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入院时心率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CREATE研究数据库中7485例中国STEMI患者,以入院不同心率水平分为< 60次/min组(991例)、60~69次/min组(1491例)、70~79次/min组(1743例)、80~89次/min组(1495例)、90~99次/min组(794例)和≥100次/min组(971例),分析各组患者30 d的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基线资料显示,心率≥90次/min的2组患者中,入院血糖水平,女性、前壁梗死、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killipⅡ~Ⅳ级发生率均高于60~69次/min组(P<0.05).心率< 60次/min组病死率高于60~69次/min组(9.6%比6.3%,P<0.05),心率≥60次/min的所有患者中,随心率水平升高,各组间病死率呈增加趋势(依次为6.3%、8.1%、9.2%、12.6%和24.6%,P<0.05);30 d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心率<60次/min 组27.0%、60~69次/min组12.5%、70~9次/min组13.7%、80~89次/min组14.3%、90~99次/min组17.5%、≥100次/min组31.1%(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心率60~69次/min组相比,<60次/min组患者3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随心率水平升高30 d死亡风险逐步增加(心率70~79次/min组:OR=1.391,95% CI 1.028~1.883,P<0.05;80~89次/min组:OR=1.447,95% CI 1.066~1.966,P<0.05;90~99次/min组:OR=1.834,95% CI1.303~2.582,P<0.05;≥100次/min组:OR=2.579,95% CI 1.893~3.515,P<0.001);与心率60~69次/min组比较,心率<60次/min和>90次/min患者联合终点事件风险明显增加(OR值分别为1.532,1.436,1.893,P均<0.05).结论STEMI患者入院心率是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血运重建1年后稳定的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控制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照标准筛选我院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行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指标、冠心病用药及血运重建治疗情况。根据术后1年静息心率分为三组,即心率≤60次/min组(278例)、61~69次/min组(425例)及≥70次/min组(357例);根据患者是否使用β受体阻滞剂,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用药组(804例)和未用药组(256例)。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心率控制不良(心率≥70次/min)的因素和影响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因素。结果:入选了1 060例血运重建后稳定的冠心病患者,26. 2%患者静息心率≤60次/min,40. 1%患者静息心率在61~69次/min,33. 7%患者静息心率≥70次/min,75. 9%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率在61~69次/min组中β受体使用比例最高。在心率≥70次/min组中美托洛尔使用的平均剂量最高。心率控制不佳(≥70次/min)的危险因素包括:正在吸烟(OR=2. 72,95%CI:1. 84~4. 00,P<0. 01)、糖尿病(OR=1. 63,95%CI:1. 14~2. 32,P<0. 01);而对目标心率的知晓则与心率控制成正相关(OR=0. 02,95%CI:0. 01~0. 04,P<0. 01)。影响β受体阻滞剂的因素包括:对心率控制知晓(OR=3. 63,95%CI:2. 18~6. 06,P=0. 000),心肌梗死(OR=1. 71,95%CI:1. 17~2. 49,P=0. 005)和基础静息心率高(OR=1. 08,95%CI:1. 05~1. 11,P=0. 000)。结论:尽管β受体阻滞剂的广泛应用,但仍有1/3的患者静息心率控制不佳。在心率≥70次/min患者中,β阻滞剂使用剂量同时也高,考虑患者基础心率高,医师加强心率控制,但仍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告知患者心率控制目标可加强门诊随访,调整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动态血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老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147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电图检查.根据静息心率的数值将患者分成4组:RHR≥80次/min为1组,70次/min≤RHR≤79次/min为2组,60次/min≤RHR≤69次/min为3组,50次/min≤RHR≤59次/min为4组.比较四组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常规生化指标和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各组比较:总胆固醇3组>1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1组>其余三组;24h平均DBP 1组(67.11±8.55)mm Hg>3组(61.47±8.34)mm Hg,1组>4组(61.79±7.77)mm Hg;白天平均DBP 1组(67.29±8.95)mm Hg>3组(62.22±8.48)mm Hg,1组>4组(61.53±8.44)mm Hg;白天SBP负荷1组(40.61±32.57)mm Hg>2组(33.16±33.36)mm Hg>3组(23.00±26.26)mm Hg>4组(20.87±27.22)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h平均DBP、LDL-C为静息心率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与全天平均DBP、LDL-C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在诊疗中应予以重视,以期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及心脑血管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死亡受体4和死亡受体5基因多态性与U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362例UC患者和490名健康对照者,采用微测序技术(SNaPshot)检测死亡受体4(rs20575,rs13278062)和死亡受体5(rs1047266)3个位点的基因型,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各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受体4和死亡受体5基因多态性与U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UC组中死亡受体4(rs20575)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CG+GG的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3.18%(23/724)比1.63%(16/980),x2=4.439,OR=1.977,95%CI:1.037~3.769,P=0.035;6.08%(22/362)比3.27%(16/490),x2 =3.863,OR=1.917,95%CI:0.992~3.705,P=0.049].