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甘肃省陇南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特征,评价疫苗接种效果,为制定流腮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20年甘肃省陇南市流腮资料进行分析,描述病例三间分布特征。结果 2005—2020年陇南市共报告流腮病例12 130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28.81/10万(6.25/10万~105.53/10万);发病时间呈现2个高峰和2个低谷的季节性特点;病例主要集中在0~14岁儿童,占病例总数的76.88%(9 325/12 130),年均发病率113.37/10万;男性年均发病率(31.85/10万)高于女性(25.51/10万)(P<0.01);发病以学生为主,占60.87%(7 383/12 130);12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发生在农村学校,2013年后无流腮暴发疫情报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EPI)前期(30.49/10万)与EPI后期(28.25/10万)相比陇南市流腮年均发病率有所下降(P<0.01),但<15岁人群年均发病率EPI前期(116.52/10万)与EPI后期(112.16/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5—2020年陇南市流腮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高峰因学生开学呈双峰分布,发病年龄以0~14岁儿童为主,暴发疫情均出现在农村,EPI实施前后陇南市<15岁人群流腮发病率下降不明显,应继续落实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免疫接种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金山区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19 年上海市金山区猩红热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9 年上海市金山区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430 例,年均发病率为6.25/10 万;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春夏交接期的 4—6 月和冬季11月至次年1月,病例数分别占全部病例的36.98%和40.70%;人群分布特征为男女比例1.43∶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22/10万,女性为5.25/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5);全部病例中学生282例( 65.58% )、幼托儿童136例( 31.63% )、散居儿童12例( 2.79% );以4~9 岁年龄为主,占92.09%( 396/430 );病例高峰在6~7岁年龄组,占 44.19%( 190/430 )。结论 近年上海市金山区猩红热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小学生、幼托儿童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小学和托幼机构的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猩红热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7—2018年梧州市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梧州市肺结核疫情,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7—2018年梧州市肺结核报告发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8年梧州市共报告肺结核病例22 86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3.58/10万,年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89.33/10万下降到2018年的59.66/10万(P<0.01)。男女性别比为2.95∶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55~64岁组报告发病例数比例最高(16.15%),≥75岁组报告发病率最高(188.18/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69.18%)。万秀区、蝶山区和龙圩区年均报告发病率均高于梧州市平均水平,而2018年万秀区(包含原蝶山区)的报告发病率(52.31/10万)低于梧州市平均水平(59.66/10万)。结论 2007—2018年梧州市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需加强疫情高发地区和农民、中老年人和男性的结核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4—2021 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报告发病现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北京市石景山区乙肝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理2014—2021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北京市石景山区报告的乙肝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21 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共报告乙肝病例552例,年均发病率为11.06/10 万,2019年发病率最高,为22.03/10 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报告乙肝病例无明显季节分布,全年呈散发状态,3月份累计报告病例数最多为65例(11.78%)。病例数男女比例1.80∶1,年平均发病率男性(15.86/10万)高于女性(9.02/10万);报告病例数最多年龄为50~60岁年龄段,占25.91%;病例数前3位的职业人群为离退人员(40.049%)、家务及待业人员(17.39%)、干部职员(12.86%);不同街道乙肝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2014—2021 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乙肝防控成效显著,无15岁以下病例,应继续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尤其加强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并且应做好50~60岁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王荣  杨晨  苗瑞芬  许可  丁松宁  李晨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11):1470-1473
