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临床治疗吞咽障碍方法多样,针刺舌三针穴位是吞咽康复中的有效方法之一。郑谅教授在临床中创新取穴和治疗手段,运用舌三针埋线结合辨证配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患者吞咽能力的康复。本研究通过结合临床案例介绍舌三针埋线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理论与治疗方法,以飨同道,并推动该方案的更多临床研究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90例合并吞咽障碍的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脑血管病治疗、吞咽训练和吞咽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其,艋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均为97.78%.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和电针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穴位埋线只需每2周治疗1次,患者更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发病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中常用的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多有自身的局限性。吞咽呼吸导引术创新性地将康复训练与传统运动疗法相结合并配以针刺,具有防病和治病的双重功效,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具有潜在临床康复价值。本文就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常规康复方法、吞咽呼吸导引术及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涛  崔莎莎 《光明中医》2024,(5):846-849
目的 穴位埋线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穴位埋线组、rTMS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4组患者的FMA-UE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MEP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FMA-UE评分、MBI评分高于穴位埋线组及rTMS组,MEP潜伏期小于穴位埋线组及rTM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针灸作为指南所推荐的疗法,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其中廉泉穴是临床针灸处方的常用穴。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对该穴施以不同的刺激方法及配伍不同穴位均能明显改善吞咽困难的症状,起到利咽通窍的作用。同时机制性研究也表明针刺廉泉穴具有对吞咽中枢及外周肌肉的良性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文从廉泉穴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理论依据、常用刺灸法及机制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光明中医》2021,36(11)
目的观察平衡罐联合穴位埋线方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交替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2组均接受西医基础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平衡罐联合穴位埋线,先行平衡罐治疗,后行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加用针刺治疗,治疗时间为每周针刺治疗5次。治疗周期为12周,随访6个月。在入组第1天、第6周、第12周、第6个月,对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第6周、第12周及第6个月治疗组NIHSS评分、BI指数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00 0.01)。治疗第6周、第12周及第6个月2组患者mRs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 0.05)。结论平衡罐联合穴位埋线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以作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优势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联合颈部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耳穴贴压联合颈部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营养风险筛查、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位埋线组、表面肌电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均予以相应的对症药物及常规康复训练;穴位埋线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取患侧肩髎、肩髃、曲池、外关穴,3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表面肌电组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将肌电生物反馈仪电极贴于患侧三角肌、腕屈肌和腕伸肌皮肤表面,20min/次,1次/d,5次/周,共治疗6周;联合治疗组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观察3组疼痛情况视觉模拟量尺(VAS)、上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量表(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穴位埋线组的70.00%(21/30)和表面肌电组的66.67%(20/30,P0.05);穴位埋线组和表面肌电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VAS评分低于穴位埋线组及表面肌电组(P0.05);穴位埋线组VAS评分低于表面肌电组(P0.05)。联合治疗组FMA、ADL评分高于穴位埋线组及表面肌电组(P0.05);穴位埋线组与表面肌电组FMA、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降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短时间使用针刺运动疗法配合刺血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患者分入联合组(31例)和针刺组(31例)。联合组采用针刺双吞咽、廉泉、外金津、外玉液等穴位,进针时患者配合吞咽动作,并结合三棱针点刺金津、玉液穴位出血,1次/周。针刺组只进行针刺运动疗法。疗程为两周,每周治疗5d。治疗前后各行1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结果:两组吞咽功能均得到改善,联合组有效率达96.77%。针刺组有效率为87.10%,联合组效果更明显。结论:针刺运动疗法配合刺血疗法短时间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五泉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肺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采用脑卒中的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36例加用针刺五泉穴联合穴位按摩护理。结果治疗组吞咽障碍与肺部感染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洼田分级饮水试验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五泉穴联合穴位按摩护理能有效控制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肺部感染等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任督二脉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于督脉和任脉相应穴位进行埋线,每15天1次,4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结果。对照组于同样穴位处摩揉。两组均配合常规康复治疗。结果:缓解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疗效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任督二脉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吞咽障碍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穴位电刺激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进行早期吞咽康复治疗,同时治疗组使用吞咽障碍治疗仪对人迎、廉泉、翳风、外金津玉液进行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20d后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0.27%,高于治疗组的87.18%(P〈0.05);治疗组中患者饮水测试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在康复治疗中运用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电刺激相关穴位与常规治疗相比疗效提高更显著。结论吞咽障碍治疗仪穴位电刺激充分利用治疗仪肌肉电刺激及针灸治疗协同作用原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恢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回顾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不同针刺治疗方法及运用情况,包括体针、项针、舌针、头针、电针、水针、埋线等方面,从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角度对机理作出分析,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肯定疗效,并指出针刺治疗本病在临床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电针作为目前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主要有效手段,其相关参数的量化问题还未规范统一,本文通过梳理既往发表的电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围绕常用刺激穴位、电针频率、波形、刺激时间、电流强度等相关参数,对当前电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归纳各刺激参数在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总结常用穴位、电针频率、波形、刺激时间、电流强度中的最佳疗效参数发现,电针参数不同,产生的疗效亦不同,首选廉泉、风池、夹廉泉、翳风;低频比高频治疗效果更明显、脑保护作用更强,尤其是2 Hz的频率;刺激时间以30 min/次最常用;电流强度方面以1 mA和2 mA常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2组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以及配合吞咽与摄食功能训练、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率。结果治疗组吞咽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值得进行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数量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临床中如何有效地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升治疗有效率,减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相关并发症等成为了近年来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现对近年来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方法进行回顾与总结,同时指出今后可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便秘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不管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均可发生,并同脑损伤部位及卒中类型有关。整理了中风后便秘的机制研究,并归纳研习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艾灸、温针灸、耳穴、头皮针、穴位推拿、埋线刺激、综合疗法等对脑卒中后便秘的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失眠症是以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进而引起睡眠质量和时间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主观体验。穴位埋线是将医用羊肠线植入相应腧穴,通过长期持久地刺激腧穴来起到治疗作用。中医特色穴位埋线疗法因其价廉效高、操作简单方便逐渐被运用于失眠症的治疗中。基于中医和西医两方面探讨穴位埋线的治疗机制。从穴位埋线的辨证选穴规律、单用穴位埋线法、穴位埋线联合中医其他特色疗法、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穴位埋线联合西药治疗、穴位埋线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等方面对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论述,以求更好地指导临床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穴位埋线组、中药组、穴位埋线+中药组3组,穴位埋线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中药组给予中药汤剂治疗,穴位埋线+中药组采用上述两组治疗方法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穴位埋线组与中药组和穴位埋线+中药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应用。方法对穴位埋线、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穴位埋线、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肯定。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标本兼顾,疗效持久,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