重度UC患者死亡受体4(rs20575)的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CG+GG的频率高于轻中度UC患者[8.00%(8/100)比2.40%(15/624),OR=3.530,95% CI:1.456~8.560,P=0.008;16.00%(8/50)比4.49%(14/312),OR=4.054,95%CI:1.605~10.243,P=0.004].死亡受体4(rs13278062)的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UC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度UC患者死亡受体4(rs13278062)的突变等位基因T和基因型GT+TT的频率均低于轻中度UC患者[23.00%(23/100)比36.06%(225/624),OR=0.530,95%CI:0.323~0.868,P=0.011;42.00%(21/50)比61.22%(191/312),OR=0.459,95%CI:0.250~0.841,P=0.010].死亡受体5(rs1047266)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UC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死亡受体4(rs20575)位点突变等位基因G携带者罹患UC的危险性增加,死亡受体4(rs13278062)基因突变可能影响UC的病情严重程度,而死亡受体5(rs1047266)基因多态性与UC无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率恢复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SLE-PAH)女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9年11月到2015年9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治疗的21例SLE-PAH女性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功能测试及心肺运动试验,并以同期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上匹配的32名女性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SLE-PAH患者的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O2/kg)、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VO2% pred)、峰值心率(Peak HR)、摄氧效率平台(OUEP)及OUEP% pred显著下降(t=-8.59~-2.49,P<0.05),最低通气效率(Lowest VE/VCO2)及Lowest VE/VCO2% pred明显升高(t=4.85、5.48,P<0.01),2组间基础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05),而SLE-PAH患者的HRR1、HRR2[(19.1±7.4)次/min、(34.7±11.1)次/min]却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8.0±6.3)次/min、(42.0±8.3)次/min](t=-4.73、-2.73,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SLE-PAH患者HRR1及HRR2与Peak VO2% pred、OUEP% pred、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均呈中度正相关(r =0.47~0.69,P<0.05),与Lowest VE/VCO2% pred呈中度负相关(r=-0.62、-0.55,P<0.05),与mPAP无相关性(r=-0.35、-0.11,P>0.05).此外,HRR1还与肺血管阻力(PVR)呈弱正相关(r=-0.45,P<0.05),而PVR与HRR2无相关性(r=-0.31,P>0.05).ROC曲线显示HRR1及HRR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7(敏感度84.4%,特异度71.4%)及0.676(敏感度68.8%,特异度71.4%)(P<0.05),HRR1及HRR2在ROC曲线上的分界点分别为23次/min及40次/min.结论 HRR1及HRR2均可以用来评估SLE-PAH女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因此,我们可以把HRR作为早期发现SLE-PAH的一个重要参数,并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从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 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析纳入3 043例患者,根据确诊ASCVD后首次健康体检时的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将其分为<68次/min组(n=744)、68~74次/min组(n=786)、75~80次/min组(n=760)、≥81次/min组(n=75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静息心率水平及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四组患者中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5.81(3.46,9.64)年期间,772例(25.37%)患者死亡。控制主要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8次/min组患者相比,75~80次/min组、≥81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4%(HR=1.2...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控制的现状及与血压控制的关系。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门诊和全科门诊连续纳入采取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3 834例,收集患者基本特征、行为习惯、病史、服用降压药物种类等信息并测量诊室血压和心率。