目的 分析南京市≥65岁老年人肺结核病例特征,为制定老年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2011—2019年登记的现住址为南京市的≥65岁老年肺结核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9年南京市老年活动性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76.61/10万,报告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幅度30.05%,但老年病例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老年肺结核男女比例3.12∶1,病例数以65~69岁年龄组最多,年均报告发病率男性以80~84岁组(164.88/10万)最高,女性以85岁及以上组(40.88/10万)最高。农民(40.36%)和离退休人员(39.85%)位居老年患者职业前2位,老年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性。地区分布上,高淳区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154.87/10万),中心城区报告发病率较低。病原学阳性率、就诊延迟率呈上升趋势(均P<0.01)。结论 南京市老年结核病防控应关注老年男性及老龄化程度高的农村地区,加强主动筛查、治疗管理和医疗保障,加大健康宣教,减少就诊延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7—2019年广东省江门市肠道病毒71型(EV 71)灭活疫苗接种水平及接种期间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 方法 从“广东省疫苗接种月报表”收集江门市2017—2019年各预防接种单位每月上报的EV 71接种数据并汇总;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广东省急性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提取江门市2017—2019年手足口病疫情数据和哨点监测病原学监测结果,估算EV 71感染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结果 2017—2019年,江门市共报告接种EV 71 456 686剂次,3年估算接种率分别为17.96%、29.33%和30.75%,估算接种率逐年上升(P<0.01)。3年EV 71感染手足口病估算发病率分别为21.21/10万、3.02/10万和0.00/10万,估算发病率逐年下降(P<0.05);3年手足口病年报告发病率呈季节性波动,每年5—7月为手足口发病高峰,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2018年比2017年下降42.17%,2019年比2018年上升54.45%,5岁以下儿童占总报告发病总数的87.24%。 结论 接种EV 71灭活疫苗能有效降低EV 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尤其是重症,对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预防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广州市白云区石门街2008—2017年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8—2017年白云区石门街的流感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流感疫情进行流行特征分析。结果 2008—2017年白云区石门街共报告流感病例750例,年均发病率为146.33/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2—3月,共报告603例,占病例总数的80.40%。报告流感病例数最多的地区为大朗社区(593例,占79.07%),最少为唐阁社区(8例,占1.07%)。男性464例,女性286例,男女性别比为1.62∶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1~15岁(317例,占42.27%)和6~10岁(194例,占25.87%);病例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学生(600例,占80.00%)和散居儿童(115例,占15.33%)。结论 中小学生和散居儿童是广州市白云区石门街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防控重点季节为冬春季。流感流行高峰前接种流感疫苗、落实学校晨检制度等是防控流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2009—2018年云浮市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流行特征,为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收集云浮市2009—2018年丙肝病例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丙肝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8年云浮市共报告丙肝病例4 480例,年发病率从2009年的14.78/10万逐年增至2018年的27.15/10万。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且年均发病率不同(P<0.01),最高为云城区(27.77/10万)。病例中男性3 170例,女性1 310例,男女性别比为2.42∶1,男性年均发病率(20.71/10万)高于女性(9.45/10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59岁(3 849例,占85.92%),30~49岁有1个发病高峰(2 870例,占64.06%)。职业以农民为主(2 472例,占55.2%)。发病时间无季节特征,均为散发。结论 云浮市2009—2018年丙肝报告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地区差异较大,20~59岁、农民是重点人群,应重视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丙肝疫情,进一步加强确诊及后续治疗和随访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东省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防控需求,为示范区采取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广东省第四轮示范区地区2011—2018年HIV/AIDS报告病例及抗病毒治疗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8年共新报告HIV/AIDS病例34 926例,其中城市示范区报告病例集中在20~39岁(68.76%)、以同性传播为主(48.09%);县区示范区报告病例中异性传播是首要感染途径(77.87%),≥50岁年龄组占比呈上升趋势并成为首要感染群体(P<0.01)。两者样本来源均以医疗机构就诊检测发现为主(49.43%、56.79%)、晚发现病例来源医疗机构就诊检测比例高(63.5%、64.0%)。城市和县区示范区报告病例的年龄、文化程度、户籍、感染途径等特征,以及晚发现比例、现存活病例抗病毒治疗比例和治疗成功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2011—2018年广东省城市和县区示范区地区报告病例特征和防控现状存在差异。广东省第四轮示范区在落实国家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城市和县区示范区疫情特点和当地实际,采取更细化和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恙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广东省2006—2017年恙虫病监测数据,对广东省常住人口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7年广东省恙虫病发病率从0.41/10万上升至5.52/10万,共报告死亡病例30例,总计病死率为0.09%。恙虫病病例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共30 551例,占96.30%,确诊病例1 175例,占3.70%。历年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1∶1.16。各年龄均可发病,总计发病率 65~69岁最高,为137.00/10万;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63.73%。发病时间呈双峰分布,属于夏秋季型。2010年起全省各地市均有病例报告。结论 2006—2017年广东省恙虫病报告例数呈上升趋势,发病存在明显季节性,农村劳动者和中老年人群是高危人群。