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开创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然而,免疫治疗的有效率较低,研究发现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合理利用其代谢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有望成为提高免疫治疗敏感度、扩大受益群体的有效措施。本文综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研究现状,提出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维持肠道菌群稳态,探讨利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增效免疫抑制剂抗肿瘤,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2.
肺癌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世界首位,抗肿瘤免疫治疗是战胜肿瘤的新希望.肿瘤免疫疗法是一种避免免疫逃逸,恢复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一种控制和消除肿瘤的治疗方法[1 ,2 ].通过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并非所有患者都可以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受益.为了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获益,如何为免疫检查点...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是恶性程度最高的内分泌系统肿瘤,是当前亟待攻克的医学难题。目前,针对ATC的免疫治疗研究主要包括阻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招募、诱导TAM重编程以及恢复其吞噬功能;靶向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相关免疫逃逸检查点;基于溶瘤病毒和树突状细胞的肿瘤疫苗以及过继免疫治疗。其中,以靶向阻断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策略已初步证实对ATC患者有获益,尤其是分子靶向抑制剂联合免疫治疗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由于ATC存在极大的异质性,针对ATC开展包括生物、免疫或细胞治疗等多种免疫治疗研究,并探索下一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ATC的治疗潜力,有望为ATC患者提供更丰富的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ATC的免疫治疗潜在靶点以及相关的免疫疗法进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肝细胞肝癌(HCC)的免疫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患者能够从中获益。无论是应用治疗性疫苗还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均能延长HCC患者的生存期。而备受关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HCC的二线治疗。单一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使HC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10%~20%,而联合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联合靶向治疗,均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ORR。这些以T细胞为核心的免疫治疗方法给HC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而非T细胞的免疫治疗方法如应用自然杀伤细胞、溶瘤病毒的免疫治疗,是对以T细胞为核心治疗策略很好的补充。HCC属于高度免疫抑制型肿瘤,联合使用多种免疫治疗策略或能使患者获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近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成为癌症治疗的主流,在免疫治疗期间接受放疗的患者中观察到远隔效应。放疗可诱导或提高抗肿瘤免疫,使抗肿瘤治疗取得重大突破。放疗还可引起免疫源性细胞死亡,并可促进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的募集及其功能。放疗协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恢复了抗肿瘤T细胞的活性剂功能,该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使存在抗肿瘤免疫的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严重威胁男性的生命健康。理想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具有对肿瘤细胞的高选择性和杀伤性及对自身组织的无害性,因此成为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项目。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是通过针对性地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阻断抑制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免疫活性的关键分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其他实体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就目前所掌握的实验数据表明,前列腺癌总体上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没有太高的敏感性。通过采用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结合其他治疗手段、识别敏感度高的患者、继续寻找新的免疫检查点等方式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前列腺癌中的效力。笔者就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膀胱癌是泌尿男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膀胱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步上升趋势。近年来,晚期膀胱癌免疫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免疫检查点已被证实不仅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且能显著改善晚期膀胱癌患者的预后。PD-1、PD-L1和CTLA-4抑制剂主要通过阻断负向调控信号,进而恢复T细胞活性,从而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治疗为泌尿肿瘤的治疗开创了新篇章,特别是在晚期膀胱癌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在晚期泌尿肿瘤中取得成功,并且在晚期膀胱癌的治疗中获批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治疗进展,在晚期膀胱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靶向免疫检查点的治疗是众多抗肿瘤免疫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诱发持续的肿瘤缓解。抗CTLA-4单抗,抗PD-1单抗以及抗PD-L1单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研究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突破,针对免疫检查点的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对近年来与肿瘤免疫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周建娅  阮柯欣 《浙江医学》2019,41(23):2466-2471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5%。在NSCLC中,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对维持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力等起到重要作用。随着贝伐珠单抗成为NSCLC一线治疗药物,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但是因无法显著延长总生存期和维持长期有效性,抗血管生成治疗渐渐显露出局限性。近几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显著延长了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目前仍有超过半数患者难以从中获益。然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还能逆转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从而发挥增效作用。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有望成为NSCLC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结直肠癌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中医药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运用广泛。中医药对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的调节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主要表现在调节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及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从免疫微环境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中医药调节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参与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与以往的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不同,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针对免疫检查点的单抗在抗癌治疗中取得的成绩已成为癌症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使人们认识到癌症的基因问题不是故事的全部,驱使研究者转而关注免疫治疗。肿瘤免疫治疗有多种治疗策略,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肿瘤疫苗、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以及单抗治疗。由于肿瘤具有极大的异质性和遗传不稳定性,其发病机制复杂,单独依靠某一种治疗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抗肿瘤效果,因此在深入研究不同治疗手段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联合包括肿瘤靶向治疗、细胞毒化合物治疗、以及不同类型免疫治疗的抗肿瘤策略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严峻锋  邱福铭 《浙江医学》2022,44(2):208-214