结果: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平均静息心率为75次/min,约1/3静息心率≥80次/min。无冠心病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不超过80次/min的比例为75.3%;随着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的增加,静息心率控制率显著降低(P0.001);和血压控制不达标的患者相比,血压控制达标的患者静息心率控制率显著升高(70.0%, 80.3%,χ~2=50.624,P0.001);静息心率60~69次/min者收缩压平均水平最低(131.6±20.3)mmHg(1 mmHg=0.133 kPa)且血压控制率最高(趋势χ~2=77.874,P0.001)。单独及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分别为3.1%和16.0%;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心率达标的比例为79.9%(585/732),心率超过80次/min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为15.5%(147/951);血压控制达标的患者,单独及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静息心率≤80次/min的比例显著高于应用其他药物者(χ~2=18.365,P=0.003),而在血压控制不达标的患者中,采取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心率控制没有显著的差别(χ~2=3.026,P=0.696)。结论:血压控制达标有助于静息心率控制,服用β受体阻滞者静息心率达标率高于采用其他药物治疗者,但仍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提升静息心率及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3-2004年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904例,根据入院时心率水平分为<80 次/min组、80~90 次/min组及>90次/min组,分别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死亡例数.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史、冠状动脉造影例数、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90次/min组及80~90次/min组患者前、侧壁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心率<800次/min组(P<0.05).心率>90次/min组患者LVEDD为(51.9±7.5)mm,80~90 次/min组为(51.6±5.8)mm,高于<80次/min组[(50.3±5.3)mm];>90次/min组的LVESD[(39.5±8.7)mm]也明显高于80~90次/min组[(37.1±7.1)mm]及<80次/min组[(34.8±6.2)mm];而>90次/min组LVEF(46.0%±10.6%)明显低于80~90 次/min组(49.5%±11.3%)及<80次/min组(54.6%±10.8%).904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65例(7.2%),>90次/min组患者的病死率[18.2%(27/148)]明显高于80~90次/min组[8.5%(16/189),P<0.01]和<80次/min组[3.9%(22/567),P<0.01],后两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率增快,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增加.对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心率增快是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5,95%CI:1.008~1.043,P=0.005).结论 过快的心率是AMI心室重塑与死亡的强预测因子,对AMI患者应密切关注和控制心率,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合用非洛地平缓释片对中青年舒张压升高为主伴心率偏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7月来湖南医药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以1~2级舒张压升高为主、静息心率>70次/min的中青年患者77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给予比索洛尔(2.5~5.0 mg,1次/d)和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1次/d);对照组仅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5~10 mg,1次/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8周末)的血压、心率及安全性.结果 ①观察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4.7%(36/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降低坐位舒张压幅度和静息心率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8.5±6.4)mmHg比(9.3±5.3)mmHg,(9.3±5.3)次/min比(1.7±7.1)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均在可耐受范围.结论 比索洛尔加非洛地平缓释片,对心率偏快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有降压和降心率的双重作用,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0.
心率与全因死亡及冠心病事件关系的队列人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健康人群心率的分布状况,评估不同心率水平与死亡和冠心病事件的关系.方法资料来源于中美心肺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研究人群为北京和广州的工人和农民人群,入选时年龄范围为35~59岁.从1983和1984年开始进行基线调查,每2年进行1次终点事件随访,2005年结束研究.以12导联静息心电图连续5个RR间期计算心率.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及冠心病首发事件.结果进行资料分析的人群共9856名,其中男性4805名,女性5051名.平均随访16.2年.静息时平均心率男性为67.9次/min,女性为71.6次/min(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性的心率均显著增加.队列人群中发生全因死亡1523例,冠心病事件200例.