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输血法施行前后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目的 :提示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杜绝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尤其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方法 :随机选择 1990年至 2 0 0 2年间来我院治疗的输血患者 1174 0 ,两组分别为输血法实施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法及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检测。结果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与输血有关。结论 :传播途径与血液有关 ,为输血后肝炎主要病原体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做到科学安全输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H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目前在世界上已经确定的有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通过实验诊断排除上述类型肝炎统称为非甲-戊型肝炎.  相似文献   

3.
输血后肝炎(PTH)是输血疗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控制经血液传播的一些疾病已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我们自1987年1月开始,对我院6042名献血者的血清进行了HBsAg、SGPT的检测;自1989年11月开始对来自新泰、淄博、惠民三地市的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所致的肠道外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或血制品传播,目前占输血后肝炎的80%~90%。为了防止和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率,保证血液质量,我们对齐齐哈尔地区10359名献血员进行了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检测。同时也对抗-HCV与性别、年龄、谷草转氨酶(ALT)及HBsAg携带者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输血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因其而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随着由输血后传染病引起的医患纠纷逐年增加,输血后传染病已成为医务人员和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1]。输血是病毒性肝炎、梅毒及艾滋病等常见病的传播途径。为了解本地区血源性疾病存在的严重程度,为避免经血液传播性疾病导致的医疗纠纷的发生,笔者对本院受血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的检测作一回顾性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5年2月~20…  相似文献   

6.
合理输血可提高输血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输血安全,探讨合理输血的必要性。方法:限制不必要的输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去除白细胞输血,大力提倡自体输血。结果:合理输血既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又能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输血工作者及临床医生正确运用输血疗法,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输血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输血传播病原体的危险是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可传播的病毒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和梅毒等.近几年来,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为减少输血传播疾病,血站采取了无偿献血、对献血员的血液严格检测及成分输血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病毒的传播概率.但由于病毒检测的"窗口期"问题,输血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仍是不可完全避免的.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较多,是输血或手术等医源性感染,还是在接受治疗前就已被感染.需要获得患者输血或手术前的检查资料进行区别[1].只有通过建立患者输血或手术前的传染病检查资料,才能避免输血或手术感染传染性疾病所导致的医疗纠纷的发生,对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患者中4种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状况,为预防医院感染、制订科学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2010年术前、产前及输血前35144例患者进行艾滋病、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4种血液传播性疾病血清学检测,结合住院病历诊断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三年共发现艾滋病、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现症患者2 126例,感染率为6.05%.其中艾滋病64例(0.18%),梅毒457例(1.30%),乙型病毒性肝炎1370例(3.90%),丙型病毒性肝炎235例(0.67%).结论 术前、产前及输血前患者中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和扩大检测,规范操作,预防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9.
PCR与ELISA技术在输血前HCV检测中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华  崔冰  陈静 《北京医学》2007,29(6):375-376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在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1,2].约80%的丙肝可发展成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3].一般认为HCV的传播途径是通过血液和血制品.目前发现的HCV感染多见于非输血人群间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的传播,因此HCV的检测除针对供血者外,也应对所有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检测,以减少或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4].我们于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735例需输血的患者,采用PCR与ELISA两种技术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HCV检测,以探讨联合应用的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输血是传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途径之一。为防止经血液途径传播输血后肝炎,提高血液质量,对献血者严格按规程进行丙氨酸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是一种有效的防范措施。为掌握本地区肝炎流行病学趋势,我们对本中心2001—2003年的无偿献血者进行了相关肝炎血清学指标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输血安全,探讨合理输血的必要性。方法:限制不必要的输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去除白细胞输血,大力提倡自体输血。结果:合理输血既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又能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输血工作者及临床医生正确运用输血疗法,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输血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输血治疗和其他许多临床治疗措施一样 ,输血除治疗病人外 ,也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特别是输血存在传播病毒的危险。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 ,我站已按照有关规定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加大了宣传的力度 ,让献血者了解献血知识 ,做到自我排除 ,以及血液中检测病毒标志物对保证输血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输血可能传播的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血液是HIV病毒传播的三个重要途径之一 ,据有关资料统计 ,全球HIV感染者约 5 %~10 %经血液传播而感染 ,因此这一途径成为控制和预防AIDS的…  相似文献   

13.
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C,HC)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HC),呈全世界分布。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丙型肝炎病人和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丙肝的临床症状较轻,易转为慢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HCV)是首个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证实和发现的,  相似文献   

14.
检测献血员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必要性广州血液中心(510060)梁兴友输血是乙型肝炎(HB)和丙型肝炎(HC)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1]。自严格排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患者作为献血员后,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为HC,因此,我血液中心从去年10月起,将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感染中传播中输血的作用.方法:将本院于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输血的患者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丙肝病毒抗体、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及梅毒螺旋抗体检测,并比较输血前和输血后的各项检测结果的阳性率.结果:输血后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1.67%、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率0.00%及梅毒螺旋抗体阳性率0.50%与输血前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感染等传播中输血并不是主要途径,但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应当加强对学院的严格监控.  相似文献   

16.
张虹霞 《甘肃医药》2012,(3):211-212
目的:探讨和评论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播疾病相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8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试验(TRUST)和(TP-ELISA)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0.33%,抗-HCV阳性率1.46%,抗-HIV阳性率0.19%,TRUST阳性率1.97%。结论:受血者进行输血前五项指标的检测,对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输血面临的风险与安全输血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峰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0):1972-1973,1889
如何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是每个输血工作者和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检测技术存在局限性,临床输血存在输血指征过宽,输血免疫学副作用等。为消除不安全的血液,控制输血风险,提出相应对策。应从低危险性献血者中采集血液,严格筛查血液,临床合理用血,建立健全输血医疗文书,输血前告知等。通过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可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输血传播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已证实输血和血制品为引起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但约有1/3的丙肝患者并无输血及血制品史,国内外学者均在探索HCV感染的其他途径。我们在CMB项目基金资助下,于1996~1997年对丙肝病毒非输血传播途径进行了研究,对接受血液透析的肾功能不全患者、梅毒?..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与肝炎后肝改变、肝癌的发生有很大关系。提高血液质量,加强血源管理和对献血员的监测,是避免输血后肝炎的主要措施。现将我院血库对590名献血员两次有关检测结果加以总结和分析,初步探讨如何预防输血后肝炎的发  相似文献   

20.
徐敏  王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23-2524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1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两大类。输注病毒灭活血浆和单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结论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教育宣传,同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完善各种血液成分的制备,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加安全,确保受血者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