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复位与原位椎间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后路L4, 5内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的Meyerding分型Ⅰ度及Ⅱ度的L4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182例, 男92例、女90例, 年龄(62.6±6.8)岁(范围57~73岁)。Ⅰ度滑脱105例、Ⅱ度滑脱7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复位椎间融合固定(复位组)和原位椎间融合固定(原位固定组)。测量手术前后腰椎侧位X线片的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 LL)及其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的差值、L3, 4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成角、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等影像学参数。记录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比较复位与原位融合术后临床及影像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1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0±2.4)个月(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联合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 PTED)下椎管减压后路(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17年6月至2022年2月采用OLIF结合PTED减压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3例, 男50例、女53例;年龄(64.1±5.2)岁(范围42~87岁)。均为单节段, L4, 5 83例、L3, 4 17例、L2, 3 3例。初次手术94例, 既往后路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术后症状再发行翻修手术9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腰痛及下肢痛程度,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腰椎功能, 分别记录术前, 出院时, 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下肢痛VAS及ODI。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锚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self-anchored 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SA-ALDF)治疗L5峡部裂性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SA-ALDF治疗L5峡部裂性滑脱症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43.2±12.6)岁(范围29~63岁)。均有顽固性腰痛,站立及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无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影像学检查示L5双侧峡部裂,滑脱Meyerding分级1度10例、2度1例。采用全麻仰卧法式体位,经6 cm横切口腹膜外入路,在腹主动脉和腔静脉分叉间显露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盘,撑开椎间隙,椎管腹侧减压,试模测试;取自体髂骨松质骨植入自锚式融合器,恢复椎间高度、前凸角度,同时使滑脱复位;先插入远侧嵌片锚定,再直接复位并插入近侧嵌片锚定。术后随访(12.1±4.7)个月(范围6~18个月)。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及小切口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40例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和MI-TLIF组,每组各20例。其中OLIF组男15例,女5例;年龄(50.3±8.8)岁;MeyerdingⅠ型16例,Ⅱ型4例。MI-TLIF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1.7±8.7)岁;MeyerdingⅠ型15例,Ⅱ型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白蛋白丢失、术后第3天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融合节段前凸角(fused segme...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等级经口松解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经口四级松解技术治疗297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资料, 男132例, 女165例;年龄为(42.3±12.1)岁(范围10~63岁)。采用经口四级松解技术的例数:Ⅰ级(前部软组织松解)196例(66.0%)、Ⅱ级(360°软组织松解)54例(18.2%)、Ⅲ级(360°软组织松解+齿突切除)28例(9.4%)、Ⅳ级(截骨矫形)19例(6.4%)。临床评价指标为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运动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 CCA)及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 CMA)。记录不同等级松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为(14.8±10.2)个月(范围9~36个月)。Ⅰ~Ⅳ级松解组手术时间分...  相似文献   

6.
后路复位三柱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采用后侧入路治疗腰椎滑脱症,给予复位并同时进行三柱固定融合,评价其远期疗效。方法:1999年3月至2007年5月总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184例,采用后路单钉-沟槽柱翼钢板复位固定加椎间融合器(WDFC)进行椎间固定融合。87例使用1枚WDFC椎间固定融合,97例使用2枚WDFC椎间固定融合。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有无移位、滑脱有无复发、钢板及WDFC有无松动、塌陷、椎间隙高度是否有丢失。结果:随访8个月~5年9个月,平均23个月。根据Nakai评价标准,优142例,良34例,可8例,优良率95.6%。79个Ⅰ度滑脱椎体术后均完全复位;87个Ⅱ度滑脱椎体中有9个术后留有Ⅰ度滑脱;21个Ⅲ度滑脱椎体中有5个术后留有Ⅰ度滑脱;2个Ⅳ度滑脱椎体中1个留有Ⅰ度滑脱,1个留有Ⅱ度滑脱。随访结果显示,滑脱间隙的高度与术后其高度无明显差异,无滑脱复发,钢板及WDFC均无松动塌陷等。结论:采用单钉-沟槽柱翼钢板加椎间融合器后路复位三柱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手术方式,很好地复位、维持椎间隙高度和节段稳定,融合率高。减少了术后断钉和复发滑脱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下颈椎损伤评分系统,即后方骨-韧带复合体损伤分级和严重程度评分(posterior ligament-bone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PLICS),并评估其指导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入路选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39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subaxial cervical fracture dislocations, SCFDs)且行单纯前路手术复位固定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354例纳入研究。PLICS评分由左、右侧柱及后柱三方面评分组成。后柱的损伤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赋予1~3分。侧柱损伤的评估包括韧带结构及骨结构,韧带损伤评估即侧块关节半脱位计1分,完全脱位或关节突绞锁时计2分;侧柱的骨折分为轻、中、重三度,分别赋予1~3分。对于侧柱的评估取韧带结构或骨结构损伤的最高得分,与后柱损伤的得分一并纳入PLICS总分的计算。将随访期间出现螺钉松动、钢板移位、颈椎后凸畸形或棘突间隙张开的患者归为失败组,其余患者归为成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PLICS评分,手术前后的颈部...  相似文献   

8.
