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新分型, 以及在新分型指导下的复位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24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56例, 女68例;年龄(76.8±13.2)岁。根据骨折近端头颈骨块的移位方式, 将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3型:1型(旋转型)65例, 根据小转子位置再分为3个亚型:1.1型(小转子连在骨折远端型)24例, 1.2型(小转子连在骨折近端型)8例, 1.3型(小转子游离型)33例;2型(绞锁型)18例, 也分为3个亚型:2.1型(小转子游离型)13例, 2.2型(小转子连在骨折近端型)0例, 2.3型(小转子连在骨折远端型)5例;3型(反转子型)41例。在新的分型指导下, 对患者采用相应技巧(应用撬拨、钳夹、提拉及克氏针临时固定等技术)复位后行髓内钉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3.0±20.7)min, 术中出血量为(132.1±81.3)mL。根据Chang等、Kim等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101例,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膜剥离器经螺旋刀片切口联合侧向瞄准器支架撬拨法治疗伴有骨折近端上翘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骨折的效果、复位技巧和原理。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以骨膜剥离器经螺旋刀片切口联合侧向瞄准器支架撬拨法治疗伴有骨折近端上翘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骨折的患者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63~85(76.3±8.4)岁;根据AO/OTA分型,A1.3型5例,A2.1型6例,A2.2型7例,A2.3型8例;均为闭合性骨折。观察记录手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进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26例均获随访,时间7~26(17.4±4.7)个月;手术中出血量50~100(80.0±9.6)ml。骨折愈合时间9~15(12.4±3.5)周。末次随访Harris评价结果 :优23例,良2例,可1例。结论:运用骨膜剥离器经螺旋刀片切口联合侧向瞄准器支架撬拨法在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骨折中,复位效果确切,手术时明显缩短,不用辅助小切口,临床效果好,复位技巧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改良2017年提出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并归纳其复位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7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难复组)。男7例,女10例;年龄为(73.2 ± 16.1)岁。在2017分型基础上,重新将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2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动复位法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联动复位法治疗20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即在股骨头颈处闭合打入1~2枚3. 0 mm斯氏针,转动斯氏针复位旋转的股骨转子部近端,使骨折复位达到满意,再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骨折。观察患者髋内翻、股骨头颈切割、断钉及退钉等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无髋内翻、股骨头颈切割、断钉及退钉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根据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评价疗效:优14例,良4例,可2例。结论术中加用斯氏针能使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得到有效快速的复位,具有操作简捷、疗效确切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髓外系统(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等)和髓内系统(Gamma钉、重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等)治疗AO/ASIF分型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疗效,并探讨是否需要复位和固定股骨近端后内侧骨皮质。方法2000年3月~2006年2月,分别采用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治疗并随访31-A2型骨折患者20例和2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髓外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均多于髓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髓外组和髓内组优良率分别为85.0%和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股骨近端内后侧骨皮质连续性欠佳或内侧骨块移位较大的20例患者,分别采用加压螺纹钉固定和微创术式钛缆固定的髓外组和髓内组并发症极少且优良率较高。结论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治疗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髓外系统相比,髓内系统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对于股骨近端后内侧骨皮质连续性欠佳或内侧骨块移位较大者,髓外系统应对后内侧骨块进行复位和固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根据术中不同骨折移位情况采用相应的复位技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复位后股骨近端颈干角、术中骨折复位效果、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复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切口感染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手术时间40~120 (79.7±22.6) min,术中出血量20~100 (46.6±24.3) ml。