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丁樱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尤其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脏病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她主持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综合治疗方案的示范研究".现将丁樱教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瘀论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昆仙胶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疗效,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临床中医辨证基础上加用昆仙胶囊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4周,根据尿常规中尿蛋白及尿潜血的变化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显效40例,有效8例,无效2例。结论:昆仙胶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有明显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赵骞  何松蔚  何强 《北京中医药》2021,40(8):907-910
目的 探讨闫慧敏教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用药规律.方法 选取闫慧敏教授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对闫慧敏教授临床处方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经验.结果 提炼出闫慧敏教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核心药物15味,以祛湿、清热、凉血、止血、收敛、补益药为主,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利水祛湿药物,经聚类分析得到2个聚类组,经关联规则共得到60条规则.结论 闫慧敏教授重视"湿""瘀""热"等病理因素,特别是"湿邪"在紫癜性肾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本病急性期以湿热内蕴为主,治疗应以祛湿、清热、祛瘀为主,本病后期易正气虚弱、湿浊蕴结,治疗应以健脾固精、化瘀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4.
紫癜性肾炎是由于过敏性紫癜而导致的肾损害,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是过敏性紫癜最严重的并发症,占过敏性紫癜患者总数的20%~100%.目前认为紫癜性肾炎是影响过敏性紫癜病程、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该病病因目前尚未明确,治疗尚无特殊药物.现将近年来对本病的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辨证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38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建平 《新中医》2005,37(1):76-77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为过敏性紫癜而致肾脏损害的疾病,一般好发于学龄儿童。近几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3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肾炎康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炎康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疗效。方法:50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肾炎康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西药常规处理,疗程3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6.67%,对照组愈显率70%,两组愈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炎康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有较好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小儿紫癜性肾炎"相关临床课题的实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制定对策,使实习学生在临床课题实施过程中掌握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科研思路与方法及中西医治疗,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临床上治疗难点及重点,笔者从卫气营血理论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关系,探讨应用卫气营血理论辨析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理论依据.丰富中医学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理法方药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辨证治疗与甲皱微循环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健  林东红  曾章超 《新中医》2001,33(5):24-25
目的:通过观察甲皱微循环的变化,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与中医血瘀证的关系。方法:将100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治疗组50例在中医辨证治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医药治疗,对照组50例按西医常规方法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床疗效和甲皱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甲皱微循环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存在瘀血阻络的病理基础,应用活血化瘀中药中提高临床疗效,甲皱微循环检查可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辨证和疗效判断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患儿在对照组35例患者纯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槐杞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化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最完善的中医基础理论书籍,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中医临床,特别辨证论治观点贯穿着中医学始终,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中风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临床上较为常见,多与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相关。适宜的中医药治疗,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丹参素在大鼠血浆和尿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SD大鼠灌胃给药丹参素CMC-Na混悬液后,收集其血浆和尿液,应用固相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采集生物样品的质谱数据。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多级质谱裂解信息,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报道结果比对,最终鉴定了丹参素以及21个丹参素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同时分析了丹参素主要的体内代谢反应,如脱水、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去羟基化以及相关的复合反应等。该文应用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快速阐明了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今后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米非司酮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结构类似炔诺酮,是一种强有力的抗孕激素药物,对终止早孕、抗着床、诱发月经及促进宫颈成熟有明显作用。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米非司酮已推广应用于各类妇科疾病及计划生育领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东  马辰 《中国药学杂志》2003,38(10):737-740
 目的介绍药物体外肝代谢方法的最新进展。方法根据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分别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及基因重组P450酶系、肝细胞体外温孵法、离体肝灌流及器官组织切片法等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介导药物体外代谢酶系的研究是药物体外肝代谢的研究热点,其在新药研究与开发及正确指导临床合并用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17,(3)
目的分析原儿茶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方法大鼠灌胃原儿茶酸-0.5%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法分析该成分在大鼠血浆、尿液、胆汁、粪便中的代谢产物。结果在大鼠血浆、尿液、胆汁中,分别发现了9、4、1个原儿茶酸代谢产物,而粪便中未发现。结论原儿茶酸在大鼠体内吸收入血代谢,不经粪便原形排出。  相似文献   

16.
李晨辉  谷晓红  罗海元 《中医教育》2012,31(2):57-60,66
将平衡计分卡(通过绘制战略地图)运用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体实践成效的评估.在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和途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战略和各层面的主要构成要素,确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4个战略主题,且其成果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任浩  宿树兰  管汉亮 《中成药》2014,(3):498-503
目的研究复方柔肝(黄芪、姜黄、丹参和熊胆粉)中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姜黄提取物、复方柔肝提取物,并采集血浆样本。利用UPLC-TQ/MS测定大鼠血浆中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应用DAS 3.2计算并比较各组药动学参数。结果姜黄素在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姜黄提取物和复方柔肝提取物中T1/2、Tmax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复方柔肝提取物中Cmax、AUC0T明显高于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姜黄素在姜黄提取物和复方柔肝提取物中MRT0T明显高于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姜黄素在姜黄提取物和复方柔肝提取物中MRT0T略小于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双去甲氧基姜黄素Tmax其他药动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柔肝配伍显著提高姜黄素Cmax,增加了其生物利用度,并加快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体内吸收速度,但对其生物利用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实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证候和蛋白质组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着手,分析了蛋白质组学引入"证"实质研究的优势与可行性,认为蛋白质组的整体性、动态性、时空性、复杂性与同样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时相性、复杂性等特点的中医"证"有着惊人的相似,其中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和对应关系。因此,与"证"实质研究中一般的微观指标相比,蛋白质组学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更加符合"证"自身的特点。文章将近几年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技术条件、思路方法以及具体证型与蛋白质组的相关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归纳,展示了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实质研究中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生物芯片技术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伟  马昱澍  程海鹏  倪晓华  周宗祥  应康  谢毅  毛裕民 《中草药》2001,32(11):1054-1056
生物芯片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尖端技术,可用于中药药理的分析,新药的研制开发、中药鉴定,毒理观察等方面,有利于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阐明中医药治病的机制,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灯盏花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英爱  范国荣  高申  洪战英 《中草药》2007,38(7):1036-1039
目的 研究灯盏花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方法 进行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肠吸收实验,HPLC法测定灯盏花乙素,研究灯盏花素在小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分别考察不同质量浓度和不同pH对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胆管结扎与胆管不结扎的实验组之间,吸收速率常数(ka)和吸收百分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小肠和结肠的ka分别为(0.1071±0.013O)和(0.0707±0.0089)h^-1;灯盏花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未发现饱和现象,其ka几乎保持不变,在pH6.0~7.4,灯盏花素的吸收不受pH的影响。结论 灯盏花素在小肠的吸收多于在结肠的吸收,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过程为一级动力学过程,提示灯盏花素可以被制成口服缓释剂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