寰枢椎脱位是寰枢椎间的稳定性丧失导致寰枢关节对应关系发生错位的一种病理解剖状态, 是脊柱外科严重的致残性疾病, 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寰枢椎脱位的病因包括创伤性、先天性、炎症性、退变性与肿瘤等因素, 临床上由于症状和体征不具有特异性, 因此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寰枢椎脱位主要根据病因学、寰枢椎相对位置关系、复位难易程度进行分类, 准确的分类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指征尚未形成普及度较高的指南或共识, 患者表现相关症状或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是临床上公认度较高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仍以后路术式为主, 随着寰枢椎置钉、复位及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以及脊柱外科新兴设备的辅助, 手术相关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大幅降低, 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融合效果。因此对寰枢椎脱位的病因、诊断、分类、治疗、并发症和预后进行归纳, 以期为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LLIF)手术前后黄韧带厚度及面积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1年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L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54例, 男9例、女45例, 年龄(59.46±6.91)岁(范围45~76岁)。对患者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 DH)、矢状面椎管直径(canal diameter, CD)、硬膜囊轴向横截面积(dural sac axial cross-sectional area, DCSA)、黄韧带面积(ligamentum flavum area, LFA)以及黄韧带厚度(ligamentum flavum thickness, LFT)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患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DCSA变化量及LFA变化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与DH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提取末次随访为术后12个月的患者资料, 采用Pearson相关性评估末次随访时DCSA变化量及LFA变化量与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的各种临床治疗措施, 提供新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 其中男性3例, 女性2例, 年龄39~59岁, 中位年龄51岁, 均行基于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系统的融合加非融合混搭手术, 随访观察影像学指标及临床疗效, 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随访6个月, 末次随访时内固定位置良好, 伤椎高度维持满意, 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系统结合了融合与非融合的优势, 为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方向对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治疗40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资料,左侧为凸侧20例(左凸组),男5例,女15例,年龄(70.62±5.45)岁;左侧为凹侧20例(左凹组),男3例,女17例,年龄(69.73±7.24)岁;另纳入不伴侧凸的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管狭窄症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患者20例(无侧凸组),男5例,女15例,年龄(71.48±5.73)岁。分别在MR轴位T2加权图像及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以下OLIF操作相关解剖学参数: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距离,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椎交感干距离,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至椎体横轴的距离,L2~5相邻椎体中点之间距离,椎体旋转角度,OLIF操作通道角度。对3组测量参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异分析。结果 3组患者L2,3、L3,4、L4,5节段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大肌前内侧缘距离和腹主动脉左侧缘至左侧腰椎交感干距离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73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其中男33例,女40例;年龄(66.80±7.94)岁(范围:39~85岁)。病变部位位于L3/45例,L4/568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组: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斜外侧组);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后路组)。对比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例、病史时间及病变部位的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8例斜外侧组手术时间为(99±8.96)min,35例后路组为(96.8±9.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外侧组术中出血量(80±24.72)ml,后路组(261±52.8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1,P<0.05)。7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5±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lumbar lateral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 L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可行性及其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侧前方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的40例退行性腰椎侧凸畸形患者。男17例, 女23例;年龄(65.4±7.2)岁(范围51~84岁)。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腰背部疼痛, 其中22例(55.0%)患者存在下肢疼痛、麻木或间歇性跛行。16例(40.0%)患者侧凸主弯凸向右侧, 24例(60.0%)患者侧凸主弯凸向左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畸形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6例侧凸主弯凸向右侧者均采用左侧入路;24例侧凸主弯凸向左侧, 其中6例凹侧(右侧)冠状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显露技术下斜外侧腰椎间清创双模块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安全性、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OLIF显露技术下采用斜外侧腰椎间清创双模块植骨融合及后路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2例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65.4±9.5)岁(范围,49~79岁)。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及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报告、病原学结果及并发症。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病变节段角及腰椎前凸角,记录病变椎间隙的融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及Kirkaldy-W...  相似文献   

15.