术中微创切口辅助复位21例(55.3%)。复位后股骨颈干角115°~140°(130.1°±5.8°)。术中骨折复位效果:优31例,良7例。术后住院时间2~6(3.6±1.1) d。37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15(6.7±1.6)月,1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因高血压继发脑梗死死亡。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个月为80~95(90.1±3.5)分,末次随访时为86~97(91.9±2.9)分。结论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股骨转子间骨折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前内侧角骨皮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皮质支撑复位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影像资料完整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2例,女43例;年龄65~98岁,平均79.8岁。根据2018版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31-A2.2型46型,31-A2.3型29例。对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模拟复位等影像处理技术,测量其前内侧角处骨皮质的厚度,前壁骨折线与冠状位水平线成角,内侧壁骨折线与矢状位水平线成角,内侧壁可获支撑的皮质宽度,并观察前内侧角处骨折近端的骨皮质断面形态。结果前壁骨折线与冠状位水平线成角为51.8~72.6°,平均62.4°;内侧壁骨折线与矢状位水平线成角为17.6~-47.3°,平均-15.8°;前内侧角处骨皮质厚度为3.6~6.1 mm,平均4.4 mm;内侧壁可获支撑的皮质宽度为14.3~21.2 mm,平均16.8 mm。前内侧角处骨折近端的骨皮质断面有3种形态:(1)与股骨颈轴线成角90°,57例(76.0%);(2)与股骨颈轴线相垂直,7例(9.3%);(3)与股骨颈轴线成角90°(包括反向成角),11例(14.7%)。结论 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皮质形态和骨折线的走向,能提示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对手术选择皮质支撑复位的形式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使用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4月治疗32例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17例;年龄21~59岁,平均46岁.根据Garden股骨颈骨折分型,Ⅱ型6例,Ⅲ型16例,Ⅳ型10例.根据患者术前X线及CT检查所示股骨头移位方向,将难复性股骨颈骨折分为:成角嵌插移位(11例)、旋转分离移位(15例)、外展嵌插移位(6例)三种类型.对于旋转分离和成角嵌插移位型骨折采用前方进针法,于股动脉外侧旁开1.5 cm处在X线透视下垂直向股骨头内锤入1~3枚直径3~3.5 mm的克氏针,进针深度约2~3 cm,克氏针向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复位.外展嵌插移位型骨折采用侧方进针法,于大转子外侧向近端倾斜10°~15.锤入1~3枚3~3.5 mm直径的克氏针至股骨头内,向近端用力撬拨,使嵌插的骨折分离并复位,如仍不能复位,再于股骨干部垂直穿入1枚克氏针作为对抗针辅助骨折复位.复位满意后拧入空心钉固定.结果 32例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中,2例最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30例经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治疗患者骨折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50 min;出血量20~50 ml,平均30 ml.术后Garden指数评价29例为解剖复位,1例为可接受复位.30例闭合复位患者中,2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28例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时间为6个月;1例术前为旋转分离移位患者于术后15个月发生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论 使用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可获得满意的解剖复位率和骨折愈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切口球头改锥撬压复位法结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对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2018年2月收治的8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66~89岁,平均76.3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Ⅲ型3例,Ⅳ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平均3.9 d。所有患者均采用球头改锥通过PFNA近端切口进行撬压复位。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末次随访时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患者手术时间52.5~83.7 min,平均68.1 min;术中出血量49.8~96.4 mL,平均73.1 mL;骨折复位时间3.7~9.1 min,平均6.4 min;术中透视次数18.4~27.4次,平均22.9次。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6个月。术后X线片检查均可见骨折复位良好,未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物切割和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5~96分,平均91.6分;获优6例,良2例。结论应用PFNA球头改锥复位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固定效果。该方法具有不增加新切口、术中出血量及新的软组织损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复位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闭合复位技巧,并总结经验. 