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代谢性危险因素持续流行的双重压力, 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众所周知,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或中晚期阶段, 心衰患者住院率高、病死率高、生活质量差且医疗负担较重。这也对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和医疗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衰防控管理模式及管理体系, 2019年底心衰中心联盟成立, 这一举措对规范我国心衰的诊断流程、降低心衰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期"特别报告"栏目刊登了《中国心衰中心联盟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报告(2022年)》。该报告详细统计了2017至2022年心衰中心联盟认证的753家医院心衰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 包括诊断指标、治疗指标、过程指标(随访率)和结局指标(再住院率)等。心衰防治任重道远, 而分级诊疗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这需要心脏专科医师与基层全科医师通力合作。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 基层医疗机构在心衰的筛查、诊治、管理、预防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三甲医院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1次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住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且心功能NYHA Ⅱ-Ⅳ级的患者2 106例.根据出院后是否按医嘱定期找相对固定的医生优化药物治疗分为规范化治疗组和非规范化治疗组,随访2组患者药物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 (1)住院期间维持服用药物以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最多;(2)出院后维持使用心衰药物中,规范化治疗组的比例高于非规范化治疗组;(3)出院后规范化治疗组预后均高于非规范化治疗组(P< 0.005).结论 (1)云南省三甲医院心衰药物治疗使用率与其他地区相仿;(2)规范化药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左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与心功能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2003年4月~2004年4月,以“急性左心衰”收住入院的患者77例,经住院治疗后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好转出院,随访10~22个月,随访率100%。比较两组不同BNP水平变化患者的远期随访结果。结果高浓度BNP心衰患者较低浓度BNP心衰患者的远期死亡率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BNP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指标,是预测死亡的一个良好因子。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分析三甲医院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1次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住院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且心功能NYHA II-IV级的患者2 106例.根据出院后是否按医嘱定期找相对固定的医生优化药物治疗分为规范化治疗组和非规范化治疗组,随访2组患者药物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1)住院期间维持服用药物以利尿剂、ACEI/ARB 、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最多;(2)出院后维持使用心衰药物中,规范化治疗组的比例高于非规范化治疗组;(3)出院后规范化治疗组预后均高于非规范化治疗组(P < 0.005).结论(1)云南省三甲医院心衰药物治疗使用率与其他地区相仿;(2)规范化药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138-142
目的分析新诊疗模式下城乡联合慢性心衰标准化治疗的管理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患者出院之后,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门诊随访,干预组40例使用慢性心衰专用病历,结合计算机数据管理平台,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资源共享,联合进行随访管理。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标准化药物使用率、6 min步行距离(6MWT)、再次住院率、心功能改善效果、心血管事件、生存质量。结果随访12个月后,干预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NT-Pro 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6MWT明显高于对照组,情绪评分、躯体评分及MLHFQ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使用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MACE发生率、再住院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诊疗模式下城乡联合慢性心衰标准化治疗管理模式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标准化药物使用率、6MWT,改善了生存质量及心功能,降低了再次住院率,为一种有效可行的慢性心力衰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衰门诊的建立及其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获益,最终使心衰患者延长寿命,提高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再住院率。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Ⅱ~Ⅲ)级心功能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出院后继续接受心衰门诊随访的患者,根据随访周期调整药物剂量;对照组为未接受心衰门诊随访治疗的同类患者,未根据周期调整药物,始终服用原始固定剂量,进行远期预后的对比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76.5%,观察组再住院率为26.0%,对照组再住院率59.0%,观察组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对慢性心衰患者开设心衰随访门诊,随访时间每(1~3)周一次,通过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并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能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脏重塑,提高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了心衰患者再住院次数、降低了猝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或中晚期阶段, 心衰患者住院率高、病死率高、生活质量差, 心衰的医疗负担重。近年来我国心衰患病率持续上升, 开展有效的筛查、防治及管理对心衰防控至关重要。分级诊疗是缓解心衰及其他慢性病看病难的关键所在, 需要心脏专科医师与基层全科医师加强衔接与沟通。该文结合《中国心衰中心联盟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报告(2022年)》对心衰的早期筛查、规范诊治和优化管理进行延伸探讨。  相似文献   