目前脊柱微创手术已成为治疗腰椎疾病的主要趋势, 传统的椎间融合器难以满足微创手术的需要, 因此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被研发应用于临床。该类融合器利用铰接结构原理, 以收缩状态植入椎间隙, 于原位撑开, 可增加与终板接触面积, 并能够恢复前凸曲度, 具有较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适用于各种需要椎间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 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文对近年来研发的可撑开型融合器的类型、设计特点、临床应用、优势、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与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应用XLIF或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30例腰椎感染性疾病患者资料。男18例, 女12例;年龄(53.3 ± 12.5)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2组:XLIF组13例(采用XLIF治疗)和腰后路组17例(采用传统腰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椎间融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6、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X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8.5 ± 13.6)min]较腰后路组[(124.1 ± 15.4)min]显著缩短, 术中出血量[(66.9 ± 18.4)mL]较腰后路组[(461.8 ± 150.6)mL]显著减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腰腿痛VAS和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Roussouly分型观察不同脊柱骨盆类型的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LS)患者L4, 5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5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142例DLS患者资料, 男33例, 年龄(65.0±10.7)岁;女109例, 年龄(61.8±9.6)岁。在CT图像上测量L4, 5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学参数:关节突关节角(facet joint angle, FJA)、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pedicle facet angle, PFA)、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性(facet joint tropism, FT)和关节突关节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程度;在术前站立中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L4椎体滑移程度(percentage of slip distance, SDP)。根据Roussouly分型将患者分为四组(Ⅰ、Ⅱ、Ⅲ和Ⅳ型), 比较各组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路或后路清创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系统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例腰椎融合器及椎弓根钉棒感染患者, 男3例、女7例;年龄(49.80±13.29)岁(范围23~66岁)。原术式为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 共植入14枚融合器;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腰椎管狭窄症2例、腰椎滑脱症1例、腰椎骨折1例。于术后(10.80±13.24)个月(范围2~39个月)诊断为术后融合器感染10例(12枚), 其中合并椎弓根钉棒感染8例。采用前路清创融合器取出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7例:5例(7个椎间隙)一期前路清创及椎间植骨, 1例后侧关节突已融合而未植骨, 1例因后路清创取出钉棒时出血较多而在2周后行前路清创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弓根钉棒感染6例、断棒1例, 行一期椎弓根钉棒翻修3例(2例感染、1例断棒)、单纯椎弓根钉棒取出4例。采用后路清创融合器取出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例:2例一期椎间颗粒状松质骨植骨, 1例因感染严重、后侧软组织缺损而未植骨;合并椎弓根钉棒感染2例, 单纯取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早期使用支具治疗对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结局的改善是否有优势。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发表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22年5月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后使用支具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获取文献的作者、发表时间、国籍、受试者特征、样本量、手术方式、支具类型及配戴时间、随访时间、术前及术后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术后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偏倚风险。根据异质性大小决定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数据分析应用Stata 17.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 均为英文文献, 共362例患者, 男144例、女21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配戴支具组和不配戴支具组在术后ODI改善情况[MD=1.25, 95%CI(-2.39, 4.88), P=0.501]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s, ASDis)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腰椎椎间融合术25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 男95例、女163例;年龄(61.8±8.4)岁(范围39~77岁)。根据术后24个月随访时是否出现ASDis分为ASDis组和无ASDis组。记录患者个体因素[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疾病种类、术前椎旁肌脂肪化程度等]及手术因素(术式、固定节段、融合节段等)、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 lordosis,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PI-LL等], 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 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确定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腰椎融合术后24个月时共发生ASDis 24例, 发生率为9.3%(24/25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症、术前椎旁肌脂肪化程度GCS分级≥3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