方法 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PFNA治疗7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26例,女47例;年龄63~97岁,平均80.6岁.骨折按AO分型:31A2型64例,31A3型9例;按改良Evans分型:ⅡA型15例,ⅡB型16例,Ⅲ型42例.术前仔细阅读患者影像资料,通过牵引、内旋、后侧支撑及撬拨等方法进行闭合复位,选择合适长度的PFNA进行内固定.应用Fogagnolo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患髋功能. 结果 55例(75.3%)患者术后获12 ~48个月(平均27 4个月)随访,18例患者失访(包括9例死亡患者).应用Fogagnolo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43例,可12例.骨折愈合时间为8~16周,平均10周.患者术后平均8周(6~16周)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畸形、股骨头切割及断钉发生,其中2例因术后摔倒致主钉远端股骨干骨折,二期行加长PFNA内固定治疗.按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优34例,良16例,中5例,优良率为90.9%.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时可以通过一定的复位技巧来纠正内翻移位、向后成角移位及旋转移位等情况,从而提高骨折复位质量,顺利地应用PFNA进行徽创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A2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前方骨折线位置及其对头髓钉内固定术后前侧皮质复位丢失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3年2月95例符合选择标准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头髓钉内固定治疗,且术中及术后影像学资料完整。其中,男37例,女58例;年龄61~97岁,平均79.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 h~11 d,平均2.8 d。根据2018-AO/OTA分型标准,31-A2.2型39例,31-A2.3型56例。记录术中透视前侧皮质对位满意例数。将术前CT资料导入Mimics17.0软件,模拟骨折复位后测量前方骨折线与转子间线骨性隆嵴距离,并根据该距离将骨折分为跨囊、囊外和囊内骨折;于术后2周内CT三维重建观察发生前侧皮质复位丢失例数。对各类型骨折中,术中对位满意者术后发生前侧皮质复位丢失情况进行比较,观察术后前侧皮质复位丢失与前方骨折线位置的关系。结果 9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跨囊骨折52例(54.7%)、囊外骨折24例(25.3%)、囊内骨折19例(20.0%)。52例跨囊骨折者,术中透视对位满意41例...  相似文献   

12.
2010年8月~2011年9月,我院对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65~92岁。均为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17例,Ⅱ型2例,Ⅲb型1例。受伤至手术的时间6 h~3 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主设计的复位机器人系统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5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折复位方式分为机器人组(采用自主设计的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复位髓内钉固定)和牵引床组(采用牵引床辅助复位髓内钉固定)。机器人组31例, 男11例, 女20例;年龄(78.7±9.3)岁;左侧16例, 右侧15例;骨折AO/OTA分型:31-A1型17例, 31-A2型12例, 31-A3型2例。牵引床组26例, 男12例, 女14例;年龄(78.7±7.7)岁;左侧13例, 右侧13例;骨折AO/OTA分型:31-A1型16例, 31-A2型9例, 31-A3型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复位质量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患者复位时间(4.4±2.2)min、手术时间(29.0±13.5)min、术中出血量(76.5±30.5)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PFNA治疗8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48~126(82.3±24.6)min,术中出血量50~28...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4):1256-1261
[目的]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股骨干内侧皮质在外下方承托头颈骨块内侧皮质)的概念,并探讨其对内固定影像学与功能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6月采用头髓钉(PFNA-Ⅱ或gamma-3)治疗的不稳定型顺向股骨粗隆间骨折127例(AO/OTA 31A2),男32例,女95例,平均年龄78.7岁。根据正位X线片上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与股骨干内侧皮质的位置关系,分为3个等级,即内侧皮质正性支撑(89例)、中性支撑(26例)和负性支撑(1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状况、术后颈干角、股骨颈长度变化、康复进程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骨折前的基本日常生活能力(BADL)、步行活动能力、手术危险度分级、内科合并症数目、骨质疏松Singh指数、术中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拉力螺钉(螺旋刀片)的置放(TAD)等基线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别。术后3个月影像学随访,皮质正性支撑组的颈干角和股骨颈长度丢失最少(平均0.7°和2.4 mm),而负性支撑组丢失最多(平均8.9°和6.7 mm),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正性支撑组能早期下地负重行走,康复进程较快,且髋股部疼痛不适发生率(9.0%)较负性支撑组(16.7%)为低。[结论]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头颈骨块经过有限的滑动即能获得与股骨干的接触砥着,达到二次稳定坐实,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16.
