了目前国际上pNF-H在脊髓损伤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神经递质作为神经细胞之间及神经系统与效应器之间传递的化学信号物质,在维持神经系统微环境稳态的同时,对脊髓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也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别的神经递质呈现出复杂性、持续性和连锁反应性等特点,其相互协同或拮抗地参与了脊髓神经再生的过程。神经递质主要包含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在脊髓神经再生中的调控机制不尽相同,甚至在不同阶段同一种神经递质对神经再生的作用亦不相同,其中胆碱类神经递质的早期释放量能够间接表明脊髓神经的损伤程度,但其过度释放也是加重脊髓神经继发性损害的原因之一,而在神经的再生过程中胆碱类神经递质水平的下降也是造成神经再生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单胺类神经递质更多与兴奋传导有关,脊髓神经损伤后可通过增加神经兴奋传导而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脊髓损伤后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度释放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不足继而引起的神经递质动态失衡,是造成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的主要机制。现对近年来脊髓神经损伤后各种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及其参与脊髓神经再生过程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神经再生障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发病率和致残率高,至今尚无完全修复损伤脊髓的治疗方法。随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有望从根本上修复损伤的脊髓。而在所有干细胞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最佳的移植选择。动物研究已证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巨大的脊髓损伤修复潜力,但临床转化并不顺利。本文将着重讨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的神经修复机制,以及临床最佳移植途径、剂量、时机和临床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