乳腺癌是当前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研究发现,免疫抑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肿瘤细胞利用免疫检查点对免疫反应的负调节作用来实现免疫逃逸,靶向免疫检查点的免疫疗法是继传统肿瘤治疗策略之后又一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目前,关于乳腺癌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结论各异,乳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效果评估也不尽相同.本文就免疫...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免疫疗法作为抗肿瘤新兴治疗方法,在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中均展现出极大的治疗潜力。越来越多的临床前和临床证据将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肿瘤疗效及不良反应联系起来。本文对肠道微生物在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肿瘤治疗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并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临床策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新兴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通过靶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4, 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 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达到抗肿瘤的效果,极大延长了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激活免疫系统抗肿瘤的同时,也可能会对患者的多个器官系统造成损伤,内分泌副反应是最为常见的副反应之一。由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其引起的免疫相关内分泌副反应如果未被及时识别,可能会对患者造成生命危险。本文就目前研究中发现的免疫相关内分泌副反应的发病率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同时,探讨免疫相关内分泌副反应的临床管理策略,为临床医生诊疗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临床获益有限,5 a生存率不甚理想。近年来,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联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抑制治疗胃肿瘤的研究较多且取得了重大进展,已成为胃癌治疗的一种新手段。肿瘤干细胞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富聚多种肿瘤特异性抗原及特异性分子标志物,靶向肿瘤干细胞,可产生有效的抗肿瘤效应。免疫治疗已在多种肿瘤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在胃癌治疗中也获得了突破,其可能是临床上治疗胃癌的一种有效策略。本研究就近年来胃癌干细胞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张佳  李宏江 《西部医学》2021,33(11):1708-1713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随着对肿瘤发生进展和转移分子机制探索的不断深入,免疫治疗逐渐成为乳腺癌的新型治疗手段,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研究较广泛的一类药物,包括PD-1/PD-L1抑制剂和CTLA-4抗体等,单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改善乳腺癌患者临床结局,但作用相对较小,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疫苗及PARP抑制剂等可增强乳腺癌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但目前缺乏能够准确预测疗效的免疫生物标志物,因此,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来探索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及免疫生物标志物,本文就乳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机制、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现代免疫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的新里程碑,为许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肿瘤治疗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在过去十年中,由于对分子水平适应性免疫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的开发。以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化疗或分子水平精准治疗的靶向治疗,其通过对自体免疫细胞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节作用促使自体免疫细胞发挥强大的抗肿瘤作用,在众多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中都展现出了不俗的表现,明显的生存获益、更低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接受治疗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使其成为众多晚期实体瘤治疗中的一颗新星,为多种类型的实体瘤治疗带来了新希望,是众多晚期肿瘤患者的新福音。但随着其使用的普及,有临床医师发现部分患者在免疫治疗中非但没有显著的生存获益,反而出现了短时间内肿瘤快速进展,甚至迅速死亡的情况,这一现象被称为免疫治疗超进展。目前,关于超进展现象出现的机制和临床应对策略的研究相当有限。本文拟从定义、临床特征、发生机制、鉴别诊断及患者管理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使临床医师在治疗中尽早识别超进展现象,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晚期肿瘤患者预后,带来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嵌合抗原受体免疫疗法(CAR-T)因其显著的治疗有效率,已成为某些肿瘤的“特效药”。新抗原作为肿瘤的特异性抗原,可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发挥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目前,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和质谱分析为新抗原的发现和鉴定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基于新抗原的个性化肿瘤免疫治疗的突出疗效,在国内外实体瘤治疗大放异彩;其还可作为如T细胞受体修饰的T细胞治疗(TCR-T)治疗的特异性靶标;联合其他抗肿瘤疗法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现就目前基于肿瘤新生抗原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肺癌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针对肺癌的现有治疗较为局限,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预后差。因此,迫切需要相应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控制肺癌的发展。常规治疗的应用策略还存在很多不足,故寻求肺癌新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目前对于肺癌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及细胞因子治疗等,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因此,可从免疫治疗的方向对肺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肿瘤免疫治疗是利用机体免疫系统特异性识别和杀伤的原理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在各种免疫治疗的方式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与靶向治疗一样,免疫治疗在带给我们希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耐药的难题。从发生时间来看,肿瘤免疫治疗耐药可分为原发性耐药、适应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本文将就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