8.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随着心衰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 患者生存期有所延长, 但仍有许多患者因病情恶化而反复住院, 且生存率仍较低, 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维利西呱是一种新型口服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 可通过活化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 稳定一氧化氮与结合位点的结合, 增加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对内源性一氧化氮的敏感性。研究显示维利西呱可降低心衰患者再住院风险, 改善预后, 可用于治疗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该文对维利西呱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背景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B型利钠肽作为心衰的重要生物标志物,被国内外指南一致作为Ⅰ类推荐。然而,我国B型利钠肽检测在心衰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情况未见报道。目的 研究分析2015年我国心衰住院诊疗中在医院水平应用B型利钠肽检测的可及性和检测率。方法 2015年“重大慢病国家注册登记研究-心力衰竭回顾性病历登记研究”(简称China PEACE心衰回顾性病历登记研究)采用分层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第一阶段,将全国按经济区域划分为5层,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研究的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从每家协作医院抽取2015年出院诊断为心衰的住院患者病历。收集协作医院的基本信息,提取心衰患者住院病历信息,分析医院水平B型利钠肽检测的可及性和检测率,规定B型利钠肽检测率≥60%为B型利钠肽医院应用及格。结果 最终纳入188家医院共计15 163份心衰病历。2015年B型利钠肽检测的整体可及性为85.1%(160/188),各经济地域医院的B型利钠肽检测的整体可及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独立心内科〔OR=6.40,95%CI(1.78,23.05)〕、医院床位数>300张〔OR=4.45,95%CI(1.24,15.95)〕是医院水平B型利钠肽检测可及性的影响因素(P<0.05),同时B型利钠肽在西部农村地区的检测可及性低于东部城市地区〔OR=0.37,95%CI(0.14,0.96),P<0.05〕。159家研究的可及医院中B型利钠肽的整体检测率为63.5%(40.0%,82.3%)。各经济地域医院的B型利钠肽检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1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独立心内科〔OR=4.91,95%CI(1.53,15.77)〕是B型利钠肽医院应用及格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15年B型利钠肽检测在全国医院水平已基本普及,但就有检测能力的医院而言,在心衰住院患者临床诊疗的检测率有待提高。因此,需要继续推广诊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特别重视对西部农村地区的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心衰患者219例,对不同程度心衰患者的Hb和贫血情况及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指标进行分析,随访1年。结果心衰患者随着心功能恶化,Hb水平逐渐降低(P<0.001),贫血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在随访期间,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患者相比,死亡率、平均住院次数和平均住院时间有明显差别(P<0.001、P<0.05和P<0.001)。结论对心衰患者,Hb水平降低或贫血可预测心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出院后进行面对面随访,得知其体重变化情况,为患者的自我康复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专业建议,从而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降低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方法:随机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心力衰竭出院患者213例分为观察组109例和对照组104例,观察组护理人员要求患者在固定地方、时间、体重计、统一的衣物,每月称体重两次,并根据体重指数变化情况,应用面对面交谈法,围绕与体重有关的因素对每位患者做进一步护理指导和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随访。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再住院率、死亡率都明显降低( P<0.05)。结论:面对面的随访方式可以使患者注意体重的控制,进而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陈勇  饶莉 《西部医学》2005,17(1):73-75
目前对于失代偿心衰的治疗以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和扩血管药物为主。重组人脑型利钠肽(Nesiritide)与传统心衰治疗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改善失代偿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Nesiritide可以作为治疗失代偿心衰的一线药物,为提高失代偿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院外管理对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再住院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病情稳定出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由护士进行每周1次的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及监督.观察半年内两组患者再次住院及预后的情况.结果 常规治疗组半年中由于心衰加重、出血、栓塞、药物副作用而住院或死亡的比例(30.8%)高于院外接受管理组(20.5%).引起再次住院的原因有:利尿剂或/和洋地黄使用不足或过量以及β受体阻滞剂和华法林使用不当等.两组患者实验结束时ACEI 或ARB及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上无明显差别,但在两种药物靶剂量使用上,干预组要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院外管理可显著减少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再住院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节约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世界范围内的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在现有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已成为目前心衰研究的热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针对心力衰竭的一种新型的非药物疗法,2001年首个CRT装置在美国问世,随后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它在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患者的住院率和心衰死亡率明显下降,为CRT改善充血性心衰患者的预后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已接受标准药物治疗但心衰仍不能满意控制的患者有重要意义。