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年龄、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体质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后,以心率60~89次/min为对照组,心率<50次/min、50~59次/min、90~99次/min和≥100次/min组的全因死亡相对危险度(95%可信区间)依次为0.76(0.49~1.17)、0.87(0.75~1.02)、1.33(1.06~1.68)和1.48(1.03~2.14).心率与冠心病事件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心率≥90次/min的人群发生全因死亡的危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孤立心肌桥病人静息心率、左心室结构和收缩功能与Noble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孤立心肌桥病人111例,按照静息心率水平分为3组,A组41例(静息心率70次/min)、B组48例(静息心率70~80次/min)、C组22例(静息心率≥80次/min)。分析影响孤立心肌桥病人心率及Noble分级的因素。结果静息心率与心肌桥Noble分级呈正相关(r=0.612,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厚度(IVST)对静息心率有影响;LVEF、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对Noble分级有影响(均P0.05)。结论孤立心肌桥病人静息心率与心肌桥Noble分级呈正相关,可通过不同水平静息心率与LVEF、LVM、LVMI评估心肌桥Noble分级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出院静息心率对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2006~2016年开滦研究人群中首次诊断为心衰的职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分为:出院静息心率<65次/min组、65~71次/min组、72~79次/min组、≥80次/min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计算各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出院静息心率对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2 657例,平均年龄(67.85±11.44)岁,其中男性2 338(87.99%)例。平均随访(6.82±3.93)年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1 129例,出院静息心率<65次/min组至≥80次/min组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6.87%、38.27%、43.82%和50.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与<65次/min组比较,65~71次/min组、72~79次/min组、≥80次/min组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HR(95%CI)分别为0.95(...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代谢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23例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进行调查.每位患者均测RHR、血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浓度(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按RHR频率分RHR 1组<75次/min(76例),RHR 2组75~79次/min(131例),RHR 3组80~85次/min(91例),RHR 4组>85次/min(25例).结果 高血压患者不同RHR与FBG、TC、TG、LDL-C、FINS、IR正相关(r分别为0.61,0.28,0.45,0.41,0.36,0.54,P<0.01),并随着RHR逐渐增加而升高.HDL-C随着RHR增加而下降(呈负相关,r=-0.41,P<0.01);RHR 2与RHR3组之间腰围、血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RHR 1、RHR 4组有统计学意义(P<0.0D.相关因素分析,高血压患者不同RHR与MS所聚集危险因素有关.结论 RHR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江苏汉族人群中IL-23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及其表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17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 135例,克罗恩病(CD)43例]和134例健康对照,检测IL-23受体基因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 1805303、rs1343151、rs11465804、rs11209032、rs17375018、rs11465788)的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UC、CD各临床表型的关联性.结果 rs 11805303的T等位基因频率在UC中为60.4%,高于对照组(50.4%),P=0.020.UC的基因-表型分析显示,rs17375018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结肠炎活动性指数(UCDAI)即UC的严重程度相关,携带等位基因G的患者倾向于发生轻度UC.CD的基因-表型分析显示,rs17375018位点的A等位基因频率在诊断年龄≤25岁的CD患者中明显高于诊断年龄>25岁的患者(41.7%比22.0%,P=0.050,OR=2.532,95% CI0.988~6.494);rs11805303位点的基因型与CD的诊断年龄、病变范围有关联性(P值分别为0.039和0.044);rs 17375018位点的A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肠外表现的几率较等位基因G携带者低(23.1%比46.7%,P=0.040,OR =2.917,95% CI1.027~8.283).结论 在江苏汉族人群中,rs11805303是UC的易感基因位点,同时rs11805303、rs17375018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UC、CD的临床表型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B,ApoB)、载脂蛋白AⅠ(apolipoproteinA Ⅰ,ApoA Ⅰ)和ApoB/ApoA Ⅰ比值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基于血管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ICAS组和非ICAS组,收集血压、血脂、血糖、ApoB、ApoA Ⅰ、ApoB/ApoA Ⅰ比值以及人口统计学资料,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3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ICAS组177例(49.2%),非ICAS组183例(50.8%).