应提高各机构重视程度及恙虫病早诊断、早治疗、早报告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隆安县2012—2020年手足口病(HFMD)流行和病原学特征,为HFMD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收集2012—2020年HFMD数据,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导出。结果 2012—2020年隆安县报告HFMD共24 680例,其中重症83例,死亡8例,报告年均发病率为656.89/10万,年均死亡率为0.21/10万。每年4—6月和9—10月是发病高峰期;发病率以城厢镇最高(944.68/10万),以屏山乡最低(469.46/10万)。男性年均发病率为751.32/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550.69/10万,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3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MD病例以0~4岁儿童为主(95.28%)。在558例病例中检出EV 71病毒阳性109例(21.25%);EV 71在重症、死亡病例中比例分别为54.22%、87.50%。结论 2012—2020年隆安县HFMD总体上仍然处于高流行趋势,存在地区、性别、季节分布的差异,2012—2017年EV 71型感染是HFMD感染的优势病株,应继续推进EV 71疫苗接种对防控HFMD流行和暴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北京市海淀区传染病发病流行变化趋势,掌握其流行特征及流行规律,为有效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调整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海淀区 2012—2016年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6年海淀区法定传染病累计报告病例74 811例,年均发病率维持在 392/10万的水平。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发病率由 2012年的68.04/10 万下降至2016年的38.85/10万;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下降趋势不明显,2014年构成比上升为第1位;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下降趋势不明显,2016 年发病率降至26.37/10万的低水平。甲、乙和丙类传染病主要病种是痢疾、肺结核、梅毒、乙型肝炎、猩红热、麻疹。发病地区集中在人口基数大及流动人口多的学院路和中关村街道。男女性别比为1.49∶1,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0~15岁发病例数所占比例最大(36.33%),职业以农民、学生为主(77.58%),4—6月(28.77%)和11—12月(21.15%)为传染病发病高峰期。结论 5年间海淀区传染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痢疾、肺结核、梅毒为乙类传染病的前3位,发病呈0~15岁低龄化,每年4—6月和11—12月为高发季,高校和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病例较多。因此还应加强重点传染病、重点地区、流动人口聚居地、学校疫情、暴发疫情的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宝鸡市丙型肝炎(丙肝)的流行特征及预测发病趋势,掌握丙肝的发病情况,为科学防控丙肝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方法 应用Excel 2007和SPSS 17.0 软件对中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5—2020年宝鸡市的丙肝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对2021—2025年丙肝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 2005—2020年宝鸡市共报告丙肝12 242例,去除重复报告后为10 187例,年平均发病率17.09/10万。男性5 360例,女性4 827例,男女性别比为1.11∶1。2005—2012年发病率呈上下波动,2012—2020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12年发病率最高(22.88/10万),2020年发病率最低(12.85/10万)。丙肝高发县区为金台区(26.71 /10万)、岐山县(25.58/10万)、千阳县(24.97/10万)。不同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病,0~<10岁组发病率最低(0.78/10万),70~<80岁组发病率最高(36.11/10万)。农民病例比例最高,占总发病数的56.57%。通过时间序列模型预测2025年丙肝发病率为10.33/10万。结论 2005—2020年宝鸡市丙肝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高发地区仍存在。建议加强丙肝高发地区防控,加大筛查力度,改善卫生环境,关注高危人群,通过健康宣教和干预工作提高对丙肝认知,减少丙肝的发生和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2013—2015年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5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总体年均发病率为3.97/10万,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为第3季度(37.57%,4 803 / 12 785),年均发病率最高地市为珠海市(97.61/10万,4 727/ 1 614 200),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占61.35%,7843/2785)和20~34岁(占14.23%,1 819/12 785)为主,20~34岁发病人群中进食场所为餐饮服务业及集体食堂的比例占42.70%(231/541),食源性致病菌以沙门菌为主,总体阳性率16.10%(1 460/9 069),聚集性病例主要以家庭式小型暴发为主(占60.45%,81/134),主要的可疑致病食物是肉与肉制品及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占30.60%,41/134)。结论 广东省食源性疾病仍以细菌性感染为主、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建议监管部门重点关注20~34岁人群、肉与肉制品、水产动物及其制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东莞、佛山、广州和深圳市气温对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发病的影响。方法 收集4个城市2005—2018年流腮发病与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时间趋势、星期几效应、相对湿度和气压等混杂因素下,研究不同城市气温与流腮发病的关系。最后分别比较低温(日均气温的第5百分位数)和高温(日均气温的第95百分位数)对不同年龄别和性别人群流腮发病的冷热效应。结果 4个城市2005—2018年共报告流腮病例212 109例,日均气温中位数为23 ℃~25 ℃。4个城市气温与流腮日发病例数的总体效应关系呈倒“S”形的非线性关系。