2005年ACC/AHA己将CRT作为符合条件的充血性心衰患者治疗的Ia类适应证,但关于CRT的应用指征、疗效评价和长期预后等方面目前仍存在着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在心肾综合症的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择慢性心衰伴有肾功能恶化患者100例参与研究,其中病例组(使用CRRT组)50例,常规药物治疗组50例,分别收集两组的资料,观察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脑利钠肽、血脂、血钙磷、PTH、利尿剂剂量、住院时间、180d内再住院次数等指标。结果病例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血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脑利钠肽、PTH、利尿剂剂量、住院时间、180d内再住院次数等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RT在心肾综合症的治疗中的起着重要作用,能改善心肾功能,减慢各脏器衰竭的进展,并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范常乐 《大家健康》2013,(21):13-14
目的:对出院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择100例于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心理衰竭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于患者出院后对全部患者进行为期1年时间的随访,对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患者出院后第1、3、6、12个月的再住院率分别为2%、10%、14%和17%,心力衰竭死亡率为2%、7%、9%和12%。对数转换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血钠浓度水平、血红蛋白浓度水平、手术治疗状况以及患者性别为显著性变量,能够对患者再住院以及死亡产生重要影响。结论:对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行为以及服药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同时明确对患者再住院以及死亡产生重要影响的显著性变量,能够为有效优化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护理措施和卫生政策提供相关数据支持,从而使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伴或不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LVEF)、B型利钠肽(BNP)及心率变异(HRV)的改变,探讨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32例心力衰竭患者按伴或不伴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通过体表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分析,比较58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与74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LVEF、BNP及HRV的改变,观察住院期间和出院6月时死亡率,研究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院时伴和不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LVEF无显著差别(33.66±7.48vs38.25±8.47,P〉0.05)。两组BNP有显著差别(769.72±75.36vs1326.98±96.42,P〈0.05)。无室性心律失常组HRV部分指标(SDNN、LF、HF)较优(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6.35%和10.34%(P〉0.05)。出院6月时的死亡率为12.16%和20.18%(P〈0.05)。结论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BNP对两组的死亡率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HRV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相关,LVEF不能预测两组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动态测定心力衰竭患者全血脑利钠肽的水平,探讨其浓度变化对病程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力衰竭的24例,其心功能分级均为IV级。根据住院第1天和第3天全血脑利钠肽浓度变化程度分为2组:全血脑利钠肽水平下降〈50%者纳入A组12例,全血脑利钠肽水平下降〉50%者纳入B组12例。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28天再入院率及90天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基础资料及心功能分级无差异(P〉0.05),A组患者28天再入院率、90天病死率明显高于B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血脑利钠肽水平随着心功能好转而下降,如全血脑利钠肽持续维持在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全血脑利钠肽浓度变化可作为心力衰竭严重度及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组患者的预后,探讨NT-proBNP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慢性心力衰竭112例根据血NT-proBNP浓度不同分成三组:低水平组(>1000且<3000pg/ml)30例、中水平组(>3000且<5000pg/ml)36例和高水平组(>5000pg/ml)46例。每组患者均随访2年,比较分析三组患者1年及2年再次住院率及死亡率。结果各组间再次住院率及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着血NT-proBNP浓度增高而递增。结论 NT-proBNP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出院患者随访管理的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两组患者,其中116例CHF出院患者(管理组)在住院期间由经治医生及责任护士进行相关院后规范治疗的宣教,出院后定期随访管理,另103例CHF出院患者(对照组)住院期间并未行相关院后规范治疗的宣教,出院后亦未作专门的随访管理。随访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服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运动耐量、药物依从性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管理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改善均明显提高(均P〈0.05),心功能恶化发生率、NYHA Ⅳ级患者所占比例、再次住院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对CHF出院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管理,能有效提高治疗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