两组之间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者构成比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B、ApoA Ⅰ水平和ApoB/ApoA Ⅰ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优势比(odds ratio,OR)1.7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4 ~2.93;P=0.035]、糖尿病(OR 2.09,95% CI 1.31 ~3.32;P=0.002)、冠心病(OR 2.68,95% CI1.09 ~6.57;P=0.031)以及ApoB≥0.84 g/L(0.84 ~ 1.00 g/L:OR 2.68,95% CI 1.30 ~ 5.56; 1.00 ~1.16 g/L:OR 3.95,95% CI 1.87 ~8.40;> 1.00 g/L:OR6.41,95% CI 2.82 ~ 14.49)和ApoB/ApoA Ⅰ比值≥0.60(0.60~0.73:OR 1.92,95% CI 1.14 ~3.24;0.74~0.91:OR 1.79,95% CI 1.06 ~3.02;>0.91:OR 3.30,95% CI 1.92 ~5.67)为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poA Ⅰ>1.28 g/L为ICAS的独立保护因素(OR0.39,95% CI0.16~0.98;P=0.044).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ApoB水平和ApoB/ApoA Ⅰ比值增高是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poA Ⅰ水平增高为ICAS的独立保护因素.ApoB/ApoA Ⅰ比值可作为中国人群缺血性卒中患者ICAS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 rs767455基因多态性在散发性帕金森病(SPD)患者中的分布及对发病年龄和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应用TaqMan探针技术对2006年10月至2009年12月宣武医院及全国多中心药物试验的481例帕金森病(PD)患者(PD组)和557例正常对照个体(对照组)进行TNFRSF rs767455多态性检测,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应用x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aplan-Meier和生命表方法分析基因多态性与SPD的相关性,及对SPD发病年龄的影响.另将PD组患者分为震颤组(298例)和非震颤组(183例),将两组的AA、AG、GG基因型及A、G等位基因的分布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TNFRSFrs767455 AA、AG和GG基因型在PD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80.04%、19.13%、0.83%;对照组:79.00%、19.75%、1.25%;x2=0.53,P>0.05).也没有发现A和G等位基因的分布在P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29,P>0.05).对性别进行调整后发现,TNFRSF rs767455 G等位基因对SPD发病仍无显著性影响(x2=0.01,P>0.05).AA、AG和GG基因型的发病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61岁(95% CI 59 ~ 63岁)、61岁(95% CI,57 ~ 65岁)和60岁(95%CI 57 ~ 63岁),虽然携带AA基因型的发病年龄较AG、GG基因型提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4,P>0.05),利用Cox-回归方法分析控制性别的影响仍没有发现GG影响发病年龄(x2=0.03,P>0.05).携带G和非G等位基因个体发病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61岁(95% CI 59~63岁)与60岁(95% CI56~64岁),利用生存分析进行研究发现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并不能延迟SPD的发病年龄(x2 =0.36,P=0.55).震颤组和非震颤组AA、AG、GG基因型及A、G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94,0.15;P>0.05).结论 TNFRSF rs767455在SPD和对照组中分布无差异,且不影响SPD的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25例HCM合并房颤行导管消融的患者作为病例组.1∶2匹配人选50例同期行导管消 融且年龄、性别、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匹配的不伴HCM的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病例组24例患者和对照组47例患者完成随访.病例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47.6±7.6)mm对(40.5±8.2)mm(P=0.001).病例组房颤相关症状欧洲心律学会(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EHRA)评分为3.0±0.7,对照组为2.5±0.7,P=0.008.单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3.1±1.0)年,病例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6.7%对42.6%,P=0.004).平均(1.2±0.5)次手术后,随访(2.9±1.2)年,窦性心律维持率在病例组为12/24(50%),对照组为33/47(70.2%,P=0.003).成功维持窦性心律的HCM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显著降低(1.4±0.5对1.1±0.3,P=0.0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HCM和左心房内径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CM:HR2.5,95%CI 1.06~5.80,P=0.037;左心房内径:HR 1.1,95%CI 1.01~1.10,P=0.009).结论 HCM合并房颤患者,房颤相关症状更显著,导管消融成功率相对低,消融成功的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复发机制可能不仅与其介导了左心房增大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心衰患者的心室率为主要的治疗靶点,通过规范治疗在早期使得该类患者心室率控制在目标范围,观察分析心功能指标相应的变化。