男性的冷效应(RR=1.131,95%CI:1.018~1.256)略高于女性(RR=1.093,95%CI:0.955~1.251),女性的热效应(RR=1.014,95%CI:1.001~1.026)略高于男性(RR=1.009,95%CI:0.997~1.02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17岁青少年的冷效应(RR=1.476,95%CI:1.300~1.677)和热效应(RR=1.020,95%CI:1.006~1.034)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日均气温与流腮的发病呈非线性关系,可能是流腮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6~17岁青少年是气温较为敏感的人群,应重点关注这些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昆明市西山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8—2017年昆明市西山区手足口病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7年西山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8 282例,其中重症病例572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为253.17/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共报告10 243例,占病例总数的56.03%。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分别为福海街道办事处、前卫街道办事处和马街街道办事处,共报告病例9 925例,占病例总数的54.29%。男性10 739例,女性7 543例,男女性别比为1.42∶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年龄组,共报告17 185例,占病例总数的94.00%;病例职业以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报告8 878例(占48.56%)和8 734例(占47.77%)。2 866例实验室诊断病例中, EV 71型1 225例,占42.74%; Cox A16型1 307例, 占45.60%;其他肠道病毒334例,占11.65%。结论 2008—2017年昆明市西山区手足口病流行呈现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优势病原为Cox A16和EV 71,学龄前儿童是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2005—2019年报告的戊型肝炎(戊肝)发病情况,探讨影响戊肝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戊型肝炎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模块,按发病日期导出2005—2019年戊肝报告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戊肝发病特征进行分析,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对戊肝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戊肝病例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P<0.01),报告发病率波动于1.27/10万~5.69/10万。60~69岁是发病高峰,发病例数占比最高的职业是农民,占35.98%;农村报告发病率高于城市(P<0.01),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用海鲜类(OR=1.794)、食用河鲜类(OR=1.826)、喝生水(OR=1.798)、经常外出就餐(OR=1.774)和传染源接触史(OR=11.807)是戊肝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老年人、男性、农民是戊肝的主要发病人群。戊肝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食用海鲜、河鲜、喝生水、经常外出就餐以及传染源接触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广州市番禺区2015—2019年肺结核病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选取2015—2019年现住址为广州市番禺区的肺结核确诊病例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肺结核病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广州市番禺区新登记活动性肺结核年均发病率为48.21/10万。以新发肺结核为主,占94.27%;菌阳病例占42.68%;患者中以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青壮年为主(21~60岁),占76.23%;未填写职业、家务待业、农民所占比例最高,合计为67.08%;发病后以医院转诊发现(62.70%)和因症到结防机构就诊发现(29.66%)为主;患者发病后不及时就诊延误率为53.70%,确诊延误率为35.55%。结论 广州市番禺区新登记肺结核病例以中青壮年为主,存在发现晚、患者配合管理难等问题,结防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青少年健康教育、重点村居结核病筛查、上门访视方面加强联动,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科学防控肺结核疫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制订流腮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7年[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前]与2008-2018年(MMR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广州市流腮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8年广州市流腮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5.74/10万,较2004-2007年的76.25/10万下降了53.13%。广州市各个区每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均在5-7月,高发年龄为5~9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结论 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广州市流腮的发病控制效果明显。应继续落实MMR疫苗免疫接种策略,针对重点人群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控制流腮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0.
杜永芳  刘丹  李巍巍  王轶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0):1214-1217
目的 分析不同时期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发病特征变化,为制定流腮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将新乡市市区2004-2017年的流腮疫情分成扩大国家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 EPI)前期(2004-2007年)、EPI期(2008-2012年)及含流腮成分疫苗(mumps containing vaccine,MuCV)加强免疫(booster vaccination, BV)期(2013-2017年),分析三个时期流腮发病特征的变化。 结果 三个时期流腮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6.94/10万、4.38/10万和6.0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31,P<0.001);三个时期均有3-6月和12月至次年1月两个发病高峰;三个时期学生的发病构成比分别为62.33%、54.25%和63.48%;男女性别发病比分别为1.56:1、1.65:1、1.52:1;3~14岁组累计发病率分别为40.98/10万、25.71/10万和33.51/10万。 结论 2004-2017年新乡市实施EPI后,市区流腮发病率开始下降,第二剂次MuCV接种率低,没有形成群体性免疫保护屏障,未能改变流腮发病周期。建议对6岁以下儿童实施二剂次MuCV常规免疫等综合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