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过程中旋转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PFNA-Ⅱ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过程中旋转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方法 19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采用PFNA-Ⅱ内固定.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时比较骨折远近端髓腔宽度、皮质骨厚度来明确存在旋转对位不良,根据股骨大粗隆顶点和后坡形态比例关系,调整透视使近骨折端为中立位,判断股骨前弓位置并矫正内外旋,再以皮质骨厚度进行微调.术后比较患者平卧时双足自然外旋角度,评价旋转复位的准确性.结果 术后平卧位时双足自然外旋角度的比较:优104例,良82例,可12例,93.9%获得满意的旋转复位.结论 旋转对位不良可以影响到骨折端接触面积、颈干角和螺旋刀片在股骨头内的位置,上述复位策略可减少反复透视,降低螺旋刀片切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31A2型)均伴有分离的后内侧小转子骨块,获得前内侧皮质复位是重建骨折稳定性的关键。本研究比较前内侧皮质对位关系的术中透视影像与术后三维CT(3D-CT)立体影像,探讨二者的一致性和变化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采用头髓钉治疗A2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收集具有完整术中透视和术后3D-CT影像资料的病例共63例,男22例,女41例,平均年龄(82.34±6.85)岁。术中侧位透视将前侧皮质对位关系分为3种:正性支撑、中性支撑和负性支撑。正性支撑指头颈骨块前侧皮质位于骨干前侧皮质的前方(髓腔外),中性支撑指头颈骨块前侧皮质与骨干前侧皮质获得平滑的完全对位;负性支撑指头颈骨块前侧皮质位于骨干前侧皮质的后方(髓腔内,即前侧皮质无支撑)。术后3D-CT旋转立体观察,能反映真正的皮质对位情况,将头颈骨块与骨干前内侧角皮质的关系分为有接触有抵住和无接触未抵住两种类型。将术中透视影像与术后CT影像进行对比,计算各种皮质对位类型的例数、百分比及术后改变。[结果]术中侧位透视皮质对位为负性者23例,术后3D-CT观察仅5例(21.74%)获得真正的前内侧皮质支撑。术中侧位透视为中性或正性者40例,术后3D-CT观察32例(80.00%)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侧位透视为正性者仅4例,术后3D-CT观察全部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100.00%)。[结论]术中侧位透视前侧皮质对位关系为正性或中性者,术后头颈骨块容易获得稳定的前内侧角皮质接触支撑,而负性对位关系则意味着头颈骨块容易失去前内侧皮质的接触。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分型系统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反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存在分型交叉,而且目前的分型系统均未将转子部外侧壁包含在内。目的:提出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区域分型法,分析新分型系统中各型临床特点。方法:根据股骨转子部外侧壁是否完整以及后内侧是否存在蝶形骨折块建立区域分型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行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共888例,分析区域分型系统中各分型患者基础资料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等。结果:Ⅰ~Ⅳ型骨折分别占79.8%(709例)、12.7%(113例)、3.2%(28例)和4.3%(38例)。各型患者间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复位方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A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相比,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B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微创内固定系统(R-LISS)相比,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骨折采用转子间顺行髓内钉(InterTan)和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FP)固定的患者,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1.8%、62.5%,高于其他内固定物。Ⅲ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58.8%、50.0%。Ⅳ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6.9%、45.5%。结论:区域分型法可以较好的反映各型转子部骨折的特点,并指导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提示预后。对于ⅠA型骨折,推荐采用DHS或髓内固定治疗;ⅠB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Ⅱ型骨折因外侧壁不完整,推荐使用PFP或者InterTan治疗;Ⅲ型及Ⅳ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骨钩技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2—2018-12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4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闭合复位后冠状位移位距离>1个皮质厚度难以矫正,22例采用经皮骨钩技术复位(观察组),24例未采用该技术(对照组)。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8~18)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未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扶助行器下床负重时间为术后(11.1±0.6)d,对照组为术后(24.2±0.9)d;观察组扶助行器下床负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应用经皮骨钩技术可以矫正冠状位上骨折移位,恢复内侧骨皮质连续性,重建内侧柱的支撑,为患者尽早扶助行器下床部分负重行走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切开持骨钳复位结合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4例,女8例;年龄(62.95±12.44)岁(范围36~81岁);骨折均为SeinsheimerⅤ型。所有股骨转子下骨折均采用有限切开持骨钳复位及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其中7例伴有较大蝶形骨块者附加单根钛缆环扎辅助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Baumgartner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髋部疼痛程度。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5.33)个月(范围12~30个月)。术后根据Baumgartner标准评价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20例,复位可2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36±1.36)个月(范围3~8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89.05±7.75)分(范围71~100分),其中优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