方法:观察我院心内科新入院的左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Ⅲ~Ⅳ)的158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温和心率控制组70次/min≤HR90次/min)80例;B组(强化心率控制组50次/min≤HR70次/min)78例,经规范治疗7d后,对比分析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B型钠尿肽(BNP)、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BNP、LVEF、心排量(CO)水平等均优于A组;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心衰患者,早期使静息心率控制在50~70次/min范围与控制在70~90次/min组范围相比,有更好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静息心率升高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选取2 519名年龄4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测以及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测量。以ba-PWV上四分位定义为动脉硬化。以ba-PWV作为应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心率及其他传统危险因素与ba-PWV的相关性。同时,将人群按心率四分位值分成4组,以心率上四分位组作为对照,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余3组人群动脉硬化的患病风险。结果:按心率四分位分组为≤73次/min组、74~81次/min组、82~90次/min组、≥91次/min组;ba-PWV与心率呈显著正相关(r=0.23,P0.000 1),在多重线性回归中,心率对ba-PWV仍然有很好的相关性(标准β=0.17,P0.000 1)。在心率四分位组间,随着心率水平的增高,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也随之增高,从上四分位组到下四分位组,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依次为15.5%、20.9%、24.5%和39.9%。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后,心率≥91次/min组人群的动脉硬化患病风险是心率≤73次/min组人群的4.36倍[比值比(OR)=4.36,95%可信区间(CI):2.98~6.38]。结论:中老年人静息心率升高与动脉硬化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浆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史、基线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Hcy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动脉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动脉狭窄组进一步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组,分析血浆Hcy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47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动脉狭窄组115例,非狭窄组32例.狭窄组年龄(-4.577,p<0.001)、Hcy(t=3.65,p<0.001)、C-反应蛋白(t=2.06,P=0.04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t=1.896,P=0.04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t--4.261,P<0.001)水平以及糖尿病(x2=5.772,P=o.016)、高血压(x2=10.507,P=0.001)和吸烟(x2=12.282,P<0.001)的患者构成比与非狭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odds ratio,OR)3.37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51 ~ 8.426;P=0.009]、Hcy> 15 μmol/L(OR 2.274,95% CI1.147 ~8.173;P =0.025)、高血压(OR 5.782,95% CI2.045 ~16.345;P=0.001)、吸烟(OR 3.514,95% CI1.200~ 10.293;P=0.022)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 1.0 mmol/L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66,95% CI0.054~0.511;P=0.002).狭窄组根据狭窄部位再分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24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61例)、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组(30例).3组间临床资料和危险因素比较显示,高血压的患者构成比(x2=7.024,P=0.003)以及LDL-C(F=3.276,P=0.042)和C-反应蛋白(F=3.645,P=0.02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是单纯颅内狭窄(OR 3.795,95% CI1.261~11.424;P=0.018)、单纯颅外狭窄(OR18.490,95% CI3.117~ 10.966;P=0.001)和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OR 9.178,95 %CI2.211~38.094;P =0.002)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水平增高是单纯颅内狭窄(OR 0.150,95% CI0.043 ~0.523;P =0.003)、单纯颅外动脉狭窄(OR 0.078,95% CI0.012~0.488;P=0.006)和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OR 0.089,95% CI0.021~0.385;P=0.001)共同的独立保护因素;年龄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 6.351,95% CI2.277~ 17.717;P<0.001),LDL-C水平增高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 6.021,95% CI1.212~29.917;P=0.028),Hcy水平增高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OR 4.376,95% CI1.026 ~ 18.671;P=0.046)以及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OR4.951,95% CI1.378~17.783;P=0.014)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浆Hcy水平升高与颅外动脉狭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